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MD适应行为量表在我国的应用_适应能力论文

AAMD适应行为量表在我国的应用_适应能力论文

AAMD适应行为量表在我国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我国论文,量表论文,AAMD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过去认为人的主要能力是智力,因此20世纪初在欧洲建立了智力测验,后又发现人的适应能力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此种能力大小与智力并不完全平行,因此在1930年代美国又开始了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制定了有关量表,经过几十年的使用,此量表渐趋成熟,成为测量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工具,本研究采用美国精神缺陷学会所设计的适应能力量表,在全国14个省市内的19个单位进行协作研究,以取得我国儿童的适应能力数据。

样本和方法

一、样本来源:

1.抽样方法:各地区取二所中等水平的小学,各所小学取二个中等水平班级,每班级随机取30名学生进行测验。量表在专职人员解释下,由父母或其他主要领养人填写,量表填写完毕后,经专职人员检查合格后收回。

2.样本数:共取得有效样本8849名,其中男4466名,女4383名,已剔除资料不完整者14名。年龄:6足岁782例,7足岁1468例,8足岁1487例,9足岁1426例,10足岁1444例,11足岁1421例,12足岁821例。

本调查中量表填写者父亲占55%,母亲占40%,其它占5%。

二、方法 1.工具:采用美国精神缺陷学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Deficiency,缩写AAMD,现改称AAMR)所设计的适应行为量表(Adaptive Behavior Scale,缩写ABS)1981年学校版的中译本[1],仅对个别项目做了一些必要的修改, 如“使用刀叉”改为“使用筷子”。

量表结构:AAMD—ABS共有二大部分,分为21个主题, 每一个主题又包括了若干项目,共有95条项目。第一部分评定正常适应行为,包括第一至第九主题,第二部分评定适应不良行为,包括第十至二十一主题,这二十一个主题的题目是:

(1)独立能力:指饮食自理能力,大小便自控能力, 个人清洁卫生与外出独立生活能力。

(2)躯体发育:指感觉发育和运动发育方面的情况。

(3)化钱:指钱财管理和用钱预算及购物技巧能力。

(4)语言发育:指语言表达和理解及社交语言发育能力。

(5)计数和计时:指计数、计时加时间概念的能力。

(6)就业前的活动:指职业复杂度,在学校的劳动表现, 工作学习和工作习惯表现。

(7)自我导向:指对学习和工作的自动性或被动性及注意力和坚持性,空余时间自我安排能力。

(8)责任性:指对个人物品的关心程度和一般责任性。

(9 )社会化:指与别人的合作性和相互作用能力以及社交成熟度等方面的能力。

(10)攻击性:指威胁、损坏公物行为及发脾气或暴怒的不良攻击性行为。

(11)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指嘲笑或议论别人,妨碍别人活动,不尊重别人财产,言语粗鲁等不良言行。

(12)对抗行为:指无视纪律,不听从教导或对抗态度,逃避活动及在集体活动中表现不好行为。

(13)可信任度方面:指擅拿别人物品及说谎和欺骗行为。

(14)参与或退缩:指不活跃,害羞,退缩行为。

(15)装相方面:指刻板行为,或奇特姿势。

(16)社交表现:指与人交往时不合适行为。

(17)发音习惯:指不良的发音习惯。

(18)习惯表现:指不良口腔习惯,弄坏自己的衣服,其它怪癖不良习惯。

(19)活动度:指多动倾向。

(20)症状性行为:指自我估计过高,不能正确对待批评或挫折,过分追求注意或表扬,有疑病倾向或情绪不稳的其它表现。

(21)药物使用:指使用抗精神病药物、镇静剂、兴奋剂、抗癫痫药。

不同的主题和项目又组合成五个因子,一至三因子是由第一主题至第九主题组成,是测验正常适应行为,四至五因子由第十主题至第二十一主题组成,是测验适应不良行为,五个因子的题目是:

