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居住需求分析的中小套型住宅设计分析论文_梁丽芬

基于居住需求分析的中小套型住宅设计分析论文_梁丽芬

广东现代建筑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 深圳 518101

摘要:住宅除了要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居住需求外,还将承担家庭办公、生活休闲、在宅养老等更加复杂的功能。目前市场上推出了大量中小套型住宅,解决了大多数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问题。然而,由于追求短时间内大量开发建设,缺乏对居住需求的细致研究,缺乏对套型空间的深入推敲,造成大量的套型功能空间设计不合理。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通过案例结合理论的方法,分析中小套型住宅的居住需求和设计方法,希望能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可能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居住需求;中小套型;住宅设计

1基于居住需求分析的中小套型住宅设计原则

1.1舒适性原则

在中小套型设计中,应该严格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目前居住者的家庭人口构成和居住行为,使住宅功能分区明确、动静相宜、对各功能空间的朝向、三维尺度、布局、通风和采光方式等多种因素综合加以考虑。不仅如此,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室内空间及室外空间两者间的联系。比如在深圳某住宅设计中,为了找到这套中小套型住宅的最佳采光方式,设计师采用软性隔断,将住宅的起居室、书房、卧室采用平行的隔断划分,断而未断,连而未连,隐约的将空间舒适的划分开,却又呈现一气呵成的设计面貌。起居室、书房、卧室的隔断相互借用,和谐共生,最大程度的保证了住户的舒适性。

1.2衡量环境与人的关系

将各个功能空间摆放相应的设备,在设计上具有重大意义,不仅要满足住户对各项设备的运用且需要考虑住户的习惯性。位置和顺序都对住户的顺手程度具有更大的使用方便性,结合实际安放将会为住户提供便利与舒适。

1.3节能省地原则

中小套型住宅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其节能省地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总的来讲,在小区住宅规划的节地措施是合理提高建筑容积率,具体办法包括适当增加住宅建筑层数,减小住宅的面宽、加大住宅进深、降低住宅层高、住宅东西向布置、利用转角单元等。

1.4合理的空间组织形式

套内空间的组织方式的合理性对住宅优化设计极其重要,它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将住宅进行功能区分、动静的区分、清洁及污染区分的同时,还要抓住这几个功能区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尽可能的优化居住需求,最大化的利用空间,既满足住户需求又能满足住户使用舒适度。

2基于居住需求分析的中小套型住宅优化设计的方法

2.1优化公共交通空间

中小套型住宅公共交通空间由楼梯间、电梯厅、公共走道、管道井以及入户空间等组成。根据住宅消防等级划分,随着住宅层数增加,公共交通空间组成的要素及其设计要求也相应变化。因此,在设计中要通过合理组织交通流线,调整布置公共走道、楼梯间及电梯间,来尽量压缩公共交通空间的面积。

2.2合理的功能配置

中小套型住宅设计中,由于使用面积有限,不可能设置过多的功能空间。因此,为了满足用户的居住需求,在设计时可以整合相关的功能空间,以节省使用面积。空间的整合是指把两个或多个功能相关的空间进行部分重叠,使叠合的公共空间承担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功能,并采用灵活分隔的方法,实现空间的高效利用,从而节省使用面积。在实态调研中,用户认为中小套型住宅中部分功能空间可以相互整合。

由于面积限制,中小套型住宅难以同时设置独立的书房、储藏室、健身房等空间,为提高居住品质,满足住户对这些空间的居住需求,建议设置一个面积大约6~8㎡的“多功能间”,住户可以根据需求自由设置空间的功能。

2.3可变式设计

中小套型住宅大多是大套型住宅的缩小版,这种单纯依靠压缩面积得来的住宅结构有着诸多的局限性,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和不断提升的居住需求。只有将住宅的内部空间赋予一定的可变性,让居住者在住宅结构变化的过程中根据自身需要去改变住宅空间的布局和搭配,把住宅作为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而非终结性的住宅产品,才能满足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的多层次居住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家具不是房间的物件,而是空间的部件,在中小套型住宅中进行可变式的设计能够一改中小套型住宅面积的弱势,强化各项功能空间,将客厅、卧室、餐厅、书房、过道等都集成在设计的空间中,居住者可依自身需求灵活变换空间格局,合理布置室内陈设,合理家具的运用能够将住宅内的模糊空间相互转换运用,可移动、可收纳、可置顶、可半墙,既可做屏幕也可做隔间,随意摆弄。

