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一缕春风,让簇簇语文蓓蕾绽放——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研究论文_闫燕

送一缕春风,让簇簇语文蓓蕾绽放——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研究论文_闫燕

广东省深圳市石岩公学 518108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先生聚徒授学,弟子各述其志。弟子或率尔而对,或舍瑟而作,先生或哂之,或谓然叹曰,《论语》中一句简单的记载,师徒间轻松和谐的畅谈应和着暮春和煦的微风徐徐吹动了两千年,成为无数语文人魂牵梦绕的经典场景,大概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就是这样吧。

理想总是丰满的,奈何现实骨感嶙峋。但既然有梦想,总要尝试着影响与改变,在三尺讲台、四方天地推开一丝丝缝隙,让沂水之春风吹开簇簇语文蓓蕾。在语文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咀嚼文字之美,解析文章之美,发现文学之美,传承文化之美。

本文仅以诗歌诵读、散文品读、小说阅读的教学实践,浅谈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践行心得。

诗歌诵读——示范引领,含英咀华

诗歌的魅力在于整饬的文字之中充满跃动的音乐美,在于精炼的文字之中潜藏无限的意蕴美。音乐美便于朗读传颂,故有“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之说,意蕴美如同明霞散绮使人产生无限遐想,将诗人和读者似曾相识的人生阅历以及个体感受无限吻合,从而产生精神共鸣与心灵契合。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的“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就是这个道理。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可以说是民族的心灵密码,上至文人雅士,下至乡野市井,到处是诗人,处处充满诗意。回归到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从无意识的被动接受转化成有意识的主动的自主的诵诗、品诗、作诗值得语文教师下一番功夫,作一些研究。

2015年9月接手的高一新生中考的原始均分为350多分,从这个分数大致可以判断:一是学生在初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基础积累一般;三是学生还有很大的潜力挖掘,只要聚沙成塔,夯实基础,一切皆有可能。为此,笔者先从基础的诗文积累开始摸底,学生的背诵量在20、30首(篇),远远低于课标要求。没有积累直奔品鉴、创作,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朱熹在《童蒙须知》中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可见记忆、积累是学科教学的基础,对于语文学科中的诗歌教学而言尤为重要。

笔者在班级中连续一周利用晚修时间,举行“诵出风采”师生背诵大赛。将自己上学时的读书笔记,以及每天要背诵的诗文目录找出来,厚厚的一沓,经过学生统计大概有2000多首(篇)诗文,让学生按照目录随意抽取题目,两个小时中,笔者大概背诵了100多首唐诗宋词,从学生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可以看出学生被震撼了。教师的示范收效显著,在接下来的三个月中,学生自主地利用零碎时间,背诵积累诗词,徜徉经典,在翰墨中浸润濡养。经过一个学期,聚沙成塔,全班的平均背诵篇目为267首(篇)。学期末在体育馆班级举行“拦截青春 含英咀华”诗文朗诵会,“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于漪老师说“方法第二,本事第一”,笔者两个小时内背诵100多首诗词对于这样的示范仅仅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基本功。课堂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的时空场域,教师绝不是突兀的孤立的冷眼旁观者,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引领者,甚至是学习者,不然何来教学相长之说!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写道:“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梁启超先生的博闻强记给梁实秋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针对笔者所任教的学生而言,教师适时地“秀”一下,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由此可见教师的示范引领可以唤醒、激励、点燃学生,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励他们向经典诗文更深处漫溯,点燃他们对于语文的浪漫情怀。由记忆背诵到涵咏诵读再到品鉴创作,一步一步走入经典诗文的丛林中,品读、挖掘文字背后的意蕴与情思,感悟文化之深邃。

散文品读——咬文嚼字,触摸情思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是一种根据自己的阅历见闻、关注真实世态写人记事的文体,散文因作者千姿百态的人生阅历,对特定人、事、物有其鲜明的个性色彩,对特定的意境有其独特寄托,文风或清新隽永、或质朴无华、或绚丽浓艳、或苍劲雄健。散文之所以为“美文”是遣词造句之美,是或疏朗或稠密的错落有致、摇曳多姿的篇章结构之美,是力透纸背之后潜藏的作者的情思之美,是在情思之中蕴含的文化之美。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品鉴、吸收、运用、创造散文之美,是笔者在散文教学中的着力点。笔者在讲授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文中引导学生通过咬文嚼字,触摸作者的情思,让学生透过文字自主发现、品鉴、吸收、运用、创造。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围绕项脊轩的兴废,通过日常琐事,寄托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怀念,抒发了家道中落的感慨。文章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忧伤,淡雅不饰雕琢,是古典散文中的一枚璞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作者在写母亲、祖母和妻子时都是怀念,但遣词造句不同,写母亲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泣”者小声哭、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地哭;写祖母是“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长号不自禁”者:不能控制、不能自已的嚎啕大哭;写妻子是“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没有哭,仅从字面上就能判断出归有光对祖母感情最深、对母亲次之、对妻子再次之吗?

