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民生之本: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的系列重要论述论文

巩固民生之本: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的系列重要论述论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巩固民生之本: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的系列重要论述*

李志明 邢梓琳

[摘 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最大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围绕做好新时代就业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总书记的论述中,就业对于保障民众生活、实现社会稳定、促进脱贫攻坚都能发挥重要作用;经济发展是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选择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方式将有效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创业创新是带动就业的核心动力,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以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为就业稳定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就业质量是保障就业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充分就业的基础上更要实现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 习近平 就业创业 重要论述 民生之本 最大的民生

一、引言

劳动是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以获取生活资料的过程,它创造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财富。就业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劳动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承担着维系民生、推动发展和稳定社会的重任。对于个人来讲,就业是获得收入来源的主要手段,关乎个人的生计、尊严和价值,也是人们融入社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就业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① 徐平国、袁伦渠:《中小企业就业质量分析》,《中国国情国力》2010年第5期。 因此,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和幸福之源。

中国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始终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新中国成立后,在“低工资、高就业”方针的指导下,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以及行政手段招收和调配劳动力,用工以终身就业的固定工为主,辅以少量临时工,相当程度上实现了长期的“普遍就业”,并惠及就业者的家属。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中国致力于探索建立市场化的劳动就业体制,先后制定“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劳动就业方针,“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并最终确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② 李志明:《中国就业政策70年:走向充分而有质量的就业》,《天津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

近年来,在新就业方针的指引下,中国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的就业为目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一是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中国新增城镇就业1361万人,已经连续8年超过1200万人、连续6年超过1300万人;二是就业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26.1%,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7.6%,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46.3%;三是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就业稳定性持续增强,2018年全国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0%以上。

当前,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就业形势呈现新特点。中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人口转变阶段,劳动年龄人口总量自2012年开始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趋缓,劳动力供给总量逐年减少,长期困扰中国的就业岗位不足压力大大缓解;在就业的总量性矛盾得到缓解的同时,以调结构、去产能和处置“僵尸企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结构调整使得部分地区、行业遭遇就业冲击,部分职工面临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问题,就业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矛盾日益凸显;在就业数量扩大的同时,包括灵活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群体、农民工等在内的部分群体的就业质量有待提高,例如占城镇就业比重高达37%的农民工群体,劳动合同签订率仅为约40%;① 蔡昉:《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的丰富发展》,《人民日报》2017年3月21日。 现已存在的非正规就业和不断涌现的新型就业形态,为有效保障就业内容、时间、场所都不确定的非传统就业群体的劳动权益带来了挑战。这些都对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提出了新要求,亟待就业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的指导。

作为国家审判机关的人民法院,担负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尤其是基层人民法院直接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群众,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通过审判工作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将起到至关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就业是基本民生,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对于保障民众基本生活乃至实现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因此,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更是社会的“稳定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就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多一个人就业,家庭就多一份收入,社会就多一分稳定”;相反,“一个人没有就业,就无法融入社会,也难以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失业的人多了,社会稳定就面临很大危险”。⑤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第68、71、68页。 总书记在很多重要场合都强调,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实际上就是要求就业工作能够成为新时代民生改善的坚实基础、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⑥ 中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党组:《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主要成就》,《求是》2017年第14期。 这对于处在自身经济增速换挡回落、外部经济压力加大环境下的中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就因为你那些同行不理睬我,而你们,却还把我当一回事。而你现在,又替张仲平爬了整整二十八层楼,嗯,既然你们……你,这么尊重我,我得给你这个发财的机会。你还不明白?好吧,不明白就不明白吧。一个人要把所有的事情都闹明白了,生活也就没他妈的什么意义了。”

二、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一是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的平等性。公平而良好的就业环境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基础,它首先要求消除人力资源市场上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就业歧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公平就业环境的重要性,例如,2016年5月1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在专门谈到落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和国有企业分级分类公开招聘制度时,总书记就明确要求“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创造平等竞争的就业环境,治理就业的隐形门槛”。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第43页。 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实际上是要求用人单位在招聘和用人过程中保持公开透明。此外,总书记提出的“推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也是创造良好就业环境需要着重解决的关键问题。④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第73页。 在这方面,政府要切实承担起维护公平就业的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根据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就业形势和特点以及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围绕做好就业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等一系列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为新时代做好就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随着当前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转型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就业形势也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这就要求积极就业政策在创造良好就业环境、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促成合理的就业结构、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等方面有更大作为,在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的基础上更加侧重提高就业质量。具体来说,提升就业质量需要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② 习近平:《在天津考察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5月16日。 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之间的辨证关系,即我们既要通过发展经济,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又要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有效需求、积累更多人力资本。整个民生事业如此,作为最大的民生的就业领域更如是。经济发展是带动就业增长的基本动力,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源泉所在,同时,只有就业的持续增长才能支撑经济健康发展,两者相辅相成。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经济发展解决民生问题、增进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一定增长不足以支撑就业,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把经济发展蛋糕做大,把就业蛋糕做大”。③ 习近平:《在天津考察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5月16日。 可见,促进就业的根本在于经济发展,就业问题只有在经济发展中才能得以有效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将就业优先战略与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各项举措结合起来,把稳增长、保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以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为就业保驾护航,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拓展就业优先战略的内涵;从增加供给的角度入手,直接或间接地创造就业岗位,并构建以增加就业为核心的公共政策体系,为劳动者提供全方位的公共就业服务;通过选择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方式,制定有利于促进就业增长的税收优惠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以保持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协调发展。