一因子:个人的自我满足。

二因子:社区的自我满足。

三因子:个人和社会责任性。

四因子:社会调节。

五因子:个人调节。

2.量表的信度效度测定

重测信度测试:各协作组取30名受试者,男女各半,在间隔10天后再作测试,第二次填表者(供情况者)与第一次填表者是同一个人,计算两次测试的各主题相关系数,两次测试分数的各主题分符合率以相关系数表示为0.05—0.95,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71,说明量表具有中等和或较好重测信度。

量表效度测试:各协作组各组取已在临床被诊断为轻度和中度智力低下的6—12岁儿童20—30例,共334例作为低智组,通过与对照组(年龄、性别与低智组相同,智商[2] 在正常范围)在各主题分的均数作统计学比较(t检验)。结果两个样本除第13,15,16,17,21 主题无明显差异外,其它各主题均有明显或非常显著差异(P<0.05~0.001),说明此量表有良好的效标效度。

3.人员培训:调查开始前,参加协作组的各主要负责人均进行过集训学习使用量表,统一标准,统一研究方法,统一流程,统一统计方法。集训结束后各协作组负责人回单位培训组员。

4.工作方法:1994年9—12 月各协作组在本地区进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的测试。1995年1月—1996年2月各地开始正式进行抽样调查,最后将测得结果输入统一软件,寄往上海集中统计。

统计方法:显著性检验,t检验

结果和讨论

一、各年级各主题测得结果(见表1)

从表1可见,各年级组主题分总分测定结果显示, 第一主题至第九主题的总分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各年级组间有显著或非常显著差异,说明儿童社会适应正常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增长;而第十主题至第二十一主题得分除个别主题外,各年级组无明显差异,仅部份主题的总分在五、六年级有下降趋势。这后十二个主题是反应儿童适应不良行为的,是量表的第二部分,这些主题有助于设计改善儿童不良行为的措施以及评估这些措施的效果。

表1.

1—6年级各主题分组间比较(x±SD)t检验主题

主题

一年级 二年级

N=1561 N=1496

(1与2)(2与3)

一 58.5±7.8 11.13***61.6±7.6 9.27***

22.2±2.6 1.0622.3±2.6 1.05

三 7.8±3.0 13.27***9.1±2.4 10.43***

四 27.6±4.4 17.33***30.4±4.5 9.89***

五 8.9±1.9 17.71***9.9±1.9 10.85***

六 7.5±3.7 3.16** 7.9±3.3 3.55**

七 14.1±3.1 3.63** 14.5±3.0 1.78

八 4.3±1.4 0.004.3±1.3 4.39***

九 19.5±3.1 3.68*** 19.9±2.9 4.62***

十 1.7±3.3 0.371.8±2.7 0.93

十一1.4±2.6 2.01*

1.6±2.9 1.01

十二1.2±2.1 4.68*** 1.4±2.6 0.00

十三0.2±0.7 0.000.2±0.7 0.00

十四0.8±1.5 0.000.8±1.6 1.50

十五0.4±1.0 0.000.4±1.3 0.00

十六0.2±0.7 0.000.2±0.6 0.00

十七0.4±0.8 0.000.4±0.8 1.4

十八1.2±2.2 2.29*

1.4±2.6 0.00

十九1.0±1.5 0.001.0±1.6 1.81

二十2.4±3.3 0.842.5±3.3 0.83

二十一 0.0±0.0 0.000.0±0.2 0.00

主题 三年级四年级

N=1467N=1499

(3与4)(4与5)

