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综合规划中的河道整治规划论文_张文君

水利综合规划中的河道整治规划论文_张文君

张文君

惠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广东惠州 516001

摘要:在水利工程规划中,整治河道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了解河道规划的设计标准、基本类型和重视河道规划的有关注意事项,才能有效地提高河道整治的质量,这样河道的基本功能才能得到保证。本文通过阐述水利综合规划中的河道整治的规划,希望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综合规划;河道整治

引言

河道的规划整治在经济发展中不仅有提高城市农业与工业的生产效率的作用,而且也有维护水利工程建筑的作用。河道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在治理河道的问题上存在较大的难度。河道的整治不仅需要对整个流域进行规划治理,而且还要考虑上下游的水文状况。所以河道规划的相关人员一定要了解河道的情况,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规划整治。

1.河道整治规划的类型

1.1划分的条件

根据地质地貌等自然因素,可将河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山区河道规化、平原河道规划和河口规划。在山区的河道中由岩石组成的河床占了多数的,而且坡度相对陡峭使水流的速度比较快,因此水位一旦上涨,其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对其进行整治的主要标准是航运和工业取水位,施工时应该将具体的方案在规划中得到体现,而且在河道的整治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地考虑气候和地形条件等的有关情况,才能保证规划方案的科学合理性。而平原河道由于经过经过河水长期的冲刷,河道主要是以淤泥为主,因此其土壤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平原河道整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抗旱泄洪,所以,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对平原河道的规划整治进行具体的分析,然后还要根据当地政府部门制定的相关措施和规划来进行,使河道的规划得到规范有序的进行。河口的整治规划是最为复杂的,因为受到多方面外力影响的作用,例如径向的流水影响和潮流的作用等,使得河床存在比较快的变化。

1.2按影响作用来划分河道

按水利枢纽对河道的影响,分为库区河段整治规划、坝区河段整治规划和坝下游河段整治规划。

①库区河段整治规划主要是研究水库回水变动区的整治。水库回水变动区具有天然河道和水库的两重特性。汛期受回水影响的河段发生累积性泥沙淤积,使原河床边界对水流的控制作用减弱,局部河段河势发生变化,河道向单一、规顺、微弯方向发展,航道、港口码头和取水口的条件将有所改善;某些港口码头和取水口可能因泥沙淤积而受到影响。规划中可以采取修建整治建筑物、疏浚等工程措施。②坝区河段整治规划是配合水利枢纽工程设计,研究枢纽上下游局部河段的整治措施,控制枢纽上游近坝段的河势,保证泄水建筑物、电站的正常运行和通航建筑物引航道的畅通,充分发挥水利枢纽的防洪、航运和发电等效益。这项规划对于具有综合利用效益的径流式枢纽或航运枢纽尤为重要。③坝下游河段整治规划研究针对建坝引起的下游河道变化所采取的整治措施。由于建坝后水沙条件的改变,坝下游河道一般发生冲刷,水位下降,河势也有变化,这些对下游河段的防洪、航运取水、港口码头建设都可能带来影响。规划中要对上述变化作出预测,并提出整治方案及措施。

1.3按整治的程序划分

按整治的程序,河道整治可以分为局部河段的整治规划和控制河势的规划。在河道整治的工程中,工作量如果比较大或是复杂的河道整治,那么河道的整治工作的时间就会比较长,因此,只能对河道进行分阶段的实施整治。对这类型的河道进行整治规划时,在规划研究对河势控制的问题上,就需要分析该河段的演变过程,这样才能确保整治的措施得到稳定有序的进行。在采取的措施中主要是采用稳固河水以达到护住河岸的目的,然后再采取其它的辅助措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河道整治规划措施

2.1生态规划

在保证河道及两岸绿量充足的基础上,强调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和本地树种的应用,结合现代生物修复技术,营造丰富的生态景观环境。主要措施如下:

2.1.1河道护岸形式

在河道整治过程中,坡面较缓的河段,可以选择生态砌块、土工格栅等柔性结构,而坡面较陡的河段,可以选择干砌块石、石笼、渗水混凝土等半柔性的结构;生态护岸建造初期强度普遍较低,需要有一定时间的养护,以便植物的生长,否则会影响到以后防护作用的发挥;施工有一定的季节限制,常限于植物休眠的季节。俗话说“虾有虾径、蟹有蟹路”,各种生物都有自身独特的生活习性,而不同的生态护岸结构形式能够满足不同的生物生长繁殖需求,例如石材类护岸可以提供螺蛳、螃蟹等生物的寄居攀附,自然边坡及土工格栅护岸可以提供泥鳅等软体动物生长,浅滩地段适宜浮游生物的繁殖,深潭区域适宜鱼类活动,所以在驳岸形式上,要根据地形地貌、原始的植被绿化情况,选择多种护岸形式,为各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体现生命多样性的设计构思,这样既可以保持丰富多样的河岸形式,延续原始的水际边缘效应,又给各种生物提供了生长的环境、迁徙的走廊,容易形成完整的生物群落。

