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血管、淋巴管生成与转移预后的研究

乳腺癌血管、淋巴管生成与转移预后的研究

刘刚[1]2003年在《乳腺癌血管、淋巴管生成与转移预后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远处转移是影响乳腺癌患者疗效和预后,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血道转移与淋巴道播散是乳腺癌最重要的两条转移途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最强的血管内皮细胞丝裂原,在乳腺癌的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和远处转移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近发现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家族新成员VEGF-C是特异性的淋巴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其受体为flt-4(VEGFR-3),与肿瘤的淋巴道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乳腺癌存在新生淋巴管(lymphangiogenesis)现象。此外,有报道乳腺癌组织中可表达一些具有生长因子活性与趋化活性小分子多肽,即趋化因子(chemokine)家族成员,其具有调节血管形成、促进肿瘤细胞的定向运动与转移等功能。炎性乳腺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 IBC)临床进展迅速,短期内出现远处转移,其组织病理学特征为广泛的淋巴道播散-真皮淋巴管内瘤栓浸润导致乳腺皮肤红肿等"炎性"改变,深入探索决定其特殊生物学特征的基因谱,有助于对肿瘤侵袭、转移分子机制的理解和有效控制。目的建立人炎性乳腺癌细胞系IBC-1。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成员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意义,以及在乳腺癌淋巴管/血管生成及转移中的作用。分析趋化因子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血管生成、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1.体外连续培养方法,筛选建立稳定传代的人炎性乳腺癌细胞系IBC-1,并对其进行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2.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淋巴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家族成员的表达情况并作临床病理相关性分析。3.多探针RNA酶保护性分析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趋化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成员的表达情况并作相关性分析,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趋化因子的表达情况并作临床病理及预后相关性分析。结果1.从炎性乳腺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分离培养出人炎性乳腺癌细胞系IBC-1,癌细胞呈多极形上皮形态,团簇状聚集,亚叁倍体核型,染色体众数范围49~61条,占71.6%,平均53条;流式细胞分析:细胞周期符合肿瘤细胞特<WP=6>征。蛋白印迹检测E-cadherin阳性。裸鼠皮下原位接种成瘤率100%,4周后自发性肺转移率为100%,细胞冻存与复苏:细胞冻存复苏后生长良好,能够连续传代。微生物污染检测:细胞无细菌、真菌或支原体污染。2.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2例乳腺癌组织,47例VEGF表达阳性(57.3%),VEGF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有关,而与淋巴结转移无关。38例VEGF-C表达阳性(46.3%)。flt-4阳性表达41例(50%),并且两者有相关性(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的VEGF-C、flt-4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是VEGF-C、flt-4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无关(P﹥0.05)。VEGF-C、flt-4高表达组总生存率较低、预后较差。3.乳腺癌组织中VEGF及其受体flt-1、flt-4 mRNA水平较癌旁组织明显增高,趋化因子IL-8、IP-10、MIP-1α、MIP-1β在乳腺癌组织中的mRNA较癌旁组织明显增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乳腺癌组织VEGF 、Ang-1的mRNA表达分别与CD31和CD105的mRNA均有显着的相关性。微血管密度标记CD105的低表达与 VEGF,IL-8 mRNA的表达水平具有显着相关性。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趋化因子IL-8、MCP-1、RANTES的浓度升高提示乳腺癌转移,IL-8、MCP-1高表达患者临床预后较差。结论1. 成功建立了人炎性乳腺癌细胞系IBC-1,符合原发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为研究炎性乳腺癌极度恶性生物学表型及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较理想的研究对象。2. VEGF-C和flt-4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淋巴道转移有关并可能协同作用,VEGF-C、flt-4可作为提示临床预后较差的指标。3. VEGF、IL-8是乳腺癌血管生成的重要调节因子,IP-10可能是抑制乳腺癌血管生成的重要调节因子。监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趋化因子IL-8、MCP-1、RANTES的浓度可作为预测乳腺癌转移的较理想指标,IL-8、MCP-1可作为提示临床预后较差的指标。