3实例分析

下面以深圳某55㎡两居一卫套型案例进行分析。

3.1居住现状及使用者需求分析

该案例中,55㎡两居一卫的使用对一家人来说明显不够用,特别是女主人肚里的二胎宝宝,不久之后也要出生,整个家庭对空间的面积需求远远不能满足。整理出需求如下:

(1)老人需要独立的卧室。

(2)大人需要独立的办公空间。

(3)二胎宝宝降临后也需要自己的空间。

品质需求:

(1)设定玄关,划定餐厨区域;

(2)扩大厨房和卫生间开间、厨卫尺寸人性化;

(3)重新规划套内动线,做到动静分区;

(4)客厅需要多功能空间置入满足阅读、娱乐、会客等功能;

3.2现状空间分析

由于家庭成员大多白天并不在家,又希望交流空间的设置及餐厨等辅助空间的增加,所以本案例住宅行为空间尺寸的缩小主要从卧室尺寸缩小来入手。将原有孩子的小卧室改造为给供家人交流的空间——多功能客厅。

建筑结构上,横杠在屋子中间的承重墙,把房子切成两半,空间灵活性大大降低。同样,房子中遍布的各种管道,也限制了一部分的布局划分。所以此次改造就利用户型本身的承重墙,将房子分为公共区和休息区两部分。公共区域将原户型的次卧取消,与厨房、餐厅整合成一体化的大空间。

3.3可变式设计介入

首先,将马桶空间独立出来,将余下的空间并入玄关,整合成一个玄关鞋帽间。玄关鞋帽间除了收纳一家人的用鞋以外,立体化的收纳空间,还可以将儿童推车、行李箱、闲置物品等收纳于此。

将浴室放在生活阳台,解决了原户型暗卫的问题,形成浴室-家政间-厨房一体的家务系统。在洗衣服的时候,可以顺便进行打扫;由于孩子尚小,需要大人辅助洗澡,采用了浴帘作为浴室隔断,澡盆和椅子可收纳在盥洗室中。

如何提高每个空间的使用率,是改造的一大课题。传统的居住思维,厨房是做饭的,餐厅是吃饭的。而在中小户型中,餐桌横置在房间,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限制,这是一种对空间的极大浪费。所以在餐厨区域用可变模块——可升降桌子的介入方式,利用餐厅打造一个集会客、用餐、学习等多功能区改造后的整个空间的流线非常清晰。动静分区合理。淋浴和洗漱的分开,也减少了在卫浴使用上的冲突。可变模块的介入,将整个户型的空间划分变得可生长,能够适应二胎家庭不同时期的房间需求。对空间的重新整合与划分,让整个房间的收纳能力大大提升。玄关-厨房-餐厅-卫生间形成了洄游状态。做家务时的操作空间同时也作为走道来使用,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从视觉效果来看,玄关处形成的两个小空间将餐厨和起居室的大空间串联起来,通过小-大-小的空间对比,带来丰富的漫步体验。

4总结

住宅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居住空间主体即人的需求。因此,中小套型住宅设计应该以人的基本居住需求为出发点,研究其室内室外空间。本文以中小套型住宅作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居住需求分析的中小套型住宅设计提出适宜中小套型住宅的设计方法,以期能为当今中小套型住宅室内空间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周燕珉.住户对居住空间的需求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05,(09):27-29.

[2]丁桂节.舒适度:住宅套型角度的解读——以“人人都有适当的住宅”为理论背景[J].建筑学报,2007,(04):14-16.

论文作者:梁丽芬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7

标签:;  ;  ;  ;  ;  ;  ;  ;  

基于居住需求分析的中小套型住宅设计分析论文_梁丽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