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研发体系改进探析论文_张映红

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研发体系改进探析论文_张映红

万力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州市 511000

摘要:分析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研发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企业研发体系改进的对策。

关键词: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研发体系改进;对策

背景

汽车零部件产业是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汽车工业发展的核心基础。随着汽车工业发展,近年来,为满足产品多元化的需求,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国内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面临许多新形势,研发体系的改进日益迫切。《中国制造2025》是引导制造企业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应以此为中心加快推进研发体系变革,围绕产品研发需求,将现代管理方法、尖端研发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结合,建立满足企业发展的研发体系。

1 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研发体系的现状

目前国内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速度落后于整车产业,企业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外资品牌占据关键核心产品市场等短板日益显现,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需要加快赶超步伐。

1.1 缺乏复杂产品的研发管理体系

国内大中型企业的产品越来越复杂化,产品研发呈现如下特征:

1.1.1 全程管理:研发不仅要考虑产品设计和验证过程,而且要对生产和服务过程进行监控,企业需要考虑产品全生命周期中所有过程和因素的影响。

1.1.2 协同开发:企业需要与多家关联单位并行协同,提高产品研发效率和成功率。如轮胎企业研发中,企业需要与产品销售和使用单位、原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产品测试机构等多家单位密切合作。

1.1.3 综合开发:产品开发是多专业、多学科、多流程并存的系统。为了保证产品的先进性、高性能和高质量,产品研发过程需要综合大量现代化技术,如产品3D设计技术、仿真模拟技术、系统开发技术、质量设计技术、实验设计技术、综合评价技术等,以及综合多个团队参与。

1.2 质量管理没有融入研发体系中

现代质量管理理论认为,质量是设计出来的,科研质量决定了产品的质量。而从产品研制的时间进程开看,图纸设计、工艺设计和生产过程等不同阶段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产品质量影响最关键的是产品设计阶段,一旦产品图纸和技术规范形成后,固有质量就基本形成了。其后的阶段是按照设计来实现产品的,只能维护质量不下降,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升产品质量。目前多数企业虽然建立了质量体系,但未融入研发过程中,研发活动缺乏相应的手段、方法和平台,产品设计的质量问题无法深层次解决。

1.3 协同与并行能力不足

产品越复杂,周期要求越来越短,越需要产品开发的全生命周期能够在多个相关联的部门及单位间协同并行,多数企业虽然建立了研发流程,但支持集成、协同和并行研发的能力不够,缺乏多项目、跨地域研发的并行协同框架,不能支持集团化、联盟化及虚拟化的研发。

1.4 知识与资源缺乏共享

知识是产品设计过程的关键因素,但大对数企业的产品研发主要依靠个人能力而不是集体的力量。知识依附于个人,知识的传承与共享缺少必要的途径和平台,无法在研发过程中有效应用,也不利于研发人才的培养;部分企业开展知识管理工作,但与研发过程的结合度不高;知识梳理问题突出,知识与工作关系较弱,仅用来应付审核,遇到问题时,知识检索难以支持研发工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研发体系改进的对策

2.1 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汽车零部件产品的研发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作,研发体系建设需要瞄准企业战略目标,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基于研发相关部门的业务和信息化真实现状、问题进行调研,在了解企业现状调研基础上,对企业研发体系进行评估,找出差距,明确未来重点建设内容;根据差距分析评估的结果,对企业的科研项目管理、需求管理、流程管理、质量管理、知识管理等进行梳理、补充建设和业务优化;制定科研项目规划运行模式、规定相关事项优劣评判准则和工作指南;优化科研组织和人力资源,包括部门设置、职责设计、人员挑选、任职资格、关键绩效指标KPI设计;选择合适的技术,包括各项业务开展所需要的技术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所需要的技术;确定研发平台的各级架构和建设路线,包括功能模块设计、数据库设计、技术架构设计、知识工程管理、平台集成等,用于保证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和高效率运行。

2.2 实施技术标准化

近年来,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趋向激烈,竞争战场已经从市场转移到产品,从产品转移到技术,从技术转移到标准。企业研发体系的建设要以技术标准为核心,强化产品的标准化设计,推进客户个性化需求的设计,实现产品定制化。企业要根据政府制定的标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优化企业标准体系,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确保企业标准体系既符合国家主导制定的标准,又符合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动态发展。为确保企业标准的有效执行,还要建立相关的监督制度,引入社会监督机制,明确企业标准主体责任,主动接受标准化专业机构的监督评价。企业要兼顾国家制造业发展规划,根据《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的要求,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优化调整企业生产结构,努力突破重点领域标准,不断提高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产品研发的国际化水平,适应制造业“工业4.0”的发展趋势。

2.3 发挥专利协同作用

研发体系需要设置合理的科研成果转化指标,知识产权是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而专利又是知识产权在技术上的集中体现,因此,专利成为科研成果转化指标的必备要素。由于专利间的复杂性与相关性,专利在标准中通常具有隐蔽性,尤其是在高技术含量的技术标准中,专利更加难以分析和掌控。虽然标准化的指导文件规定了标准中对专利信息的披露以及对专利权人作出的专利实施许可声明等规定,但专利纳入标准后,专利就被赋予了规范性、强制性和公益性的特征,能为专利权人带来丰厚的利益。因此,企业的科研体系需要有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来支撑,推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积极将专利纳入标准是企业的重要关键举措。

2.4 实施开放式战略

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应持续关注市场,特别是整车企业的研发动向,在抢占市场数据资源的基础上把握市场动向以占领先机。国内传统制造业企业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生产模式封闭化,以规模化为手段来缩减成本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将成为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重要发展思路,跨界融合将成为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例如,新能源电动汽车是当前汽车产业发展的热点,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是降低燃油消耗,缓解燃油供需矛盾,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降低PM2.5,改善大气环境,促进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举措。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的轮胎生产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低噪音、低滚阻、高行驶里程是轮胎企业急需攻克的瓶颈和难题。与整车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将成为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产品开发的主攻方向。轮胎生产企业通过在新技术领域的科研活动,形成与之匹配的、性价比高的科研成果,使得广大用户对汽车优异性能感到满足的同时,有着更好的驾车体验。实施开放式战略,通过相互协同,助力推动汽车及相关零部件产业的标准化、体系化发展。

3 结束语

中国制造产业已经进入“工业4.0”时代,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研发工作迫切需要一个科学的体系,整合和驱动研发过程的各种要素,实现创新性、高效率、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桓,精益研发提升产品设计质量,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26):83-84.

[2]师建华,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世界金属导报,2019/6/4:A12

论文作者:张映红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1

标签:;  ;  ;  ;  ;  ;  ;  ;  

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研发体系改进探析论文_张映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