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期间不同经济增长率及相关问题分析(一)_增长速度论文

“九五”期间不同经济增长速度分析及几个有关问题〔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增长速度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五”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在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将起重要的作用。在“九五”计划期间,我国将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任务,争取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将进入实现“小康”的新的发展阶段,为顺利进入21世纪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九五”计划的制定工作,必须以我国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为基础,认真总结这段时期中的经验教训,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党的十四大精神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制定出适合目前阶段中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实施措施。

一、定量分析的前提假设

本文的目的是定量分析“九五”期间5种不同的GDP增长速度(6 —10%)对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各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5 套分析数字是用我们研制的中国宏观经济模型计算得出的。我们通过控制该模型的有关前定变量使GDP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设定的5种水平,同时也得到了其它有关经济变量的预测值。我们在进行上述计算时所设定的模型运行条件,主要遵循了下述前提假设:

1.“九五”期间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以投资拉动为主的。这一假设不仅是由我们的模型的结构机制所决定的,适合于我国目前的统计数据体系,而且确实反映了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也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一个特点。

2.货币供给量是根据货币供给弹性分析结果确定的。在一般的情况下,货币弹性函数表现为非线性形式,特别是在GDP增长速度高于10 %时。但是,由于本文所分析的5个方案中,GDP增长速度均未超过10%,因此,根据实证研究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将货币弹性定为常数。在这里,该弹性系数为2.0。

3.在5种方案分析中,均假设宏观经济政策, 包括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是与经济增长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总方向相一致的,或相适应的。即,在金融政策方面,假设货币弹性为常数,利率、汇率水平保持稳定;在财政政策方面,保持政策方向不改变。

二、不同GDP增长速度分析

“九五”期间不同增长速度的主要经济指标预测结果见表1。

表1 “九五”期间不同增长速度的主要经济指标预测结果

第一方案,GDP增长速度为6%。

到2000年,GDP总量将达到98400亿元,与1980年相比增长了5.67倍(这里假设1995年GDP的增长率为10%,下同)。 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基本一致,分别为7.2%和7.1%。重工业的增长速度略快于轻工业,分别为7.3%和6.7%,投资率只有26.4%,实际投资增长率(6.3%)稍低于GDP的增长速度。“九五”计划期间累积投资量为107000亿元。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年均涨幅为7%, 五年内可能出现的最高年涨幅为9.5%。投资品价格涨幅高于零售价格指数0.7个百分点。城镇失业率为2.42%。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相同。

第二方案,GDP增长速度为7%。

到2000年,GDP总量将达到105400亿元,与 1980年相比,增长了5.95倍,第三产业增长速度稍为落后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分别为8.0 %和8.6%。重工业增长速度将超过轻工业近一个百分点,分别为8.9%和8.0%。投资率上升为28.6%,实际投资增长略快于GDP增长速度。“九五”计划期间累积投资量为124000亿元。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年均涨幅为8%,五年内可能出现的最高年涨幅为10.4%。 投资品价格涨幅略高于零售价格指数涨幅0.3个百分点。城镇失业率为2.37%,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开始高于农村居民。

第三方案,GDP增长速度为8%。

到2000年,GDP总量将达到111700亿元,与 1980年相比,增长了6.23倍。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落后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超过了1 个百分点左右,分别为9.0%和10.1%。重工业增长速度仍将超过轻工业1个百分点左右,分别为10.4%和9.5%。投资率为31%, “九五”计划期间累积投资量为139000亿元。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年均涨幅为8.3%, 五年内可能的最高年涨幅为10.9%。投资品价格涨幅高于零售价格指数0.4个百分点。城镇失业率为2.31%。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相差超过1个百分点。

第四方案,GDP增长速度为9%。

到2000年,GDP总量将达到121500亿元,与 1980年相比,增长了6.52倍。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落后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近2个百分点, 分别为9.8%和11.5%。重工业增长速度超过轻工业近2个百分点,分别为11.9%和10.7 %。 投资率达到 33 %。“九五”计划期间累积投资量为162000亿元。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年均涨幅超过10%,为10.1%,五年内可能的最高年涨幅为12.6%。投资品价格涨幅与零售价格指数涨幅基本一致。城镇失业率为2.26%,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的差距达到2个百分点。

第五方案,GDP增长速度为10%。

到2000年,GDP总量能达到134100亿元,与 1980年相比,可增长6.83倍。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将落后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2.4个百分点, 分别为10.2%和12.6%。重工业增长速度也将高于轻工业1.6 个百分点,分别为13.0%和11.4%。投资率将高达34.9%,投资增长速度将至少高于GDP速度1个百分点,“九五”计划期间累积投资量达到191000亿元。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年均涨幅也将高达13.2%,可能的最高年涨幅将为15.3%。投资品价格年均涨幅也将高达11.7%。城镇失业率为2.23%。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差距进一步扩大,分别为6.9%和4.5%。