刘勇[2]2008年在《VEGFR-3、LYVE-1及nm2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随着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VEGF-D以及多种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志物,如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肾小管足突膜蛋白(podoplanin)和同源异型盒转录因子(Prox-1)等先后被鉴定,淋巴管生成已成为肿瘤转移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实验肿瘤转移动物模型的研究表明:VEGF-C和VEGF-D诱导肿瘤相关淋巴管生成在促进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抗淋巴管生成有望成为抗肿瘤治疗的新靶点。人类肿瘤淋巴管生成的机制和临床意义已在乳腺癌、黑色素瘤和头颈癌等多种实体瘤中有报道,但结果颇受争议,其焦点主要在于:一是瘤内是否存在功能性淋巴管?二是在肿瘤转移过程中,是瘤内还是瘤周的淋巴管生成起主要作用?目前,对胃癌淋巴管生成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VEGF-C/VEGFR-3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上,而瘤内、瘤周淋巴管生成与预后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深入探讨胃癌淋巴管生成的机制及意义,将为临床抗淋巴管生成治疗提供实验依据。目的比较VEGFR-3、LYVE-1两种淋巴管内皮标志物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选择较为可靠的淋巴管内皮标志物,为进一步探讨胃癌组织瘤内、瘤周淋巴管生成机制,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等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提供试验依据。方法1、病例来源:对昆明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1991年2月11日至1997年5年22日期间、具有详细的临床资料和较完整的术后随访记录的53例胃癌患者,通过书信、电话和户籍管理机构等联系方式进行随访。取其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存档蜡块,再取10例胃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距溃疡2cm以上的胃黏膜组织标本做对照,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临床记录,术前均未接受化疗、放疗等治疗措施。2、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34、VEGFR-3、LYVE-1和nm23在上述胃癌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光镜观察结果,并进行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density,MLD)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数;与公认的血管内皮标志物CD34作比较,评价VEGFR-3和LYVE-1两种淋巴管内皮标志物的表达情况;进而与肿瘤转移表型抑制相关的基因nm23的表达作比较,分析nm23与LYVE-1阳性MLD、淋巴结转移的关系。3、结合临床病理、随访资料分析LYVE-1阳性MLD与胃癌淋巴结转移、预后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中CD34和VEGFR-3阳性脉管密度具有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r=0.387,P=0.003);而LYVE-1与CD34阳性管数不相关(r=-0.181,P=0.232),表明VEGFR-3阳性管多数是血管,LYVE-1阳性管多数是淋巴管而极少数是血管,提示LYVE-1是较为特异的淋巴管内皮标志物。瘤周LYVE-1阳性MLD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730,P=0.001)。2、在胃癌组织中,瘤周LYVE-1阳性MLD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p<0.01);并显着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及瘤内组织(p<0.01);后两者MLD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瘤内LYVE-1阳性MLD在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亦无显着差别(p>0.05)。3、单因素分析表明,瘤周MLD、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和nm23表达水平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因素(p<0.01);Cox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瘤周MLD、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期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MLD较低MLD预后为差。结论1、LYVE-1是较为特异的淋巴管内皮标志物,肿瘤瘤周淋巴管生成可能促进了淋巴结转移的发生。2、瘤周淋巴管对胃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而瘤内淋巴管是无功能的。3、高瘤周淋巴管生成是胃癌患者的有意义的、独立的、不良预后因子。

张涛[3]2007年在《乳腺癌癌周浸润转移过程中VEGF、Flt-4及p53表达及意义》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近几年来研究发现有多种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乳腺癌中表达,分别由肿瘤细胞、浸润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细胞外基质产生,对乳腺癌血管生成、转移、预后有重要作用。乳腺癌的侵袭性生长及其转移主要依赖于血管和淋巴管的生成,血管和淋巴管不仅提供了肿瘤生长所需要的营养,而且也是癌细胞播散的途径。目前认为肿瘤组织中血管形成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肿瘤组织细胞、巨噬细胞及内皮细胞等产生的血管生成因子与抑制因子的失衡,导致了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生和微血管生成,同时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而这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目前所知作用最强的促血管内皮生长的细胞因子,是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生长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促有丝分裂作用十分强烈,也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增加血管通透性的物质之一,其刺激血浆蛋白如纤维蛋白的渗出,并在细胞外基质沉积,成为肿瘤基质和新生的毛细血管网络基础,从而促进了肿瘤组织中血管的大量生成。而VEGF家族中的VEGF-C及其特异性受体Flt-4是特异性的淋巴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可通过促进肿瘤新生淋巴管形成和/或淋巴管的扩张,直接或间接促进肿瘤的转移。因为肿瘤血管和淋巴管形成可能是多基因、多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所以p53基因的突变或失活可能影响VEGF、Flt-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发挥一定的作用。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乳腺癌的手术治疗呈缩小趋势,“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在越来越多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中广泛应用。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切除范围并指导术后的辅助治疗方式显得格外重要。乳腺癌保乳手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是目前乳腺外科探讨的重点之一。乳腺癌的局部浸润发生最早并影响淋巴和血行转移,继而关系到局部治疗方式的选择和局部控制效果。保乳手术时不同病理分型及分期的病人切除范围尚无定论,手术的切除范围影响复发率,寻找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相关的危险因子更显得尤为重要。但直至目前,乳腺癌肿瘤边缘至切缘的距离,至今尚无一致意见。本实验主要通过观测乳腺癌癌周浸润距离的大小,继而把VEGF、Flt-4及p53在乳腺癌及癌周组织中的表达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其与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及分期、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雌孕激素受体等的关系,阐明VEGF、Flt-4及p53与乳腺癌癌周浸润深度的关系,从而筛选出浸润深度相关因子,指导手术切除范围以及预测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方法:选取44例乳腺癌标本,经处理后沿标本周边平均四个方向分别完整切取一块肿瘤连同其周边正常乳腺及结缔组织进行常规H&E染色切片。光镜下观察癌周边四个方向不同范围内的乳腺和结缔组织内有无癌浸润,计算距离癌边缘的距离为浸润深度,以癌浸润最远距离计算。然后选取癌周浸润最远距离的切片所对应的石蜡切片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检测VEGF、Flt-4及p53在乳腺癌及癌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观察10个400倍视野下Flt-4阳性淋巴管个数。评估VEGF、Flt-4及p53的表达与乳腺癌癌周浸润程度和转移等的关系。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等级资料秩和检验,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P值取<0.05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44例乳腺癌浸润距离最远为13mm。浸润癌巢直径30~400μm,中位110μm。浸润距离与肿块大小无显着关系,但与组织学类型有显着关系。(2)VEGF与Flt-4的表达强度在早期浸润癌、浸润性导管癌与乳头状癌间差异均有非常显着性,其在分化程度低的肿瘤中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分化程度高的肿瘤。Flt-4与肿瘤分期、ER、PR受体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有明显关系,但是VEGF与上述指标关系不大。(3)VEGF与Flt-4在肿瘤实体的表达越强,其肿瘤的浸润能力越强,其生长浸润的距离越远,p53表达则与癌周浸润无明显关联。Flt-4阳性淋巴管数在浸润距离远的肿瘤中高于浸润距离近的肿瘤。其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淋巴结表达阴性组。(4)癌组织VEGF、Flt-4及p53的表达强度均明显高于癌周正常乳腺组织,距离癌肿区越远,以上各因子的表达强度越低。VEGF、Flt-4及p53在近癌区与中距离区、远癌区、癌周正常组织表达差异均有显着性。中距离区与远癌区、癌周正常组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远癌区与癌周正常组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5)p53表达的强度与VEGF、Flt-4表达的强度均有显着关联,而VEGF表达的强度与Flt-4表达的强度也存在显着关联。结论:(1)VEGF与Flt-4在乳腺癌中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和浸润能力相关,二者的高表达促进癌周的局部浸润;Flt-4及其阳性淋巴管的高表达还可能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相关。(2)P53基因的突变或失活促使了VEGF的表达,肿瘤新生血管生成;P53基因的突变或失活是乳腺癌发生与发展的早期事件并且贯穿乳腺癌发展的整个过程,对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发挥一定的作用。(3)距离乳腺癌边缘>1.3cm是保乳手术时的“相对安全距离”,保乳手术时需切除肿瘤边缘至少1.5cm正常组织,可有效降低癌残留率,同时可能降低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机会。但无需将切除范围扩大到>3cm,需结合个体差异和临床指标进行选择。(4)VEGF与Flt-4可为临床上早期预测乳腺癌有无淋巴转移提供一种可测的参考指标,对临床治疗及预后的评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二者也可能成为乳腺癌抗血管/淋巴管治疗的靶点。

