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完善和发展转型理论,而不是误入歧途彭碧源教授对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转换问题的回答_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是完善和发展转形理论而非误入歧途——答彭必源教授对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转形的质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投入产出论文,误入歧途论文,而非论文,教授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价值转形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百年来它像谜一样吸引着无数的经济学家,并在中西方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抛开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由于其立场和阶级意识而否定马克思的价值转形理论外,目前站在修正、维护和发展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的观点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由鲍特凯维茨最先提出,经斯威齐推广,得到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诸如温特尼茨、米克、赛顿等认同的“马克思在价值变为价格的途中只走了一半”论,他们认为马克思的转形理论中没有阐述投入生产价格化的问题,因此需要对马克思的转形理论进行“修正”。在西方学者的各种“修正”理论潮流下,中国学者则对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起到了维护和发展的作用,先后有一批学者针对鲍特凯维茨等人的“走半程”论给予的回答是: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已经“走完全程”。但是,在“走完全程”论内部并没有统一的观点,一部分学者如丁堡骏、岳宏志、朱奎等认为马克思的价值转形理论中是存在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的,并对其进行了基本面的概括,只不过马克思认为这一点对现在的研究没有进一步考察的必要而没有进行详细的论证。因此,他们通过建立不同的模型来发展和完善马克思转形理论(至于哪位学者的模型更符合马克思的转形思想,本文更认同丁堡骏教授的转形模型,并在文章的较后阶段借鉴其动态时间序列进行引证)。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根本不存在投入和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问题,马克思所阐述的投入要素按照价值计算已经使得转形问题“走完全程”了,投入按照生产价格计算是多余的,是对马克思转形理论的误解。这一观点最早萌芽于弓孟谦教授《攀登者的探索——〈资本论〉的理论、方法和实践》一书,他在文中写道:“如果投入的生产要素也按照生产价格计算,那就不能在纯粹形态上说明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如果对生产要素的价值按价格系数来修订,那么这个修订过程将是无止境的。”①弓孟谦教授既否定了西方学者提出的“修正理论”,也否定了“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这种“双重否定”的思想被国内部分转形理论的经济学家所沿袭,从而走上一条“全新”的道路。余斌教授在《论价值理论与价值转形的若干问题》②中指出,投入要素的价值和生产价格之所以存在差别主要是由于资本家的非生产性消费造成的,因此只要将这个对资本家无关紧要的误差假设为零,转形问题的两个恒等关系就总是成立的;吕昌会教授在《世界著名经济学难题——价值转形问题研究》③一书中认为,不应该考虑投入生产要素的生产价格化问题,因为是作为投入的商品价值在与另一生产部门的产品交换时已经取得了生产价格的形式,因此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是多余的。这一“全新”的道路又被彭必源教授所扩展,2011年9月彭必源教授在《孝感学院学报》上专门发表了《是走完全程,还是误入歧路?——对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转形理论的分析》一文,他在文中指出:“用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来证明马克思的转形理论,不是帮助马克思走完转形理论的全程,而是误入歧途”。④据此彭必源教授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证以证明其观点。其详细的论证可以说是“双重否定”论的一个典型代表,因此,我们以彭必源教授的文章为例,对其提出的几个观点进行商榷,以期回答“不存在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的质疑,统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价值转形的看法,将转形理论恢复到马克思的科学解释上。

