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整合趋势下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_媒介融合论文

媒体整合趋势下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_媒介融合论文

媒介融合趋势下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媒介论文,编辑出版论文,趋势论文,人才培养模式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0;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1)03—0147—05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技术进步、市场竞争等多种因素促使媒介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媒介融合不仅表现为内容融合,即书籍、报刊、广电、网络等多种媒体之间内容互生、彼此共享;不仅表现为终端融合,即纸质、音频、视频等单一属性的媒介终端向视听兼备的多媒体终端进化;而且表现为机构融合,即一直局限于特定业务门类的媒介机构不断拓展经营范围,进行兼并、整合;与此同时,还表现为网络融合,即通讯网、互联网、有线电视网彼此分担职能,共同提供服务。随着制度性障碍的破除,三网融合得以加速实现,媒介融合将进入新的阶段。

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媒介之间的界限逐步消失,数字化新媒介大量涌现,媒介生态发生巨变。从本质上讲,这一趋势正反映了媒介作为“人体的延伸”,即从以往单纯分离的视觉、听觉扩大整合到全感官,反映着社会发展深层次的规律和必然性。由此,媒介的生产方式、社会的信息传播模式,乃至人类的思维习惯都将发生重大改变。编辑出版作为媒介生产、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一环,必然受到深刻影响,与之相应的编辑出版专业教育,自当应时而变。

回顾20多年的编辑出版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相比新闻学、传播学等相关专业而言,学科定位不清晰、专业特点不明显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专业开办数量、学生规模以及教学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关于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界多有探讨。方卿认为,我国新闻出版人才队伍至少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首先,这支队伍的学历结构明显偏低;其次,这支队伍的知识能力结构明显不合理。为此,他指出我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应根据《2005年-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版权)人才工作纲要》中所提出的“三项重点人才工程”(素质工程、领军人才工程和高技能人才工程)目标,制定科学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素质工程”要解决的是全体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学历偏低的问题;“领军人才工程”和“高技能人才工程”针对的则是人才队伍结构失衡的问题,强调重点培养人才队伍结构中的短缺类型。① 肖东发、张文彦认为,数字传播技术使出版概念与形态经历着从未有过的变化,编辑出版学的理论框架需将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容纳在内,系统地研究电子计算机在编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在出版业中的重大影响,这是数字化时代的要求。编辑出版教育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主要需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后到高校或科研单位工作,这些地方往往是接触各种创新思想、创新技术的阵地;另一方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努力,培养出在出版、电视、报刊等传媒产业或信息产业中富有经验的管理人才,希望其中的佼佼者将来能成为跨媒体、跨行业的出版巨子。②

本文在肯定媒介融合是一种趋势、一个过程的基础上,认为实践中传统的“非融合”出版在相当长时期内仍是主流,媒介融合对出版人的能力要求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增进与加强。因而,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革新不必要、也不能过于激进,应在坚持原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谨慎过渡。出版媒介融合对原有的教育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转型的契机,相信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将由此进入一个更为务实、开放、高效、高级的新阶段。

一、出版媒介融合及其人才需求

(一)出版媒介融合现象

在出版领域,媒介融合的现象已不容忽视。上个世纪末开始的大规模兼并重组风潮,造就了一批兼营出版的大型媒介集团,这事实上即是媒介融合的体现。例如,以广播电视运营为主的维亚康姆媒介集团,旗下纳入了西蒙舒斯特这家大众出版领域的著名公司;以图书、杂志出版为主的德国贝塔斯曼集团,经营范围也拓展至报纸、音像、唱片以及电影、电视等领域。它们的各项业务之间或者存在内容关联、技术关联,或者属于产业链条中的上下游环节,使电影、电视、广播、音像、报纸和杂志等媒介产品之间交叉互动以至融为一体,不仅拓展了传统出版的边界,也赋予了它新的内涵。现在,随着互联网、电信、IT公司的介入,博客出版、手机出版、电子地图、电纸书出版等新型业态层出不穷,出版媒介融合更为普遍和深入。

出版媒介融合趋势不可逆转,报纸、杂志、图书、影视、网络之间共享内容资源、彼此借力共赢的跨媒体、互动型出版已成常态。一个运作娴熟的媒介公司在推出产品的时候,往往要考虑多种媒介形式的联动效应,除出版纸质媒介(图书、报纸、杂志)之外,视听媒介(电视、广播、电影、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新媒体(网络、手机)的开发与价值延展也在考虑之列。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将同一内容资源深入开掘,以不同的媒体形式进行包装转化,通过多条渠道推广销售,可以获得最大效益。如华纳公司以《哈利·波特》系列书出版为源头,开发出电影、DVD、录像带、电视节目、唱片、游戏、广告等一系列周边产品,创造出相关玩具、文具、服装、食品、饮料、手机等大量特许经营商品,并延展至主题公园、主题旅游,打造出一个开放扩展的庞大产业链。在国内,长江文艺出版社和中文在线等机构合作,借电影《非诚勿扰》的影响力,出版了同名长篇小说,以传统图书、互联网、手持阅读器、手机阅读等形式同步出现,也收获颇丰。此类成功案例,不胜枚举。

