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保护中坚定文化自信——基于对西藏氆氇文化的实地调查论文_加央卓玛

传承保护中坚定文化自信——基于对西藏氆氇文化的实地调查论文_加央卓玛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227)

摘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提出文化自信,随着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不断提升文化影响力和话语权,逐渐加大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兴盛。”,文化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文化发展。氆氇手工业从最古的遮羞使用到现在逐渐走向产业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财富之一。本文阐述氆氇文化概念、种类及如今氆氇文化的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对氆氇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措施。

关键词:氆氇文化;发展;传承保护;文化自信

1、氆氇的概念及等级划分

“氆氇”是一种手工的毛织品。藏族人用羊毛手工编织的衣裤和藏帽、藏靴、藏袍都称作“氆氇”,是高原最常见的民族性的服饰或穿着。在《藏族大辞典》有一段关于氆氇的解释:“传统的手工毛呢,做服装鞋帽的主要材料。氆氇花色品种并不是很多,但是很有民族特色的。”目前外来人员对氆氇的理解很广泛,经常把市面上具有藏族特色的牛毛纺织的毯子“柳务”、羊毛被“祖注”、卡垫“仲斯”等物品都称之为“氆氇”。

氆氇的等级一般分为“谢玛”、“布朱”、“卡夏”、“梯朱”、“靑仔”五种,按照羊毛品质的选择而制定的。“谢玛”专挑羊颈下的毛织成的,是旧西藏贵族专用服饰及朝贡和馈赠亲友的上等礼品;“布朱”次于“谢玛”,挑选羊肩上的毛,编织完可染色,色泽亮丽,常用制作服饰,现今的氆氇服装大部分是“布朱”;“卡夏”稍好的羊毛制成的,最大的成品有女士服饰的“邦典”,也可以拿来使用糌粑袋;“梯朱”又称“泰尔玛”中等品,专门用来制作僧侣服饰的,一般染色为黑色和棕色,色彩暗淡;“靑仔”是最次品的氆氇,旧西藏下等奴隶的衣料。

2、氆氇市场的情况及存在问题

享有“氆氇之乡”美誉的扎囊县在2013年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从此扎囊、贡嘎两县的氆氇成为藏区内最受欢迎的氆氇,也给当地百姓生活带了便捷。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多和政府的支持下,不断扩大了氆氇销售市场,引用现代技术在保留民族独特风格的情况下融入更多现代元素,使整个氆氇产品更加备受广大的消费者的喜爱。

2.1、氆氇文化市场的分析情况

K乡是贡嘎县内生产氆氇最好的一个乡,该乡现设有6村,有240户群众,其中229户生产氆氇,总占人口的90%。只生产“谢玛”、“布珠”、“卡夏”三种偏上等类型的原因是出售价格高,购买需求大。K乡年均生产的氆氌总数达到1367卷,平均每户家在一年内生产5卷。除了正常的农业种植,氆氌生产成为主要生活来源。

享有“氆氌之乡”名誉的扎囊县自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政府投资的大力支持下在2013-2014年相继出现了2个合作社,主要产品有单色及花氆氌为主服装原料,氆氌帽子、邦典、围巾等,其中氆氌帽跟围巾是2016年开始新注册的品牌商标,由合作社提供原料,由相关人员的精心设计,广东厂家负责生产,发展状况很活跃且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相比K乡的生产模式,Z县生产的模式专业程度更高,有专门的氆氇厂、染色房、熨烫房;分工比较明确、生产速度快、产量高、种类多。Z县近些年注册了“阿玛拉”、“阿曲”、“七兄弟纺织厂”等商标,成为藏区销售最好的氆氇产品。两个地方生产的氆氇除了自需几卷之外全部都会出售,主要的出售地区除藏族内部和广州等地之外,运用最广的是青海和康巴等区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氆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综上阐述,氆氇生产在传承民族的手工业的基础上提高了民众生活水平,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依然存在一些消极的因素制约着氆氇产业的前景和氆氇文化的发展。

2.2.1、民众缺乏严重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

目前Z县生产的氆氇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之外,藏区内部开始出现了机械制作的氆氇,机械制作的氆氇跟手工氆氇存在很多相似点,导致在市场上存在两种分辨不清的氆氇,极大冲击手工氆氇和各个合作社品牌的运行。相同的K乡在生产氆氇最大的不足是村民的市场观念不强,生产完成的氆氇坐等专购人员来购买,个人不会管理和经营,缺乏严重的知识产权意识,更严重的是仿制品的出现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对传承民族手工业带来阻碍。

2.2.2、缺乏专业人员,产业专业化程度不高

氆氇从业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当地百姓,虽然有编织的技术,但是缺乏营销和设计方面的知识,导致现阶段的氆氇市场缺乏品牌设计团,专业的营销人员,专业的管理人员,有些地方的库存出现商品积压的现象。

2.2.3、资金链薄弱,创新力度不足

Z县合作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政府的支持,由于资金链条薄弱,当地众多厂商都不敢尝试新颖的商品,在选取原料和出售价格方面没有形成较好的规模,因此对产品创新方面存在力不足的现象。

2.2.4、缺乏宣传力度

氆氇产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得到良好的宣传,外界并不知氆氇文化产业的存在,尤其没有把握好旅游业的宣传渠道,导致氆氇市场只停留在藏区内部,没有走向面部市场。

3、增强传承和保护氆氌文化的主要措施

3.1、坚定文化自信,在保护中传承和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氆氌文化虽然不是藏民族文化的全部,但是不可缺乏的一部分,我们不仅不能抛弃,还要加倍地传承和发展才能坚定文化自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让中华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氆氌文化不失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地开拓市场、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才能具备顽强的生命力,才能坚强不息地传承下去。因此需要加强氆氌产业的分工工作,合理分配各项任务;找准资金链,查清市场的趋势;努力培养更多的专业人员,加强青年人的思想观念,在保护中做到传承和发展。

3.2、坚守文化根源,在创新和发展中保护

创新和发展是一切事物繁荣昌盛的必经之路,优秀的文化在坚守文化根源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创新和发展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对待文化的正确的态度,坚守氆氌文化的根源,在创新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主要措施有:第一、要大力发展氆氌文化的产业,丰富氆氇产品,加强人才培养教育,不断增强市场发展的实力;第二、通过旅游产业加大宣传力度,旅游市场是最大的宣传渠道,氆氌文化和产业发展的潜力也是巨大,采取因地制宜措施让氆氌文化和产业走向外界市场。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氆氇文化的存在是千百年前高原人民为了对抗高寒自然界的智慧,是传承至今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的组成部分。如今蒸蒸日上的氆氌文化产业是通过各种方式下不断创造和进步,开始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新华社

[2]顿珠阿本、周润年、李双箭,《藏汉大辞典》[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583.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新华社.

作者简介:加央卓玛(1993.03-),女,西藏山南贡嘎县人,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

论文作者:加央卓玛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8

标签:;  ;  ;  ;  ;  ;  ;  ;  

传承保护中坚定文化自信——基于对西藏氆氇文化的实地调查论文_加央卓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