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门色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余锡曼访谈录_西蔓色彩论文

北京西门色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余锡曼访谈录_西蔓色彩论文

传播“大美”的使者——访北京西蔓色彩文化发展公司董事长于西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论文,使者论文,文化发展论文,董事论文,色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于西蔓,中国色彩咨询行业的发起者、“美育中国”的倡导者。2003年,《中外企业文化》曾登载过一篇对她的报道。如今,十年过去了,她创办的西蔓色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境况如何?日前,记者采访了于西蔓女士。

记者:从您创立公司到现在已经15年了,这期间公司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于西蔓:15年光阴漫长而又短暂。上世纪80年代我留学日本明显感受到他们的居住环境、有型商品、人们在各种场合的装束都非常精致细腻,建筑物的色彩结构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诸多现象足以证明一个国家经济发达后,人们对美、对精神的执著追求会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来。与此同时,中国正突飞猛进地发展,我预感到国人对美的需求会与日俱增,于是我在1998年回国创办了西蔓色彩公司。自此后的四五年间是公司针对市场的“概念提起”阶段。这期间我们奔走宣讲、出书写作,并且很幸运地面对众多媒体提出了“环境色彩规划”、“产品色彩营销”、“私人形象管理”等概念,确立了“让中国人漂亮起来,让中国的商品漂亮起来,让中国的城市漂亮起来”的公司宗旨。但由于当时唤起这方面的需要如同撞击冰山,而我们只是一条小船,为了唤醒人们对美科学追求的意识,我调整方向集中拓展个人形象业务,让科学尚美首先作用于人,继而期待认识的升级,结果证明我们做对了。

接下来直到2008年我们进入了“传播与试错”阶段。为传播美育理念,十年间我们累计做了三千多场次的讲座波及数百万人。为此我的咽炎很严重,但至今不后悔,因为国人终于知道了如何科学扮靓,明白了可以用视觉讲故事这个道理。在同一时期,我们出版了数十本有关美丽方法论和美育概念的书籍,读者反响强烈。市场需求终于被培养起来,各行各业主动寻求合作,要求我们给予产品、环境视觉美观问题的解决方案。需求突然就来了,我们很激动,也迫切地想做贡献,于是从涂饰大楼到为电饭煲做设计,我们跟着需求伸出了援手。回过头一看,这是一段弯路。但我庆幸我们搭上了时代快车——搭上快车,试错也是收获。这段弯路让我明白了不仅中国人缺乏扮靓的科学方法论,中国的视觉应用人才也极度匮乏,中国的城市迫切需要科学管理城市形象,中国的企业也还远远没有学会视觉营销。由此我们奠定了西蔓色彩的主营方向:城市色彩规划;环境软装升级设计;大众美育教育;高端私人形象服务。

从2009年到现在是第三阶段。我国人均收入过了3000美元大关以后,文化产业的春天真正到来了。这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对我们的严峻考验。

记者: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西蔓色彩上述的主要业务?

于西蔓:“时尚教育”与大众美育是西蔓色彩的主线业务,北上广深都设有分支机构,已培养出2万多名职业“形象顾问”、“软装顾问”、“色彩搭配设计师”等。“蔓塾私人形象会所”专营私人形象托管服务,打造高端人士的形象资产价值。此外“城市色彩规划中心”专营城市及大区域空间环境的视觉规划与设计,已为大同、长沙、无锡、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伊春、烟台、福州、泉州、廊坊、嘉峪关、滨州、张家港等数十座城市做了专业的城市色彩规划。通过提供一整套的数字化城市形象管理标准,对城市建筑、路面、街道小品、广告标识等进行色彩形象管理,打造中国城市之美。对企业的服务我们集中在空间软装升级设计、团队形象升级设计、企业领袖形象托管、客户美育讲座服务等方面。