覃喜团[4]2014年在《LVD、MVD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检测微淋巴管密度(LVD)、微血管密度(MVD)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LVD、MVD与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住院乳腺癌患者共237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并且均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包括ER、PR、HER-2免疫组化结果)和随访资料。收集入组病例的乳腺癌蜡块组织,采用D2-40标记乳腺癌组织中的淋巴管内皮细胞,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并在显微镜下分别计数乳腺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密度及微血管密度。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LVD、MVD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①检测的乳腺癌组织平均LVD值为4.20±4.63,中位数为3.8;平均MVD值为63.15±23.54,中位数为61。②HER-2表达-/+组、++组、+++组LVD平均值分别为3.81±3.62、4.84±3.11、5.38±3.81,HER-2+++组与-/+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5), HER-2++组与-/+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16、0.138)。淋巴结转移组LVD高于非转移组,平均值分别为4.64±3.82、3.54±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③LVD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T分期、M分期、ER状态、PR状态、是否绝经、病理类型无关(P>0.05)。④HER-2表达-/+组、++组、+++组MVD平均值分别为61.50±21.04、61.89±26.89、73.26±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其中HER-2+++组MVD高于-/+组(P=0.01)和++组(P=0.043)。而MVD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T分期、M分期、淋巴结转移、ER状态、PR状态、是否绝经、病理类型无关(P>0.05)。⑤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LVD高密度组和低密度组之间、MVD高密度组和低密度组之间患者的生存均无差异(P>0.05)。患者年龄、ER状态、PR状态、HER-2状态、是否绝经、病理类型、手术方式、化疗方案、是否放疗与乳腺癌患者生存无关(P>0.05)。临床分期、T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与乳腺癌患者生存有关(P<0.05)。结论:①肿瘤微淋巴管的生成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②乳腺癌组织中LVD、MVD与HER-2的表达密切相关,提示HER-2过表达有可能与肿瘤微淋巴管、微血管的生成有关。③LVD、MVD与乳腺癌患者年龄、临床分期、T分期、M分期、淋巴结转移、ER状态、PR状态是否绝经、病理类型无关。④本研究未发现LVD、MVD与患者生存相关,但该结论需要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孙红艳[5]2008年在《乳腺癌COX-2表达和VEGF-C水平与淋巴转移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淋巴道转移是乳腺癌的主要转移途径之一。环氧化酶-2催化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前列腺素的合成,其过表达提示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增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是VEGF家族新成员,为重要的淋巴管生成因子,促进乳腺癌淋巴管的生成和增殖,二者在乳腺癌淋巴道转移中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探讨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表达和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水平与乳腺癌淋巴转移的相关性。方法:1.采用RT-PCR法检测54例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相应癌旁及正常组织和3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中COX-2表达情况;2.采用ELISA法检测上述54例乳腺癌患者和3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术前、术后血清及30例正常人血清中VEGF-C水平;分析两者与肿瘤的组织类型、临床分期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两者在乳腺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结果:1.54例癌组织中42例COX-2表达(78%),癌旁组织中7例表达(13%),正常乳腺组织5例表达(9%),30例良性肿瘤组织中3例表达(10%),COX-2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非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乳腺组织、良性肿瘤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非癌组织之间COX-2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在38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中,有17例COX-2表达(45%),16例Ⅲ期患者中,有10例表达(63%),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4例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中28例COX-2表达(82%),20例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6例表达(30%),两者相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r=0.426,说明COX-2同乳腺癌淋巴转移有正相关性,提示COX-2可能促进乳腺癌的淋巴转移,而COX-2同肿瘤组织类型无关(P>0.05)。2.VEGF-C在乳腺癌患者术前血清中的水平为6142.98 pg/ml,高于在乳腺良性肿瘤患者术前血清中的水平5268.92 pg/ml和正常人血清中水平4967.16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C在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术前血清中的水平为6369.27pg/ml,明显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术前血清中的水平5884.90 pg/ml,两者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相关性分析r=0.716,说明VEGF-C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提示VEGF-C可能促进乳腺癌的淋巴转移;Ⅰ、Ⅱ期乳腺癌患者术前血清中的VEGF-C水平为5346.87pg/ml,Ⅲ期患者术前血清中的VEGF-C水平为5962.13 pg/ml,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而VEGF-C同肿瘤组织类型无关(P>0.05)。3.COX-2和VEGF-C在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中较无淋巴结转移者均表达增高,两者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中呈正相关(r=0.629 P<0.01),提示两者可能共同促进乳腺癌的淋巴转移。结论:1.COX-2和VEGF-C与乳腺癌淋巴转移密切相关。2.COX-2和VEGF-C表达在乳腺癌淋巴转移中呈正相关,二者可能共同促进乳腺癌的淋巴转移。

