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跨学科研究活动的辅导_数学论文

高中学生跨学科研究活动的辅导_数学论文

高中生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中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校的教育科研课题《素质教育的一个新模式——高中生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于1995年底开始酝酿设计,1996年6~8月组织了五十名初中毕业生进行试点。1996学年度起,在高一年级六个班级全面铺开。为保证活动阵地,在课表内设有每周一节“活动辅导课”,为期三学期,并充分利用了三个寒暑假。经过探讨,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并得到了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本课题由一系列活动辅导组成,与传统学科不同,跨学科研究有很大的活动空间、很高的自由度。我们既不可能预先框死活动内容,又不能制订像火车时刻表那样的进度表。瞬息万变的世界不时向我们提供重要的、新鲜的信息,给予我们活动的动力与启发,我们也乐于迎接机遇与挑战。

辅导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一、科学精神的培养

在青年学生中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还要学点科学方法,特别要强调科学精神。我们在这方面做过下列尝试。

1.仿真研究:微型科学报告会及撰写微型论文

(1)论二维世界及二维人的形态、生活、科学技术与文化;

(2)太空城设想。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上述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唤起了高中生的科学精神。

随着仿真研究活动的开展,学生们进入了崭新的领域,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能力,各种创意纷至沓来。有的同学,初中时代虽然在学习上是佼佼者,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却有严重缺陷。当他们用论文、演讲与操作与他人交流时,看到别人思维活跃,挥洒自如,痛感到自己与他们差距很大,产生一种迎头赶上的紧迫感。

2.问题—分析—计算—设计模型

在初高中衔接的当口,我们利用波兰数学家史坦因豪斯为青少年写的一本科普名著《数学万花镜》的材料进行研究。翻开第一页,劈头就是一幅不加说明的图:将正方形分割成销接在一起的顺序相连的四块,如果沿三个销孔旋转,可以得到一个正三角形。这是一个初中几何问题。要求学生就根据这点定性不定量的资料,六人一组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定量计算,再进行设计,并用不同材料做出风格不同的实物模型。

3.抵制伪科学

近年来中国固有的封建迷信糟粕沉渣泛起,海风又吹来了洋迷信,报刊上也常可看到科学知识的误导,由于科学普及工作不到位,学生对伪科学的抵制与批判能力不足。有鉴于此,我们将长期以来积累的一些材料,供学生识别讨论,树立科学精神,加上正确的科学方法是可以识破迷信、谣言和假新闻的。

二、学一点科学方法

1.宏观的方法:系统方法

系统科学发展了一种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合适的思想方法,可以称之为系统思想,它类似于数学与统计学思想,具有普遍意义。对同一件事物,可以在不同层次上进行考察,看到的东西就有质的不同。在细节上忙忙碌碌,常常难以发现整体的东西。正如波兰控制论学者、著名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Oskar Lange)所说:

学会了用控制论语言来思想的人,不用详细分析具体问题也能理解问题,理解事情的基本环节、元素之间的关系和实际解决别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奥斯卡·兰格《经济控制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第161页)

例如,有时人们会就一个问题纠缠不清,实际上他们讨论的是一个“假问题”,课题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当前被炒得很热的大学生论辩题就是典型的假问题。

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提出的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思想方法论,为了解放学生思想,培养勇于解决难题的精神,宣传科学方法论,教师有责任现身说法,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学生提供新鲜的范例,试举一例。

《方法》杂志1996年第9 期提出的“无奖征答”:解决半个世纪悬而未决的亨普耳“渡鸦悖论”。征答经过专家审议,将在该刊摘要发表,教师告诉学生,这个问题之所以长期争执不休,原因就是真正的问题不在通常关注的层面上,这个问题恰恰作为用跨学科思想方法论进行处理的好例证。

顺便指出,系统方法中有一个重大方面在本课题实践中应当展开,却一直没有机会展开,这就是模型方法,特别是建立数学模型,这是一个很大的活动项目,有可能成为我们下阶段的研究课题。