      一、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是否意味着生产价格脱离价值

      彭必源教授认为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是对马克思成本价格理论的误解,其理论根据之一是:“生产价格不能在投入与产出同时出现,生产价格不能自成体系,否则,就会出现生产价格脱离价值的现象”。⑤在这里,彭必源教授误解了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的含义。马克思所说的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是指以生产价格形式表示的投入要素进入生产过程,以此来区分以价值形式表示的投入要素进入生产过程。当我们把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理论放在一个时间序列里,而不是单一的一个时期时,情形就变得更加清晰了:假设生产要素的购买者在t-1期以价值形式购买生产要素,那么t-1期生产出来的商品是以生产价格的形式出现的,到第t期生产要素的购买者在市场上则是以生产价格的形式购买生产要素,这个生产要素是第t-1期生产的结果,而第t期生产出来的商品还是以生产价格的形式出现,这就是所谓的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并不等于投入的生产价格化和产出的生产价格化同步进行,因为投入要素的生产价格化是t-1期商品生产的结果,它将作为t期转形的组成要素加入其中,而产出的生产价格化是t期即将进行的价值转形的结果,第t-1期和第t期是两个不同的时期,两者不会也不可能同步进行。事实上,同时生产价格化,也不是指生产价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形式。不要被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的字面意思所迷惑,它只是说转形以什么样的商品价值为出发点的问题。

      此外,彭必源教授的说法明显弱化了生产价格规律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他对生产价格规律的弱化表现在:“生产价格仅仅是剩余价值分配的规律”,“生产价格不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经济规律”⑥等等。按照彭必源教授的观点,如果投入产出同时进行生产价格化,那就是过于重视生产价格规律,而忽视价值规律,会出现生产价格脱离价值的现象。可是事实真是如此吗?马克思一再强调:“费用价格对价值的这种有重要意义的偏离——这种偏离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决定的——丝毫没有改变费用价格照旧是由价值决定这个事实”。⑦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商品的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偏离不是偶然的,而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价值规律遭到了破坏。第一,生产价格没有脱离价值,它的形成是以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价格以一般利润率的存在为前提;而这个一般利润率,又以每个特殊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已经分别化为同样大的平均率为前提。这些特殊的利润率……要从产品的价值引伸出来。”⑧第二,随着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生产价格规律代替价值规律发生作用,从而作为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发挥着生产的调节器的作用。但是,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产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总和等于剩余价值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生产价格的总和也必然等于它的价值总和。第三,价值的任何部分的变动都会相应地引起生产价格的变动,正如马克思所说:“价值规律支配着价格的运动,生产上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的减少或增加,会使生产价格降低或提高”。⑨两者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可见,彭必源教授的担忧完全是没有必要的,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并不代表生产价格对价值的脱离,恰恰相反,它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在资本主义社会不同阶段的不同反映。

      二、“成本价格这个修正”对下一步的价值转形是否有影响

      彭必源教授认为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是对马克思成本价格理论的误解,其理论根据之二是:“‘成本价格这个修正’对下一步的价值转形没有影响”,⑩或者说,作为投入品的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偏离对下一步的价值转形没有意义。彭必源教授是如何证明这一观点的呢?他首先对“成本价格这个修正”进行总体分析,而后对其组成部分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行个别分析,并且每一部分的分析都引用马克思的原话加以例证(这里我们对彭必源教授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彭必源教授在对“成本价格这个修正”进行总体证明时,引用马克思的话是:“对我们现在的研究来说,这一点没有进一步考察的必要”,(11)接下来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分析时,引用马克思的话是:“不变资本——或者说,作为原料、辅助材料和劳动工具,总之作为劳动条件加入新生产的商品的价值的商品——的费用价格,同样可以高于或低于它们的价值。因此,加入新生产的商品的价值的,是偏离了价值的价格部分,这个价格部分不取决于新加劳动量,或者说,不取决于使这些具有一定费用价格的生产条件转化为新产品的劳动量”,“可变资本无论它的价值和费用价格之间有多大差额,总是由构成新商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的一定劳动量补偿的,至于新商品的价值是恰好表现在新商品的价格上,还是高于或低于价格,那是无关紧要的”。(12)这样看来,彭必源教授论证的逻辑思路似乎很完整,无懈可击,因为他不仅从“成本价格修正”这个整体上进行证明,而且对价值的各个组成部分与生产价格的偏离也分别加以论证,似乎完美得出了他的结论。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他引用马克思的原话为他作证,而在于他对马克思这三段话都存在着误解,所以他得出的结论也是错误的。接下来我们将对彭必源教授对这三段话的误解予以澄清。

