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创新型教师及其成长若干问题的研究

中小学创新型教师及其成长若干问题的研究

林松访[1]2002年在《中小学创新型教师及其成长若干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立足时代社会的需求与教育改革的呼唤,采用文献、思辨的方法,探讨创新型教师特别是中小学创新型教师及其成长的若干问题,为中小学创新型教师的成长奠定理论与实践的支持。本研究认为创新型教师是有别于维持型教师的创新性人才,是以创造精神生命为理想信念,以创造教育事业为价值追求,以善于发现和培养创造性学生为根本目的的教师。中小学创新型教师的特质是创造精神生命(包括自我精神生命与学生精神生命的发展),引导先进教育文化发展方向。此外本研究还从内外因整合的角度,探讨促进中小学创新型教师成长的若干因素,即主体精神的发挥是内部动因,教师教育的创新是重要举措,发展性的评价是制度保证。

高云庆[2]2003年在《创新型教师素质与成长研究》文中认为创新型教师既是时代的呼唤,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本文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研究的框架,对创新型教师的素质结构、成长规律以及培养途径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全文由六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引论,说明了问题提出的背景,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分析概述了与本研究相关的已有研究成果,并对研究的思路、方法和逻辑结构等进行了说明。 第二部分通过比较分析界定了创新型教师的概念。本文认为创新型教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从素质、行为和成果叁个维度来理解,创新型教师的成长是一个素质和行为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第叁部分系统分析了创新型教师的素质结构。在对已有研究进行综述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作者从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育技能、专业情意等方面对创新型教师的素质结构展开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论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框架性认识。 第四部分概述了比较典型的教师发展阶段理论,从心理、社会、环境和素质结构诸方面相统一的角度分析探讨了创新型教师的成长过程,以简化的形式勾勒了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内在机制。作者认为创新型教师的成长过程可以划分为知识准备、探索适应、发展成熟、更新创造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在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育技能、专业情意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促使创新型教师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内在因素是自我学习意识和深度反思意向,而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内在机制是自我学习意识和深度反思意向作用下的对教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第五部分借鉴校本培训和PDS的基本理念,提出了一个教师教育的连续统一体作为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模式。这种连续统一体认为在教师成长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按照创新型教师成长过程高云庆:创新型教师素质与成长研究的阶段划分,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应分阶段采取知识学习、课例学习、反思训练、问题探究等方式。第六部分是结语,对本研究的立足点和实践意义作了总结性论述,并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王帅[3]2015年在《中学历史学科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文中提出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一直是我国教育道路上的重要方向,然而,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则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科普日时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弘扬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能力基本的途径就是各级各类教育,其中的关键是培养创新型教师。培养创新型教师,尤其是中学历史学科的创新型教师,并不是新的话题,只是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中学历史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型人才的一门重要课程。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认识社会的功能,而且具有教育的功能。历史教学在讲述人类发展过程中,总结人类的创造经验、弘扬人类的创造精神给人以提示和启发,如何使中学历史教学发挥其特有的功能,成为培养具有创造力学生的有效途径之一,取决于历史课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而当今教育改革的要求是需要创新型教师。中学历史教学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主要是提高教师的素质,包括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并结合现有中学教师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培养得效率和质量,以带动教学改革中创新型学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创新型教师及其成长若干问题的研究[D]. 林松访. 福建师范大学. 2002

[2]. 创新型教师素质与成长研究[D]. 高云庆. 西北师范大学. 2003

[3]. 中学历史学科创新型教师的培养[D]. 王帅. 渤海大学. 2015

标签:;  ;  ;  ;  

中小学创新型教师及其成长若干问题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