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离不开制度设计——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几点思考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新发展战略,其核心贯穿了“以人为本”这一极富有人文精神的治国、执政理念。这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指导方针,是新一届领导集体总结改革开放25年来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建新的发展战略的转折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在人与物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方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以及人类与历史的关系方面,全面地贯彻以人为本位。
第一,人与物的关系,亦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人的本质是精神,如没有精神,人就是动物或物,所以,人与物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人所追求的并不单纯是物质生活和物质享受,还需要有精神生活和精神享受,经济发展不能使人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提高,而同时却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发展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全面提高,不仅仅是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还要包括人的精神生活、精神面貌、道德情操和人文修养的全面提高。所以,科学的经济发展观,就是既要人的物质财富的增长,也要人的精神财富的增长,使人获得全面发展。
第二,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这里讲的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具体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或者是自然的异化物,人类与自然是矛盾对立的或者是和谐统一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对自然环境产生极大的压力。如果说西方国家的环境(人少地多)可以承受工业化和现代化压力的话,中国无论如何难以承受。因为中国的条件是人多地少,而这些土地是已经开发了数千年的土地。这就是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根本问题。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这样一个阶段,即制造业高速发展,能源资源的消耗极高,因而对环境的破坏极大,如果不能避免的话,将影响可持续发展。
第三,人类与历史的关系。这里指的是人与时间的关系,或者说是人类在时间中的地位。历史是人创造的,人也要对自己所创造的历史负责。“以人为本”不是以“我”为本,不是以今天的人为本,而是以人类的今天和未来为本。科学的发展观讲究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吃子孙的饭,为人类的未来负责。所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身历史的肯定,也体现了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对全球、对人类的负责态度。
当然,我们说“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不是说经济增长不重要。实际上,经济增长是科学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的发展,没有经济的发展,就不会有社会的相应发展,没有物质财富的增长,也不会有精神财富的增长,也不会有文化的发展。所以,我们说发展是硬道理。我们所提出的“以人文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要求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不损害社会发展,不违背人的本质,不与人类未来相冲突。
科学发展观需要哲学观念变革
事实上,我们在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一系列矛盾,是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一个相当长时期所经历过的问题。而西方工业化国家在发展中所经历的这些问题,与西方人的哲学观念有关。而我们是在大大落后于西方的背景下开始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所以,我们在向西方学习和赶超西方的过程中,难免犯下西方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同样的错误。
首先,西方的发展观或者说工业化和现代化以来的发展观,事实上一直受到西方个人主义哲学的深刻影响。这种个人主义哲学体现在经济制度上,就是自由企业制度及其相应的利润原则。在这种制度下,企业组织是社会组织的中心,企业家个人是企业组织的中心,企业家以个人为中心考虑企业的经营,企业也必然以营利为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或监督,企业必然不顾他人利益,不顾社会成本,不顾自然环境。因此,科学的发展观不能以西方个人主义哲学为指导,而应提倡集体主义或整体主义。
其次,西方工业革命和现代化以来的发展观,还受西方哲学中工具理性所左右。我们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实质上就是理性的发展观。但是理性包括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传统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在工具理性指导下的发展。具体体现为追求经济效率而忽视价值判断,追求效率而忽视平等,追求短期效率而忽视长远发展,注重经济绩效而忽视人文价值。在这种以工具理性为特征的哲学观念主导下,经济发展必然出现重微观效益而忽视宏观效益,重短期效益而忽视长远发展,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发展。所以,要建立科学发展观,还需要对工具理性作适当的反思甚至批判,提倡包括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内的全面理性或科学理性。
