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学习“反思”是提高化学问题解决效率的有力措施_思维品质论文

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是提高化学解题效率的有力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引导学生论文,效率论文,措施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多年的教学发现,好多学习比较刻苦的学生,为提高解题“效率”往往采取加班加点大量做题的办法,埋头做了大量习题,但考试时依然成绩不理想,解题时破绽百出;其主要弊端是:只注重做题的数量,而不重视解题的质量;只注重做题结果,而不重视解题的过程及解题后的反思。因此要提高解题效率,就必须在“反思”上下功夫。

解题后反思是对解题活动的反思,主要包括对题意理解的反思、试题涉及知识点的反思、解题思路形成的反思、解题规律的反思、解题结果表述的反思及解题失误的反思等。开展反思活动是元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形式。所谓反思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同化和迁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是一种再创造的学习,也是学生自觉地对自己认识活动的认识、思维活动的思维,即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和调节的过程。在化学学习中,反思还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和优化思维品质的极好方法。学生要具备反思的能力和养成反思的习惯,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引导好学生经常进行自我诊断,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学习化学。

一、反思所涉及的知识点

中学化学的基本内容是有限的,而考纲规定的基础知识更是有限的,但题目却是灵活多变的。如针对同一个知识点,命题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或以不同的层次和题型来考查。但很多同学在面对新题型时,往往觉得很难,其症结主要是找不到命题者意图及考查知识点。由于知识点不清晰,在解题时就无从下手。因此,每解答完一个题目后应反思题目所涉及到的化学基础知识,使知识点和题目挂钩,可达到进行知识的补漏、夯实基础、又可优化知识结构的目的,便于知识的消化、贮存、提取和应用。

例1 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钠和水反应:

解析:此题为一道经典题型,综合性强,涉及知识点多,是高考的“热点”、也是易错点,作为测试题,区分度较好。解答时学生应“反思”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有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和学习离子反应中常见错误:(1)是否违背客观事实,(2)是否忽视电荷守恒、电解质的强弱及物质的溶解性,(3)是否违背约简原则,(4)是否考虑到反应物中量的关系及滴加反应物的先后顺序,(5)是否分析了题干有无前提设置等。也正是这几个知识点构成了离子方程式判断正误的依据,一个知识点有误则会造成错选。明确了命题者考核每一个离子方程式的意图,依据有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判断:

其一是否符合电荷守恒,也是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的首先步骤,故可排除(A);其二哪些物质该拆,哪些物质不该拆,故可排除(B);其三是否符合反应实际可排除(C);其四,如何书写和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怎样对待少量和足量,写出符合实际的离子方程式,则选项(D)正确。

同学们在以后做题时,反思清本题所考的知识,就有了正确的思维起点及终点,解题速度可明显加快,正确率也可明显提高。

二、反思所用解题方法

许多化学试题重在考查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灵活性,因此,一题可能有多种解法。在解题时,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一种解法,要养成解题后反思解题方法的习惯。如:本题还有其他解法吗?哪一种解法更好?若把某一条件换了,此题又变成什么样的试题?又如何去解等等。倡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考察问题、摆脱固定的思维模式、发现思维过程中的不足,来完善思维过程及培养思维的严密性。通过反思,探索出新的解题途径,寻求最佳的解题方法。养成“从优,从快”的解题思维方式,激发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更好地提高解题效率。

例2 C和CaCO[,3]混合物在空气中强热后,C被完全氧化,CaCO[,3]完全分解,若生成的CO[,2]和原混合物的质量相等,求原混合物中C的质量分数。

解析:这个题学生会想到用化学方程式列方程组来解,还有的学生想到用差量法列两个方程来解,但计算都比较费时,经过讨论,让学生认真审题,找出“题眼”,即“生成二氧化碳和原混合物质量相等”,用C元素守恒来解,因反应前后C元素质量相等,设混合物质量为100g,其中含碳质量为x,则CaCO[,3]质量为100g-x,则

反思:由上可知本题若按常规思维进行,耗时且计算时易出错,无疑不是最快、最好的解法,若我们认真反思,另辟蹊径,改用守恒法,则简捷明了,一步到位。

三、反思解题规律

解完一道试题后,反思所用解题方法中有无规律可循,通过几道题的求解,引出一类题的解法,可更有效地强化解题能力,提高解题效率。

例3 某种H[,2]和CO混合气体,其密度为同条件下O[,2]密度的1/2,将3.2g这种混合气体充入一盛有足量的Na[,2]O[,2]的密闭容器,再通入过量O[,2],并用电火花使其充分燃烧,最后容器中固体质量增加了多少克()

(A)3.2g(B)4.4g

(C)5.6g(D)6.4g

3.2g。通过反思,可使学生学会在理解题意方面寻找规律,从而积累更多的解题经验,这也是元认知方面的训练,可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四、反思解题中的失误

学生在解题时可能会出现种种失误,这些失误既有知识上的缺陷和能力上的缺陷,也有许多是因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这些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现在答题方法,书写规范,应试的心理调控,时间的合理安排等方面。因此学生应认真总结和反思测试中出现的失误,及时整理,来提高辨析解题错误的能力,努力克服自己在解题中的不足之处和不良习惯,熟练掌握解题技巧。

例4 往一由Fe、Cu组成的混合粉末中,加入一定量的稀HNO[,3],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为m[,1]g,再向其中加一定量稀H[,2]SO[,4],充分振荡后,剩余金属为m[,2,则m[,1]和m[,2]之间的关系为()

(A)m[,]>m[,2](B)m[,1]≤m[,2]

(C)m[,1]≥m[,2]

(D)无法确定

在分析此题时,首先要求学生先自己在练习本上把本题反应过程列出来,许多学生认为此题容易,它们的思维模式是:开始加入一定量稀HNO[,3],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全为Cu,也可为Fe、Cu混合物。若余的为Cu再加稀H[,2]SO[,4],因Cu不和稀H[,2]SO[,4]反应,所以m[,1]=m[,2]。若余的金属为Fe、Cu混合物,再加稀H[,2]SO[,4]时因Fe和稀H[,2]SO[,4]可反应,所以使金属质量减少,则m[,1]>m[,2]。综合考虑,故认为正确答案选(C)。只有极个别学生做对,他们意识到金属和HNO[,3]反应时,HNO[,3]起到酸性和氧化性两种作用,而起酸作用的HNO[,3]在溶液中以NO[,3][-]离子形式存在,当加入稀H[,2]SO[,4]时,H[,2]SO[,4]在溶液中电离出的H[+]和NO[,3][-]在一起又可进一步氧化金属铁和铜,即还可氧化铜,使剩余金属固体质量减少,所以m[,1]>m[,2],而不会出现m[,1]=m[,2],正确选项为(A)。

比较两种思路后,让他们反思自己错解的原因,即是对HNO[,3]、H[,2]SO[,4]在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理解不准确、不透彻,从而使学生思维严密性和批判性得到加强。

反思:解题时,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应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认真作答;解后反思题中陷阱所在及推理是否严密、有无漏洞?反思语言表述是否简明、准确、严谨、完整?解答过程是否优化?哪些思维回路是在盲目中被多余添加的?我的思考和老师、同学们的思考有何不同……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改进或纠正。从而提高运用知识的效率和批判思维能力及创新素质。

综上所述,平时教学中能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解题后的反思习惯,善于在“反思”上下功夫,既可促其牢固掌握“双基”,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同化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又可提高解题效率和正确率,同时也是学生学好化学,老师搞好化学复习的得力措施,更是一种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

标签:;  ;  ;  ;  ;  

引导学生学习“反思”是提高化学问题解决效率的有力措施_思维品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