2.中观的方法:创造技法

(1)头脑风暴(Brainstorm)法

美国人奥斯本创造的这种技法,要求通过特殊的会议,使参加的人员相互启发,引起创造性设想的连锁反应。有几条规则比较特殊,即不允许批评别人的想法,所有意见都要记录下来,在讨论过程中任何人不能作判断性结论,要集中注意力,不允许私下交谈等。我们虚拟了一个专题。

目标A:暑天避蚊害的对策;

目标B:因窨井盖缺失造成行人死伤的对策。

根据这两项目标的相似性,在目标A的启发下拟订目标B的可能方案,讨论结果是产生了许多异想天开的主意,反映了头脑风暴法的特色。

(2)635法

德国人首创的635法能使6个人在30分钟内得到108个创意。 去年七月份, 学生利用此法提供暑期科研选题和子课题《英语口语工程》的Daily Talk话题。

3.微观的方法

它的两个例子是:

(1)聚类分析(脸形图设计),

(2)正交试验设计。

三、强调“跨学科”

我们在实施整个课题实践中,尽量淡化学科意识,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就是说,任何问题,如果一般认为是语文学科的千万不要站在偏狭的语文学科来对待;一般认为是生物学科的,不要站在偏狭的生物学科来对待,……。举四个例子。

1.《用我的眼睛看……》

为迎接香港回归,《青年报》社组织了华东六省一市暨香港地区中学生作文比赛,作文题目是《用我的眼睛看……》,我们组织并筛选出了学员撰写的十多篇文章,投入了全国四万七千份应征文章的洪流,结果在上海地区的十个一等奖中,有我们的暑期培训班学员的作品《我眼中的“可乐大战”》。

2.“克隆人的伦理道德问题与社会后果”

设计这项活动的宗旨是:

(1)使学生了解科学前沿的一项生物学重大突破;

(2)转而讨论这一事件的社会学与伦理学意义;

(3)“言之无文,传之不远”。 讨论结果要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争取发表。

在讨论“克隆人”的基础上从200 篇学生微型论文中采集出来各种有创意的观点,综合成一篇万余字对话体报告文学作品《克隆的震荡》,发表于文学杂志《萌芽》1997年第10期。

3.隐字联揭秘

1998年2月8日《文汇报·神州广角》刊登了一篇文章《这副隐字联暗藏什么玄机?》介绍对一副隐字联的各种解释。我们觉得,要揭秘索隐,不只需要有关楹联的狭窄专业知识,还需要开拓自己的视野,更需要宽博的人文知识和高瞻远瞩的科学态度。因此,研究小小隐字联,其精神同样是“跨学科”的,这就值得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背景。教师针对文中所介绍的一些答案的牵强附会、不合逻辑,用自己的见解说明外行未必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我们主要是希望借此鼓励学生们敢于面对难题的挑战,勇于提出独立的看法,不要怕侵入其他专家的领域。两周以后,《文汇报》发表了我们的意见。

4.条形磁铁的磁力线方程

高二学生在《解析几何》课上学了“圆锥曲线”以后,回想到初中物理的一个演示实验,在玻璃板上均匀地撒一层铁粉,然后把玻璃板平放在一根条形磁铁上,轻敲玻璃板,让铁粉在磁场作用下重新排列,就形象地给出空间各点磁力线的形状。

但是在中学数学课和物理课上,学生都打听不到条形磁铁磁力线的方程是什么。一个偶然的机会,问题就提到“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课上来了。

我们知道,作为横断科学的数学,它对任何学科的应用都是跨学科的。从跨学科的角度来看,我们对磁力线方程的兴趣与其说是狭隘的物理专业的,还不如说是美学的、认识论的。

即使我们不知道磁力线方程的具体形式,我们也敢预言:最适合表达磁力线方程的坐标系,不会是直角坐标系,也不会是极坐标系,而是不见于文献,然而符合磁铁的本性的“双极坐标系”。换句话说,“双极坐标系”是描写条形磁铁磁力线的最佳语言体系。

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四、接触科学前沿

上文我们提到了“克隆”,此外我们还向学生初步介绍了“纳米技术”和“分子足球”C[,60]。这方面资料的积累,为今后安排学生们为这项21世纪的高精尖技术设想可能的应用作出了准备。

