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对策建议_关税论文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对策建议_关税论文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入世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现状及论文,建议论文,我国论文,信息产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信息产业发展概况与前景

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是研究制定入世对策的基础。

(一)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1、信息产业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工业部门的第一支柱产业

1990-1999年,电子信息产业(信息产业制造业和软件业)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2.1%、25.9%和25.7%,大大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年均增长10.4%的发展速度,也高于40个工业部门年均14.2%的增长速度。按产业规模,1999年我国电子工业在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3448亿美元)和日本(2116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5.6%。2000年统计范围内的工业总产值9912亿元,销售收入5800亿元,同比增长34%;实现利税550亿元,同比增长66%;出口总额551亿美元,同比增长41.2%,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的22.1%。2000年电子产品制造业增加值1379亿元,占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0.77%提高到1.54%,在40个工业部门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3.1%上升到8%,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1.9%,成为工业部门中规模最大、出口最多、效益最好、发展速度最快的第一支柱产业。

2、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电话机、彩电、视盘机、收录放机、磁头等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光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显示器、打印机等也名列前茅。主要产品产量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电子产品产量

产品1995年1999年2000年

PC(万台)  44.9 397

860

局用程控交换机(万线)

  1123 3989 6237

集成电路(亿块)

5.15 22.90 32.58

软件(亿元) 68176

225

彩电(万台) 1912 3528 3754

手机(万部) 1.3

4174 5210

3、用户市场不断扩大

截至2000年底,PC社会拥有量超过2400万台;互联网上网户数2250万;电话用户2.29亿户,全国普及率18%,其中移动用户8526万户,相当于1992年的480倍;彩电社会拥有量3.2亿台,户均普及率91%。

4、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中型IT企业纷纷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同时加大了对R&D的投入,调整了人才激励机制。全行业每年取得科研成果2000多项,在各个领域都有突破性进展,如局用数字程控交换机、移动交换机、银河巨型计算机、0.25μm32位CPU、曙光服务器、电子出版系统、TFT工业化生产技术、青鸟软件开发平台、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数字电视接收机等。

5、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一是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2000年,投资类、消费类、元器件三大类产品比例为47∶25∶28,通信、计算机等投资类产品的比例不断提高。二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13家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人民币,75家超过10亿元人民币,百强企业营业总收入达到4442亿元,占全行业的76.7%;排名前10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则占到39.8%。三是多种经济成份同步发展,在行业经济总量中,以国有企业为主体,三资企业占46%,民营企业占5%左右。

6、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工程快速推进

中国固定电话网、移动电话网的网络规模和用户总量都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截至2000年9月,数据与多媒体通信网已经覆盖全部地市和部分县市,利用公用网组建的金融、海关、财税、经贸等全国性计算机信息系统达到108个,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家庭上网工程取得明显效果;与中国建立直达电路的国家和地区上升到71个,实现移动通信国际漫游的国家和地区达到59个。“政府上网工程”已有近60个部委加入。自1985年发行第一张银行卡,到2001年5月底累计发行银行卡2.77亿张,非银行卡7亿张。

7、产品出口大幅增长

1991-1999年,电子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31.63%,比同期全国外贸出口13.2%的增长速度高出15.7个百分点,其增长幅度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是最高的。与此同时,电子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提高。2000年,我国电子产品出口额达到551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2.1%。部分产品如收录放机、电话机、扬声器、磁头等产品的产量占全球的40%以上,出口量为世界之最;彩电、黑白电视机、显示器、印刷电路板也名列前茅。

(二)存在问题剖析

1、与发达国家相比总量不大

1999年电子工业销售总额为520亿美元,同年IBM公司为875亿美元,当年我国最大IT企业联想集团销售额为24.5亿美元,仅为IBM的2.8%。

2、质量和效益仍不容乐观

2000年,统计独立核算企业2919家,亏损966家,总额31亿元。部分中小企业效益低下,生产面临困境,下岗职工增加,再就业压力加大。产品库存积压达455亿元,同比增长9.6%;应收货款1229亿元,同比增长28.1%。严重影响行业的整体效益。就企业的经营效益而言,1999年联想集团的利润与营业收入之比为2.26%,IBM为8.81%,Intel为24.9%,Microsoft为39.4%。