      首先是对“成本价格这个修正了的意义”总论的分析。“对我们现在的研究来说,这一点没有进一步考察的必要”。(13)联系这段话的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必须记住成本价格这个修正了的意义,但是成本价格这个修改了的意义对于我们现阶段的研究来说,没有进一步考察的必要。那么首先我们要回答的就是:马克思为什么要对成本价格进行修正,为什么必须记住成本价格这个修正了的意义?马克思说:“我们原先假定,一个商品的成本价格,等于该商品生产中所耗费的各种商品的价值”(14)(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九章已经用三张图表清晰地表达)。也就是说,之前对转形的分析是建立在商品的成本价格按照生产中所耗费的各种商品的价值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特别是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得商品不能按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因为此时的商品不仅作为商品所有者的产品,而且是作为资本的产品在资本主义再生产中进行生产和交换。这也是我们第一部分所阐明的“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上一部分我们从时间序列的角度加以说明,这里我们则忠于马克思的原著进行简单的概括。于是乎,上期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本是以生产价格形式存在于市场中,并作为另一个商品的成本价格形式显现出来,即作为投入要素的商品的成本价格按照生产价格计算时,“因为生产价格可以偏离商品的价值,所以,一个商品的包含另一个商品的这个生产价格在内的成本价格,也可以高于或低于它的总价值中由加到它里面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构成部分”,(15)此时不仅产出品的生产价格与价值可能产生偏离,而且投入品的生产价格与价值也可能产生偏离,所以,马克思说:“必须记住成本价格这个修正了的意义。因此,必须记住,如果在一个特殊生产部门把商品的成本价格看作和该商品生产中所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相等,那就总可能有误差”。(16)这也证明了在马克思那里存在着投入品的成本价格按照价值计算和投入品的成本价格按照生产价格计算(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两种转形模式,并且马克思认为以价值计算成本价格的转形和以生产价格计算成本价格的转形相比,是有误差的。这是马克思明确表述过的,不容置疑!当然,这个误差的意义我们是可以探讨的。它对剩余价值以资本投入量为依据的分配没有影响,但它对一定量商品的价格计量却有影响。只是马克思认为“对我们现在的研究来说,这一点没有进一步考察的必要”。(17)

      接下来,我们要回答的是:马克思为什么认为投入品的成本价格按照生产价格计算对我们现在的研究没有进一步考察的必要,这种“没有进一步考察的必要”是否等同于彭必源教授所谓的“没有意义”?对于马克思来说,现阶段研究的是剩余价值如何分配问题,恩格斯在撰写《资本论》第三卷序言中也表明:本卷将回答洛贝尔图斯的追随者“相等的平均利润率怎样能够并且必须不仅不违反价值规律,而且反而要以价值规律为基础形成。”(18)具体说来,马克思是从质和量两方面着重为我们阐述剩余价值问题。从质的方面,马克思说:“这一册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19),即本卷研究的是剩余价值如何在资本运动的过程中逐步表现为利润、利息、地租等这些具体形式的。在量的方面,则是要保证社会总产品中的剩余价值总额和平均利润总额相等。因此,转形问题的目的是剩余价值的重新分配。所以马克思认为“没有进一步考察的必要”,只是对“成本价格修正了的含义”进而对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的转形问题进行了基本面的分析,并没有像分析投入品的成本价格按照价值计算那样利用图表系统地来说明。但是没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并不代表如彭必源教授所说的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的转形情况不存在,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没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并不代表对于当代研究马克思价值转形没有必要。任何对于充分理解和完善马克思理论的研究探索,我们都应该勇于尝试,而不是逃避和视而不见。