三、经济指标的比较分析

1.三次产业

GDP增长速度的不同,对第一产业增长速度的影响相对不大, 但对第二、三产业的影响则较大。当GDP速度较低时,第二、 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比较接近。但随着GDP速度的提高, 第二产业速度的增加明显快于第三产业速度的增加,即GDP速度每增加1%,第二产业速度平均增加1.38%,而第三产业速度仅平均增加0.75%。这种情况将造成,随着 GDP速度的升高,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第一、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减小。

2.轻重工业

在“九五”期间,无论GDP的增长速度如何, 重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基本上都高于轻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因而重工业产业在工业总产出中的比重也都大于轻工业。但是,随着GDP速度的加快, 重工业增长速度要快于轻工业,即GDP速度每增加1%,重工业速度平均增加1.43%,而轻工业仅增加1.18%,其结果是工业内部结构的重型化倾向逐步加强。

3.投资

通过分析投资率对GDP增长率的弹性(2.13)和投资的不变价增长率对GDP增长率的弹性(1.23),可以明显地看出, “八五”期间的经济增长仍然具有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特点。随着GDP增长速度的提高, 投资率的上升是相当快的,同时由于投资品价格指数的上升,名义投资增长率与实际投资增长率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4.价格

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投资品价格指数,以及GDP缩减指数对GDP增长速度的弹性系数分别为1.55、1.0和1.2。因而,随着GDP 速度的提高,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升的速度越来越快于投资品价格指数上升的速度。值得注意的是当GDP年平均增长速度仅为9%时,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平均涨幅就达到了10%,而GDP年均增长速度为7%时,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年最高涨幅也可能超过10%,因此,如何在“九五”期间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仍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长期问题。

5.就业

从模型的模拟分析来看,GDP 增长速度的不同对城镇失业率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小。GDP增长速度每提高1%,仅能使城镇失业率平均减少0.04%。这一结果可能与模型样本期中城镇失业率的统计口径有关。

6.居民收入

当GDP增长速度相对较低时, 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率基本相同,但由于两种人均收入增长对GDP增长率的弹性分别为0.73和0.13,因此,随着GDP增长速度的提高,二者的差距越来越大,因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量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量的差距也相应增大。

7.财政

GDP 增长速度的不同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增长率变化的影响也不十分明显。随着GDP增长速度的增加, 财政支出增加仅略快于财政收入的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当GDP增长最慢(6%)和最快(10%)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都未达到最大。

8.金融

新增货币发行速度、居民存款增加速度和贷款增加速度相对于 GDP增长速度的弹性分别为4.25、2.45和1.8。随着GDP增长速度的提高,贷款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居民存款增加的速度,因而新增货币发行速度也必然随着GDP增长率的加快而提高。

四、初步结论

上面分析了不同GDP增长速度的主要经济指标预测结果, 和对这些经济指标的比较分析。如何从这些分析中得到有助于我们选择“九五”计划期间的GDP平均增长速度的信息呢?这里,我们使用“增长成本/效益”这一概念进行试算,并由此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所谓“增长成本”就是计算一些重要经济指标(例如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GDP 增长速度的平均弹性(在我们的例子中,该弹性为(13.2%-7.0 %)÷(10%-6%)=1.55),做为平均增长成本(或平均增长效益)。 然后,计算将GDP增长速度从7%提高到8%、从8%提高到9%和从9%提高到10%时,该经济指标实际变动数值即边际弹性,然后将三个GDP 速度段的边际弹性与平均弹性相比较,以成本最小(或效益最大)的那一段GDP增长速度为最优。(在我们的例子中,三个GDP速度段的实际变动数值分别为0.3、1.8和3.1,因此GDP从7%上升到8%的速度段为最优,因为此时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升幅度相对最小)。

表2给出了“增长成本/效益”分析的结果。表中凡带*者, 为相对某一经济指标来说的最优GDP速度。根据这个计算, 我们可以大致地得出以下的初步分析结果:

1.从生产来看,将GDP增长速度从7%提高到8%, 对三个产业来说都是效益最大的。它们的增加值增长率增量分别为0.2、1.5和1.0, 达到最大。

2.从投资来看:将GDP速度从8%提高到9%,GDP增长的投资增长成本最小,而将GDP速度从8%提高到9%以及从9%提高到10%时,可使投资率成本最小。

3.从抑制通货膨胀来看,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涨幅,投资品价格涨幅,以及GDP缩减指数都是在GDP从7%提高到8%的速度段中取得最小增长成本。