进入了九十年代,系统动力学已成为高等学府的热门话题。实践证明,在高中生中普及一些“系统动力学”知识是可行的。在高二上学期,全体学生都在“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课上学习了三方面的内容:

(1)梅教授提到的那个方程(即变换X[,n]+1=λX[,n](1-X[,n]))的区间迭代造成的周期倍化分岔;

(2)二次与三次复变换造成的Julia集和Mandelbrot集;

(3)“分形”与“分维”的基础知识,并进行简单的分维计算。

学生根据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不但能表达自己的见解,当他们在数学课上学到《数列·递推关系》及解物理题时倍感亲切,还对高一《化学》课本上一段材料的严重科学错误及高二《思想政治》课本上“征服自然”的提法进行了质疑。为了“体验简单的确定性变换可以引起复杂的结果”这一著名原理,还用Visual Basic软件设计了“生命游戏”软件,设计思想来自英国代数学家、剑桥大学教授J.H.Conway。这个游戏能模拟自然界各类物种的增殖、稳定、濒临灭绝与振荡过程。

有的学生用自学得来的电脑编程技术将这个软件制出后,我们发下去供所有有电脑的学生使用和研究。顺便说说,为了培养学生对保护知识产权的自觉性,使用者每人付小额费用向产权人购置软件使用权。

五、培养幽默感

不断侵入日常教学的“三不管”地段,也是本课题的一项特色。

教育不只是获得知识和信息。有些领域,如幽默感的培养,在旧教育模式下无人过问,实质上是情感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大家知道,一个有幽默感的老师的教学是倍受学生欢迎的,翻开教育杂志,我们偶尔会看到涉及教学幽默的研究文章。但是我们请教了一些教育科研行家,他们一致认为“培养学生幽默感,养成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课题在国际上也是个无人区。布鲁姆等美国学者编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国内的研究几乎都集中于第一分册——“认知领域”,第三分册“动作技能领域”偶有涉猎,至于第二分册“情感领域”就像塔什拉马干沙漠一样荒无人烟。我们有这么个探探路的打算,于是在全年级六个班级开展了一项活动,目的是介绍对幽默的欣赏,同时调查学生的幽默感现状。

从本课题在“幽默”这一题材下的实践来看,学生对幽默有浓厚兴趣,但各人对幽默的感受力差距很大,有的学生能够“搔着痒处”,对幽默题材的反应恰如其分;其他学生不是反应迟钝,就是反应过激或曲解,有时达到使人啼笑皆非的地步。学生僵硬的思维方式排斥幽默感,反过来缺乏幽默感这种润滑油又使思维方式更趋僵硬。

问题就这样暴露出来了:我们面对的高中生,基本上是根据六门文化课的中考成绩选拔的,这只保证在文化知识上程度比较齐整;至于有没有幽默感,并不在考虑之列。

幽默感的差异对日后人生会造成何种影响,是一个诱人的教育科研课题,因本课题目标所限,不可能进一步展开,但可以借机了解面上的情况,为以后的深入研究作准备。

六、培养成功者心态

1.学会选择

学生在前进路上发生的问题,以往教师常常不能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而停留在“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方法不对头”、“缺乏钻研精神”、“不够刻苦”等泛泛而谈上。另一方面,“成功学”,从戴尔·卡内基到拿破仑·希尔到克里曼特·斯通和奥格·曼狄诺,千千万万人听了他们的课题,从失败走向成功,从成功走向辉煌。成功学为什么在国外能发挥巨大的威力?因为它微观地剖析并解释了成功的形成机制。实际上学生不难了解这种机制,一旦了解了也不难用它进行恰如其分的反思;同时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例如,成功的人生总是由无数个微小的积极“选择”所构成,我国教育的失败,有一个重要的成分就是由父母师长代替孩子进行选择。因此,教育的关键应当是教学生学会选择,这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选择是一种素质,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不仅要知所选的“彼”,更要了解作为选择主体的“己”。

作为本课题的延伸,我们通过“班会课”向本校三个初中预备班的学生介绍了成功学原理,虽然时间长达一个多小时,小同学听得十分专心,台上台下互相呼应,报告结束后小同学们纷纷打听:“下一讲什么时候再讲?”今年五月~六月,我们又向初三直升生开了十讲《系统动力学》专题课,反响十分强烈。对此我们非常感慨:这种课为什么在传统课表里不见踪影?我们能为素质教育再做点什么?