马威[6]2011年在《小儿肾母细胞瘤组织中TAM及VEGF-C的表达对微血管和淋巴管生成的影响及其预后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小儿肾母细胞瘤组织中TAM浸润及VEGF-C表达与临床病理学参数、微血管及淋巴管生成的关系,寻找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为肿瘤的抗微血管和淋巴管生成的基因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按我们制定的标准搜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4年7月-2010年1月的46例肾母细胞瘤患儿的石蜡包埋标本。其中男性20例,女性26例,年龄8月-13岁,中位年龄35.5月,根据美国Wilms瘤研究组临床分期标准:Ⅰ~Ⅱ期29例,Ⅲ~V期17例。病理分型:预后良好型38例,预后不良型8例。淋巴结转移者13例,血管浸润者12例。另外,从上述46例中选择19例瘤旁组织(距瘤体边缘≥3cm)和8例正常肾组织标本作为参照。查证并记录46例入选病例的一般情况、诊断、手术处理情况、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及分化、术前/后化疗情况等,通过患者门诊复查结合电话随访收集相关预后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正常肾组织、瘤旁组织和肾母细胞瘤组织中的CD68、VEGF-C、CD34和LYVE-1的表达情况,并进行TAM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和淋巴管密度(LVD)计数。采用单因素分析TAM计数、VEGF-C表达、MVD和LVD与小儿肾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评价TAM计数、VEGF-C表达、MVD和LVD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并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 CD68阳性蛋白的表达与TAM计数CD68阳性蛋白表达于TAM的细胞浆中,呈清晰的棕黄色颗粒状。在正常肾组织、瘤旁组织和肾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计数分别为9.38±4.10个/HP、18.05±5.85个/HP和33.13±8.71个/HP。叁种组织中的TAM计数有显着性差异。2 VEGF-C阳性蛋白分布与表达VEGF-C阳性蛋白表达于细胞胞质和间质中,呈现清晰的棕黄色颗粒。按照分级标准,在正常肾组织、瘤旁组织和肾母细胞瘤组织中的VEGF-C高表达率分别为12.50%、68.42%和73.91%。VEGF-C在叁种组织中的高表达率有显着性差异。3 CD34、LYVE-1蛋白的表达及MVD和LVD计数CD34阳性蛋白选择性地显示肿瘤内的血管内皮细胞,呈棕褐色,在正常肾组织、瘤旁组织和肾母细胞瘤组织中MVD的平均值分别为8.25±2.82个/HP,14.63±3.92个/HP和16.98±3.74个/HP。叁种组织中的MVD有显着性差异。LYVE-1阳性蛋白特异性标记淋巴管也呈棕褐色管状结构。叁种组织中LVD平均值分别为2.75±1.58个/HP、5.26±2.26个/HP和4.72±1.88个/HP,叁种组织中的L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TAM高密度、VEGF-C高表达、MVD和LVD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单因素分析显示TAM高密度与肾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肿瘤大小无关;VEGF-C高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无血管浸润有关,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肿瘤大小无关;MVD和LVD与肾母细胞瘤临床分期、是否有血管浸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另外,MVD还与肿瘤的大小有关。5 TAM计数、VEGF-C表达与MVD和LVD的相关关系经Person和Spearman等级相关(与VEGF-C相关的指标)分析,TAM计数与LVD和MVD有正相关关系(r=0.395,P=0.006;r=0.308,P=0.024),VEGF-C的表达与LVD和MVD有正相关关系(r=0.495,P=0.006;r=0.308,P=0.024)。同样VEGF-C和TAM计数之间也存在正相关(r=0.603,P=0.012)。6 TAM计数、VEGF-C表达、MVD和LVD与患儿生存的关系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评价各参数与患儿的生存情况的关系。以TAM计数的平均值为界,≥33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9个月,显着低于<33者(40.5个月,χ2=8.570,P=0.003);VEGF-C高表达患儿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1个月,低于低表达者(41个月,χ2=4.113,P=0.043);以肿瘤组织MVD的平均值为界,≥17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3个月,显着低于<17者(39个月,χ2=4.321,P=0.038);以肿瘤组织LVD的平均值为界,≥5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2个月,低于<5者(41个月,χ2=4.588,P=0.032)。7 Cox多因素分析结果以患儿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化疗程数、TAM计数、VEGF-C表达、MVD和LVD等为变量,采用向前引入法行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和VEGF-C高表达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化疗程数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病理分型、MVD和LVD均不是影响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1.肾母细胞瘤组织中TAM浸润密度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型和有无血管浸润无关,而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2.肾母细胞瘤组织中VEGF-C蛋白高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病理分型无关,而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无血管浸润均有关;3.肾母细胞瘤组织中TAM高密度浸润和VEGF-C蛋白高表达对肿瘤组织微血管和淋巴管新生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在肿瘤细胞淋巴道转移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4.TAM高密度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肾母细胞瘤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化疗程数是影响其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病理分型、MVD和LVD均不是影响生存率的独立因素。