三、经济发展是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

冷启动策略是保证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的关键。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了各种冷启动策略,本文对主要的冷启动策略进行总结与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然而,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之间能否实现良性互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例如,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正在深刻转变,经济结构正在深刻调整,持续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消除过剩产能的过程必然会导致部分结构性失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会有一些职工下岗,要更加关注就业问题,创造更多就业岗位”;④ 习近平:《在安徽调研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28日。 “化解产能过剩、推动国企改革,使隐性失业显性化,部分地区下岗压力可能增长”。⑤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第69页。 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精准发力,抓好就业工作,为就业优先战略注入新内涵,将促进就业的目标融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贯穿于制定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规划、公共投资项目等各个环节,⑥ 张车伟:《十八大以来我国就业新特点和就业优先战略新内涵》,《人民日报》2017年7月19日。 做好就业促进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我们必须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着力在提高就业质量、提高劳动人口尤其是就业困难人口就业能力、改善创业环境上下功夫,建立全员培训制度,引导劳动力适应和促进企业实现转型升级”。⑦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第65页。

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可能给就业形势、家庭和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为有效应对失业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更加关注就业问题,“落实好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财政专项奖补等支持政策,落实和完善援助措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通过鼓励企业吸纳、公益性岗位安置、社会政策托底等多种渠道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确保安置分流有序、社会和谐稳定”。①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0页。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国家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保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也为有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乃至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四、创业创新是带动就业的核心动力

创业是就业富民之源,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创业创新是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核心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② 习近平:《致二〇一三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人民日报》2013年11月9日。 创业创造岗位,就业源于创业。创业型就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扩大就业的“倍增效应”,能够突破传统“一人一岗”的就业模式,形成“一人带动一群岗位”的创业带动就业新模式。也就是说,创业者不仅可以实现自身就业,还能够有效带动其他人就业。调查表明,1个人创业,平均可以带动3.8人就业。③ 韩俊:《关注农村创业新主体》,《农民日报》2008年7月1日。 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2月1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谈到做好民生工作的基本思路时指出,“‘突出重点’,就是要注意稳定和扩大就业,特别是要鼓励创业就业,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尤其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④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29页。 此后,总书记还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了“改善创业环境”“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等的重要性。他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和爱护广大劳动群众,切实把党和国家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不断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创新,坚决扫除制约广大劳动群众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降低就业创业成本,支持广大劳动群众积极就业、大胆创业”;⑤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30日。 “要全面深化改革,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流动,不断激发广大青年的活力和创造力。要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帮助学生们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⑥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厚植社会创新的沃土,使得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对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实现机会公平和社会纵向流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创新对于就业的影响并不总是正向的,在部分行业里、在一定时期内这种影响甚至可能是负向的。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要加快创新,形成新的增长动力,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加快创新必然引起技术落后企业关停并转,带来相当数量的结构性失业。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他特别强调,“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要处理好创新和就业关系”。⑦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第68页。 在2014年8月18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他提出了总体应对之道:必须从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中国人口众多并且还有很多贫困人口的基本国情出发,“把握好科技创新和稳定就业的平衡点,既要坚定不移加快创新,也要实施有效的社会政策特别是教育和社保政策,解决增强劳动人口就业能力和保障基本生活问题,确保社会大局稳定”。⑧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第68页。 这一重要论述表明,总书记对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的“创造性破坏”特质有精准的预判,提出了推动就业优先战略向教育和培训延伸,通过政府提供的政策扶助和社会保护消除科技创新给就业稳定带来的冲击,为下岗和面临转岗的职工提供全方位的公共就业服务,对一时难以实现再就业的人员加大基本生活保障力度。