2.团队精神的培养与信心的树立

(1)学点群体动力学与领导科学

课题实践也唤起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发现和组织了一批班级骨干。

奇怪的是,几十年来,中小学培养学生干部的责任落在学校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和班主任身上,几乎都是一种经验型的教育和无师自通的摸索,从来没有专业性的理论。实际上这种理论是有的,就是群体动力学和领导科学。

临近高一新生报到之前,在课题的暑期培训班中,我们有意识介绍有关现代理论的基本常识,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如何使自己在团队中定位,成为骨干,学生按未来六个班级的归属重新分组,在没有与未来班主任见过面的情况下,我们还搞了类似于“影子内阁”的模拟活动,并把各组集思广益得出的设想进行大组交流,取得了“资源共享”的效果。就这样,新生报到第一天,各班班主任已经有了一支可依靠的临时核心,也给新同学一个新鲜而强烈的印象。此外,与历届高一不同,通过暑期的十二个半天的集中活动,本届高一的各班骨干早就打成一片,形成工作、学习、研究多方面的空前畅通的横向交流,使高一年级迅速形成有特殊风格的整体,并开创了各班你追我赶的可喜局面。

(2)从学员个人来说,有的学生在初中时代毫不起眼, 他们在形形色色的课题活动中,突然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长处,释放了能量。重新定位的结果,他们的工作、学习、思维非常活跃,与初中判若两人。

(3)目前学校中对学生的“德智体”要求, 不分时间地点一律援引某几条,错是不错,但缺乏可操作性,更不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我们认为,任何一项具体教学活动都应立足于人的发展的需要,例如本课题明确要求学生学会解决面临的形形色色问题,还要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强化合作精神。为此,我们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

1996年9月28日作为一项课题活动,参加东视33 频道《科学欢乐城·邮政知识》竞赛,我校派出了由六个班级的代表组成的28人的班子。作为一个科学团体,我们要求学生了解科学团体的素质;作为这个团体的一员,特别是以后我们很可能是团体的领导人,要向下列理想目标看齐。当我们向学生介绍这些条款时,学生的反应好像是背上被抽了一鞭。

其实,上述目标与其说是提交给学生的,倒不如说是提交给为本课题而工作的教师的:我们通过什么途径能使学生在上述八个方面真正有所得益呢?

结果通过二十八位同学的通力合作,脚踏实地分工合作跑邮局收集问题与解答,利用社会力量收集有关资料,然后带回大组编题互考,模拟竞赛。效果很明显:我校获这次知识竞赛的团体第一名——“博士学位奖”。特别要指出,我校派出的是没有竞赛经验的新高一学生,而其他三所市区重点中学派出的都是高二学生,有的已不止一次参加这种比赛了。

(4)课题实践题材广泛,相对自由, 各教学学科之间的“三不管”地段有人管了。例如在《电视与我》子项目中,从法国布列塔尼电视塔被炸后当地居民怎样度过漫长的一年讲起,归结到每个人怎样正确对待电视节目与游戏机。不少学生就此把家里电脑中每天沉湎的游戏文件删去。这对摆正学习与娱乐的关系不无好处。

七、学生跨学科研究活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当前中学生群体与社会上正规报刊的联系是零星的、偶然的,一般来说彼此无缘。但上面已提到,与“跨学科研究活动”相联系的学生作品、研究心得,包括辅导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副产品已多次见诸报刊,从发表的篇幅与频度来看,搞不搞有关活动,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设想,如果上海市的各所中学都开展类似活动,通过传媒的推动,迎来的是青少年的“科学的春天”,是素质教育的一次大突破。

