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新时代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探究-基于成都某高校的调查论文

影响新时代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探究
——基于成都某高校的调查

魏一航

摘 要 :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通过对成都某高校3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影响新时代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主要有:学习目标不明确,所学知识实用性不强,课程本身缺乏趣味性,缺乏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自控力和亲人的鼓励及支持不足。并从职业生涯规划,改革课程设置,家、校和学生协同提升学生自控力和亲人持续不断的鼓励及支持几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

关键词 :新时代大学生;学习兴趣;影响因素

一、引言

学习兴趣是渴望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种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作为非智力因素的学习兴趣,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重大的价值与意义。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当今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大学生学习兴趣淡薄、学习热情低等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新时代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呢?鉴于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为了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笔者拟对该问题展开进一步探索,为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和即将进入大学学习的高中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以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大学学习生活。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展开研究。问卷设计是在阅读一定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个别大学生的访谈,了解他们对影响学习兴趣的因素的初步看法,最后设计了一系列可能的影响因素作为问卷题项。问卷设计采用里克特五级量表,要求学生在每个题项中从“非常赞同、比较赞同、一般、不赞同和很不赞同”做出最符合自身情况的选择。问卷调查主要在成都某211高校本科生中展开,一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分别在该校的理、工、人文社科三大学科中发放。每大类学科发放100份,并尽量在不同年级间发放。最后回收问卷286份,问卷回收率95.3%;其中有效问卷286份,问卷有效率100%。

三、影响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回收的286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对问卷中设计的近20个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大学生学习兴趣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学习目标不明确,所学知识实用性不强,课程本身缺乏趣味性,网瘾太大、缺乏对手机的自控力及缺乏亲人的鼓励和支持。具体分析如下:

(一) 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回收的所有问卷中,对“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一影响因素的选择,有9.8%的学生选择了“非常赞同”,30.8%的学生选择“比较赞同”,二者合计为40.6%。另外还有30.4%选择了“一般”。具体数据见表1所示。

表1 没有明确目标

没有目标,这是目前困扰大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新时代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高中时的目标就是好好学习,考一个好大学。至于考上大学之后又干什么,他们大多很迷茫。高中的忙碌使得他们无暇思考这一问题,很且还有不少大学生的高考志愿都由父母帮忙填写,所以他们在高中的迷茫一直带到大学,以至于上了大学后也不明确学习目标。没有目标也就缺乏学习动力,自然缺乏学习兴趣。

(二) 所学知识实用性不强

第一,喉头位置。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都要讲究喉头的安放以及稳定。如果喉头位置安放不好,或是不能稳定的保持,那么好的声音是无从谈起的。

知识的实用性

图1 所学知识实用性不强

它不仅长得好看,而且还能跟我对话,特别可爱。在它后面有一个开关,打开开关,我说:“你唱首歌吧?”它立马就开口了:“一闪一闪亮晶晶……”它还会背古诗、讲故事。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好像一只小巧的企鹅,真好玩。

(三) 课程本身缺乏趣味性

对于该题项的选择,有11.2%的大学生选择了“非常赞同”,35%的大学生选择了“比较赞同”,二者合计为46.2%。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同学因课程本身枯燥无趣而失去了学习兴趣。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课程本身是否有趣

笔者在该校教务网页上大致浏览了一下各学科的培养计划,发现课程设置繁多,很多课程从名称上就令人晦涩难懂。在与部分学生的访谈中,他们也谈到很多专业课枯燥乏味,而且也不知道这些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究竟有何用处,与实际有何关联,加上如果授课老师缺乏诙谐幽默的上课风格,学生们就很难提起学习兴趣了。

(四) 网瘾太大、缺乏对手机的自控力

在对该问题的调查中,发现回答“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的比例均是25.9%,二者合计达51.8%。超过一半以上,尤其是选择“非常赞同”的比例已高达25.9%!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网瘾大 ,缺乏自控力

“所学知识实用性不强”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另一重要因素,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认为这是导致他们学习兴趣不高的重要原因。课程设置除了满足专业培养的基本需求外,高校应根据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对于新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现象,要及时贯穿到课堂教学和培养环节中。当大学生们普遍感受到所学知识能“学以致用”时,他们就会有紧迫感、危机感,因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无法胜任毕业后的工作,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就会增强。

对于这一选项,回答“非常赞同”的学生比例高达33.2%,回答“比较赞同”的比例也有35.7%之多,二者合计竟高达68.9%!这两个选项都是所有题项中最高的!这一结果令人吃惊。具体数据见图2所示。

(五) 缺乏亲人的鼓励和支持

2019年,赵多娜即将迎来自己的而立之年,演艺事业也必将突破至一个新阶段。是在熟悉的环境里重复,还是把自己的创作极限推向更远?她选择后者。接下来,她又要打破熟稔,挑战一个完全陌生的角色。在新剧中,她饰演一个蒙古族的女人,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为了将自己充分地置身于当地的环境里,找到角色渐渐附身的感受,她准备去一趟大草原,骑上马背,住进蒙古包,体验一番。“要想对角色把握得够坚实,就一点假都不能做,真听真看真感受,效果才会好。”

