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形势与趋势理论研讨会综述_企业经济论文

当前经济形势与趋势理论研讨会综述_企业经济论文

当前经济形势与走向理论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形势论文,研讨会论文,走向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7月9日,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财经学院和河南省社科联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当前经济形势与走向理论研讨会”在郑州召开。来自省直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及新闻界人士近40人出席了会议。

(一)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和今后的走向

河南省统计局综合处处长王世炎首先对1999年河南省经济形势作了初步分析。他认为,今年我国经济形势变化多端,不容乐观。随着扩大内需政策效应的不断显现,河南省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长率在8.5%左右,呈现出积极的发展势头。 根据当前经济运行情况,结合宏观经济模型,对全年河南省宏观经济走势及主要经济指标进行分析预测,基本结论是:1999年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运行的态势,国内生产总值可望适度快速增长。但由于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定,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仍然脆弱,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不足,因此,社会总供需状况没有明显改善。受投资、消费、出口增长下降的影响,再加上去年经济增长“前低后高”的特点,如无新的重大措施出台,下半年经济增长将是减缓的趋势,全年表现可能是“前高后低”的态势。因此,全省完成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的目标有一定难度。 下半年宏观调控应在继续坚持贯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落实好省政府年初确定的各项重点工作,特别是加强投资拉动、消费拉动、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等措施,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结构调整有所进展,力争全年经济增长率达到8%以上。

省经贸委技改处山敏认为,要使结构调整在较短的期限内完成,必须找出有效的途径。各级政府和企业要高度重视经济结构调整工作,并把它摆到重要议事日程;要真正下大工夫制定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构调整规划,确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发展壮大一批能增强本地产业发展后劲的龙头产业;积极筹措资金,职能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帮助企业选准、选好项目,解决资金问题。

省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秦群立认为,应准确判断经济形势的反转。经济发展在低谷区域实现战略性反转,必须建立在三个基础之上:一是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产业素质明显提高,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经济增长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是市场容量明显扩大,需求扩大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三是经济运行中原有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得到缓解,经济运行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实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按照上述标准,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回升只能是阶段性反转而非战略性反转,所以应谨慎看待目前的经济形势。当前市场的刚性约束并未解除,市场需求不旺未得到根本改观,市场的容量有限,扩容速度慢,国有商贸企业的经营效益下降。当前应加大投资拉动和加大市场需求拉动力度,增加居民收入。

(二)如何看待当前的物价水平

省社科联副主席喻新安强调,分析物价水平,首先要正视通货紧缩现象。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价值含量上升而造成的名义物价下降。其表现:物价水平在较长时期内呈下降趋势,物价的下降并没有带来消费量的明显增长;货币供应量增速放慢或负增长,商业贷款规模下降或增长明显减缓;全社会生产的开工率下降,GDP 出现负增长或实际增长持续低于潜在的增长率水平。按照以上的定义,不少专家认为我国目前已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迹象。我国当前出现的通货紧缩,以物价指数的负增长为标志,不仅时间较长,而且紧缩的幅度也不小,加之出口需求在短期内难以扩大,国内经济无论生产与消费,都处在一个结构调整的阶段,一般商品的需求在数量上已难有大的增长。在此情况下遏制通货紧缩必须多管齐下,才有可能奏效。

省物价局价格研究所所长宗长青认为,低物价水平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河南省已持续18月物价下降,且降幅逐月扩大。城市物价水平下降大于农村物价下降水平,居民消费品价格也呈下降趋势。关于物价的形势他提出四点看法:(1)通观全年,物价水平可能是负增长, 物价下降水平可能比年初幅度大;(2)全省乃至全国, 总供求无大的改善,供大于求的状况仍然存在,政策拉动消费的效应不明显,应反思我们现行的政策根据实践的需求选择新的有效政策;(3 )农村物价水平降速小于城市,启动城市消费的障碍更大;(4)关于物价下降的利弊,不少人认为价格总水平下降有百弊而无一利,主张采取通货膨胀政策。但主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不应是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目标,保持一个较低的市场物价水平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市场物价水平是有些偏低,但其有利的一面似乎更多,总体上是利大于弊: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有利于减轻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民的负担;有利于减轻社会各方面的负担;为各项改革措施出台创造了一个宽松环境;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增长质量,为市场竞争、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增长方式改变提供了一个硬环境。

(三)如何启动消费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处处长王冉认为,要寻找启动消费的新的着力点。目前人们在市场上的消费状况可概括为:有钱不用,无钱可用,有钱想用无处用。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除采取一些短期的政策调整措施外,还应结合制定“十五”规划,着手建立符合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中、长期消费战略和消费政策体系。新的消费战略和政策体系的要点应包括:(1 )实行“适度鼓励消费”的政策,使消费水平的提高与国民收入同期增长;(2)调整消费结构政策, 使目前的“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转变,扩大教育、文化和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3)有效地协调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 中长期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制定要以消费政策为依据,要重点鼓励扶持发展促进消费需求的产业,如教育产业等;(4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信用消费制度,切实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