学生张佳昺进高中前后写了一系列研究文章, 包括他给美国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中国办事处的信,据《中国计算机报》报道,这封普通中学生写的信使IBM高层大为震动。

社会影响的另一方面是,本课题受到市教委、市少科站有关领导与市普教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关注和重视。此外,两年前的暑期讲习班吸收的学员中,有考入外校的,时至今日,仍前来联系。没有参加过这项活动的外校学生通过旧日同学的介绍,也受到活动的吸引,写信来要求联系与指导。

经验与展望

通过将近两年的实践,我们不但取得了一批有形的成果,也有无形的收获,特别是探索了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模式,看到了一门崭新学科的曙光。

一、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模式

素质教育没有一个单一的模式,它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价值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承认全体学生个性可发展性的教育形式。素质教育不是对课堂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否定,知识教育与理性教育始终是现代教育和培养完整人格的基础。

我们探讨的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新模式,并为这项模式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基本程序、成功范例和实施建议。

1.坚持课题活动的全员性,一般与重点相结合

进行类似于本课题的试验,在学生一头,市重点高中条件较好,但一般完中也不乏条件。从年级来说,高一学生动力最足、来自应试教育的阻力最少,因而最合适先行。

我们的课题活动可以不限于小打小闹,不采用“兴趣小组”,即那种只吸收少数学生参加的形式,而是可以方便地全面铺开。

作为全面铺开之前的演习,同时为了培训骨干,启动时间可以定于中考结束后,不必等待中考发榜。今后,不设初中的高级中学可以在第一志愿报考本校外校生中选一部分,以暑期夏令营方式活动。即使其中在部分不进本校高中的学生也可以作为种子播到全区。

有一种意见认为,我们这种类型的学生活动只有普及,没有提高,而一所名校,必须培养出一批竞赛尖子,等等。其实,我们并不觉得上述意见指出了活动的缺憾。

我们以为,经过几十年的操作,当前一点也不缺乏形形色色的“学科兴趣小组”,我们无意在这条“专业街”上再开一家大同小异的分店。我们甚至认为,不少为五花八门的学科竞赛服务的课外活动,看上去是与应试教育对着干,实际上是在少数学生中搞变相的应试教育,这不是学生课外活动的方向。

另一方面,一位学生拿到××学科竞赛获奖证书与他今后的事业成就可能成正相关(没有见到有关论证),但肯定没有必然联系,因为当前在社会上最成功的人显然不是在中学里获奖最多的人。

我们设计课题的原始动机是开辟一条新的途径,提高整个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我们特别重视的是当前被有意无意忽视的那些方面。我们的目标中并不包括在某些学科的框架内培养竞赛“尖子”。诚然,在活动中,总会有人冒尖,但我们并不刻舟求剑式地始终盯住几位“明星”,再说也盯不住,因为对于不同的题材,冒出来的并非那批老人马,而是那些“新秀”,当然,对这些学生,教师自然会予以较多较全面的指导,是否可以说,在这一意义上,体现了一般与重点的结合。

当前我们限于精力,无法同时准备几个题材,同一时间只能准备一个活动项目,全年级六个班级同时开展。若是有足够的师资,有条件的话,各个班级就不必千篇一律,可以分头试验几个项目,这样还有利于迅速积累经验。目前在教师精力受牵制的情况下要做到这一点是困难的。

2.保证活动的稳定性,平时与假期相结合

“活动课”通常是学生活动“三大板块”最具有“业余”色彩一块,看上去灵活机动,实际上时间长了就容易虎头蛇尾或走过场。我们这门课并不是“活动课”,而是作为“活动辅导课”排入了课表,从而在时间上有了保证,不致放任自流;学生真正的活动均在课后,虽然不专门集中管理,但学生却通过研究作业的形式保证了他们必须进行活动。

这门课是平时与假期相结合的,周期长的项目可以放在暑假与寒假进行。寒暑假还是培训骨干的有利时机。

3.既要注意活动成果,也要重视活动过程

教师的作用是组织活动、进行辅导,不是开讲座,每个活动项目都以学生实践作结,因此布置作业是项目的必要组成部分,作业形式要多样化,包括动手与动脑,可以提交实物作品,可以提交“金点子”,可以演讲,可以编论文集,或者出一期专版。总之,要使学生看到活动成果。