总体看来,传统出版与新媒体经过碰撞冲突之后,已经走向融合共生。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值比2008年增长20%左右,其中新媒体出版增长42%左右,数字出版总产值达到750亿元,年增长50%以上;全国有75%的报社涉足网络报,55%的报社拥有手机报,全国手机报数量突破1500种。③ 数字新媒体出版已经成为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新、旧媒体融合并行、交叉作业已成为出版常态。

(二)出版媒介融合下的人才需求

根据媒介融合涉及内容、终端、机构、网络等多方面的现实,分析成功的融合出版案例,笔者认为,编辑出版人才应增强以下几种重要能力。

1.对海量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媒介融合时代,编辑人员面对的内容信息来源高度多样化,优质选题既可能来自书、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可能来自堪称海量的互联网页面、手机、微博。在市场竞争激烈、信息传输频率极高的媒介环境下,编辑需要从庞杂的信息中迅速而冷静地筛选出有价值的部分,汇聚、梳理、撰写、改编,使之有机统一、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从而构成有市场潜力的出版内容。

2.对多种媒介技术的操作运用能力。媒介界限的消融必然带来出版业务的变动,编辑出版人员需要具备传统出版领域之外更多的技术能力,以处理图、文、音、视频资料,转换文件格式等。需要谙熟网络、通讯、广电、出版等多个领域的重要设备,明了其工作机理、性能特点以及可以达到的效果。如此,才可能顺利地描绘出产品形成的流程和方案,并付诸实施。

3.跨媒体传播中的策划与管理能力。出版媒介融合时代,内容产品的传播渠道不再局限于传统纸媒,而是同时出现在互联网移动终端上,甚至转换为音、视频形式后出现在广播、电视上,编辑出版人的跨媒体传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产品策划之初,编辑就必须考虑不同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考虑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与效果,并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控制。这一组合产品、整合媒介的过程重在生发创意、设计流程,需要不同媒介组织之间的合作,因而要求较高的策划与管理能力。正因为如此,有学者指出,未来的融合媒介最需要的人才,首先是能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④

二、媒介融合趋势下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理念更新

出版媒介融合的现实,要求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及时进行具有前瞻性的变革,以培养出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而变革的第一步,必然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当前形势下,首要的是确立“大出版”、“大教育”观念。

(一)明确学科定位,树立“大出版”观

关于编辑出版学的学科定位,历来有不同见解,因而也就有将之挂靠于信息管理、新闻、传播、图书馆等不同学科之下的情况。编辑出版是传播的一种形态,图书、报刊、广播、电视以及各类新媒体在信息传播的层面上相似性远远大于歧异性,这也能够呼应并解释当前各类媒体互动融合的发展趋势。因而在编辑出版教育中应充分重视传播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传授,在此基础上,兼及新、旧媒介,突出出版特色。对“出版”的理解,也应在传播的语境下切合媒介融合的大趋势扩大其外延,是为“大出版”观。根据《世界版权公约》所说,出版就是“把可供阅读或通过视听可以感知的作品、以有形的形式加以复制,并把复制品向公众传播的行为”。出版的基本要素在于选编作品、加工复制和广泛传播,印刷和纸张并非关键。⑤ 当前与传统出版存在交叉、互动关系的各类信息传播行为,以及基于数字技术而诞生的博客、印客、手机出版,乃至游戏等都可归于出版的范畴。在“大出版”的视野下,编辑出版教育需要大力拓展学科领域,培养的人才不仅能够适应书、报、刊等印刷型出版产业需要,而且要能够适应广播、影视、音像、电子、网络和手机等相关产业需要,能够进行各类媒体之间的互动出版运作。

(二)明确专业教育功能,树立“大教育”观

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校专业教育,但高校专业教育不可能承担起人才培养的全部职责,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更是如此。当前出版业所涉及的领域之广前所未有、技能之多难以尽数,加之数字技术进步与更新呈加速状态,而人才培养天生具有滞后性,因此,设想在高校专业教育中毕其功于一役,教给被教育者所有知识与技能,是难以实现的美好理想。认清这一现实,才能摆正位置、认准方向,进而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教学手段。