      其次,是对投入要素中不变资本的生产价格与价值偏离的分析。“不变资本——或者说,作为原料、辅助材料和劳动工具,总之作为劳动条件加入新生产的商品的价值的商品——的费用价格,同样可以高于或低于它们的价值。因此,加入新生产的商品的价值的,是偏离了价值的价格部分,这个价格部分不取决于新加劳动量,或者说,不取决于使这些具有一定费用价格的生产条件转化为新产品的劳动量。”(20)马克思的这段话再明白不过的说明,投入品中的不变资本在加入新生产的商品时会存在着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偏离,这种偏离不取决于新加的劳动量,即不取决于可变资本,它是由不变资本的性质决定的,不变资本在商品生产中是如数转移的,因而这种偏离是“作为先决要素转入新商品的价值”。但是彭必源教授却把这段话理解为:按生产价格购买的生产资料作为不变资本,“是作为新商品的价值组成部分,并直接当作价值转移到新商品的价值之中的”(21)。他认为不变资本生产价格与价值的这种差额在加入到新生产的商品中后就凭空消失了,新商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部分不再是由购买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决定的,而变成了由购买的生产资料的生产价格决定的。然而马克思明明说过这种偏离是作为先决要素转入新商品的价值中的,尽管这种偏离是过去的偏离,但是不能否认它在新加入商品里的存在性,因而它也不会凭空消失。

      再次,是对投入要素中可变资本的生产价格与价值偏离的分析。马克思说:“可变资本无论它的价值和费用价格之间有多大差额,总是由构成新商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的一定劳动量补偿的,至于新商品的价值是恰好表现在新商品的价格上,还是高于或低于价格,那是无关紧要的。”(22)这段话咋一看好像确实如彭必源教授所说,投入品中可变资本的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偏离对下一步转形没有影响。但是彭必源教授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并没有回答可变资本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偏离对转形无关紧要的真正原因。其实,马克思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新价值创造中资本家要求工人按照其实际支付的劳动力的生产价格再生产可变资本。所以,体现在新商品价值中的可变资本部分表现劳动力的生产价格,而不是表现为劳动力的价值。为什么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成本价格修改了后表现出不同的情况呢?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我们要从马克思的理论出发。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九章中这样写道:“就不变资本来说,它本身等于成本价格加上剩余价值,在这里等于成本价格加上利润,并且这个利润又能够大于或小于它所代替的剩余价值。就可变资本来说,平均的日工资固然总是等于工人为生产必要生活资料而必须劳动的小时数的价值产品,但这个小时数本身,由于必要生活资料的生产价格同它的价值相偏离又不会原样反映出来”。(23)马克思在这里明确地说明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面对生产价格与价值偏离时的不同反映情况。对于不变资本,是在商品生产中转移的生产资料的旧价值,那么它本身的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偏离会原样反映出来;而对于可变资本,由于其在商品生产中创造新价值,以生产价格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家必然要求工人以实际支付的生产价格进行再生产,所以可变资本的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偏离不会原样反映出来。这段话其实也是理解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的精髓所在。令人疑惑的是,彭必源教授整篇文章只字未提对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有重要意义的这段话,我们不知道是彭必源教授对这段话未引起重视,还是为了得出他的结论而故意忽视这段话。