一62.8±7.7 3.78***

65.3±7.0 6.06***

二22.4±266 2.18**22.6±2.4 2.17*

三10.0±2.3 10.20**

10.9±2.5 20.76***

四32.0±4.3 8.42***

33.3±4.1 5.35***

五10.6±1.6 2.17* 10.9±1.6 3.95**

六8.3±2.8 4.17***

8.7±2.4

1.98*

七14.7±3.1 3.46**15.1±3.2 3.49*

八4.5±1.2 0.00 4.5±1.2

2.33*

九20.4±3.0 1.93* 20.5±2.9 4.84***

十1.7±3.1 0.16 1.6±2.5

4.59***

十一 1.5±2.5 0.00 1.5±2.8

2.01*

十二 1.4±2.0 0.00 1.4±2.3

0.91

十三 0.2±0.7 0.00 0.2±0.7

0.00

十四 0.9±2.0 0.00 0.9±1.8

0.00

十五 0.4±2.3 0.00 0.4±1.2

2.67**

十六 0.2±0.7 0.00 0.2±0.5

5.39***

十七 0.3±0.8 0.00 0.3±0.7

0.00

十八 1.4±2.2 0.00 1.3±3.0

3.25**

十九 0.9±1.4 1.04 0.8±1.9

3.51**

二十 2.6±3.3 0.42 2.6±4.1

2.19*

二十一0.0±0.2 0.00 0.0±0.1

0.00

主题 五年级六年级

N=1439N=1387

一 66.9±7.3

7.97*** 69.0±6.7

二 22.8±2.6

2.09*22.6±2.5

三 11.4±2.2

7.98*** 12.1±2.5

四 34.1±4.0

5.38*** 34.9±3.9

五 11.1±1.4

1.28 11.2±1.6

六 8.8±2.62.13*9.0±2.4

七 15.5±3.0

4.51**

16.0±2.9

八 4.6±1.12.33*4.7±1.2

九 21.0±2.7

.95 21.1±2.9

十 1.2±2.20.65 1.4±2.8

十一

1.3±2.61.86 1.5±3.1

十二

1.3±3.50.82 1.4±3.0

十三

0.2±1.22.68**

0.3±0.8

十四

0.9±2.40.00 0.9±1.7

十五

0.3±0.80.00 0.3±1.1

十六

0.1±0.50.00 0.1±0.5

十七

0.3±0.80.00 0.3±0.8

十八

1.0±1.90.65 1.2±2.3

十九

0.6±1.10.00 0.6±1.2

二十

2.3±3.30.78 2.4±3.5

二十一 0.0±0.20.00 0.0±0.2

注:*P<0.05,**P<0.01,***P<0.001

二、各年级组各因子分测得结果(表2)

表2.各年级组各因子分结果比较(X±SD)年级

年级 一因子 t值二因子 t值三因子

47.3±4.9

59.4±10.070.1±7.3

48.5±4.7 6.91***

75.7±9.945.28*** 71.1±6.9

49.2±4.8 4.01***

80.1±9.712.22*** 72.2±5.8

50.3±4.4 6.51***

84.1±9.715.94*** 73.2±6.8

51.0±3.8 4.62***

86.8±9.37.69*** 73.9±6.9

51.2±4.2 4.99***

90.0±9.69.0***

74.66.6

年级t值四因子t值 五因子 t值

一 9.22±11.3

0.9±2.0

3.89***

9.9±12.5 1.62 1.0±2.21.31

4.60***

9.7±11.3 0.46 0.9±2.21.24

4.31***

9.5±11.7 0.47 0.9±1.90.00

2.77**80±11.0

3.58***

0.7±1.63.09**

2.76**6.6±13.1 3.07**0.8±2.11.42

注:**P<0.01 ***P<0.001

表2中的一因子的“个人自我满足”, 是指儿童自我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躯体发育的感觉运动能力;二因子的“社区自我满足”是指儿童与别人各方面交往能力;三因子的“个人和社会责任性”是指儿童在学习、劳动、工作和集体活动中的表现和责任性,是量表第一部分的内容。以上三种因子都是测定儿童正常适应行为在这三方面的能力,得分越高显示其能力越强,得分越低则显示其能力越低,从表2 中可见:一因子至三因子总分均值都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各年龄组间均有显著和非常显著差异(P<0.01~0.001)。说明第一、二、三因子可作为在校1—6年级儿童的正常适应行为能力的评定工具,可用于诊断分类。四因子的社会调节是指第10至第13主题和第18—20主题内容,五因子的个人调节是指15—17主题内容,四因子和五因子是量表的第二部分,评定儿童适应不良行为,得分越低越好,得分越高越差。从表2 中可见四因子社会调节的总分均值随年龄增长而有所减少,尤其是6年级儿童总分均值最低,四、五、及五、六年级总分均值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表明儿童随着年龄增长适应不良行为有所减少。五因子的个人调节的总分均值各年级组比较除四、五年级比之外,均无明显差异。