2.1.2构建水生植被

河道的整治需要还原自然的原生态,所以,在河道的治理中可以种植一些有利于保护水体的植物,沉水的植物如黑藻、菹草、金鱼藻等;浮叶植物如睡莲,这些植物可以有效地吸收转化水或者污泥中的各种营养物,而且可以降低水体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周转的速率,抑制了浮游生物的生长,为各种的生物提供了营养丰富的生存环境,使得水体的多样性和水体的自净能力得到改善,满足了水体供养的要求。

2.2 2SPR污水净化技术

这是一种通过运用化学的方法来析出存在于溶解与溶解液里的污染物,由于使用这种方法后,就会形成胶粒或微小的悬浮颗粒,然后利用吸附剂来分离有机的污染物和色度等,然后通过微观物理的吸附法将存在于污水中的各种胶粒、悬浮颗粒凝聚成比较大块的密实絮体,利用过滤水和旋流力学等的流体力学原理,利用自行设计的SPR高浊度的污水净化器对絮体和水快进行快速的分离。清水经过层层处理后符合三级处理的水准,出水的回用就实现了。

2.3清淤疏浚工程规划

河道清淤疏浚规模是指对清淤深度的确定。首先明确的是河底的高程和河道断面型式。对于平原区和河网区的河道底的高程的确定,可参照本区域或所在流域水系的规划成果来确定,河道如果没有明确的规定要求,则可按照上一级的河道规划的河底高程来确定。对于有通航要求的平原河道,其清淤的深度要满足航道最低等级的通航水深要求。对于山地区和丘陵区的山区性河道,其清淤疏浚深度要根据防洪排涝的分析计算并根据洪水位进行确定。

2.4加强区域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和管护

防洪排涝设施应与区域其他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要加强暴雨洪水、台风暴潮对区域影响的规律研究,合理确定区域防洪排涝标准,统筹考虑区域防洪排涝体系,确保洪潮挡得住、内涝排得出。充分考虑本流域、本区域洪水特点,留足渗水地面,增加涝水调蓄空间,加强洪水有序疏导。抓好区域堤防、河道、管网、闸坝、泵站等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完善地下空间和公共设施的防洪排涝设施。认真做好区域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工作,及时疏浚河道,疏通排水管网,确保运行正常、行洪通畅。切实加强涉水管理,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杜绝发生城市建设侵占河道、湖泊或截断排水管网等行为,确保区域河湖的调蓄能力。区域水系调整要符合防洪规划,并严格按管理权限逐级审批。

2.5引入历史文化背景

在规划设计中融入园林景观与建筑元素,营造既富有文化内涵,又切合工程主题的滨水景观长廊。

纵观世界任何一个著名的城市都必有一条著名的河流。欧洲的很多国家都离不开多瑙河的孕育,中国大都市上海也离不开黄浦江和东海,华南地区离不开美丽的珠江三角洲。由此可见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河流是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更是影响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城市河道景观工程建设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人水和谐的理念,遵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指导和规划建设城市河道景观工程,把城市河道景观工程建设打造得更符合自然规律、更具有本地特色。

2.6与周边环境的融合贯通

在河流景观设计中,为了彰显景观效果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景观设计。根据河流所处位置的特性来设计方案,避免把根据其它河流和流经场所状况构想的护岸设计方案照搬照抄不结合实际情况。即使是参考学习也要转化成自己的角度和立场。

3.结束语

河道的整治工作是基础性的建筑工程的重点内容。随着河道的整治工作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已经与传统的河道整治大有不同。未来河道的整治工作的重点就是如何既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又能与自然环境相适应,这也是相关工作者要进行探索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吴广亮.水利规划中河道整治的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3:160.

[2]李晶,姜亚男.关于当代水利工程河道整治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1:158.

[3]曾静.浅谈城市排涝规划[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7:44.

论文作者:张文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8

标签:;  ;  ;  ;  ;  ;  ;  ;  

水利综合规划中的河道整治规划论文_张文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