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术传播视角的人文学科专著出版危机研究论文

基于学术传播视角的人文学科专著出版危机研究论文

基于学术传播视角的人文学科专著出版危机研究

万洪珍

(平顶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摘 要: 学术出版中,学术期刊侧重于研究成果的公示,学术著作则侧重于学术的传播,对于人文学科而言,其学术传播更依赖于学术专著的出版。人文学科专著出版危机的显在特征就是销量下滑,原因包括:科研考评机制及学术劳动力增加带来的学术环境变化;图书馆采购能力下降与实体书店减少的市场环境变化;研究者不读同行作品及专著自身可读性低带来的阅读行为变化等。专著出版危机影响学术传播的效果,可能的应对措施包括:重视大学出版社的设立与运营;加强专著出版的学术审查;重视专著的馆藏尤其是部分优质自费出版物的馆藏等。

关键词: 人文学;专著;危机;学术传播

“学术专著是对某一学科或领域或某一专题进行较为集中、系统、全面、深入论述的著作”[1],学术期刊侧重的是研究成果的公示,学术著作则侧重于学术的传播。因此专著出版本身的问题及其对学术传播的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人文学科专著出版危机及原因分析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专著出版危机开始在各类学术文献中出现,传统上将专著视为学术传播与学术成就认可重要元素的各学科领域,都受到了影响。

造成人文学科专著出版危机的原因复杂,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自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后,我国学术界和理论界关于“共享发展理念”的研究不断得到发展,为人们准确把握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但是对共享发展理念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上,过于宏观不够细化,导致践行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不协调。从2013年至2018年11月初,在知网上以“共享发展理念研究”为篇名和主题的研究文献共821篇:其中期刊论文503篇,优秀硕博论文53篇,报纸及会议论文265篇。各种理论成果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专家学者对于现实社会发展的关注。

(一)学术环境因素

造成专著出版问题的深层原因之一,在于高校对教师的职称晋升要求不合理,如晋升高级职称,不少学校要求教师至少出版一本专著。虽然有的学校未对专著做出要求,但出版一部专著可以替代一篇核心论文,在发表核心论文与出版专著之间,前者的难度似乎更大,于是很多教师选择了出版专著。这种急功近利导致很多教师将原本只能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文章扩充为200多页篇幅的专著出版,其学术质量较低,造成出版品数量增加,但并不能提升学术专著出版的学术品质。

有专著出版需求的除了大学教师,还有众多在读的人文学科的博士研究生。他们的专著出版需求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很多高校要求博士研究生必须发表足量核心论文才能获得毕业资格,由于发表核心论文难度较大,有些学校补充规定,其中一篇核心论文可用专著替代。二是,人文学科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出版专著成为一个重要的竞争砝码。

(二)专著市场环境的变化

1985年6月7日,文化部发布了《关于出版社兼办自费出版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其初衷是为了繁荣学术,解决学术性强、发行面窄的图书出版困难。市场经济时代,“出版商的本质是不确定性的承担人”[3],自费出版一方面稀释了出版社的出版风险,另一方面满足了部分个人与机构的出版意愿,达成了一种双赢的局面。

1.图书馆采购能力下降

这一政策对于出版事业与学术事业的影响基本是正面的。但今天,这种双赢已经部分变味,即不少出版社主要为赚取书号、印刷、设计等出版费用,出版方则主要为完成某项科研任务、评聘职称的条件积累。概而言之,这种学术专著的出版初衷并不是为了促进学术繁荣与学术传播,出版过程中自然缺乏严格的质量把关。大量此类专著的出版发行降低了学术专著的总体质量水平,对学术传播的影响是负面的。

3.自费出版盛行

近年来,面对出版市场严峻的竞争压力,出于经济理性,不少出版社将自费出版业务放在重要位置。部分出版社此类业务占比高达50%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健全教育宣传机制,培育生态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初步形成生态文明理念广泛认同、生态文明建设广泛参与、生态文明成果广泛共享的良好局面。

在批改过程中,教师在文章上评论、批注,但有时候学生无法充分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和观点,这样难免让教师误解或曲解。为消除这种沟通障碍,学生与老师面对面就作文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当面交谈的评价形式可以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做出具体的评价,帮助其发现自己英语写作方面的优点和不足。[1]教师与个别学生面对面沟通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学生由此可以热爱写作。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理解、重视和尊重,从而受到激励,更加认真地对待写作。

2.专业实体书店减少,线下零售渠道消失

专著市场环境的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

人文类学术专著以高校图书馆为主要市场,除此之外,专业书店也是重要销售渠道。20世纪90年代以来,专业实体书店受网络书店与电子阅读的冲击,生存艰难,不少书店只有选择关停。网络购书虽然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但经过观察可以发现,网络购书行为同其他网购行为一样,消费者选择商品往往依靠推荐与榜单。但通常,稍精深的学术专著不会进入推荐与销量榜单,普通消费者在网络书店基本没有机会接触学术专著。与之相反,实体书店中,读者能有充分机会与各类图书接触,并获得淘书、品书等一系列审美体验与文化享受;而且,“实体书店的阅读氛围和交流空间能较好地激发阅读兴趣和思维的动力”,[3]让读者更倾向于进行深度阅读,提升读者对专著类读物的亲近感。