杨明根[7]2010年在《COX-2及VEGF-C的表达对膀胱癌微血管、淋巴管生成及预后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环氧化酶-2(COX-2)是花生四烯酸转化成前列腺素过程中重要的限速酶,近年研究表明其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增强,并认为与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肿瘤的发生、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是肿瘤防治的新靶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是目前所知的最重要的一系列血管生成因子,在肿瘤的血管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其中VEGF-C是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拟观察COX-2、VEGF-C及微血管密度(MVD)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BTCC)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探讨COX-2、VEGF-C与膀胱癌生物学特征、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5例BTCC和10例对照标本为前列腺手术取出的正常膀胱黏膜组织(病理证实为正常膀胱移行上皮)组织中COX-2和VEGF-C表达,并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对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随访。结果:(1) BTCC组织COX-2及VEGF-C高表达率分别为60.0%和62.2%,明显高于膀胱正常移行上皮(P均<0.05),COX-2的表达及VEGF-C的表达密切相关,相关系数为0.674(P<0.01);BTCC组织中MVD值为49.42±10.627,高于膀胱正常移行上皮(23.30±5.697)(P<0.05)。(2) COX-2在BTCC中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TNM临床分期、血管与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及VEGF-C表达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数目及肿瘤复发情况无关(P>0.05)。(3) VEGF-C在BTCC中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TNM临床分期、血管与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及COX-2表达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数目及肿瘤复发情况无关(P>0.05)。(4)在BTCC组织中MVD与肿瘤病理分级、TNM临床分期、血管与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及COX-2和VEGF-C表达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数目及肿瘤复发情况无关(P>0.05)。(5)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预后与肿瘤病理分级、TNM临床分期、血管与淋巴管浸润、COX-2和VEGF-C高表达、MVD高密度表达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数目及肿瘤复发情况无关(P>0.05)。结论:COX-2、VEGF-C的表达与BTCC组织中肿瘤血管生成及预后密切相关。目的:探讨COX-2、VEGF-C与膀胱癌生物学特征、肿瘤淋巴管生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5例BTCC和10例对照标本为前列腺手术取出的正常膀胱黏膜组织(病理证实为正常膀胱尿路上皮)组织中COX-2和VEGF-C表达,并测定淋巴管密度(LVD),对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随访。结果:(1) BTCC组织瘤周LVD值为16.78±4.871,高于瘤内LVD(12.00±3.908)和膀胱正常移行上皮LVD(6.50±1.434,P<0.05)。(2)BTCC瘤内及瘤周LVD与肿瘤病理分级、TNM临床分期、血管与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及COX-2和VEGF-C表达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数目及肿瘤复发情况无关(P>0.05)。(3)单因素分析,BTCC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病理分级、TNM临床分期、血管与淋巴管浸润、COX-2和VEGF-C高表达、MVD及瘤内和瘤周LVD高密度表达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数目及肿瘤复发情况无关(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VEGF-C高表达是BTC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462,P<0.05)。(4)单因素分析,患者预后与肿瘤病理分级、TNM临床分期、血管与淋巴管浸润、COX-2和VEGF-C高表达、MVD及瘤内和瘤周LVD高密度表达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数目及肿瘤复发情况无关(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MVD高密度表达(OR=0.237,P<0.05)和淋巴结转移(OR=0.220,P<0.05)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OX-2、VEGF-C的表达与BTCC组织中淋巴管生成及预后密切相关;MVD和淋巴结转移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对人膀胱癌细胞株T24裸鼠移植瘤生长、COX-2、VEGF-C的表达及微血管和淋巴管生成的影响。方法:移植人膀胱癌细胞株T24的裸鼠2周后随机分为4组,分别予安慰剂(C组,纯水)、塞来昔布低剂量组(L组,500 ppm,0.5mg/ml)、中剂量组(M组,1000 ppm,1.0 mg/ml)和高剂量组(H组,1500 ppm,1.5 mg/ml)7周取瘤,测定抑瘤率和相对肿瘤增值率,免疫组化法测定移植瘤中COX-2、VEGF-C的表达,并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和淋巴管密度(LVD),用半定量RT-PCR检测移植瘤中的COX-2 mRNA和VEGF-C mRNA的表达。结果:(1)24只裸鼠实验期间无一只死亡,成瘤率为100%。L组、M组和H组肿瘤体积抑制率分别为35.7%、45.5%和55.1%,瘤重抑制率分别为34.5%、45.5%和53.4%,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及各干预组之间比较,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移植瘤体积缩小和瘤重减轻,差异有显着性(分别为P<0.05和P<0.01)。(2)L组、M组和H组的相对肿瘤增值率分别为65.1%、53.6%和44.6%,提示塞来昔布中剂量和高剂量对肿瘤抑制率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3) VEGF-C的表达与COX-2的表达相关(R=0.583,P<0.01),但4组中COX-2和VEGF-C的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MVD与COX-2和VEGF-C的表达相关,COX-2和VEGF-C高表达组的MVD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0.01);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及各干预组之间比较,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移植瘤MVD逐渐减少,差异有显着性(P<0.05)。(5)LVD与COX-2和VEGF-C的表达相关,COX-2和VEGF-C高表达组的LVD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0.01);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及各干预组之间比较,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移植瘤LVD逐渐减少,差异有显着性(P<0.05)。(6) RT-PCR结果提示干预组瘤组织COX-2 mRNA和VEGF-C mRNA表达比对照组明显减少,除COX-2 mRNA的L与M组间外,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随着剂量增加,MVD、LVD、COX-2 mRNA和VEGF-C mRNA表达逐渐减少,瘤组织中MVD与COX-2 mRNA和VEGF-C mRNA表达均呈正相关(R=0.771,R=0.865,P<0.05),LVD与COX-2mRNA和VEGF-C mRNA表达均呈正相关(R=0.762,R=0.870,P<0.05)。结论:COX-2和VEGF-C的表达与膀胱肿瘤血管生成及淋巴管生成密切相关,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可通过抑制COX-2和VEGF-C的表达来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和淋巴管生成,抑制膀胱癌移植瘤生长。

