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方法对传统的借鉴与发展--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素质设置特点_课程标准论文

识字方法对传统的借鉴与发展--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素质设置特点_课程标准论文

识字方法对传统的借鉴与发展——谈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识字编排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科书论文,人教版论文,小学语文论文,课程标准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识字部分,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扩充识字数量,编排了多种多样的识字形式。其中,对传统教育经验与精华的充分借鉴与发展是一大特色。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识字方法上对传统教育经验与精华的吸收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利用古诗识字

古诗是我国重要的文学遗产,其精巧的对仗、高低的平仄、悦耳的韵律以及综合而成的优美意境即使今天读起来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认为孩子阅读古诗是一种放松。他说:“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歌咏,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注:转引自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第2版,386页.)这说明读诗能把儿童原有的跳号呼啸的天性诱发出来,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将识字教学与古诗的吟诵结合起来,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识字方法,既符合孩子的天性,又能有效提高识字效率。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识字部分就采用了在读古诗中识字的方法。在一至二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共安排了《一去二三里》《画》《静夜思》《春晓》《林居》《所见》《小池》《赠刘景文》《山行》《回乡偶书》《赠汪论》等11首内容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古诗。孩子在吟诵古诗中识字,兴趣大大提高,识字效果自然很好。目前,全国各地使用的其他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虽然也都编排了一部分古诗,但这些古诗大都编排在二年级以后的教科书中,编排的主要目的也不是用来识字,而是在学习诗歌形式与体会诗歌意境上。有个别小语教科书在一至二年级教科书中虽然也编排了3~4首古诗,但与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相比,一方面古诗的量太小;另一方面,编者编排古诗的目的和二年级以后编排古诗的目的大致相同,主要不是用来识字,而是让小学生了解一点关于诗歌的知识。因此,从利用古诗教小学生识字这一点上讲,人教版开辟了利用古诗为现代小学教育服务的新领域。

二、利用对子识字

对对子本来是传统语文教育中私塾先生训练蒙童作文时采用的一种方法,称为属对。训练顺序先从一字对开始,以后逐渐增加至二字对、三字对、四字对,直至多字对。蒙童经过这一套完整训练,为今后写出符合规范的作文打下基础。由于古代语文教育是以作文训练为中心的语文教育,所以,古代传统语文教育中有大量屑对的经验与精华。例如,明人编的《习对歌》中,把对法变成歌诀,让蒙童背诵练习。练习平仄与四声时,歌诀是这样的:“平对仄,仄对平,平仄两分明。有无与虚实,死活并轻重。上声入声皆仄韵,东南西北是平声。”练习辨字虚实时,歌诀是这样的:“实对虚,虚对实,轻重莫偏枯。留心勤事业,满腹富诗书。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注:转引自林治金著《中国小学教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当代小学作文教学不再要求学生对对子,因此,属对这种教学方式逐渐消失,仅仅成为少数人的业余爱好。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却充分利用这一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将它巧妙地借鉴到识字教学中来。如,一年级下册在教小学生认识“雾、霜、朝、霞、夕、蝶、蜂、碧、紫、千、李、杨、秀”等字时,就采取对对子的方式,将这些要认识的生字以对子的形式出现。如,“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花对草,蝶对蜂,蓝天对碧野,万紫对千红。桃对李,柳对杨,山清对水秀,鸟语对花香”。教“虚、骄、傲、诚、实、赢、赞、招、嫌”等字时,也以对对子的形式出现:“是对非,长对短,虚心对骄傲,热情对冷淡。诚实赢得千家赞,虚伪招来万户嫌”。再如,在教学“恨、漠、忱、炭、贫、富、饥、索、奉、永”等字时,编了这样的对子:“美对丑,爱对恨。真诚对虚假,冷漠对热忱,雪中送炭见真情,助人为乐献爱心。贫对富,冷对暖。饥寒对温饱,索取对奉献,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由于这些对子语音上平仄相对、词汇上词性一致、语法上结构相同,小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因而也就兴趣盎然。在一一对应的对子吟诵中,高效率地完成了识字任务。除此之外,小学生还有其他的收获:一、学到一些日常生活常识与为人处事的道理。如,从上面三例中,小学生可以认识到“云、雾、雪、霜、风、雨、朝霞、夕阳、花、草、蝶、蜂、蓝天、碧野、桃、李、柳、杨”等自然现象,学到做人要虚心、热情、诚实、真诚、助人为乐、积极奉献,不要骄傲、冷淡、虚伪、一味索取等道理。二、潜移默化学习一些语法知识。低年级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不能对他们讲解系统的语法知识,但低年级的小学生还是可以有一些直观感受,为以后的语法学习做一点铺垫。让学生吟诵一定量的对子可以起到这方面的作用。对于中有词性的搭配、音韵的协调、结构的一致、字数的相同等方面的要求。学生吟诵时,潜移默化地了解一些词性、音节、词及短语的结构等方面的知识。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有一定的帮助。现在报刊上许多标题就采取了类似对子的形式,既醒目又吸引人。小学生从小背诵一些对子,对他们的习作会有积极的影响。

