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张照庆 惠民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张照庆 惠民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临沂沂州实验学校 276000

摘 要:在信息技术腾飞的今天,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新课程地理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它的功能之强大,对地理信息的记忆、储存、判断,常规地理事物的形成、发展过程,特别是对地理的动态模拟以及及时了解世界最新的地理知识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媒体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兴趣 形象化 突出重难点

中学地理课要改变以往落后的教学形式,作为当今的教育工作者,只有积极投身到这一变革中去,改革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了解新的思想观念,掌握新的技术,使自己迅速具备和确立信息时代的文化价值观念,并能把它们熟练合理地运用于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在地理学科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它的探索与发展,也成为了地理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我就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说说我的几点感受。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地理学习过程中强大的动力,他能促使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幅挂图,手段单调、呆板,学生很容易感到疲劳和枯燥。信息技术对于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具有独特作用,在课堂引入情境中,可以用多媒体地理图片、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创设地理环境情境,也可以用一段简短的录像配以音乐、解说来创设地理课堂情境。如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中,可以放一段动画,演示行星运动,以录像演示彗星运动、撞击木星等。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文本、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这些多媒体手段的使用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愉快接受知识的心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达到满意的效果。地理事物具有形象特点,利用多媒体图片,展现形象生动的地理环境,特别是一些人文景观,以图片、动画等提供一个展示形象的平台,让学生感知到丰富多彩的地理环境。通过观察、注意,分析地理事物的特征;通过思考、推理,判断地理环境特点、形成原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运用科学信息技术,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容易

地理与很多科目不同,需要大量的图形。一方面,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都是需要通过地图进行讲解。另一方面,图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加深记忆。

就第一方面而言,比如第六章第一节介绍亚洲的自然环境,在讲解亚洲的范围时,为了指出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分界,就需要如书本第2页的亚洲范围图。这个图是书本上已经提供的。但是第九章在介绍拉丁美洲时,并没有相关的图可以明确展示拉丁美洲的范围,以及与南美洲的区别。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采用PPT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而不是单纯地给出几段枯燥的文字解释。学生在回顾到这段内容时,也会在脑海里投射出同样的画面,帮助理解。

就第二方面而言,例如在讲解第七章第一节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时,仅依靠课本上的几幅图告诉学生“日本文化既有浓厚的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是不具有说服力的。同样,“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也需要以更多的图片来展示。从而既可以通过对比,体现出日本文化现代与传统思想冲击的特点,又可以类比反映出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相通之处和借鉴的关系。

在传统的课堂中,只凭一支粉笔、一张嘴,根本无法实现新课程地理教学的全部目标,而要真实地再现一些内容更是很困难的。随着摄像机、电脑等现代技术的出现,课堂中可以利用电脑模拟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演示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形成、板块的运动与大陆的漂移、海陆的变迁等,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把枯燥的知识、深奥的理论全部融入进去,学生学起来自然兴趣盎然。因此,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恰当运用信息技术,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色彩丰富和图形多变的特点,对重点知识和难点内容进行处理,使其突现出来,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因此,要求地理教师深入研究、精练教学内容,合理布局,提取要点,简洁表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并能够灵活运用,创造性地解决道理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国的降水”这一课,是中国地理的一个重点。这一课的重点是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特点。难点在于季风活动与雨带移动规律及与降水量的关系。在上这一课时,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在讲“我国降水量为什么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这个降水分布成因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影响我国的两类夏季风”化文字为图像,化“静”为动。通过师生简短的问答,学生很快明确了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参考文献

[1]童毓卿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年,09期。

[2]倪文希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政治课教学实效[J].引进与咨询,2006年,09期。

论文作者:张照庆 惠民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8月总第2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3

标签:;  ;  ;  ;  ;  ;  ;  ;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张照庆 惠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