      三、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偏离和利润重复计算是否是一回事

      彭必源教授认为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是对马克思成本价格理论的误解,其理论根据之三是:“生产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只能计算一次,不能多次计算”。(24)他认为虽然生产价格对价值的偏离是由双重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那些构成新商品生产过程的前提的商品的费用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差额,另一方面是实际加到生产费用上的剩余价值和[按预付资本]计算的利润之间的差额”。(25)但是在计算生产价格对价值的偏离时,只能计算后者,他的理由是:“把这种计算方法应用到社会总产品上,必须作一些修改,因为就整个社会来看,例如,亚麻价格中包含的利润不能出现两次,不能既作为麻布价格的部分,同时又作为亚麻生产者的利润的部分”。(26)尽管彭必源教授都是采取马克思的原话作为例证,但是他并没有深入分析这两段话的真实含义,他把第一段话马克思分析生产价格对价值的双重偏离与第二段话马克思分析利润是否重复计算混淆起来,其实这两个并不是同一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马克思之所以分析利润是否重复计算的问题是为了说明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存在着社会总产品的利润总和等于剩余价值总和,商品的价值总和等于生产价格总和。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采用自我否定——自我肯定的方式得出的。马克思说:“这个论点好像和下列事实相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生产资本的要素通常要在市场上购买,因此,他们的价格包含一个已经实现的利润,这样,一个产业部门的生产价格,连同其中包含的利润一起,会加入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成本价格,就是说,一个产业部门的利润会加入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成本价格。”(27)也就是说,若从全国的总商品来看,好像存在着如下假象:一个产业部门的利润既算入生产资本的要素的生产价格,又算入了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成本价格。因此,这个产业部门利润的重复计算导致剩余价值总额与利润总额不相等。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马克思指出,假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n个生产部门联合生产一种产品,每个生产部门的利润都等于p。将n个部门合起来计算,该部门中产品的成本价格就等于k-np。其中k为按生产价格计算的麻布的成本价格或总成本价格,n为社会生产中所存在的部门数。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仅有亚麻和麻布两个生产部门,并且每个生产部门的利润均为p。资本家要想生产麻布就必须在生产资料市场上购买亚麻,这个按生产价格购买的亚麻对于麻布生产部门来说是成本价格的一部分,即不变资本c等于

,其中

分别代表亚麻生产部门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而对于生产亚麻的部门来说是已经在生产资料市场上经过平均利润的再分配而得到的生产价格。因此麻布的成本价格等于按生产价格计算的麻布的成本价格

分别减去两个部门的利润总和,即

-2p。所以,按生产价格计算的麻布的总成本价格k中减去重复计算的总利润np以后,就是真实的没有重复计算的麻布的社会成本价格。因此,亚麻生产部门的利润会加入麻布生产部门的成本价格的“事实”而导致利润的重复计算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马克思强调:“从总的计算来看,只要一个生产部门的利润加入另一个生产部门的成本价格,这个利润就已经算在最终产品的总价格一方,而不能再算在利润一方。如果这个利润算在利润一方,那只是因为这个商品本身已经是最终产品,它的生产价格不加入另一种商品的成本价格”。(28)我们同样以亚麻和麻布为例。如果亚麻这个商品作为最终产品,不投入麻布的生产中,其利润是按亚麻生产部门投入的成本算出的平均利润计入,因此应算在亚麻生产部门的利润一方;如果亚麻这个商品作为中间产品投入麻布的生产中,麻布生产部门获得亚麻生产部门

中的平均利润p,只能把它算作麻布生产部门的成本一方,不能把亚麻的利润当做麻布生产部门的的利润。所以亚麻价格中包含的利润不会出现两次,也就是不存在重复计算问题。因此,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我们把全国商品的成本价格总和放在一方,把全国的利润或剩余价值的总和放在另一方,那么很清楚,我们就会得到正确的计算”。(29)也就是说,把按生产价格计算的总成本价格中减去重复计算的总利润以后真实的没有重复计算的社会生产价格放在一方,把全国最终产品的利润或剩余价值放在一方,这样就正确的得出生产价格总和等于价值总和,剩余价值总和等于利润总和同时成立。

      其次,马克思将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偏离归结双重分离,一是成本价格的偏离,另一是本次剩余价值再分配的偏离。马克思指出:“一方面是那些构成新商品生产过程的前提的商品的费用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差额,另一方面是实际加到生产费用上的剩余价值和[按预付资本]计算的利润之间的差额。”(30)马克思将双重分离看做动态过程,一重是要素方面,另一重是产品方面。所以商品生产价格偏离价值两重原因,一重原因发生在成本价格上,一重原因发生在平均利润上。成本价格上包含着剩余价值和平均利润的偏离,是上个生产过程参加剩余价值重新分配产生的;一般利润再分配也存在偏离,这个偏离是本次转形体系剩余价值重新分配产生的。然而彭必源教授认为在投入要素生产价格价格化的情况下,计算本期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偏离只能计算本次剩余价值与一般利润的偏离,不应加入已经“过去”的成本价格的偏离。因此,彭必源教授将利润不能出现两次应用到生产价格对价值不能双重偏离上,是毫无道理的。