五、就业质量成为保障就业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下行压力逐渐加大的经济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以及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的过程中,更加突出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让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保持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又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不断加强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加大就业支持力度,统筹推进就业岗位创造和就业质量提高。① 张车伟:《十八大以来我国就业新特点和就业优先战略新内涵》,《人民日报》2017年7月19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国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要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抓住劳动就业、技能培训、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卫生等问题,关注一线职工、农民工、困难职工等群体,完善制度,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②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7-8页。 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在继续强调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同时,更进一步突出了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性,丰富拓展了积极就业政策的内涵。实现高质量就业,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当前就业总量问题、结构性矛盾以及劳动关系领域存在的诸多挑战的重要抓手。其中,总书记提出的“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的要求,实际上就是提高就业质量的集中体现。

铝合金中除钛外,Fe3+与显色剂也发生络合反应干扰钛的测定。实验时加入酒石酸钾钠溶液,可掩蔽Fe3+的干扰。实验表明,在25mL容量瓶中,1.0mL 1g/L的酒石酸钾钠溶液存在下,测定0.4μg/mL钛标准溶液,相对误差不超过±5%时,共存离子的允许量(以mg/mL计)如下:可见Cu2+存在干扰,加入1mL 20g/L硫脲溶液可使Cu2+的允许量增加到原来的10倍以上。

在当前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总书记特别重视发挥就业帮助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重要作用,要求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实施就业扶贫工程,将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一个过硬、管用举措,使之成为扶贫、减贫、增收和缩小收入差距的有效手段。2016年7月20日,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指出,“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长期坚持还可以有效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第75页。 因此,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就业是人类生存和自我实现的根本手段。劳动者不仅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并由此获得劳动收入以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且通过就业活动使自己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获得社会承认,从而满足自尊的需要。② 赖德胜、李长安、张琪:《中国就业60年》,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第2页。 作为兼具经济和社会双重属性的社会事业,就业对于经济增长和民生都具有直接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67页。 “是最大的民生”。④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6页。 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发展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就业是民生之本”的重要论断,明确指出就业不仅对于个体民生乃至民生整体具有极端重要性,而且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支撑。这要求我们必须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抓紧抓实抓好,具体就是要将促进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更加注重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在不断促进并扩大就业的同时持续提升就业质量。

二是增强劳动者创业和就业的能力。让劳动者具备良好的就业能力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关键,这就需要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推动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发展好网络教育、继续教育。2014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增强就业人员技能,提高农民工和其他各类再就业人员转岗就业能力”。⑤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第70页。 这就需要统筹考虑教育和就业、培训和就业的关系,改进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办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提高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同时,打造符合国情实际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体系,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三是不断优化就业结构,形成合理的就业结构。就业结构直接反映了社会劳动力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产业与部门、各个地区、各种职业中的分布、构成和联系,就业结构是否合理也是评判就业总体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要“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①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46页。 “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② 习近平:《在天津考察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5月16日。 具体来说,一是要通过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着重解决就业岗位需求和技能素质供给不匹配的问题;二是要积极引导劳动者有序向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向基层单位、向中西部地区、向中小企业等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的领域和地区流动,不断优化就业的产业、城乡、区域结构。

四是完善劳动保障机制,健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机制。要加大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力度,完善劳动基准、劳动关系协调以及劳动保障等方面的立法,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劳动保障监察、就业支持以及劳动者权益维护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发挥好工会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作用。对此,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③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第7-8页。 “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④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46页。 “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利”。⑤ 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4月29日。

光电编码器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种。它是通过光电转换将机械量转换成脉冲或数字量的传感器。光电编码器是由圆形码盘和光电检测装置组成。码盘上刻有环形透光和不透光的等间距狭缝,叫作码道。旋转轴与码盘同轴同速旋转,检测装置由发光二极管等电子元件组成,透过狭缝的脉冲信号经检测装置进行输出,当前旋转轴的角度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每秒光电编码器输出脉冲的个数来反映[2]。

五是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要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要依法保障职工基本权益,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及时正确处理劳动关系矛盾纠纷”。⑥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第8页。 对于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总书记强调了依法侧重保障在劳动关系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基本权益的重要性,突出了以规范劳动关系运行和实现劳动关系协调为基本职能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特别是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在调处劳动关系矛盾纠纷中的作用。

肺部真菌感染疾病为临床常见疾病类型,确诊为该疾病患者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咳嗽症状、咳痰症状、咳血症状、呼吸困难症状等,而且均无显著特异性,因此明显加重临床早期诊断难度。因此,尽早发现肺部真菌感染疾病、尽早诊断及治疗十分重要[1][2]。

〔中图分类号〕 F044;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9)09-0001-06

*本文系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社会法系列研究”(18@ZH02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李志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邢梓琳,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9)。

责任编辑:张 超

标签:;  ;  ;  ;  ;  ;  ;  

巩固民生之本: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的系列重要论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