记者:对于美,您觉得当前还有什么问题在困扰着我们,国内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于西蔓:首先是应用美学教育。我国在美学教育上是落后的,一直没有将艺术美学教育和应用美学教育区别开来。与培养画家、雕塑家的艺术美学教育不同,应用美学教育应当是相对偏重于科学和实用的,培养的是实体经济的参与者。我国应用美学的色彩教育基本上是学画画,比如学建筑设计的学生,色彩课主要是写生,写生完了色彩课也就上完了,毕业后不会配色。而发达国家对应用色彩已经完全数字化管理了,教育方法有本质上的不同。比如我在日本学室内装饰时,学员被集中到一个房间里,分成五组,分别对应五个需求类型不同的家庭,要求大家运用各色各样的壁纸、地砖、家具等装饰材料,就这个房间设计出符合每个家庭需要的装饰方案。这样的教学方法就很切合实际。在这方面我们应好好学习借鉴。

另外在美学文化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差异。中国在美学理论上很发达,尤其是古代美学理论,但欠缺的是表达能力。美学表达做得最好的是欧洲国家,美日韩紧跟其后。因此,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一直在努力寻找和收集国外表达美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想方设法借鉴应用到咱们国人的美化实践中去。

记者:西蔓色彩专门对企业家个人形象提供咨询,能否谈下对国内企业家个人形象的看法?

于西蔓: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企业家逐渐开始关注自己的个人外在形象。整体来看,企业家们对形象的把控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人群美化意识正确,非常重视个人形象与企业形象,懂得国际标准和穿衣背后的文化,形象主题明确、潇洒靓丽,这部分人不到总体的20%;第二个层次的企业家有40%~50%左右,这部分企业家有强烈的美化意识,但缺失科学的方法论,所以花钱花精力很多但效果并不理想,或者不国际化;剩余的比例群体还基本上不太在乎个人形象,处于概念还需启蒙的阶段。总体上来讲,中国企业家的形象需要一个集体性的进步。企业家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精英,是企业的精神诠释,是家庭的核心。他们所具备的影响力,已经使他们的思想内涵、行为方式及对美的意识与表达走出了私人领地,成为社会公众的参照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家的形象是有公共意义的,所以必须要求他们用形象美育社会。让中国所有的企业家意识到这一点并真正做到,正是西蔓色彩的努力目标与方向。

记者:据我所知,西蔓色彩最近组织了赴日本、欧洲的“修养之旅”,您为什么要开展这项业务?

于西蔓:“修养之旅”是我们倡导“美育中国”大概念下的一个分支业务。形象美从来不只是外表的概念。正确的形象概念是要调动外在元素来表达关于自己内在的修养信息与价值。很多有内涵的人没有把自己的内在“穿”出来,更有很多人因为行为疏忽让自己修养和礼仪的缺失被所有的眼睛都看到,在国内国外都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国人最大的短处是没体验过“讲究”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带一批人出国一起进行修养之旅,共同经历高尚生活的场合,从形象到礼仪表达方式的私教是最直白有效的方法。形象永远离不开生活“场”。在最近刚结束的地中海邮轮之上,当我们带着数十位中国企业家边学边秀,流光溢彩地穿行于各个场合之间,赢得了船上三千多人对中国的赞誉时,我明白了这种“游学”将是最适合中国企业家群体的形象修养学习方法。

记者:西蔓色彩属于文化企业,您认为文化企业和其他企业相比有什么特性?

于西蔓:文化企业是实现文化目的的工具。企业既然是做文化的,首先就要带着使命感做有意义的事,这才是最重要的。不管我们能力如何,也不论我们所做的项目是否宏伟,我们都要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努力为中国文化的发展繁荣,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做自己的贡献。

1998年我们公司使命是“让中国人漂亮起来,让中国的商品漂亮起来,让中国的城市漂亮起来”,现在我们把这一使命表述为“美育中国”。我们坚信,通过我们和同行的共同努力,人们眼睛里看到的美人、美物、美景会越来越多。我们更坚信,长期在美的环境中生活,人们的情操就会受到陶冶,人们的灵魂就会得到净化,就会因美而爱,因爱而善,进而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为此,我们制定了一个方针,首先让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公众人物们美起来,使他们发挥引领作用;而后通过媒体宣传、公益讲座等形式去广泛影响大众。我深知,这是一个艰巨的使命,非西蔓色彩一己之力所能及,因此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毕竟“美丽中国”,人人有责。

标签:;  ;  

北京西门色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余锡曼访谈录_西蔓色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