张瑰红[8]2006年在《乳腺癌血管/淋巴管新生与HER-2相关性及预后意义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血管/淋巴管新生与HER-2基因的相互关系及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对乳腺癌预后的影响,以期探讨HER-2过表达患者预后差的分子机制,为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和预后评估提供新的分子指标,为HER-2过表达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方法:(1)选取两株HER-2表达水平不同的乳腺癌细胞株(SKBR-3、MDA-MB-231),用Herceptin药物干预阻断HER-2蛋白功能,采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 time qRT-PCR)(相对定量法)和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Herceptin阻断前后VEGF-A,-C,-D mRNA及细胞爬片中叁因子蛋白表达水平。(2)收集1993~1996年6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29例乳腺良性病变新鲜标本,采用real time qRT-PCR(绝对定量法)检测VEGF-A,-C,-D mRNA表达水平,分析这叁种因子mRNA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间关系。(3)收集1992~1996年有随访资料的160例乳腺癌石蜡包埋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淋巴管新生相关指标:VEGF-A,-C,-D蛋白表达,并用FⅧ、podoplanin抗体分别标记微血管、微淋巴管内皮,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并观察肿瘤组织中微血管侵犯(microvessel invasion,MVI)和淋巴管侵犯(lymphatic vessel invasion,LVI)情况,将以上指标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统计分析。(4)显色原位杂交法(Chromogenic in situ hybridization,CISH)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乳腺癌组织中HER-2基因和蛋白表达状况,分析其与乳腺癌血管/淋巴管新生相关指标间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将所有指标与淋巴结转移进行多因素分析,并同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cox风险比例模型)。 结果:(1)Herceptin阻断后SKBR-3细胞VEGF-A,-C,-D基因mRNA含量是阻断前的0.247、0.519、0.930倍。Herceptin阻断前SKBR-3细胞VEGF-A,-C免疫组化染色为强阳性,VEGF-D为弱阳性表达;阻断后VEGF-A,-C降低为中度阳性表达,VEGF-D无明显改变仍为弱阳性表达。Herceptin阻断后对照组MDA-MB-231细胞VEGF-A,-C,-D mRNA及蛋白表达均无明显改变。(2)人乳腺癌VEGF-A,-C mRNA表达量(4.19,4.29)分别高于乳腺良性病变(2.24,3.69),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乳腺癌中VEGF-D mRNA阳性表达率(73.77%)高于良性组织(51.72%)(P<0.05)。人乳腺癌中VEGF-A,-C,-D蛋白过表达率分别为54.4%、56.3%、47.5%,而癌旁良性乳腺组织多为低或弱阳性表达。叁因子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包括患者年龄、肿块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等均无明显关系(P>0.05)。(3)VEGF-A蛋白表达与MVD显着正相关(r=0.268,P<0.01),VEGF-C蛋白表达与LVD显着正相关(r=0.248,P<0.01);MVD与肿块大小、LVD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4)HER-2基因扩增、蛋白过表达与VEGF-A,-C蛋白过表达正相关(r=0.205,r=0.253,r=0.203,r=0.215,P<0.05);HER-2蛋白表达与VEGF-D蛋白表达正相关(r=0.184,P<0.05),但基因扩增与其并无相关性(r=0.132,P>0.05)。HER-2基因与MVD、MVI、LVD、LVI无关(P>0.05)。(5)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组HER-2基因扩增率、蛋白过表达率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P_单<0.05);单、多因素分析均显示LVD和LVI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_单<0.05,P_多<0.05),VEGF-D/VEGF-C mRNA表达量的比值在淋巴结转移组(0.93)低于未转移组(1.58),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_单<0.05,P_多<0.1)。(6)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HER-2基因扩增、蛋白过表达、VEGF-A,-CmRNA高表达、VEGF-A,-C蛋白过表达、高MVD、高LVD、MVI和LVI均与患者低无病生存率相关(P_单<0.05)。VEGF-D mRNA阳性率和蛋白表达与患者无病生存率无关(P_单>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外,只有LVI是乳腺癌独立的预后影响因子(P_多<0.05)。 结论:(1)VEGF-A,-C,-D过表达是人原发性乳腺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们共同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VEGF-A是血管新生重要的调控因子,VEGF-C是淋巴管新生重要的调控因子。(2)VEGF-D/VEGF-C mRNA比值、LVD和LVI是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新的重要预测因子,VEGF-C和VEGF-D可能存在相互拮抗作用。(3)血管/淋巴管新生相关指标(VEGF-A,-C表达、MVD、LVD、MVI、LVI)均影响患者预后,但仅LVI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子,它较其他指标判断乳腺癌预后更有意义。(4)SKBR-3乳腺癌细胞株中HER-2基因调控VEGF-A,-C表达,而对VEGF-D基因表达无影响。人乳腺癌中HER-2通过调控VEGF-A,-C表达,促进血管/淋巴管新生,影响肿瘤的增殖和转移,HER-2介导的血管/淋巴管新生是乳腺癌HER-2过表达患者预后差的重要分子机制。

