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旅游业的思考_生态旅游论文

关于中国旅游业的思考_生态旅游论文

中国旅游忧思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忧思论文,中国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春天的脚步一天天临近,一年中最摧动人心弦的旅游季节悄悄地开始了。

旅游,对普通百姓来说,花钱不多,还在钱袋子承受能力之内,但它却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消费,是老百姓在基本物质需求满足之后发现的一个新的消费增长点。举个典型的例子:以前“出国”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是遥不可及的、略带神圣的事儿,现在据说花上3800元就能去泰国转一圈。用北京话讲,“跟玩儿似的。”

可以这么说,在旅游这种特殊产品的层次上,一定人群的消费需求与支付能力达到了较好的匹配。这也许就是旅游市场火爆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持续火爆下去的根本原因。

然而,旅游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迅速增长的旅游需求与现有的旅游环境的承载力不足的矛盾。由此导致旅游生态环境的恶化,已引起众多有识之士的关注。

旅游环境恶化: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有关报告显示,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是:部分在改善,整体在恶化,大部分生态系统处于退化中。

与70年代相比,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一倍;全国森林面积减少了10%;四川大能猫栖息地减少了55%,卧龙保护区大熊猫安全活动范围已缩小了30%。我国许多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也出现程度不同的环境退化问题: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加重;植被覆盖量下降,动植物有效保护范围缩小。

面对我国数量庞大的旅游流,有限、脆弱的旅游生态环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长白山保护区日游客量最多达到6000人次;鼎湖山保护区达到上万人次;在黄金海岸保护区的旅游高峰期,游客为了作一次历时仅10秒钟的沙丘滑沙运动,却要排队等候两个小时;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受振动、气流、噪音、灰尘的影响非常之大,如果不控制人流,世界艺术宝库的生命力难免不受到威胁。游客过多,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还造成拥挤,使游客产生不良感受,减弱了旅游应该达到的效果。

我们知道,旅游资源依存于生态环境之中,同时也是旅游业生存之本: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旅游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尽管造成旅游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没有科学指导的盲目性开发、人为的破坏,确实令人忧心忡忡。

从我国大部分省市旅游发展规划来看,未来十几年,我国将面临新一轮旅游资源大规模开发浪潮,旅游资源也在逐步移向诸如海滨、海岛、沙滩资源,过渡地带的山岳景观资源乃至自然保护区中生态脆弱、敏感的地区。虽然各地区都在强调景区生态环境的规划与保护,但由于大部分生态系统的生态承受力目前还不清楚,利益驱动带来的短期行为很容易危及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据有关专家介绍,广西北海银滩的建设开发性破坏一度十分严重,宾馆盖在了沙滩上。为了拦住涨潮的海水,垒起围墙,香格里拉饭店建在海边,污水横流。一些乡镇企业盲目发展,对林、石、沙土及其它矿产资源的无节制开发,致使不少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及景观环境遭到破坏,如北雁荡的雁湖岗,百岗尖等地的林木曾遭毁灭性砍伐,与石门潭对峙的山岩因开山取石而毁去一半;河北昌黎,福建平潭和东山等海滨旅游区因取沙石而毁景的现象也屡禁不止。在贵州草海保护区,有关部门为了加速当地人民脱贫,将铁路修到了自然保护区里,据说不会影响黑顶鹤的生活,但这种良好的愿望大概很难实现。就连人类最后的“柲境”——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也有旅行社急不可待地要马上开发。

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专家陈田先生、牛亚菲女士认为,目前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无论是开发者或是旅游者至少在现阶段还缺乏开展科学生态旅游的观念和良好的旅游环境意识,科学利用与保护措施在政府、企业及旅游者3个层面上明显脱节。

旅游业发展:呼唤健康有序之路

旅游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其消费的最终实现由三个环节构成:旅游者、旅游组织管理和景区(景点)。在这三个环节上,目前我国的旅游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

——建设管理水平落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依赖于对生态环境状况的科学评估和科学管理。而我国许多旅游景区特别是自然保护区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科学开展旅游的能力相当薄弱。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所做的一项关于中国自然保护区问卷调查显示,在已经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中,仅有10%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些自然保护区资源本底调查尚未完成,对保护对象的特点规律还不完全掌握。在缺少科学信息的情况下,就盲目做出决策接待旅游。