亲人的鼓励和支持

图2 缺乏亲人的鼓励和支持

从调研结果可以发现,四成以上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确立具体的学习目标。对未来的迷茫导致学生没有努力的方向。所以,尽早做出职业生涯规划,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职业生涯规划不是大四毕业找工作时才开始,而应提前到高中就应逐渐向学生进行培训和引导,找到自身的爱好和兴趣点,针对性地报考相应的学校和专业。进入大学后,从大一开始,学校也要进一步向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和培训。如开设讲座、选修课等,或请已毕业的学姐、学长回校进行经验交流,从而让学生尽早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有针对性地向自己的目标努力,从而提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学非所用”,这是大学生们从各类媒体宣传中,或从已经工作的学姐、学长中听得最多的一句话。的确,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毕业后未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或学校里学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用得很少,于是这种“学非所用”的思想流传下来,使得大学生中流行“学了也白学”的思想,“混文凭”就成了他们读大学的主要目的。加之中国大学“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混文凭”并不难,导致大学生学习兴趣匮乏。

四、提升大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

“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兴趣能显著提高智力活动的效率,激发起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其实现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大学生潜心学习,掌握谋生的本领,取得学业的成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尤为必要。针对本研究的调研结果,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该选项,有21.3%的学生选择了“非常赞同”,33.9%的学生选择了“比较赞同”,二者合计达55.2%。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因认为“所学知识实用性不强”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具体见图1所示。

(一) 尽早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对很多父母亲人而言,孩子们的任务就是考上一个好大学,至于大学里怎么学习,学不学习,学习什么,怎么学习,父母已经很少关注。或者很多父母也没有能力关注。对父母亲人而言,孩子考上大学就已完成了学习的任务,也完成了他们继续鼓励和支持孩子的任务。中国大学的“严进宽出”使得很多父母也相信自己的孩子拿个大学毕业证没问题,混个大学文凭也很容易,所以不再继续鼓励和关注孩子在大学的学习情况。没有了父母的期望和支持,很多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导致学习兴趣低。

(二) 课程设置尽量做到“学以致用”

手机成瘾在目前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究其原因,同为高中生的笔者不禁想起了一句高中老师和家长经常用来安慰我们的一句话:“高中辛苦一点,到了大学就好了。”因为在高中三年,由于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虽然心里极其渴望玩手机,但不得不强行控制自己玩手机的欲望。上了大学以后,脱离了老师和父母的管束和监督,高中三年的压抑在大学生活中集中爆发。缺乏自控力的学生便陷入游戏中不能自拔,最严重的结果甚至有大学生因挂科太多而被勒令退学。上面的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现象的普遍性。

(三) 多渠道提升学生的自控力,间接提升学习兴趣

由于缺乏对手机和网络游戏的自控力,从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比例高达51.8%,尤其是选择“非常赞同”的比例仅次于“缺乏亲人的鼓励和支持”这一因素。可见,网络成瘾、手机成瘾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证实了自我控制和学习成绩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自我控制力越强,学习成绩越好。对此,学校、家长和大学生群体均应采取措施提高学生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自控力。对学校而言,可以通过定时关网、上课要求手机集中存放等方式严控电子产品的使用;还可通过增加课外校内或校外的活动学分,迫使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或课外竞赛中,从而分散其使用电子产品的频率。对家长而言,可以加强和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同时多和学校辅导员或班导师联系,了解孩子学习状况,继续做到实时提醒。另外,尽量不给孩子提供太高端的电子产品。对于大学生自身角度,从心理层面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自控力:①行为标准和目标应该可行有效、明确清楚;②有能力在面对诱惑时不冲动而是三思而行;③降低自己冲动的动力因素。通过家、校和学生的协同努力,克服手机成瘾或网络成瘾这一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顽疾。

5.仰口线虫病。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一般可做出初步诊断,但要确诊需做实验室诊断鉴别。粪便经漂浮法显微镜下检查虫卵,新鲜钩虫卵具有一定特征性:色彩深,发黑,虫卵两端钝圆,两侧平直,内有8~16个卵细胞。

伍亦苒搀扶着王树林上了汽车。王树林回味着臂膀间残留的温润贴靠,颈项间酥痒的热辣鼻息。王树林久抑的春心不由得荡漾了起来。返回酒店的途中,他一直盯着伍亦苒看着,后者被他看得一脸绯红百媚横生。

(四) 亲人持续不断的支持和期望是提升大学生学习兴趣的不竭源泉

本次调研结果最让笔者吃惊的是:“缺乏亲人的鼓励和支持”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兴趣最重要的因素,竟有68.9%的同学选择“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笔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父母等亲人认为,孩子在高中已经很辛苦,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也该让孩子轻松了,所以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也不再对孩子报以高期望,对孩子学习也就很少关注。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而言,他们高中努力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报答父母”,或是实现父母的期望。当大学里父母不再对自己有期望时,他们便不知为什么而学习,没有动力,也就没了兴趣。可见,亲人持续不断的鼓励和支持,父母对孩子持续的期望和关注,是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建议父母等亲人应持续不断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的学习,鼓励他们实现更高更远大的目标,从而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论

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而言,学习兴趣低下普遍存在,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需要学校、家长和学生三方协同努力。尽早明确学习目标,课程设置做到“学以致用”,多渠道提升学生的自控力,亲人持续不断的鼓励和支持是提升大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

[1]陈晓华,崔琳.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教育探索,2010(3):94-96.

[2]林培锦.勒温场理论下当代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探究[J].中国大学教育,2015(6):67-71.

[3]吴晨健.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建议[J].科技文汇,2014(10):83-84.

[4]罗浩,石卫华,等.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引导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6):102-104.

[5]王欣,周喜华.大学生学习兴趣与自我控制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9):1408-1410.

[6]王利刚,谢东杰,樊春雷等.自我控制的干预技术研究:基于双系统理论[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2):377-380.

作者简介 :魏一航,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市石室中学北湖校区高2016级。

标签:;  ;  ;  ;  ;  

影响新时代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探究-基于成都某高校的调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