陈钢[9]2010年在《趋化因子受体CCR7、CXCR4与肺癌器官转移关系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肿瘤的转移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极其复杂的过程,但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研究证实,肿瘤的转移不是随意的,而是具有选择性的,即器官转移特异性。1889年Peget提出的“种子—土壤”学说(the "seed and soil" hypothesis)认为,肿瘤的转移是特定的肿瘤细胞(种子)在适宜其生长的器官环境(土壤)中生长发展的结果。1928年Ewing的“解剖或机械”理论(the anatomical or mechanical theory)以器官的血液、淋巴引流方向解释转移的发生。而后来在肿瘤特异性转移的研究中出现了新的概念:“归巢”理论(the homing theory);该理论认为,肿瘤细胞转移到特定器官是由于不同器官通过趋化作用捕获或吸引特定类型肿瘤细胞而使肿瘤细胞“归巢”的结果。近年来,化学趋化因子受体—配体信号轴的研究发现为“归巢”理论提供了有利的证据。趋化因子是细胞因子超家族中一类具有化学趋化作用的分泌型小分子蛋白,由70~125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8-15kD不等。迄今为止至少已发现50余种趋化因子及20余种受体。根据其N末端4个保守半胱氨酸(Cys)残基的前两个半胱氨酸残基的位置,可将趋化因子分为4个亚家族——CXC、CC、C、CX3C亚家族。趋化因子受体是一类介导趋化因子行使功能的GTP蛋白耦联的跨膜受体,通常表达于免疫细胞、内皮细胞等细胞膜上;7个跨膜区将分子分成细胞外自由的N端、3个细胞外环和C端几个部分。趋化因子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如细胞生长、发育、分化、凋亡、组织损伤、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等。2001年Muller A首次提出了肿瘤细胞可以利用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实现器官特异性转移,研究发现乳腺癌细胞高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CCR7,而CXCR4的配体CXCL12多表达于乳腺癌的特异转移部位肺、肝脏、骨髓等,而CCR7的配体CCL21则多表达于淋巴结组织,从而导致了乳腺癌细胞的定向转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趋化因子CXCL12/CXCR4信号轴在肿瘤的器官特异性转移中与趋化因子受体CCR7及其配体在肿瘤淋巴结转移中均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肺癌是当今全世界最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恶性疾病之一,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展,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现已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其中80%以上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肺癌早期可发生淋巴结转移,晚期可发生远处器官的特异性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有脑、骨、肝和肾上腺等,其中脑转移最为常见。尽管目前在肺癌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肺癌的转移仍是临床治疗所面对的最大难题,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存预后。所以研究肺癌器官特异性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包括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对指导肺癌患者选择治疗方案和判定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国内对趋化因子与肺癌器官特异性转移机制的研究仍较为少见,尤其是与肺癌脑转移的研究未见相关文献报道。本课题通过应用RT-PCR、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叁种方法联合检测趋化因子受体CCR7与VEGF-C在NSCLC患者肺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情况,意在探索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机制。另外,本课题在国内首次检测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NSCLC并脑转移患者的脑转移灶中的表达情况,以期初步探索肺癌脑特异性转移的可能机制。第一部分趋化因子受体CCR7及VEGF-C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潜能的影响目的: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与肺癌细胞的趋化迁移及肿瘤淋巴管生成关系密切。本文旨在于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CR7及VEGF-C的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潜能的影响。方法:临床收集2008年1月至2008年8月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胸外科施行肺癌完全切除加系统淋巴结清扫的65例NSCLC患者的标本,包括肺癌组织、淋巴结组织及正常肺组织。应用RT-PCR方法检测标本中CCR7mRNA及VEGF-C mRNA的表达,并进行基因测序验证;应用免疫组化与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CR7及VEGF-C蛋白的表达情况,单克隆抗体D2-40标记淋巴管内皮细胞以计数淋巴管密度(LVD)。建立数据库,应用x2检验比较CCR7及VEGF-C表达情况的差异,u检验比较LVD的差异情况,并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判定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潜能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在65例患者的肺癌组织中,RT-PCR方法检测有47例(72.3%)CCR7 mRNA及39例(60.0%)VEGF-C mRNA表达阳性,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有43例(66.2%)CCR7蛋白及36例(55.4%)VEGF-C蛋白表达阳性,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有44例(67.7%)CCR7蛋白及37例(56.9%)VEGF-C蛋白表达阳性。CCR7及VEGF-C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P>0.05),且均与淋巴结转移状态明显相关(P<0.05),而CCR7与VEGF-C的共同表达较单一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状态有更为显着的相关性(P<0.05)。肺癌组织中LVD较正常肺组织中明显增高(P<0.001),且与CCR7、VEGF-C的表达及肺癌淋巴结转移状态显着相关(P<0.05)。35例有转移的淋巴结中CCR7、VEGF-CmRNA的表达率为85.7%、74.3%,分别高于无转移的淋巴结(20.0%、13.3%),并与肺癌组织具有高度同源性。20例正常肺组织中均未见CCR7及VEGF-C蛋白的明显表达。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肺癌组织中CCR7阳性表达(OR=10.275,P=0.005)及VEGF-C阳性表达(OR=5.550,P=0.021)是影响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潜能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CR7及VEGF-C在NSCLC患者的肺癌组织及淋巴结转移灶中均表达明显增高,并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状态密切相关;CCR7与VEGF-C的共同表达可能促进了NSCLC淋巴结转移,亦可作为预测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潜能的调控基因。第二部分趋化因子受体CXCR4过度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相关性的临床研究目的:肺癌可发生远处器官特异性转移,其中以脑转移最为常见,但其具体机制仍未明确。本文旨在于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CR4的表达情况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998年6月至2008年9月期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肺癌及脑转移瘤切除的32例单发脑转移(M1组)的NSCLC患者的肺癌组织及脑转移灶石蜡标本;并选取近十年期间条件最大限度一致配对的32例无远处转移(M0组)的NSCLC患者的肺癌组织及另30例原发性脑肿瘤组织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各标本中CXCR4蛋白的表达情况,Mcnemar配对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CXCR4蛋白表达的差异。随访患者,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差别,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判定单发脑转移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32例单发脑转移(M1组)的NSCLC患者中,有29例(90.6%)肺癌组织中CXCR4蛋白阳性表达,而全部32例(100%)脑转移灶中CXCR4蛋白均阳性表达,二者之间无显着差异(P=0.238)。在32例无远处转移(M0组)的NSCLC患者的肺癌组织中CXCR4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8.8%(22/32),明显低于M1组NSCLC患者肺癌组织(P=0.000)。30例原发性脑肿瘤中有19例(63.3%)CXCR4蛋白阳性表达,明显低于脑转移灶中的表达(P=0.000)。32例单发脑转移的NSCLC患者术后1年、3年、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2.5%、25%、15.6%;而32例无远处转移的NSCLC患者术后1年、3年、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4.4%、53.1%、40.6%;Log-rank检验显示两者有显着差异(P=0.002)。同时相脑转移的18例NSCLC患者脑部手术后1年、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72.2%、27.7%、16.7%;异时相脑转移的14例NSCLC患者脑部手术后1年、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50%、21.4%、14.3%;Log-rank检验显示两组患者无显着差异(P=0.39)。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转移方式及CXCR4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均与单发脑转移的NSCLC患者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NSCLC患者脑转移灶及肺癌组织中均存在过度表达,提示了CXCL12/CXCR4信号轴可能在NSCLC特异性脑转移中起到一定的趋化作用。