3、信息能力处于世界低水平之列

信息能力是一个国家生产信息产品和开发利用信息产品的综合能力。对全球2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信息能力评测,美国71.76分;日本69.97;韩国40.59;巴西15.35;中国6.17,排在倒数第二位,仅高于巴基斯坦。在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信息化人才和人口素质、国家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等三方面,我国均排在最后一位。

4、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产业结构。一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比例失调,2000年信息服务业(含软件)营业额550亿元人民币,不足全行业的10%;二是计算机产业硬软件比例不当,2000年我国为4∶1,而美国1996年为41∶59。

产品结构。彩电、程控交换机等多数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产品老化和开发滞后的矛盾加剧;网卡、服务器、路由器、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等主要产品依靠进口,基础元器件中有65类需要进口,2000年集成电路进口200亿块左右,约占国内需求的90%。

企业结构。集中表现为规模不经济。1998年,64家PC整机厂(核发许可证)有49家产量在5万台以下,而政府部门确定的合理规模为50万台,仅联想集团一家(77万台)达到这一规模,即便如此,与国际大公司500万台的规模相比,仍缺乏全球竞争力。全国91家彩电企业达到合理规模(100万台)的仅为10家,却有51家的产量在10万台以下。我国生产片式电阻器厂家的经济效益差,主要原因也是达不到合理的经济规模(50亿只)。

地区结构。2000年,广东、江苏、福建、浙江、山东、北京、天津、上海、辽宁等沿海9省市的电子工业产值占全行业的84%,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89.5%,利润占93.0%;中西部所占份额过低,东、中、西部销售收入之比约为13∶1∶1。此外,投资体制不合理造成了重复建设,使地区结构趋同,缺乏经济特色和互补性。

投资结构。按国际惯例,高技术企业的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在3%以下难以生存,3-5%可以维持,5%以上方能发展。而我国IT企业除华为、中兴、华虹、东方软件、东方电子等少数几家企业外,大多数厂家的这一比例不到3%。另一方面,企业广告费用和销售费用投入比例过高。由于投入不足,R&D得不到支撑,关键技术长期受制于人,产品开发滞后,结构调整困难,经济效益低下。

技术结构。关键技术大多尚未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技术、微电子技术、网络技术滞后;产品以加工组装为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高技术产业化程度较低。

出口结构。一是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双低;二是出口方式不当,2000年,来料进料加工为495.5亿美元,占总额的90%,一般贸易只占8.4%;三是出口企业结构不合理,三资企业占72%,国企占26%;四是出口地区以美国、亚洲为主,美国市场占22.9%、香港24.3%、日本11.6%,欧洲、南美、非洲市场占有率低。

人力结构。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和人才结构性短缺是制约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我国电子工业大中型企业普遍缺乏能占领科技和市场前沿、能组织领导重大工程和攻关项目的技术带头人;高层次、复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较低;IC设计、软件工程、通信产品开发的人才尤为短缺。

5、芯片和软件开发滞后

集成电路是电子信息产品的核心,而软件则是枢纽。我国生产的PC、彩电、视盘机、手机等产品的芯片一直为外国公司所垄断,国内所需的集成电路90%依赖进口。我国软件销售额占世界总量的不足1%;国产软件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不到40%;基础软件基本上为国外产品。1999年,美国软件销售额为1434亿美元,约占GDP的1.8%;爱尔兰软件销售额为84亿美元,约占GDP的12%;而同年我国软件销售额约为21亿美元,仅占GDP的0.2%。

(三)“十五”期间信息产业展望

电子产品制造业将继续以全国GDP年均增长率3倍的增长速度发展,到2005年经济总量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2.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提高到5%左右。电子产品制造业系统内销售收入15000亿元,年均增长20%;工业增加值达到3200亿元,年均增长19%;出口创汇额超过1000亿美元,年均增长15%;电子产品制造业全员工业增加值生产率将由2000年的7.5万元/人年提高到18万元/人年;固定资产投入产出比达到1∶4。