      四、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与商品的成本价格总是小于商品的价值是否相矛盾

      彭必源教授认为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是对马克思成本价格理论误解,其理论根据之四是:“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与商品的成本价格总是小于商品的价值相矛盾”。(31)他认为当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时,成本价格中以生产价格出现的不变资本与其价值的偏离低于其价值,和以生产价格出现的可变资本与其价值的偏离低于其价值,二者的叠加完全有可能大于新创造的剩余价值。彭必源的意思是说由于K=αc+βv<c+v,则完全存在着αc+βv(c+v)>m的可能性。按照彭必源的说法,显然,这里m很可能小于零,这也意味着,后一生产部门可以只利用价值高于生产价格而不依靠本期的m分配就能够获利。我们举例来说,假设麻布纺织厂购买原料亚麻,一吨价格是2 000元,低于其内在价值2 800元,麻布纺织厂的老板是不是就可以不纺织麻布,净赚亚麻的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价?答案肯定是不能,这就说明t-1期的m分配,不能再影响t期的m分配。所以彭必源的问题自然不成其为问题。而且马克思所说的“商品的成本价格总是小于商品的价值”是从社会总资本角度来阐述的。就特殊生产部门来说,马克思也承认“成本价格小于价值的论点”要“加以修正”。但是彭必源在这里进行了歪曲,他把马克思所说的应用于特殊部门的“修正”扩大到整个社会部门,即他认为从社会总资本来看也存在着成本价格大于价值的可能性,那就是说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可能是负的,可是如果剩余价值是负的,利润来源于何处,是否存在着“剩余价值为负时的正值利润”的说法,这就涉及到所谓的“马克思基本定理”。(32)因为对于一般利润率公式r=

而言,由于公式右侧分母∑(c+v)≥0,所以左侧平均利润率r≥0的充要条件是,分子∑s≥0。因此,不可能出现剩余价值是负值时而利润率是正值的情况,剩余价值和利润率是两个同方向变动的量,要使利润率大于零,剩余价值必须大于零。另外,在价值转形完成以后,商品的成本价格不仅是商品全部价值的一部分,也是商品价值转化形式——生产价格——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商品的成本价格小于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成本价格小于商品的生产价格。因此作为商品生产价格的一部分的成本价格总是小于商品生产价格这个整体本身。同时对于商品的价值构成来说,无论成本价格怎么变化,一般利润都是附加的,因此商品价值一定大于成本价格,或者说成本价格一定小于商品价值,这个论点是毋庸置疑的。这样看来,彭必源教授不仅对成本价格小于商品价值这个基本理论观点的分析有误,而且对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这个动态过程的分析存在偏差。

      

      最后,我们将对彭必源教授价值转形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并结合这一数学模型,对彭必源教授的几个误解进行简单归纳总结。彭必源教授基于他所列示的观点,得出的转化模型如下:

      首先是第t期的转形公式:

      

      尽管第t期的成本价格偏离了价值,但是彭必源教授认为这种偏离是既定的前提,在第£期的产品加入到第t+1期时,这种偏离已经不存在了,所以第t+1期的转形公式是: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转形公式(第t期和第t+1期)是一模一样的,这也是彭必源教授认为不存在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的数学模型化表示。结合这一数学模型,我们总结出彭必源教授的以下几个误解:第一,彭必源教没有理解马克思的价值转形是从新产品的价值向新产品的生产价格的转形,而是相反把这一理论误解为从新产品生产过程开始时资本所购买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劳动力价值加上剩余价值到生产过程结束时新产品生产价格的转化。也就是说,在第t+1期的转化模型中,彭必源教授没有体现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不同表现形式,没有充分理解不变资本可原样反映出来,而可变资本不能原样反映出来的内涵。第二,彭必源教授对平均利润率含义的错误理解。马克思说:“不管剩余价值来自何处,它总是一个超过全部预付资本的余额。因此,这个余额和总资本会保持一个比率,这个比率可以用分数m/C来表示,其中C表示总资本。……用可变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叫作剩余价值率;用总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叫作利润率”。(34)可见,利润率取决于剩余价值与资本预付总量的比例。用公式表示:平均利润率=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即