4.从减少失业率来看,也是在GDP的7%到8%的速度段中, 能最多地(边际)减少城镇失业人数。

5.在居民收入、财政、金融分析中,所选的经济指标的最优GDP 增长速度段分布得较分散,但看来GDP从8%增加到9 %的速度段是平均水平。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初步结论:从发展的角度来看,GDP速度从8%提到9%可能是效益最优的。而从稳定的角度来看,GDP速度从7%提到8%可能是成本最小的。因此, 综合看来, “九五”期间GDP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的最佳选择是8—9%, 即采用第三或第四方案较为适宜。

表2 不同发展速度的最优“增长成本/效益”分析

五、几个有关问题

1.三次产业结构

在收益规模不变的条件下,根据索罗公式,贡献于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一是投入的是生产要素的增加,即劳动力的增长率和资本的增长率;二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包括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的提高。生产要素的增加主要表现为规模扩大式的经济增长,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这两种经济增长因素往往是混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很难将它们截然地区分开来,但是,我们在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时应该特别强调和重视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取得较高质量和效益的经济增长。

对第一产业来说,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之一是土地。由于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当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规模时,特别是耕种面积接近可耕面积之后,农业生产将呈现明显的收益递减规律。此外,由于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相对很小,容易受到“蛛网”模型所描述的价格波动的冲击,所以农业生产所具有的较高的风险和较低的比较利益的特点难以吸引资本对农业的投入(包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例如人力资本),这会影响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对几乎所有的经济来说,农业增长率提高缓慢是一个长期规律。当然,另一方面,在某些条件下,制度因素的变动会对农业生产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中国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初期进行的农村改革,使得农业在一段时期内增长较快。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必然呈相对减小的趋势。

第二产业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的深化和技术进步因素,这里的技术进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隐含在劳动力和资本内的各种技术进步因素。就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来说,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第二产业的增长仍将是整个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这是因为,第一,由于我们的工业基础相对仍较薄弱,因此,相对于一定的劳动力来说,还处于资本投入的收益递增阶段,第二,对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来说,我国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还需要极大的发展,因此,需要制造业的增长来提供必要的投资品;第三,人民生活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同时中国具有人口众多这一特点,因此,对轻工业产品有旺盛的需求,使得轻工业必须而且可以得到较快发展。

第三产业的增长主要还是依赖于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及高新技术的大规模发展。目前在吸引非政府资本和国外资本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着各种障碍,基础设施建设尚主要依赖于政府投资,所以尽管第三产业在“九五”期间将会有较快增长,但其增长速度仍将落后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

2.投资率问题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这一特点仍将表现于“九五”期间。认为“九五”期间我国的经济增长仍是投资拉动型的增长,主要是基于对国民储蓄率的判断。投资实际上是延迟消费,因此,从宏观角度考虑,投资取决于延期消费,即国民储蓄。我国是一个高储蓄的国家,虽然高储蓄的程度可能会有所减弱,但高储蓄特点本身必将继续持续一段时期。

这里需要回答在本文中为什么投资率给人的印象可能较低的问题。这需要从技术角度和理论分析角度两方面来阐述。

首先,从技术角度来看,在我们的宏观经济模型中,诸如投资、消费、产出等重要的经济行为方程都是以不变价格为基础设定的。这种处理方法可以使我们在研究基本经济行为时剔除掉价格波动的影响,从而对经济行为的描述更为准确,更为客观。由于这样的原因,我们所报告的投资率使用的是不变价投资与不变价GDP相比的投资率。 这样处理的另一个好处是避免了我国近几年来统计数字频繁调整变动,特别是第三产业现价统计较大幅度调整所带来的麻烦。 根据世界银行的计算, 我国1994年现价投资率为36.5%,而以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投资率仅为30.5%,差距为6个百分点。目前, 很多人习惯于用以现价计算的投资率来考虑问题,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在表1 中所列的不同方案的投资率应再增加3—5个百分点,才是现价投资率的概念。此时GDP为8%和9 %两方案的现价投资率则应分别为35%和37%左右了。

其次,我们还可以从理论分析角度做一些说明。第一,在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15年之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必须转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主的增长方式了。我们在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同时,应注意保持一种较稳定的均衡的投资增长率和投资率。第二,虽然宏观经济实际运行的结果是实际总投资等于实际总储蓄,但是事前的意愿储蓄未必与意愿投资相等。意愿储蓄的变化将影响储蓄率的变动,从而影响投资数量。至少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服务型消费的增加已呈现出较强的势头,此类消费增加的因素将会使储蓄率相对下降,进而放慢投资的增长速率。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今后也可能出现增加储蓄率的各种因素,那就需要具体分析增加因素和降低因素的综合作用效果了。第三,近两年来,我国经济表现出外贸出口大于进口的较强趋势,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则会使净出口在GDP中的比重有所增加,这也会影响到投资率水平。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投资加速数的变化来分析可能的投资增长和投资率变化情况,这还需要做专门的研究。