我们不但注意了活动的成果,还重视活动的过程。

例如《英语口语工程》是个相对独立的课题,不属于“跨学科研究”范围,但是在一项课外活动的设计中,包含有两项质的规定性,即必须有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领导小组;整个“工程”要由学生根据有关的课外活动原则进行设计。是否遵守这两项规定决定着设计的成败。对这一点,不但教师要心中有数,参加的全体学生都应当心中有数,因此在组织活动的“软件”意义上,就有一个跨学科的问题。子课题已运行一年有半,主持人正是按这一原则而开展课题研究的,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学生研究活动的全过程,必须体现现代的科学群体意识,所以我们还从社会心理学、群体动力学等角度, 让学生学习怎样当干部。 经过50个学时的共同学习研究,暑期以后,培训班的学员们散布到高一年级六个班根,好像种子一样,表现了极大的创造力和积极性。高一年级到现在为止,各班都充满了活力,与这个课题的鼓动不是没有关系。有些平日对任何集体活动不感兴趣的学生,暑期培训连一节课也不肯缺,简直入了迷,平时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受这些不是为了应试的教育!他们看到别人在讲坛上谈笑风生,不由得对平日不努力锻炼深感懊悔。受到浸淫在其中的科学精神的鼓励,有一位学生在初中阶段被认为是“自私自利”、“不关心集体”、“极端冷漠”的人,参加一系列活动后悟到了自己在学习上虽有长处,但与别人在非智力因素上的差距确实是自己进步的绊脚石,一学期以后,老师们完全改变了对他的消极评价。

4.特别注意选择“文”“理”贯通的活动项目

课题的宗旨往往从所选择的课题活动项目就体现出来。

本课题的目标是希望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切入口是“跨学科”三个字上,希望所跨的学科也不是理化之类的邻近学科,最好能跨文理两“界”。当前为了应试的需要,全国的高中正在大分其“文科班”、“理科班”,我们选择活动题材时却特别注意“文”与“理”的贯通。

5.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而是着重于知识能力的综合性及人的发展

6.注意到活动的社会性目标、教养性目标和教育性目标的并重

7.注意体现量力性原则,选择“短平快”的项目

我们在选择活动项目时,注意选择使得参与者只要在教师适当指导下,发扬团队合作精神,群策群力,就不难获得成功体验,这有助于树立学习与研究的自信心。

从上文介绍的活动项目,可以看出我们的努力方向是:针对青年人的朝气蓬勃、富于想象力、求知欲强、崇尚科学与理性的特点,选择能激发高中生的内驱力的题材,密切接触当前科技热点和社会热点,有利于提倡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与自身的提高,并注意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作为对比,高一高二年级的劳技课,从目前所用的教材来看,似乎在激发学生内驱力的问题上,还要更多地予以注意。

8.充分反映出学生群体是个宝贵的思想库

这种活动模式在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灵感。我们喜悦地发现,学生群体是个宝贵的思想库!作为二百八十多个个人,他们只是稚气未脱的小青年,正像巨大抛物镜面上的一小片;但一旦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是可以聚焦的,用系统论的语言来说,这是一种“涌现”特性: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再从具体的一个个学生来看,一些学生在电脑游戏或这样那样害多益少的活动上耗费了巨大的精力,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前我们对此几乎一筹莫展,想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常规学科上来,有点像按着牛头饮水,白花力气。但是不引导到这里来,又往哪里去?

