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经济绩效与制度变迁--中国上海学派经济论坛第九届学术研讨会综述_上海财经大学论文

新中国的经济绩效与制度变迁--中国上海学派经济论坛第九届学术研讨会综述_上海财经大学论文

新中国经济绩效与制度演进——中国海派经济论坛第9次研讨会观点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派论文,新中国论文,中国论文,绩效论文,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952 (2000)01—0062—03

在新中国建国50周年的前夕,上海市经济学会、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市委党校和解放日报社联合举办了中国海派经济论坛第 9次研讨会,著名经济学者张薰华、袁恩祯、程恩富等70人出席会议。与会者围绕着“新中国经济绩效与制度演进”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一、对新中国50年的经济绩效进行了较全面的评述

与会者从不同的侧面对我国50年经济发展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里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经济业绩进行了评述。

复旦大学张薰华教授认为,分析新中国50年的绩效不能仅仅从统计数字上看,主要是看生产力是否真正获得了发展。 在这方面, 我国前30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20年做得更好。

谈到国有经济对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时,上海财经大学张淑智教授和市委党校王国平教授认为,半个世纪以来,国有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国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功。现在有人提出国有经济全部退出所谓竞争性行业是不恰当的,应当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式的“有进有退”,以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上海财经大学晁钢令教授对新中国50年的商业改革进行了回顾与展望。他描述了建国50年来,中国商业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和变化,经历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分配体制向多主体多渠道多形式的市场交换体制转变的过程。认为其每一步的变革都体现了商业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的适应过程。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环境的进一步发展与变化,商业必将面临新的改革任务,即建立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商品流通体系。

上海财经大学漆光瑛教授和交通大学顾海英教授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与改革的角度提出,中国农业的改革不仅推动了农业自身的发展,还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仅有全世界7%的耕地, 却养活了全世界22 %人口的事实,就证明了农业改革对中国经济的贡献。

上海财经大学李新博士从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失败教训来看中国经济改革的成效。他对俄罗斯的经济改革进行评析之后提出,中国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方式,不仅使社会主义大厦没有象东欧和前苏联那样倾倒,而且还开拓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崭新发展道路,并带来了高速的经济增长,这恰恰与俄罗斯的改革形成了鲜明对比。

上海财经大学施祖辉副教授运用综合分法,以时空对比的方式,对新中国近50年综合国力的变动轨迹进行了概括性的回顾与总结,得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到改革开放的飞跃发展,中国综合国力的变动呈现出一种曲折向上的运行态势,特别是经济力的上升更是展现出一种颇为强劲的增长势头,表明中国的综合国力正进入世界强国之林。

二、对新中国前30年的经济绩效给予了公正的评价

如何评价新中国前30年的经济绩效是本次研讨会的热点议题。与会者一致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界和舆论界过多地肯定后20年的经济成就,而把前30年作为后20年的对比,将前30年的经济成就几乎全盘否定,这种认识是不客观、不合逻辑的。

上海财经大学程恩富教授、朱富强博士提出,中国在改革开放的20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前30年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在前30年间虽然经济增长较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逊色,但要远远高于其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当时曾经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效仿的榜样。而正是当时这些经济建设成果为后20年经济更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社会科学院袁恩祯教授就这一问题从本质上谈到了经济学的辩证法问题,他认为评价新中国50年的经济绩效的标准不能绝对化,不能用一时一地的经济实践来论定一种经济制度和经济理论的正误,新中国前30年与后20年的关系应该是质与量的关系。

上海财经大学潘洪萱教授对研讨会用“制度演进”作为主题表示赞许,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后20年对前30年而言,是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不同于前苏联与东欧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根本否定下的改革。

上海财经大学何玉长博士认为,改革前30年的经济实践和经济理论上的失误不可小视,但经济成就和理论贡献也不应否认,尤其在经济理论建设方面,改革以后的一些重大经济理论都可以从前30年的经济理论中寻找根源。同时,也要充分认识改革以后20年的理论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客观地、历史地评价50年的经济绩效和经济理论成果。

同济大学顾珏民教授认为,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来看,是50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使这一目标成为现实的,尽管后20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比前30年快,但是,新中国50年的经济发展的历史不可割断。

上海财经大学程恩富教授、任绍敏硕士生在引用了大量西方学者对计划社会主义绩效的评述观点之后得出结论:在本世纪50和60年代是资本主义国家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而刚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就能够实现与之并驾齐驱的高速增长是令人震撼的。尽管社会主义学说在前苏联和东欧经历了胜利又遭受了失败,但她使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摆脱了落后,达到了现代文明的水准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三、对新中国50年来经济理论的突破性发展与贡献作出了概括

与会者一致认为,与新中国50年经济建设伟大成就相伴随的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逐渐成熟并发展起来,并且在许多方面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有了重大的突破,而且还大大超越了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研究的局限。

上海市委党校黄文忠教授认为,新中国50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理论。主要突破了传统的“所有制”教条、急于求成的思维方式、清一色公有制格局和“国有一定国营”的思维定式,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理论。

上海财经大学马艳博士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与贡献。她认为西方制度经济学是以既定的市场经济制度为背景条件,是将不确定性和风险列为负面效应因素作为出发点,提出了用制度减少不确定性和降低风险是制度起源与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制度的重要功能。然而,新中国50年社会主义具体经济制度改革与演进的实践却超出西方制度经济学的思维局限,证明了制度不仅可以通过减少不确定性因素获得风险利益,还可以通过增加不确定性因素获得风险利益,这样,从层面展示了制度的另一个重要功能。

上海师大郝国喜副教授提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传统走向现代是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改革的必然结果。认为改革开放20年是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脱胎换骨”的20年,无论是改良型,还是嫁接型或混合型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分析与传统政治经济学相比都有“面目全非”之感。

程恩富教授和空军政治学院卢根鑫博士都对评判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水平的标准进行了探讨。程恩富教授认为,在理论上评判经济理论联系经济实践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经济理论联系了正确的经济实际,一种是经济理论联系了失误的经济实际,后者并不是经济理论的本意,是实际经济活动没有搞好,不等于这一经济理论错了,从而提醒人民评判经济理论时不要形而上学。卢根鑫教授认为,从一般意义上讲,理论的供给与理论需求相吻合的时候,理论才有生命力,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则是中国经济发展需求的结果。

收稿日期:1999—10—18

标签:;  ;  ;  ;  ;  ;  

新中国的经济绩效与制度变迁--中国上海学派经济论坛第九届学术研讨会综述_上海财经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