省财经学院教授、副校长李鸿昌认为,应采取得力措施,让房地产和家电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全国而言,房地产的销售情况很不景气。房地产的大量积压与大量城镇居民无房可住并存。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一是城镇居民无钱买房,二是房价太高,居民无力承担。当前应最先解决的问题是房价太高的问题,而房价过高的原因是不合理收费太多。如果不合理收费不除,房价就不可能真正降下来,房地产的积压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中国的农村家电市场之所以尚未驰入快车道,是因为农民增收是个漫长过程,而农网改造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因此,只要措施得力,政策到位,启动市场,变“潜在”为“现实”是完全可能的。

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谷建全认为,降息拉动内需须有配套措施。现阶段,我国经济循环中存在两个“需求障碍”:一是投资需求障碍。尽管两年来银行不断降息可使企业融资成本下降,但企业的经营环境却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生产处于相对过剩局面,企业一时难以找到较好回报的项目,再加上银行的“惜贷”现象普遍存在,使储蓄转变为投资主渠道明显受到抑制,这就出现了投资需求障碍。二是消费需求障碍。由于社会集团消费受国家政策的控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前城乡居民收入与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特别是收入预期看低和支出预期看涨造成了个人消费的需求不足。要想有效地发挥利率杠杆作用,必须消除投资和消费两个需求障碍,实施与降息相应的配套措施:(1)拓宽投融资渠道,发展新的投融资方式, 放开创办小企业政策,鼓励个人投资兴办各类小企业,加快发展风险投资;(2 )积极推进股市的兴旺与繁荣;(3)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刺激教育投资; (4)改变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预期。

中国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研究所副所长董心奎主张,多管齐下,拉动消费。启动消费扩大投资仅靠利率杠杆作用是有限的,必须采取财政政策、消费政策、税收政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配套运作,才能发挥作用。(1)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使城乡居民收入得到提高, 尽快使职工收入和福利工资化、货币化,将暗补改为明补,将个人消费从社会集团消费中剥离出来;(2)改善消费结构,优化消费环境, 在发展生活消费市场的同时,扩大科技文化消费市场,大力发展文化知识、科技消费;(3)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提高企业效益;(4)以财政投资为杠杆,启动民间投资,在加大财政投资的情况下,减免税也是扩大民间投资和内需的有效途径;(5)改善利率调控手段, 扩大信贷服务规模和空间。

(四)关于国有企业改革

省财经学院科研处处长郭军强调,要促进企业发展,应注意微观和宏观上的两大问题。微观上企业在改制的同时,要注意经营机制的转换。企业必须适应价格持续下降的实际,再不能等、靠、要,要彻底走向市场。宏观上要重塑社会信用。应标本兼治,认真研究重塑我国的社会信用问题,这已经成为影响正常经济秩序、制约经济预期效应的瓶颈。要真正解决社会及企业产品质量差、服务水平差、信用差等问题。

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副主任范振华认为,国有企业要抓住商机,早谋早断。目前河南省企业发展的最大隐患是缺乏“危机意识”。这些企业只看到在国内市场上还有一定的份额和地位,不知利用商机早谋早断。未来的市场将是敞开国门的市场,在未来的市场上,优胜劣汰将会比今天更残酷,未来的消费者也会比今天更精明、更挑剔。因此,企业家只有放开眼界,及时抓住今天的商机,早谋早断,才能在现在、将来立于不败之地。

人行郑州中心支行调统处处长庞贞燕提出,金融部门要支持企业经营,需要宏观政策配套。从财政政策看,虽然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去年财政增发国债1000亿元,同时又增加税收1000亿元,扩张性财政支出的政策效应很大程度上被紧缩性税收政策效应抵消了。从货币政策来看,金融机构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增强了,央行整顿金融秩序取得了好的效果,但在客观上也收缩了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力度和投放范围,减弱了加大基础货币的投放力度。从其他经济政策来看,政府在努力刺激居民需求的同时,又相继出台了住房、医疗等多项改革,这些措施的大部分使人们降低了收入预期,提高了支出预期,多项政策的同时出台,扩大了政策实施的难度,抵消了刺激需求的部分政策效应。建议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搞好政策措施的配合协调。此外,金融机构要处理好防范风险与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力度。要加快金融管理体制和金融经营机制的改革。目前一些金融机构出现的“畏贷”现象与金融部门实施了贷款终身责任制有关。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方面,要加大对信贷发放人员的奖励力度,彻底改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加强对贷款的管理,针对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承受能力,积极发展消费信用,抓紧制定有关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使其规范、健康发展。

标签:;  ;  ;  ;  ;  

当前经济形势与趋势理论研讨会综述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