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的角度及其转换_部分与整体论文

意义的角度及其转换_部分与整体论文

意义的角度与转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角度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以名词为例,从借代角度来探讨语言词典中一般不加界定或很难界定的意义角度与意义转类问题,并尝试用一种准形式化的方法来描述此类语言现象。

关键词 词汇语义学 语义学 自然语言处理 词库理论

Semantic view-angle and meaning shift

Gong Qunhu

(Institut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Shantou University,515063)

Abstract Language dictionaries in general do not define or find itdifficult to define the issue of semantic view-angle and the issue ofshift in meaning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ed the problem of semanticview-angle in relation to meaning shift,with nouns viewed from theangle of metonymy as examples.Also,the paper attempts to describe thiskind of linguistic phenomenon by means of a quasi-formal method.

Key words lexical semantics semantics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lexicon theory

1. 结构中与词的形式相对应的意义

在探讨语言意义问题的时候,我们离不开不同层次的结构。我们对语言结构的基本看法可以简化为:句法结构是形式层次,概念结构[①]是意义层次。是词汇使这两个层次对应起来,使句子实现句法——语义的实体化。在这个框架中,词义不但范围较宽,而且处于重要的地位[②]。我们曾就这个问题作过初步的探讨[③]。

以句义是小于句子的语言单位(如词)的意义组合这个假设为前提,我们在遣词造句的时候,会自动选择适当的词,使它们以某种单一的意义进行组合。这里隐含的内容是:结构选择特定的成员,成员具有进入特定结构的属性信息。或者说词(或词组)带有句法和意义的信息。

单从意义信息方面来考虑,我们的大脑先得有类似于词典中多义词不同义项的记忆,然后才能确定使用能表达这个义项的某种语音形式,而不用别的语音形式。

然而我们可以肯定人的大脑并不是通用词典那样存储词义。一方面,人的大脑是动态的开放性的,从数量角度来看,很少人对词的记忆可比得上一本词典;另一方面,通用词典对词意义的解释与人脑相比,则只是冰山的一角。根据词典,我们无法解释“学车”表示“学开车”而不表示“学修车”。词典所缺少的是概念的层次。从直觉上看,人脑“操作”的并不是词本身,而是可以用词也可以用其他形式所表达的概念。因为语言固然极为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心灵表达手段[④];作为标签的词的语音形式与概念有着复杂的对应关系。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怎样来揭示并描述词汇的语音形式所表示的复杂的意义。

以上述考虑为起点,我们以名词词义为例来探讨意义的角度和转类问题:

(1)a.前边有一堵墙。(整体)

张三刷墙呢。(表面)

b.汽车在停车场里。 (整体)

张三正在洗汽车。(表面)

“墙壁”和“汽车”的词义角度在(1)中随着动词的不同而不同。我们建议用“概念角色”[⑤]指称这种在具体结构中表现出来的同一个词(义项)的不同的典型概念角度。

这些概念角色并不是传统词义学中所讨论的“词义引申”,通用词典也不会在具体词条或义项下分别开列出类似的角色来;但是说汉语的人知道“洗汽车”指的是“洗汽车表面”,因而在交际中一般说前者,不说后者。

词的概念角色与其概念处延的特点密切相关,比如,门、窗等物可移动部分和通口等是“门”、“窗”的典型概念角色:

(2)a.张三进了房门。 (出入口)

b.张三把门漆成了红颜色。 (物体表面)

c.张三开门。 (可移动的物体)

我们并不把“墙壁”、“汽车”和“门”的各个不同的概念角色算作这些词的不同意义,更愿借用计算机术语,把词义看作是“缺省”(Default)的概念[⑥],能够在具体语境中“设定”(选择)具体的概念角色。这是人理解或运用概念的特点。支配这种特点的机制则是在具体条件下的“认同”。

人类语言中“认同”的机制有两种:一种是比喻(相似认同),一种是借代(相关认同)。首先需要澄清的是,把比喻和借代仅看作是修辞手段的观点是谬见。莱可夫和约翰逊曾对语言与思维中的比喻的机制作过广泛而深入的探讨[⑦],我们也曾用这两种机制解释过大量的词义变化现象,并对比喻及本文侧重的“借代”作过界定[⑧],兹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就词义的角度和转类而言,借代较比喻运用得更为广泛。