三、我国资料与美国资料的比较(见表3)

表3 我国资料与美国资料的比较(x±s)

年级 一因子 二因子

三因子

中N=1561 47.3±4.9 69.4±10.070.1±7.3

美N=6551.0±3.8 69.9±12.974.3±10.6

t值7.59***

1.18 3.16**

中N=1496 48.5±4.7 75.7±9.9 71.1±6.9

美N=196

51.9±4.1 74.5±14.172.7±11.2

t值10.72*** 1.15 1.95*

中N=1467 49.2±4.8 80.1±9.7 72.2±6.8

美N=301

52.4±4.1 76.5±14.171.611.2

t值11.96*** 4.23***

0.97

中N=1499 50.3±4.4 84.1±9.7 73.2±6.8

美N=301

53.6±3.2 84.0±13.175.0±10.3

t值15.42*** 0.13 2.91**

中N=1439 51.1±3.8 86.8±9.3 73.9±6.9

美N=269

53.3±3.6 86.7±12.174.4±10.0

t值9.12***

0.13 0.79

中N=1387 51.2±4.2 90.0±9.6 74.6±6.6

美N=274

54.3±2.6 91.9±10.775.3±9.8

t值16.03*** 2.13* 1.13

一年级 四因子

五因子

中N=1561 9.2±11.3 0.9±2.0

美N=6516.5±30.52.0±4.2

t值1.97* 1.95*

中N=1496 9.9±12.0 1.0±2.2

美N=196

15.9±24.31.3±2.7

t值5.10***

1.49

中N=1467 9.7±11.3 0.9±2.2

美N=301

15.2±23.21.2±2.4

t值4.02***

2.00*

中N=1499 9.5±11.7 0.9±1.9

美N=301

15.0±26.91.2±3.5

t值3.48***

1.45

中N=1439 80±11.0 0.7±1.6

美N=269

13.8±26.11.3±3.5

t值3.59***

2.76**

中N=1387 6.6±13.3 0.8±2.1

美N=274

13.2±22.31.2±3.4

t值4.74***

1.88

注:*P<0.05 **P<0.01 ***P<0.001

现将Lambert等用AAMD—ABS在美国取得的五个因子常模数据[3] 与我国资料比较如下:

从表3中可见:中国和美国资料大致相似, 第一因子和第三因子总分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说明儿童的正常社会适应能力与年龄成正比,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随年龄增加而增强。第二因子和第三因子两国资料比较差异不大。而第一因子的个人自我满足,美国儿童第一因子总分均值都比中国儿童高,两国儿童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说明美国儿童自我独立生活能力和感觉运动能力比中国儿童强。这与1994年上海报道相似[4],这可能是两国儿童的养育方式不一样, 美国家长重视对儿童的独立能力培养,从小独自睡,训练儿童自己穿衣,自己洗澡换衣,保持个人的清洁卫生,这同时又有利于锻炼儿童肢体功能发展,增强了儿童感觉运动能力。中国家长替儿童包办的多,有的儿童自己能做的事家长也代做,这样不利于提高儿童的自理能力。第四因子社会调节和五因子个人调节美国儿童得分都比中国儿童高,尤其第四因子,两国儿童得分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显示美国儿童对抗、攻击性行为、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及儿童活动度均比中国儿童明显增高,说明中国儿童适应不良行为比美国儿童少,这可能与两国儿童教养方式不一样有关。研究结果表明,AAMD—ABS亦适合在中国运用。

结论

AAMD—ABS在中国14个省市应用结果表明,量表的信度效度均较好,可作为中国1—6年级小学生适应能力测量工具;第二部分可作为儿童适应不良行为指标。我们研究得出的常模可用于研究低智儿童的诊断、分类训练、特殊教育和研究儿童行为的发展。

标签:;  

AAMD适应行为量表在我国的应用_适应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