张宇[10]2006年在《乳腺癌组织中VEGF-D、D2-40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的临床病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测定乳腺癌组织中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D、D2-40的表达水平,探讨乳腺癌淋巴管分布、密度及其与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机制。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50例乳腺癌及其相应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VEGF-D和D2-40表达,并分别计数其微淋巴管密度(microlymphatic density,MLD)。 结果 VEGF-D在乳腺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VEGF-D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C-erbB-2、Ki-67相关(P<0.01),与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分型及雌、孕激素受体状态无关(P>0.05)。乳腺癌组织中的MLD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且肿瘤不同区域中MLD有所差异,肿瘤边缘区MLD均值显着高于正常组织及肿瘤中心区(P<0.01);肿瘤中心区MLD与正常组织无显着性差异(P>0.05);肿瘤边缘区MLD与乳腺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Ki-67相关(P<0.01),与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分型及雌、孕激素受体状态无关(P>0.05)。VEGF-D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组织中MLD间密切相关,乳腺癌组织中VEGF-D阳性表达者的MLD均值为12.5±2.5,而VEGF-D阴性者的MLD均值较低,为10.3±1.8,两者均值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VEGF-D阳性者的肿瘤边缘区MLD均值显着高于阴性者(P<0.01),而肿瘤中心区MLD均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乳腺癌组织中VEGF-D阳性表达者其淋巴结转移率为70.4%(19/27),VEGF-D阴性者淋巴结转移率为34.8%(8/23),VEGF-D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356,P<0.01)。 结论 1.VEGF-D在乳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C-erbB-2、Ki-67相关,提示VEGF-D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VEGF-D可作为判断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2.乳腺癌组织中存在淋巴管,且分布存在异质性,淋巴管主要分布于肿瘤边缘区,肿瘤边缘区MLD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Ki-67有关,其MLD的增加可能与乳腺癌的侵袭

参考文献:

[1]. 乳腺癌血管、淋巴管生成与转移预后的研究[D]. 刘刚. 复旦大学. 2003

[2]. VEGFR-3、LYVE-1及nm2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 刘勇. 昆明医学院. 2008

[3]. 乳腺癌癌周浸润转移过程中VEGF、Flt-4及p53表达及意义[D]. 张涛. 大连医科大学. 2007

[4]. LVD、MVD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D]. 覃喜团. 广西医科大学. 2014

[5]. 乳腺癌COX-2表达和VEGF-C水平与淋巴转移的相关性研究[D]. 孙红艳. 昆明医学院. 2008

[6]. 小儿肾母细胞瘤组织中TAM及VEGF-C的表达对微血管和淋巴管生成的影响及其预后意义[D]. 马威. 郑州大学. 2011

[7]. COX-2及VEGF-C的表达对膀胱癌微血管、淋巴管生成及预后的影响[D]. 杨明根. 中南大学. 2010

[8]. 乳腺癌血管/淋巴管新生与HER-2相关性及预后意义的研究[D]. 张瑰红. 复旦大学. 2006

[9]. 趋化因子受体CCR7、CXCR4与肺癌器官转移关系的临床研究[D]. 陈钢. 山东大学. 2010

[10]. 乳腺癌组织中VEGF-D、D2-40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的临床病理研究[D]. 张宇. 兰州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乳腺癌血管、淋巴管生成与转移预后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