在语言中,能够使借代产生的“具体条件”是语境。为说明问题起见,我们暂时把语境仅限定为组合条件。用借代来解释词义的概念角色,使我们能够借鉴以往对借代角度研究的成果。如(1)中的表示“墙壁表面”、“汽车表面”和(2)中的表示“出入口”、“物体表面”、“可移动的物体”等都可以看成是“以部分代整体”这一角度的下位类别的具体表现。

(1)和(2)看起来表现出以词为单位的个体性较强,对成类词的概念角色进行全局性描述似乎并不太容易。但我们仍假定词所表达的概念角色可以进行界定与描述,界定与描述在概念类的框架中以成类的词为基础,以个体的词为基本单位。

2.词义角度问题

以某种“人造物”的概念为例,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整体,但也可以按常见的借代角度把它视为不同部分组合成的整体等,但情况并非这么简单。词所表达的这种典型概念角色,需要在特定的组合结构中来探讨。

(3)张三学车。(学开汽车)

张三学琴。 (学弹琴)

上例中的“学”换成“教”,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如要填补(3)中句子形式上“省略”了的意思的标签,没有人会说成“学修车”或“学弹琴”。在(3)的具体组合中,“车”和“琴”的概念角色会“设定”为“开车”和“弹琴”这些典型的概念角色。这种角色不应只看作动词“学”的意义:因为“开”和“弹”并不与“学”直接发生关系,而是与“车”和“琴”有紧密的关系。可见,事物作为整体或部分与其参与的典型活动是一个重要的借代角度,以往的词义学研究忽视了这一点。

基于对(3)的讨论,我们在更大的范畴里找到了其他的典型情况:

(4)a.张三学汉字。 (学认字、写字等)

b.张三学毛笔字。(学写毛笔字)

张三学画儿。(学画画儿)

如果说(3)所侧重的是机械器具的操作,那么,(4a)谈的则是系统性知识[⑨]的掌握,(4b)则偏重于人们所公认的艺术活动或其他“创造性”活动中产品的创造。由此,我们可以分出下面的概念类别,并界定出由与相应类别相关的一种典型活动所引起的借代角度:

1.系统知识→系统掌握 2.机械器具→操作 3.技艺产品→制作

把词同这些概念联系起来,“数学、音乐”等可归于第一类。这一类词所表达的相对抽象的概念,通常被看成是一门学科或者一种心智现象,需要综合性活动才能掌握。人们通常还把这种综合的活动视为一个整体。“单杠”、“电脑”等可算作第二类,“面点”、“西菜”等可视为第三类。人们并不总是把与这两类词(或词组)所反映的概念相联系的活动理解成综合性的,而是明显地侧重于一个典型的角度。

但有一点使我们对上述分类感到不安:我们还完全可以把第二类和第三类概念中的大部分情况视为系统知识。一旦某些具体的概念上升到系统知识这个抽象的层次,我们便不会从具体的角度来理解了。“学单杠”这时只能理解成“学单杠这种体育项目的系统知识”,“学画儿”也不能理解成是“学画画儿”,而要理解成“学绘画这种系统知识”。这样一来,岂不是没有类别可言了?

采用选择的优先层级可以弥补分类的这一缺陷。尽管“学画儿”不只是学画画儿,还学相关知识,可以说前者隐含了后者,但是“学画画儿”的这个理解层次的存在是不容否认的。这样考虑,第二类和第三类的优先层级可以分别定为“操作>系统知识”和“制作>系统知识”。

与某类概念相对应的词或词组,是不是全部都可以使用同一类的借代呢?我们可以看一看“车辆”的下位名称集合:

车辆={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独轮车,……),畜力车(马车,牛车,……),机动车(火车,摩托车,汽车(小车,公交车,卡车,……)……)……}