高校图书馆的预算近年来虽一直呈稳步增长趋势,但上文已经提及,各类数字资源的涨价必然挤占图书的采购预算。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的品类没有减少,但低副本采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近几年高校馆新书采购复本量在1.0~1.5册/种之间的图书馆占比在三年间上升了3.16个百分点,复本量在1.5~2.0册/种之间的图书馆占比三年间上升了8.68个百分点,复本量在2.0~2.5册/种之间的图书馆三年间上升了5.23个百分点,而采购复本在3册以上的图书馆呈下降趋势,其中2015年同比下降6.90个百分点。”[2]

4.学术专著的文字可读性较差

本文所研究的无线无源转速参数测试方法基于电磁耦合原理,采用集总电路模型,原理图如图1所示,包含必不可少的两部分:读取天线与LC谐振器,其中图1(a)所示为读取天线结构示意图,图1(b)为LC谐振器示意图。信号源U1为单音频率的激励信号,f为源端正弦交变激励信号源的频率输出,读取天线端电压为U0,电流为I2,读取天线端电感线圈电感值为L2,LC谐振器电感线圈电感值为L1,电容值为C1,L1和C1组成一个串联的谐振回路。读取单元端采用单音频率的激励,当读取天线靠近LC谐振器时,LC谐振器将会产生谐振。读取天线与LC谐振器互感系数用M表示,耦合因数用k表示,且0≤k≤1,其中:天线的谐振频率为:

一本好的学术专著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良好的逻辑分析过程,这样是保证别人能读懂并且接受你的结论;另一方面也需要“文采”,学术专著并不排斥“诗性”和“修辞”。“许多学术研究专著尽管思想深刻,见解独到,思路严谨,论证周密,但往往有一个通病,就是表述上枯燥、呆板,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感,其甚者或有令人不可卒读之处”[9]。受研究框架的限制,当代人文学科研究者往往要花大量时间研究西方文献,而缺乏中国古典文学的修养,这是导致文笔不佳的一个原因。另外,大量研究性著作写作时,目标读者是各类评审委员会的专家,却没有在行文与叙述上为其他读者考量。人文学者的著作应流畅、雄健,散发人文精神并具有说服力,否则,无法吸引读者阅读购买。

二、对策与建议

为了解决专著出版的困境,国内许多学者专家纷纷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如应用电子出版、改革教师科研评价体系、加强出版经营的弹性与效率等,这些方案的成效仍有待时间检验,但值得进一步研究、讨论。基于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学术传播系统运作特点,及专著出版的现状,我们给出以下建议。

(一)大学出版社的设立与运营应受重视和补助

大学出版社是其母体大学的延伸,其使命都是创造、保存、传播知识,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威廉·瑞尼·哈珀认为,大学出版社是大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大学出版社,大学的价值可以在更深和更远的方向展开,以至于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4]

最后,全波形反演/层析成像方法应该用来提取整套的弹性参数(包括S波速度)。虽然已经提出了基于弹性波动方程的全波形反演/层析成像算法(Brossier et al,2009;Gélis et al,2007;Shipp and Singh,2002),但弹性反演仍然存在正演问题计算量大和波动复杂(如P波到S波的转换)的问题,这就增加了反演中的非线性因素。

在大学出版社的设立上,截至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共有2845所,大学出版社106家,国内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的综合型重点大学多拥有自己的出版社。一些规模不大,但专业性较强,学科特色突出的大学却很少拥有自己的出版社,这类高校应考虑设立自己的出版社。

虽然在畜牧业的不断发展中,为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在基层防疫部门建立了一些兽医实验室,但由于技术人员不到位等多种原因给实验室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阻碍实验室发展的最基本因素,如果不及早解决就会对实验室的长久性产生影响。

(二)加强专著出版的审查机制

中国高等学校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1996年仅为47.8亿,2015年增加至998.59亿;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经费支出1996年仅为7.5亿,2015年增加至391.03亿。前者增加近21倍,后者增加约52倍。经费投入大大提升了学术成果生产能力,但学术专著出版领域的相关审查制度并未正式建立起来,这导致:“中国大陆地区学术出版的数量和质量严重不成比例” “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存在低水平重复,甚至抄袭和剽窃的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求出版社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审查机制。这一机制可由大学与出版社合作推动,出版社负责出版营销,大学负责推动审查工作。教育部等学术主管单位则应加强补助学术著作送审的相关费用。

三、总结

学术专著的出版是学术传播的重要形式。网络时代以来,由于可检索性的优势,人们更依赖学术期刊及其数字化资源,并将其当作学术传播的主要途径。这里,我们有必要重申,学术期刊的主要功能是公示,学术著作的功能才是以传播为主。为了应对学术专著的出版危机,我们应当进一步考量人文学科各种学术传播的特性,如人文学科知识的搜索特性、人文学科接受数字网络技术的程度和需求、人文学科知识呈现和使用方式、人文学科内容的传播和使用特质等,并在出版审查、馆藏建设等方面做出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叶继元.学术图书、学术著作、学术专著概念辨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1).

[2]新书贡献率整体下降,低复本采购成趋势:全国高校馆2015年版图书入藏概况分析[N].图书馆报,2016-3-25.

[3]黄玉蓉.文化政策视野中的实体书店保护研究.引自:于平,傅才武.中国文化创新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65.

[4]于文.出版商的诞生:不确定性与18世纪英国图书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75.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079 (2019) 21-0076-02

作者简介: 万洪珍,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讲师。研究方向:媒介文化。

标签:;  ;  ;  ;  ;  

基于学术传播视角的人文学科专著出版危机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