到200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将初步建成专业门类基本齐全、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日益提高、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的产业体系。

二、信息产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产业发展环境是制定入世后对策的依据。

1、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部分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信息产业作为一项国策

制定和实施电子信息技术长远发展战略计划,是各国政府加速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增强经济竞争力、争夺技术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如美国的NII、GII、NGI及IT2计划;日本的“信息技术国策”;欧洲各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韩国的"IT2000"计划;新加坡的“IT2000A智能岛”计划;马来西亚的“多媒体超级通道”计划;菲律宾的"IT21"计划等。

2、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

结构调整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服务业(含咨询业)的从业人员将超过制造业,附加值的主要来源一是技术,二是服务;产业结构调整是制造与服务的结合;产品结构调整方向是大市场、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企业结构调整集中体现在并购活动,2000年全球跨国投资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通过并购方式实现的达80%。

3、科技进步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IT产品不断更新换代,而技术进步则源于高额的R&D投入。跨国公司均视创新为企业的生命线,其R&D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一般均在5%以上,如Intel公司为10.2%(1998年,下同);HP公司为7.3%;加拿大北电网络(NortelNetwork)为14.2%。

4、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日益增大

全球6万多家跨国公司在境外有50多万个分支机构,7500万名员工,500家最大的公司占全球GDP的1/3和贸易总量的3/4。20余年来,跨国公司为推进其全球化战略,先是从销售本地化过渡到制造本地化,进而又转向技术、人才本地化,其重要标志是跨国公司纷纷在境外建立研究开发机构。1998年5月,Intel在北京建立Intel中国研究中心,5年内将投资5000万美元,从事IC、CPU架构、计算机平台和新兴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工作;11月,Microsoft公司宣布成立微软中国研究院,在未来6年内投资8000万美元,开展基础研究,重点为中文环境下计算机易用性研究。此前,IBM、Fujitsu等业已在我国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加大投资、吸引人才、推进研究开发本地化是跨国公司实行其全球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5、三网合一、三机一体、三业并举

美国颁布的“1996电信法案”使公用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相互渗透、彼此融合和交叉经营;个人计算机和通信产品大量进入家庭使投资类和消费类产品的边界趋于模糊;多媒体、软件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PC、TV、电话机与网络的结合,使之融为一体。三网合一将形成网络传输业,PSTN、IP、卫星通信、电子商务等都将成为其中的一个分支;三机一体将形成信息家电业(IA),SOC(芯片系统)、单芯片PC(IAonachip)、可视电话等都是其产品。与此同时,将会出现信息内容业(IC),各种节目、数据库、电子出版物等均在其中。网络传输业、信息家电业、信息内容业将取代IT产业的传统分类。

6、软件、芯片和网络产品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

芯片是电子产品的核心,软件是枢纽,它们是IT的支柱产业,可以说无处不在,而网络产品则是推动Internet服务的主导产品。

三、加入WTO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

1、机遇

我国加入WTO,对目前出口已占较大比重的电子信息产品,将进一步面对国际市场,获得更好的国际竞争优势;将有利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一方面引进我们所需要的技术设备和市场,另一方面,对以进口原材料和元器件为主的加工组装业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可以遏制电子信息产品走私活动,消除“隐形市场”,使我国的实际关税收入与名义关税逐步相一致。

2、挑战

总体上说,加入WTO将面临人才流失、就业压力增加、企业竞争力减弱、信息安全受到威胁等几个方面的冲击。应该说,影响最大的是垄断行业,如电信、交通、电力、金融等。

从IT产品来看,冲击较大的有:长期受关税和许可证管理保护的产品,如程控交换机、彩管等;技术创新薄弱和缺乏知识产权的产品,如芯片、软件、网络产品;处于起步和成长期的产业,如数字化产品、通信产品、新型元器件。此外,元器件全球性采购,“国产化”将结束使命;低价位进口产品增加,内企经营困难加大;取消关税,进口增加,短期内会产生贸易逆差(鉴于我国电子产品出口方式以进料、来料加工为主,2000年电子信息产品贸易顺差仅为12亿美元)。