问卷调查还显示,环境影响评价在自然保护区尚未形成制度,便有38%的自然保护区对区内较大工程做过环境影响评价,而对非工程性的各类活动均未做过环境影响评价。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针对性更强的影响评价的方法和手段,而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这方面工作基本上是空白,对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往往只看到现象,不知道机理,更难以控制。

自然保护区的状况尚且如此,一般比较成熟的旅游区科学管理水平更可想而知。

导游的素质也是我国旅游业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许多导游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甚至有的地方根本没有导游。有的导游还出现误导知识,把自然现象任意杜撰成神奇古怪的传说,甚至以格调不高的讲解取悦游客的现象。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王献溥说,我国导游讲解稿中的科技知识含量与国外差距很大。一次,他在法国一小镇旅游时,见到一种不认识的植物,问及导游,导游立刻热情讲解,并为其翻阅随身携带的大辞典,令作为植物学专家的他大为惊讶。而在长白山保护区考察时,导游对长白山植物垂直分布状况和天池形成原因都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旅游相关人群环保意识不高是对旅游生态环境的又一威胁。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活动,而我国国民受教育的水平比较低,对大多数旅游者而言,自觉的旅游环境保护观念远未形成。许多不文明现象在一些景区比比皆是:随手丢垃圾、乱写乱画、践踏草地等等。

旅游经营者也存在素质不高的表现,不少饭店、餐馆的污水、垃圾未经处理,随处排放;低级粗糙的商业化景观泛滥,与环境很不协调。

许多生活在自然景区的当地人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造成的破坏让人触目惊心。在黑龙江省珍贵的火山遗迹景观——五大连池处,当地一些老百姓把自然资源直接充作廉价的建筑材料,甚至发生了炸开火山口放水浇灌农田的事。有关专家沉痛地说,这样下去用不了20年,五大连池火山地貌景观将不复存在。

——政策管理体制限制着旅游的健康发展。目前,在许多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景区都有多家单位同时参与旅游经营,有利大家争,有问题互相推,与生态保护发生冲突的现象很普遍。

许多旅游区大多由主管旅游部门经办,利益为其所得,地方特别是保护区得益甚微。这就大大影响了地方改善旅游条件、增加环保投入的积极性和可能性,给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对很多自然保护区而言,往往是地方政府有规划,各级旅游部门有规划,各个旅游经营单位还有规划。这些规划之间缺少协调,相互冲突的现象极为普遍,在执行中随意变化大缺乏严肃性和法律性。

生态旅游:给环保带来什么

1999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生态旅游年”。国家旅游局会同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中科院制定了“’99生态环境游”的方案,并正在实施。“生态旅游”,对于国内读者来说,可能是一个比较生的字眼。但顾名思义,应该是在旅游的同时,不破坏生态,维持生态环境的本来面貌。生态旅游组织者对此的解释是“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在旅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的情况下,提出这个口号,应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

“生态旅游”的概念出现于1983年。在环境问题日益全球化的情况下,它一经提出,就得到国际旅游业界的关注,并逐渐在一些国家形成一股潮流。

我国对生态旅游的认识比较晚,1995年才成立了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在中国还是一个空白。”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处韩念勇先生这样认为。

国家旅游局旅游促进与国际联络司调研员郑保垒认为,在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而且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的形势下,宣传和实施生态旅游有着深远的意义。据了解,举办“’99生态环境游”就是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生态旅游产品,丰富我国的旅游产品种类,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今年的“生态环境游”将推出一系列新项目,诸如:野生动物观赏、自行车旅游、漂流旅游、沙漠探险旅游年等。在这些旅游项目中,都引进了与环保相适应的要求和机制。比如自行车旅游,就可以不增加对当地大气的污染;又如野生动物观赏,要求观赏者不能过于靠近动物,避免对它们的习性产生不良影响。

郑保垒先生还谈到,现在有一些人,包括地方旅行社的一些经营者,对生态旅游的理解有片面性,一说生态旅游,就认为是到大自然去,而忽视了保护自然的方面。将来在生态旅游的操作过程中,能免会出现一些旅行社仅仅从商业利益出发的短期行为,对此,有关方面正在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予以约束。

标签:;  ;  ;  ;  

关于中国旅游业的思考_生态旅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