三、利用“六书”构字法识字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在古代有“六书”造字之说,“六书”分别是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它们体现了汉字各种各样的构字规律,对于理解汉字意义、掌握汉字字形有很大帮助。虽然理解“六书”内涵并正确区分某一汉字所属造字法,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但在小学生识字过程中适当借鉴一些“六书”构字规律,是可以提高他们的识字效率与识字数量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识字编排中借鉴了“六书”造字法,编排了一部分利用“六书”构字法识字的内容。例如,二年级上册将“呀、蚜、鸦、芽”“泡、饱、跑、抱、袍、炮”“铃、玲、岭、龄、领、零”等字成组编排,就利用了形声字有声旁、形旁的特点,将有相同声旁的字编排在一起。一年级下册将“膀、腰、肚、背”“趴、蹲、跑、跳、路”“睁、眼、睛、眠、睡、眨”“捕、摇、挤、搬、擦、抄、拾、摔、拔、拦、摸”等字,二年级上册将“钢、铜、铁、钉”“被、裙、裤、袄”“病、疼、痛、疯”等字成组编排,则是将形声字中相同形旁的字归到一起编排。再如,一年级上册在教“口、耳、目,日、月、火,羊、鸟、兔,木、禾、竹”等字时,将这些字在古代的象形字写法附在旁边,同时画上这些字代表的事物,将几种因素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识字效率。会意构字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也有所体现。例如,一年级上册在教授“明、鲜、尘、尖、灭、男、休、看、林、森、从、众”等字时就是这样编排的:“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一火灭,田力男,人木休,手目看。二木林,三木森,二人从,三人众”。小学生在轻松识字的同时,很容易地掌握了字义。

总之,利用“六书”构字法帮助儿童识字,既可以提高他们的识字效率与识字数量,又可以使他们悟到一些构字规律,对今后自学生字、提高独立识字能力大有帮助。

四、利用《三字经》识字

《三字经》是古代家喻户晓的蒙童识字教材,南宋王应麟编出之后直至清末,它一直被广泛用作蒙童识字教材。它的许多内容广为人知。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注:转引自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第2版,290页.)“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苦,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注:转引自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第2版,291页.)由于它影响深远,所以与《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一起并称为蒙学教材的“三、百、千、千”。

《三字经》流传久远、影响很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编排形式。全篇一千多字,都采用三字一句的形式,前后两句又大致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儿童很喜欢这种编排形式,在朗读文章的过程中,自然也就记住了字形。随着时代的发展,《三字经》中的内容已完全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形势,现在的儿童也完全没有必要再去学习它的内容,但它的编排形式却可以借鉴过来用于今天的识字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部分识字内容就采用了《三字经》的编写形式:形式上是三个字一句,每句最后一个字大致押韵,内容则是现代生活的内容。如,二年级上册中教学“神、州、川、涌、岛、隔、峡、与、陆、民、族”等字时,就采用了这种形式:“我神州,称华夏,山川美,可入画。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各民族,齐奋发,争朝夕,兴中华。”再如,一年级下册在教学“懂、貌、父、母、教、认、错、事、改、愿、碗、筷、扫、夸”等字时,也采用了“三字经”的形式:“小朋友,正年少,尊长辈,懂礼貌。父母教,认真听,做错事,即改正。长辈错,要提醒,态度好,心意诚。家务事,要承担,洗碗筷,扫庭院。家爱我,我爱家,好孩子,人人夸。”这种识字编排方式,一改单纯识字枯燥乏味的弊端,让小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读书中学习生字,同时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

总之,人教版小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全国其他小语教材相比,在小学低年级识字内容的编排上,更多更充分地借鉴与发展了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较好地提高了小学生识字的效率。

标签:;  ;  ;  

识字方法对传统的借鉴与发展--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素质设置特点_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