。当以生产价格购买投入品中的不变要素和可变要素,那么此时社会预付总资本表现的是以生产价格形式计算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不能是仍以价值计算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总之,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后的价值转形不是从投入品的生产价格向新产品的生产价格的转化,而是从新产品的价值向新产品的生产价格的转化。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并没有改变转形的本质,没有破坏价值规律的作用,唯一不同的是新产品的价值表现不同,也就是可变资本不能原样反映出来,这并不是神秘的东西。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认为对马克思的价值转形理论的研究必须要有整体的、科学的把握,我们对马克思任何理论的研究必须建立在马克思原意的基础上进行。恩格斯曾说:“一个人如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在利用著作的时候学会按照作者写的原样去阅读这些著作,首先要在阅读时,不把著作中原来没有的东西塞进去”。(35)所以我们在尊重马克思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是走完全程,而非误入歧途。尽管马克思对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基本面分析,但是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已经打好了理论基础,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将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像简单的价值转化模型那样完美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而不是对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任意歪曲或误解。所以说,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不仅不是对马克思成本价格理论的误解,而且是对马克思成本价格理论的进一步扩展,从而是对转形问题的不断完善。

      ①弓孟谦:《攀登者的探索——〈资本论〉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18页。

      ②余斌:《论价值理论与价值转形的若干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③吕昌会:《世界著名经济学难题——价值转形问题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60页。

      ④彭必源、程芳:《是走完全程,还是误入歧路?——对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转形理论的分析》,《孝感学院学报》2011第5期。

      ⑤彭必源、程芳:《是走完全程,还是误入歧路?——对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转形理论的分析》,《孝感学院学报》2011第5期。

      ⑥彭必源、程芳:《是走完全程,还是误入歧路?——对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转形理论的分析》,《孝感学院学报》2011第5期。

      ⑦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82页。

      ⑧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6页。

      ⑨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0页。

      ⑩彭必源、程芳:《是走完全程,还是误入歧路?——对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转形理论的分析》,《孝感学院学报》2011第5期。

      (1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85页。

      (1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82页。

      (1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85页。

      (14)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85页。

      (15)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84页。

      (16)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84-185页。

      (17)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85页。

      (18)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2页。

      (19)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页。

      (20)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82页。

      (21)彭必源、程芳:《是走完全程,还是误入歧路?——对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转形理论的分析》,《孝感学院学报》2011第5期。

      (2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82页。

      (2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84-185页。

      (24)彭必源、程芳:《是走完全程,还是误入歧路?——对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转形理论的分析》,《孝感学院学报》2011第5期。

      (25)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82页。

      (26)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80页。

      (27)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9页。

      (28)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9-180页。

      (29)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9-180页。

      (30)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82页。

      (31)彭必源、程芳:《是走完全程,还是误入歧路?——对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化转形理论的分析》,《孝感学院学报》2011第5期。

      (32)所谓“马克思基本定理”指的是正的剩余价值率是否是正的利润率的充要条件。这个定理首先由置盐信雄在1963年发表的《马克思一些基本定理的数学说明》一文中提出。1977年斯蒂德曼在出版的《按照斯拉法思想研究马克思》一书中又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他指出剩余价值为负值时也可产生正的利润。

      (33)丁堡骏:《转形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34)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1页。

      (35)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6页。

标签:;  ;  ;  ;  

它是完善和发展转型理论,而不是误入歧途彭碧源教授对投入产出同时生产价格转换问题的回答_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