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归有光幼年丧母,他已经不记得母亲的音容笑貌,从老仆人之口回忆母亲,连母亲“以指扣门扉”这样一个细微的动作他都要刨根问底,可见他对母亲是多么的怀念。祖母用先祖使用过的象笏来勉励归有光,给予他科举高中重振家门的厚望。怕打扰归有光温书临走以手阖门,寄予厚望可是他功名不成有负祖母,这里面的嚎啕大哭也有归有光因为出身世家,先家道中落不能重振家门的深切自责,所以长号不自禁。对于妻子的怀念仅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句带过,枇杷树长得很茂盛,对妻子的思念随枇杷树一起疯长,树在人亡,空留一腔相思,这是无言的怀念,是最深沉的怀念。最后得出结论,人物的角色不同,和作者关联的事件不同,不能简单地仅从字面来评判对谁的感情深或者薄,这本身就很肤浅。正如面对衰落的国运、破旧的山河,杜甫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作者有他独特的感悟不能不加甄别地扣帽子。

一个中考成绩均分仅有350多分的班级,学生能悟出这番道理,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功夫没有白费。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比较、推敲文字的排列,实则是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梳理作者的思想情感。笔者引导学生斟酌揣摩文字就是揣测作者此刻的心绪,剖析作者在特定的意境中其独特的寄托,触摸作者特定场景下的情思。

小说阅读——精耕细作,纵观天下

教育家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是的,一个人的精神发育要在阅读中汲取钙质。说到阅读,小说的阅读是一个绕不开的课题。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可谓方塘一鉴包罗百态人生、善恶是非、大千世界。但在“速食文化”、“快餐文化”横行的今天,如何让学生沉静下来徜徉在文香墨溢的小说世界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拓展灵魂空间?笔者苦苦探索,在小说阅读的教学中笔者采取精耕细作、化整为零的策略推进。

高一年级语文教材在必修一第四单元中选入了曹操的《短歌行》,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普及率极高,里面很多故事情节可谓妇孺皆知,讲授这首诗歌难度应该不大,可是现实很残酷,在学生介绍作者之一环节中真是让人大跌眼镜,对于曹操的生平事迹以及在文学、历史地位的贡献学生基本不能完整地表达。通过调查笔者所任教班级,读完《三国演义》的学生仅1人,更多的学生是偶尔看看电视剧,且大部分学生也没有坚持看完,学生一致说电视剧也看不懂,这样的阅读量着实令人担忧。高一语文教材将《三国演义》作为课外阅读篇目。鉴于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教材的要求,笔者决定在班级扎扎实实地推行《三国演义》的阅读。

笔者要求学生在两周内读完前20回,然后利用两节课的时间在全班做读书心得交流。心得可以是人物善恶、人性多面的评论,可以是扣人心弦、波澜起伏的情节,可以是谋篇布局、匠心运用的篇章结构,可以是遣词造句的语言鉴赏,还可以是从中获得的人生感悟与启示。笔者和学生一起读,由笔者提前一周精心准备,以《探究曹操与袁绍的成败的原因》为题,分别从曹、袁两人的家族、性格、用人、韬略等角度与学生分享,抛砖引玉希望学生能从中有所收益并且为接下的表达交流做准备。

两周之后,让人期待已久的班级读书交流会终于开始了。同学们都信心满满地拿出稿子,洋洋洒洒好不认真!第一位学生讲的是曹操,人物评论不错,按照抽签顺序请出来第二位学生,结果第二位学生支支吾吾地说:“老师,我和第一位同学的一模一样。”笔者满是疑惑地将两个人的稿子看看了,果然一模一样。接连看了十多位学生的稿子,都是大同小异。唉,上当了!学生都是“百度”来的,他们根本没有读!

在调查后得知,学生有的说读不懂,有的说没时间。鉴于这种情况,于是就调整了阅读时间,将每周四的第一节晚修作为阅读课,一节课只读两个章回,6个人组成一个读书互助组,推荐一个学生作为代表发言,且每次发言的人不能重复,然后利用周五的语文课作为读书交流会。周四的晚自习笔者如约而至,一是到教室里看学生阅读的情况怎样,二是解答学生的阅读难点。有没有效果还要看周五的现场交流怎样。周五的现场交流效果不错,全班9个小组的发言都很精彩,都是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的交流会一直坚持到了12月底,学生已经读到了三十八回,考虑到期末复习任务繁重,就将《三国演义》上册的后20章回作为寒假作业布置,开学之后针对这20章回再做交流。

针对像《三国演义》这样的长篇巨著如何让没有一点文言基础和历史常识的学生顺畅地读完,必须要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一、循循善诱、化整为零,要根据学生的阅读经历、阅读能力把任务分解。二、示范指导,教师的示范与指导要及时。教师必须在备课上下足功夫,推敲打磨文本,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性解读影响、感染学生。三、精耕细作,规范操作的流程,让阅读程序化,并且要细化过程,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分享,通过表达、分享让无声的文字从书本中站起来,而不是无声地趴在纸上。四、在推不动的时候,作为老师一定要有耐心和信心,切不可言辞刻薄地责备学生,此时责备只能适得其反,而老师的鼓励和信任更为重要。

其实,语文教师无他,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到主动阅读,最终养成阅读的习惯,通过阅读不断地积累语言、积累生活、积累写作经验,进而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与自我的灵魂对话,最终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

《周国平论教育》中写道:“中学教育应该是浪漫的教育,语文更是浪漫教育中最浪漫的部分。”不信,请您穿越历史烟云回眸齐鲁天空,沂河水边,暮春时节“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和煦的惠风轻拂簇簇蓓蕾。

论文作者:闫燕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11月总第2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4

标签:;  ;  ;  ;  ;  ;  ;  ;  

送一缕春风,让簇簇语文蓓蕾绽放——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研究论文_闫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