3.居民收入与“小康”目标的实现

对本文可能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居民收入的增长是否能与GDP 的增长相匹配。之所以可能存在这种问题是因为,第一,我国目前统计核算体系存在着的问题,第二,我国目前大量存在的隐性收入问题。下面以我国1993年的统计数字为例来说明这类问题的严重性。

(1)1993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为31342亿元;

(2)1993年消费率为61.3%,其中居民消费为16292亿元占84.4%;

(3)1993年城乡居民新增储蓄为3658亿元;

(4)199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577.44 元, 城镇人口为33351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21.62元,农村人口为85166万人。可得出居民收入为15643亿元。

可以得出:若按消费+新增储蓄计算,居民总收入应为19950亿元;而直接统计得到的居民收入只有16445亿元。相差3505亿元, 占前者的17.6%,占后者的21.3%。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的症结在于:第一,我国目前居民收入中存在着较大量的隐性收入,这些收入并未表现在现行的统计数字中。第二,我国现行的统计核算体系只注意生产法的平衡,而忽略了其它两种重要的平衡——收入法的平衡和使用法的平衡。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居民收入的直接统计数字是偏低的。而我们的模型模拟计算的基础又是这类数字。因此,出现某些疑问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为了减弱上述两方面问题对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我们尽可能采用变化率(增长率)数字来分析问题,这样可以把统计不准确的影响降至最小。

另一个问题是,在“九五”期间能否实现“小康”。由于汇率的变动较大,因此,在计算人均收入达到“小康”水平时,会出现很多种算法。我们认为,我们在分析这个问题时,不能脱离当初提出这一目标的具体环境,因此,使用以1980年的具体情况为基础的指数法来计算最具有客观性。我们将1980年的GDP、人口和人均GDP均设为100,1980 年按当时汇率计算我国的人均收入约为250美元,距当时规定的人均800美元的“小康”水平相差3.2倍。在此基础上,只要我们继续计算GDP、人口和人均GDP的指数增加情况,一旦人均GDP指数超过320, 则表示已实现了当初规定的“小康”水平,因为这里的GDP 指数增长是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增长,因而人均GDP指数表现的也是实际增长。从表3中可以看出,若我们假设,1995年的GDP增长率为10%,人口增长率与1994年的1.121%相同的话,1995年人均GDP指数已超过了320。也就是说,1995年我们已经达到了1980年条件下规定的“小康”水平。

表3

年份 GDP实际GDP指数人口指数 人均GDP指数

增长率(%) (1980=100) (1980=100) (1980=100)

1980

100.0 100.0 100.0

1981

4.5 104.5 101.4 103.1

1982

8.5 113.6 103.0 110.4

1983

10.2125.4 104.4 120.2

1984

14.5143.9 105.7 136.1

1985

12.9162.2 107.2 151.4

1986

8.5 175.4 108.9 161.3

1987

11.1194.6 110.7 176.0

1988

11.3216.6 112.5 192.7

1989

4.3 226.0 114.2 198.1

1990

3.9 235.1 115.8 203.0

1991

8.0 254.3 117.3 216.8

1992

13.6288.4 118.7 243.0

1993

13.4326.7 120.1 272.0

1994

11.8364.9 121.4 304.3

1995

10.0401.4 122.8 326.9

如果我们脱离1980年的具体条件,按目前的汇率水平计算的话,欲达到人均800美元是有困难的。假设条件:(1)按1994年价格,1995年GDP增长10%,则1995年以1994年价格计算的GDP为48180亿元。(2)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2%(1994年的实际自然增长率),则到2000 年总人浚糙为128742万人。(3)汇率按1994—1995年的平均汇率8.3元/美元。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不同GDP增长速度下,到2000年人均GDP 均难以达到800美元,如果考虑到从1980年到2000 年美国国内价格变动对实际美元价值的影响,则可能差得更多。在上述条件下,欲达到人均800美元,则要求GDP的年均增长速度必须达到12.2%以上。

表4

GDP增长速度 6% 7% 8% 9% 10%

GDP(1994年价格,亿元) 64877

67575

70792

74131

77594

人均GDP(1994年价格,亿元)

50395249549957586027

人均GDP(美元) 607 632 663 693726

1975年7月

注释:

〔1〕本文是以中国社会科学 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九五”期间不同经济增长速度分析》课题组为国家计委提供的研究报告为基础撰写的。课题组长:李京文,执笔:汪同三、沈利生、张昕竹。

标签:;  ;  ;  ;  ;  ;  ;  ;  ;  ;  ;  ;  ;  

“九五”期间不同经济增长率及相关问题分析(一)_增长速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