四、应对入世的对策建议

应对入世,关键是三条:一是熟悉WTO规则,作好准备,保护自己;二是加快转制、改制,按市场经济规则办事;三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其中最主要的对策应是加大体制改革的力度,尽快按国际规则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加快结构调整,增强国际竞争力

信息产业要通过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地区经济结构、技术结构和投资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尽快形成我国自己的跨国公司、国际品牌和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而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一是加快机制转换和结构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二是加强研究开发,大型企业每年应能推出几十至上百种新产品投放市场;三是形成产品系列,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四是创立有规模效应的国际品牌;五是不断扩大出口,融入世界经济,出口和境外生产的销售额应达到年营业收入的30%以上;六是增强资金、人才、技术的抗风险能力,抵御国际经济突发性风波。

2、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认真分析我国产业的强项和劣势,继续发挥我国已形成的大规模加工组装优势,使之成为在国际分工中的元器件集散地和整机生产基地,同时要加强研究开发,倡导联合攻关,掌握关键技术,推进技术创新,加快新品开发。

3、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高技术产业化

企业要成为科技开发和投入的主体,大中型电子企业都应建立研究开发中心,要做到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企业R&D的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应逐步提高到4%以上。

4、改善发展环境,防止人才流失

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近几年来,国际竞争已从制造业进入人才领域。为减缓我国科技人才的流失,关键在于要提供一个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发展环境,要解决利益机制、创新环境和工作条件等三个问题。为此,需要建立人才的评估机制,并通过提高工资、奖金、福利和给予股权、期权等来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

5、研究国际规则,制定相关措施

一方面应尽快清理与WTO原则不相符的法规、政策与规章;另一方面要加快制定符合国际规则的相关措施,如制定《反垄断法》、《保障措施条例》等。同时要着手制定既符合国际惯例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强对软件产品的登记管理;继续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实行政府采购政策,制定《政府采购法》,支持境内产业;充分运用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支持信息产品扩大出口。

6、调整税制结构,增补重要关税

工业化国家现行的关税税目总量一般为1万多个,而我国关税税目总计只有7000多个。因此,要细化税制结构,对于ITA中边界不清楚而我国又需要保护的产品,应按照国际惯例,增设新的税目,同时增补一些特别关税,如进口附加税、反补贴税、惩罚关税、紧急关税等。要对原有信息产品关税进行调整,使关税税目能与信息产业现行的产品名称相对应。

7、制定专项产业政策,支持产业发展

主要包括:软件专项;微电子专项;移动通信专项;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专项;数字电视专项;网络产品专项;新型元器件专项。

8、增加内需,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不断开发国内市场、增加内需应是产业发展的长期政策取向,也有利于增强加入WTO后的风险抵御能力。对尚待开发的农村市场,应加快推出功能适中、价格低廉、操作方便、可靠性好的家电产品;对城镇市场,则应不断开发新品以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9、扩大出口,缓和国内市场供求矛盾

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对实现行业经济运行目标、减轻内需市场平淡压力、增加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分析出口形势和环境,制定出口规划,抓好重点项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企业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和服务项目在出口总量中的比重,加快出口方式转变。同时要扩大境外加工贸易,开拓新兴市场。

10、加强立法执法

以加入WTO为契机,加快、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建立完善我国经济、贸易和产业的法律体系,进而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和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11、建立独立研究机构,加强对策措施研究

行业主管部门、有条件的企业均应建立WTO有关规定的专门研究机构,同时培养专门人才,熟悉国际规则,以便根据我国已对加入WTO所作出的承诺,提出可操作性的应对措施,包括细化关税结构、增补重要税项、制定非关税措施、严格审批程序、应诉反倾销等。

标签:;  ;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对策建议_关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