再次,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观,受到西方二元主义哲学的影响。所谓的二元主义哲学,是将世界分为人与自然,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以人为中心,人类活动的目的就在于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这样,人类的经济生活就成为一种对自然的“征服”和对自然的“战争”,比如我们过去常说“对大自然宣战”。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经济活动,必然导致对自然的破坏。而东方哲学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这种“天人合一”观念,并不否定“以人为本”,人仍然是“本”,但人是在与自然和谐前提下的“本”,而不是与自然对抗的“本”。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观应当得到彰显,并成为我们科学发展观的组成部分。
倡导科学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科学的发展观是我们面对我国经济发展实际问题,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条件和机遇,提出来的一个科学的、符合现实实际的、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核心概念。新发展观由狭义的GDP扩展到广义的HDI(人类发展指数),正向人本主义回归的价值观转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的偏颇。与此相应的是要倡导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生活方式。这里涉及的是科学的增长观、科学的效率观、以及科学的消费观等。
倡导新的生产方式,就要建立科学的增长观和效率观。谈起科学的增长观,必然涉及到GDP问题。CDP相对于我们在计划经济时期采用的工农业总产值指标要科学得多,但也存在一系列缺陷。例如,它是一个流量指标,反映的是经济活动量,而不反映存量的变化;只反映经济活动带来的增量变化,而不反映经济活动产生的社会成本;另外,它是一个经济指标,不能科学地衡量社会发展水平。例如,经济活动既有产出也有消耗,甚至还有破坏,例如污染环境。不仅经济增长带来环境破坏不能减少GDP,而治理环境的经济活动及其产生的耗费却都要记入GDP。所以,环保是21世纪的新兴产业。如果没有破坏当然也就无需治理,但也就没有这块GDP的增长。我们是否想过,这块GDP的增长意味着什么。发洪水造成数十亿元的财产损失并不减少GDP,但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花了数十亿元,却都要记入GDP。所以就出现了所谓的“洪灾拉动内需说”。还有,非典期间我们都买了不少的药,有的吃了,有的干脆就扔了,有用没用都记入了GDP。所以还有“非典拉动内需说”。所以,我们在追求GDP增长的同时,要考虑我们的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成本。
西方市场经济制度下,企业在计算成本时,不计算外部成本,不计算社会成本,这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哲学传统是一致的。比如说,盲目地建高尔夫球场,企业和消费者都可能获益,但社会却未必获益,甚至可能受损。生产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对社会来说成本极大,但对于企业来说成本并没有发生。在我国,有不少污染企业之所以能盈利,就是因为污染没有记入成本。所以,目前发达国家不少污染行业到我国来投资,他们把钱赚回去了,却把污染留给了我们。我们得到了GDP,但同时也失去了环境。
倡导新的生活方式,必须建立科学的消费观。现代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导向本质上是消费导向。所以,科学的发展观涉及到科学的消费观。目前的盲目消费、挥霍,不仅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而且可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如在前几年某地盛行的牛奶浴,既不经济也不科学,仅仅是满足某些富人的虚荣心而已,但趋之者若鹜。这种畸形消费与我国分配不合理和贫富差距有关。所以,分配制度的变革也是建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生产讲求效率,实际上消费也应讲求效率。不仅生产有社会成本或外部成本,消费也有社会成本或外部成本,如果我们的消费活动只给自己带来享受却给别人带来牺牲,只给自己带来收益却给社会带来损害,那么这种消费就肯定是不科学的,也是低效率的。
尽快制止加剧不协调发展的做法
要建立科学的增长观、科学的成本观和科学的消费观,事实上涉及的不仅是观念变化而且还有制度设计。比如,我们在考核干部的成绩时,不仅仅以GDP为指标,比如我们在建设项目选择上,切实实行环境一票否决制,比如我们强制将企业产生的外部成本内部化等。所以,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必须以制度创新领先,必须以改革领先。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全新的执政观,是中国共产党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刻体现。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政策方针。与此同时,必须通过制度变革,使这些观念和政策,变成全社会的实际行动。
这里,最重要的是摆脱GDP为核心的指挥棒,建立新的领导干部政绩观和考核标准。为了克服单纯追求GDP的倾向,可以借鉴“绿色GDP”之类的概念,建立能够综合体现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存状况(包括教育、就业,健康等)、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并研究相应的计算方法。与往年相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增加了有关土地、矿产、水等自然资源情况,与原有的“环境保护”部分组成“资源与环境”,单独作为第十二部分。在公布GDP数据的同时,把环境、资源、生态等变化情况单列出来,同时,适当增加了社会发展方面的内容,如科技、公共卫生等领域的新发展情况等。这是极为可喜的变化。但是目前最迫切的是尽快制止某些加剧不协调发展的做法。比如,为了加快GDP增长速度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而不顾对环境的破坏发展污染工业;用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的办法乱圈地建开发区,建“形象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