编辑出版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学校专业教育必须结合社会资源,如出版企业、相关媒体、协会等共同开展;编辑出版人才的复合性特征,决定了学校专业教育必须结合理、工、农、医、法、政等其他专业共同开展;编辑出版业务的复杂性与开放性,决定了学校专业教育不能窄化为业务培训、技能训练、理论辅导,而应集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创新思维能力,集中于规律性、通识性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媒介融合趋势无疑加强了上述三方面特征,学校专业教育更应坚定地成为整个社会编辑出版教育体系中具有特殊性的环节。这个环节上的成功,需要打破专业教育的围墙,面向社会、面向其他专业、面向受教育者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教育,笔者称之为“大教育”。而“大教育”的实施,需要从学制设置、课程架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予以落实。

三、编辑出版专业教育革新的具体举措

(一)学制多元化,逐步提高教育层次

我国当前的编辑出版专业教育以四年制本科层次为主,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从业者缺少其他学科作为支撑,将很难胜任深层次信息整合的需要,即使是仅仅作为大众类出版物的编辑,也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需要在工作中重新补课。近些年业界对编辑出版专业本科生不感兴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问题。出版媒介融合趋势一方面要求从业者具备更深厚的知识储备以便进行信息管理,另一方面又要他们掌握更多种类的媒介技能,短短四年,谈何容易?本科毕业生学科背景单薄的问题愈发突出。所以,在学制多元化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层次,形成以双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主,兼有本科、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格局,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

美、英等国是较早开设编辑出版课程的国家,他们的做法足以佐证上述建议的正确性。美国有20余所大学进行编辑出版教育,英国有10余所,但都始于研究生教育阶段,授予硕士学位,本科阶段无此专业。这样的教育层次成就了当今最发达的世界出版业。

双学位教育就以理、工、农、医等各学科为背景,在此基础上用两年时间学习媒介知识、传播理论和现代编辑技能,它更能适应媒介融合趋势下对专业出版人才的需求。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双学位教育层次相当,应尽量招录新闻传播学科之外的学生,以促进专业交叉复合。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尤其值得提倡,它区别于一般意义上侧重理论、学术研究的研究生教育,其遴选对象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培养按照职业要求进行,目前它是加快补充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捷径。博士研究生教育则定位于培养高端研究型人才,其招生也应尽量招收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的培养对象,以形成多学科融合的优势,加强对出版媒介融合趋势的规律性研究,促进新形势下出版产业的发展。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用性

编辑出版专业本身应用性较强,媒介融合趋势进一步要求从业者掌握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相关媒介的实际操作技能,熟悉市场运作方法,这一切更强化了它的实用性。我国多数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教育脱胎于文、史院系,有重学轻术的传统,加之专业教师多数缺乏一线工作经验,应用技能欠缺,因而在教学中常常将实践置于极为次要的地位。调查显示,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课与实践课之比为9∶1,而国外则为1∶1。⑥ 近几年很多学校虽然加大了实践教学比例,但缺乏配套的考核体系,更缺乏系统的规划设置,效果并不理想。媒介融合趋势下的编辑出版教育要改变这种不适当的状况,需要切实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用性。

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性课程比例首先应得到提升。如网络编辑、手机出版、网页制作、图文编辑与排版、数字影音制作、非线性编辑技术、数码图像处理、动漫游戏艺术制作、信息资源管理、书业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与推广等新型课程都应开设,或指定不同方向的学生必修,或由学生自由选择,要尽量覆盖媒介融合运作中可能涉及的所有技能。对此类课程的考核应以上机操作或项目验收为主,检测学生对实际问题或项目的操作、分析、处理能力,以此鼓励学生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双向学习和同步提高,增强其实践能力。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编辑出版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⑦ 媒介融合趋势下,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编辑出版专业教师需要突破专业局限,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强化文字、图片、音、视频编辑技能,进行知识重构和能力再造。行之有效的办法是选派教师到相关媒体部门实习,在实际工作中强化实战经验。与此同时,也应聘请从事跨媒体出版的媒介组织中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者、从业者来校讲授相关课程,弥补师资队伍技能之不足。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需要配置相对完善的试验教学设施。媒介融合趋势下,编辑出版人要面对的工作设施不再是剪刀、糨糊、印刷机,也不再是一台电脑、一部复印机,而是纷繁复杂的非线性编辑桌面出版系统等软、硬件设备。学生需要在仿真的环境中实际操作演练,才能够掌握必要的技能,深化理论学习,甚或进行产品研发。这就需要建设实验室,模拟出版社、报刊社,或者模拟广播、影视、网络编辑室,或者进一步将分散的传统实验室升级为涵盖平面媒体、电子媒体、数字媒体的编辑出版整体系统,使学生有条件进行图文输入、排版、编辑、校对、印刷、装帧等纸质编辑出版各环节的实践性模拟操作,有机会使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对声像素材进行编辑,有可能调用整体设备对媒介融合状态中的资源共享、流程衔接进行体验。

