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蛋白脂酶活性与早发冠心病临床表型关系的初步探讨论文_刘宁

安居区人民医院 四川遂宁 629000

摘要:目的:分析脂蛋白脂酶(LPL)活性和早发冠心病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的早发冠心病8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接诊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皆测定血浆脂蛋白脂酶活性,同时对研究组进行临床表型分组,对比分析各组间LPL活性情况,总结LPL活性和早发冠心病临床表型的关系。结果:研究组LPL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梗组患者LPL活性明显低于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而稳定性心绞痛组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LPL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发冠心病患者脂蛋白酯酶活性明显较低,尤其是急性心梗患者,可见LPL活性与早发冠心病临床表型有一定关系,应加强重视。

关键词:脂蛋白酯酶;早发冠心病;临床表型;关系

脂蛋白酯酶(LPL)属于血脂代谢重要物质,并且其活性会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及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从近几年相关研究来看,大部分认为血浆LPL活性和冠心病临床表型(心绞痛分级程度)有关。笔者翻阅国内外文献报告,有关于LPL活性与早发冠心病临床表型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为此我院展开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11月接诊的早发冠心病8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接诊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排除冠心病者),同时对研究组进行临床表型分组,包括急性心梗组(32例)、稳定性心绞痛组(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18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5-68岁,均值46.2±3.3岁。急性心梗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27-68岁,均值46.5±3.1岁。稳定性心绞痛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6-66岁,均值46.5±3.2岁。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男11例、女7例;年龄28-69岁,均值46.1±3.5岁。各组对象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各组对象皆测定血浆脂蛋白脂酶活性,具体操作为:采取冠脉造影时穿刺股动脉或者桡动脉,成功后将30U/kg肝素注入,于10分钟后抽取4ml动脉血,并且加强冷藏保存,保存2小时内采取离心机处理,离心处理10分钟,每分钟需达到3500r,分离完全后将血浆放入-70℃进行冷冻保存,之后进行LPL活性检测,所用方法为比色法。

1.3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相关数据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便于回顾性分析,同时采取统计学软件SPPS18.0处理,而计量资料采取均数 表示,采取t检验,以P<0.05差异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LPL活性对比

研究组LPL活性为25.98±3.84mmol/(L•min),对照组则为35.71±5.46 mmol/(L•min),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2 研究组临床表型间LPL活性对比

急性心梗组患者LPL活性明显低于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而稳定性心绞痛组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LPL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

注:与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相较,*P<0.05

3 讨论

血浆LPL属于清除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限速酶,可水解内源性与外源性甘油三酯,同时为游离脂肪酸在心肌中氧化分解提供条件,并且可在脂肪组织中储存。此外,在血管腔内的单核细胞合成LPL后,部分会释放到细胞外并水解甘油三酯,另一部分则和细胞膜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结合,可为脂蛋白和细胞膜脂蛋白受体间提供“桥梁” 的作用。此外,肝素和LPL亲和力很强,可为LPL从细胞膜上的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结合位点竞争性结合出来,为此一旦血管中注入肝素后,则血浆中的LPL活性会显著增强。从近几年相关研究报告来看,指出LPL活性和早发冠心病及其临床表型间有一定关系,但是国内外有明确涉及的文献报告有限,为此本院展开了研究。

在本次研究中早发冠心病80例作为研究组,进一步根据临床表型分为急性心梗组(32例)、稳定性心绞痛组(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18例),而同期接诊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各组皆测定血浆脂蛋白脂酶活性,结果显示研究组LPL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梗组患者LPL活性明显低于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而稳定性心绞痛组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LPL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本次研究及相关研究中,笔者认为血浆低LPL活性在很大程度上与早发冠心病及其进程加速有关,可能在于血浆LPL活性降低后使得餐后血脂水平显著上升,从而延长了致使动脉粥样硬化颗粒在循环中的逗留时间,使得动脉壁长期暴露在致使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中,同时内皮功能也会逐渐受损,最终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提前发生及发展。此外,LPL活性下降,空腹或者餐后血浆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水平会显著升高,促使富含脂质核心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这类性质斑块极易破裂,在此基础上促进血栓形成,则可引发临床急性冠脉综合征如急性心梗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等。

综上所述,早发冠心病患者脂蛋白酯酶活性明显较低,尤其是急性心梗患者,可见LPL活性与早发冠心病临床表型有一定关系,应加强重视。

参考文献:

[1]孙琳,陈璐璐,耿厚法等.山东地区汉族脂蛋白脂酶基因多态性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代谢及合并冠心病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8):2578-2581.

[2]崔璐璐,王敏,黄青阳等.脂蛋白酯酶基因PvuⅡ多态与中国人高脂血症和冠心病的Meta分析[J].遗传,2010,32(10):1031-1036.

[3]李研研,王洪云,马龙乐等.LPL基因突变与高甘油三酯血症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13(2):331-336.

论文作者:刘宁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1

标签:;  ;  ;  ;  ;  ;  ;  ;  

脂蛋白脂酶活性与早发冠心病临床表型关系的初步探讨论文_刘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