我们的探索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方向。由于“跨学科研究活动”的广大涵盖性,一大批被排除在学校“正统”活动之外的专长,例如电脑软件的编制、对经营管理的见识、对股票的分析、对房地产、甚至足球科学的兴趣,在这个活动中找到了一席之地。人们对他们投入的精力和得出的高见深表赞赏,而不是认为他们不务正业而劝他们放弃。

我们在暑期骨干培训班中试搞过一轮“微型科学论文会”,会上你愿意谈什么就谈什么,论题是五花八门的,让演讲者与听众畅通地交流。又如有几位学生平日摆弄电脑没有目标,就搞游戏。这次受到普及“混沌”知识的激励,自发地跨班级联合起来,有的任总策划、有的负责收集资料、美工设计,动用先进的电脑软件进行编程,改进了原有的“混沌”作业软件。

二、数据处理是个棘手的问题

短短一、二课时的一轮辅导活动,学生课外作业多达280份, 批阅、整理并组织交流的工作量很大,更不用说活动后据此进行分析小结了。就以一项学生幽默感的调查分析为例,这项活动早在1996年9 月就进行了,初步分析延至今年3月才进行, 至于《幽默感的培养是情感领域的一个教育目标》一文的定稿至少还在半年以后。

这与实验科学所遇到的问题完全相同。例如航天器飞出地外,向地球发回收集到的信息只要几天甚至几秒钟时间,而数据处理则要几星期或几个月。

减轻教师工作量的一个途径是多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但教师还是要花大量精力指导他们工作。面对成堆材料,课题组最好配备文秘人员进行整理编辑,及时处理蜂拥而来的大量信息。但物色这样的人员谈何容易。课题的文秘工作不但有帮助处理分析学生作业的任务,还应当包括记述课题活动的准备与实施过程、内容及达到的目标;总结出活动的基本程序和举例。课题项目负责人可以在此基础上提炼活动的指导思想并进行理论分析,以论证该项目的价值、给出今后推广的具体建议。

三、两项重大副产品

1.一门新课程的曙光

本课题两年的实践,取得的效果令人鼓舞。我们不但看到了学生通过跨学科研究活动取得的视野、能力、信心的发展,在教师一头,也比较清楚地回答了“第一线教师如何开展教育科研”这个问题:一个设计得好的课题可以为广大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广泛的机会。这样一个课题如果有有志者愿意牵头,能找到课题合作者,我们看不出为什么一般中学就不能搞。一批青年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大型课题实践得到锻炼。采取“老带青”形式,即以主持人为核心辐射是可取的。在我们这个课题中,基本上一个项目邀请一位中青年教师参与。

如果师资问题得以解决,沿着本课题的方向发展下去,有可能建立一门极具开放性的新的跨学科课题,它在课题内容、教学形式、观点方法上都与传统课程有显著区别。

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内容的高度弹性,并需要不断更新,因此为从无到有的教材建设增加了难度。既要编写(并修订)学生用书,也要编好教师用书(教学参考书)及教学资料。这构成了一个工程浩大的教育科研课题。

2.作为新课程前期工程的一门新型师资培训课程

师资培训是课程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我们设想的这门新课程对师资的原有知识结构有比较高的要求,以及一种积极的心向与高度的敬业精神。这里需要指出,现有的教师职务的“泛培训”模式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当前虽然掀起了一股教师进修热,但其动力与其说出于教师内部,不如说是外力压迫所致。各级进修部门首先是考虑帮助教师拿学分,许多教师抱着“混学分”的态度,选择进修科目避重就轻,开课教师也容易迎合这种倾向。这些因素的联合作用,在某种意义上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即学不到什么东西。

究竟应当开设怎样的进修课程才算是为素质教育服务,当前似乎还腾不出精力来专题研究。然而我们通过课题实践,至少已经看到,本课题的推广面临的实际困难,就是一种“市场需要”,这对进修课程的设置有一定启发。

回想当初设计本课题时,原来是为了探索“高中生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随着课题的深入,才注意到许多希望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原来教师本身也很缺乏,首先需要充实。为此,我们已及时调整重点,于去年向虹口区教育学院申报一门教师职务培训课程《跨学科思想方法论选讲》,事实证明这门课很受听课教师欢迎。

这仅是为未来的新课程作的一项基础准备。我们无意以有关讲义作为新课程的教材主体,也无意从当前培训对象中选择师资,这一切都要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进行周密规划,我们怀着开拓者的喜悦和祝愿,迎接这门新学科的曙光。

标签:;  ;  ;  

高中学生跨学科研究活动的辅导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