当然,最佳的实践环境,不是仿真实验室,而是真正进行融合出版的媒介机构。管理者应积极利用校内已有的出版社、杂志社、报纸、电台,并广泛联系社会同类资源,为学生创设实习基地,并以制度保障使实习实践活动充分开展。其方式包括课程实习、阶段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目的在于获得实战经验,为亲自进行出版媒介融合运作奠定基础。

(三)调整课程结构,强化开放性、兼容性

编辑出版业历来强调“专博统一”的学识素养,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传统的专业知识界限和专业技能界限被更大程度地突破,编辑出版人需要更广博的知识、技能储备才能胜任产业发展所需。原有的编辑出版专业教育过于强调专业细分,囿于书、刊出版,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割裂,显然不符合新的形势。作为人才培育最核心的一环,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教育需要调整课程结构,使其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以利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并满足产业发展的多向度需要。

在专业基础平台课的设置上,坚持“大出版”理念,拓展平台、铺宽基础。不要再囿于书、刊编辑出版,而要重视传播学基本理论与方法传授,探讨信息传播的一般规律,并引入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整合营销方面的意识与能力。例如,在讲授“编辑应用写作”课程时,兼及“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应用写作”;讲授“图书编辑学”时兼及“多媒体编辑”、“影视编辑”;将“出版经营管理”拓展为“媒介经营管理”等等。以通识性教育为基础,让学生头脑中树立起融合出版的意识,启发其进行多维创新,为进一步学习预留宽口径的“接口”。多学科知识的汇聚将产生聚变式反应,将成为未来创造力的来源。

在选修课设置上,调动各方资源,大量开设选修课。不仅应有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媒介相关课程,还应有广告学研究、品牌研究、高级统计、社交礼仪等看似与出版无关的课程。课程选修中,要打破专业方向界限,鼓励学生跨媒介学习,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出版专业的课程,数字出版方向的学生也可选修书、刊编辑方向的课程,以实现交叉共融。课程选修完全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专长自主决定,有利于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四)改进教学方式,重视“案例法”

媒介融合的特点在于“融合”,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分专业、分方向、分门别类地“分别”讲授,两者之间的矛盾,影响教学效果。出版媒介融合将通讯、信息和文化产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改变了传统出版的运作模式,其成功运作的精髓在于跨媒体整合传播的策划和管理能力,“分别”讲授难以尽传其中的奥妙,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编辑出版教育需要改进教学方式,重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收集资料,编成案例,发给学生阅读,学生根据案例中的提问做好准备,然后组织课堂讨论,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的方法。⑧ 案例教学能够比较完整地呈现事情的来龙去脉,便于阐明道理,其中有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情景逼真,生动活泼,加之师生互动充分,教学效果显著。英国斯特灵大学的国际出版硕士班即大量运用案例教学,深得学生好评。

编辑出版专业教育中,教师应该收集、遴选典型的融合编辑出版案例,包括成功的和失败的,提出研究主题;学生分组、分头进行资料搜索、观点提炼,经答疑纠偏,写出演讲稿,做出课件,进行现场演讲和答辩,由教师评审、打分。这一过程既是间接地深入实践的过程,也是探索性研究的过程,对学生的实践、研究能力均有锻炼。经此过程,案例研究教学上升为规律性的理论学习,学生带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经验进入出版行业工作,能够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趋势。

收稿日期:2010-12-15

注释:

① 方卿:《深入领会〈纲要〉精神 加快人才培养步伐》,《中国出版》,2005年第11期。

② 肖东发、张文彦:《从“印刷文明”走向“数字时代”进程中编辑出版教育的变革》,《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9年第9期。

③ 李运祥:《全媒体时代数字出版市场前瞻性研究》,《编辑之友》,2006年第6期。

④ 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新闻战线》,2005年第9期。

⑤ 肖东发:《用大出版的视角认识新媒体》,http://pku.cuepa.cn/show_more.php? doc_id=31284,2011年1月10日。

⑥ 陈莹:《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35期。

⑦ 罗昕:《媒介融合时代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中国编辑》,2009年第4期。

⑧ 夏红军、盛洪:《我国高校出版发行专业教学模式初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标签:;  ;  ;  

媒体整合趋势下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_媒介融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