结合上文的讨论,这类名称的一个借代角度是“驾驶车辆”。我们发现有些下位名称继承了这一概念角色,有些却没有。“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小车”等可以作“学”的宾语,“火车、马车”等却不能。其中有一些还难以确定。看来,同类的词或词组在这一点上并不平等。表示车辆的名称能否实现这种借代,还取决于人们对名称所指的车辆的某一种社会性认识:一些车辆比另一些车辆跟个人的关系更密切。

如果只解释语言的理解问题,我们便可以只以类别为单位界定概念角色,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只能听到“学自行车”这样的正确搭配。假如还要描述语言的生成问题,以类为单位的界定只是第一步,对个体的界定必不可少;不然,我们在造出“学自行车”的同时,还会造出“学火车”之类的错误搭配。

3.典型的词义转类举要

概念的角色与整体概念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可以按互补分布的音位变体与音位之间的关系来理解。

具体概念中有的角色极为固定,使表达此概念的词产生了一种新的意思(转类),在词典中常列为该词的义项(多义)。多义问题研究较多,这里暂略。“反训”和词性变化也可以纳入这个范畴里。前者如汉语的“受、授”、“救火、救人”,英语“离开房间(leave the room)、留下纸条(leave a note in the room)”,法语“追猎、驱赶(chaser)”等[⑩];后者如各种语言广泛用工具名称指代人使用工具的动作。这也都是典型概念角色的固定化。然而,还有一些转类现象尽管相当明显,但因其概括较强,很难看成是某一具体词的问题,通用字典也不一定或者不可能列为某一个词的义项。

一些较小的动物,在人食用时,通常以整体出现。表示这些动物的词可直接指代“肉食”这一类意思(11),如(5c)。这也不只是汉语的特点,如英语中的鸡鸭鱼(chicken,duck,fish)等词也有这种借代转义。

(5)a.张三养牛、养羊、养猪、养鸡、养鸭、养鱼。

b.张三吃牛、吃羊、吃猪。

c.张三吃鸡、吃鸭、吃鱼。

语言中像这种较普遍的转类还有容器名转类表示内容,机构、地方名称等转类指抽象的组织成员等等:

(6)a.大瓶子是酱油,小瓶子是醋。

b.茶壶不满,杯子是满的。

(7)a.北京和华盛顿都希望中美两国保持良好的经贸关系。

b.动物园不让小孩子单独上猴山。

上边(6)中的例子即汉语界常提起的“你吃大碗,我吃小碗”问题。我们常把如“桶、箱子、盆子、杯子、篮子”等容器与其中的内容视为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角度,这些角度可以由具体的组合进行设定。在上述例子中,我们不能把表示容器的词理解为容器本身,而要理解为容器里装的东西。在如“瓶子破了。”这样的组合中,“瓶子”就没有上述语义读入。在一定条件下,人们还甚至把“手、勺子、肚子”等视为“容器”。(7)也可以看作是容器名转指容器内容的一种特殊情况,不过“北京、华盛顿、中美两国、动物园”的“内容”专指抽象意义上的人。谁也不会把(7b)理解成“动物园里的动物不让小孩子单独上猴山”。

上述意义转类现象不是单纯的语用问题,而首先是由概念决定了词义内部的问题。比如在谈“租用”关系时,我们可以说“银行租了楼房”而不能说“楼房租了银行”,这是“银行”和“楼房”的概念本身的规定所决定的。

有些事物与人的情感有因果关系,表达情感的词会转而用来描述这些事物。

(8)a.张三很悲伤。

b.张三不爱看悲伤的小说。

下例范围更大,可帮助我们思考上述意义转类现象:

(9)a.张三把(教室的)门锁了。

b.张三把教室锁了。

(9a)和(9b)的意思相同,只是我们从不同角度或具体或笼统地表达同一个整体概念。“盖(瓶子的)盖子”、“盖瓶子”(的盖子)”甚至于“盖(装着)胶水(瓶子的盖子)”等亦属此类。意义转类是典型意义角度的固定化,同样需要在类似的整体概念这个层次来理解。

4.词义角度与词义转类的描述

下面我们仍以个别名词为例,尝试探讨意义角度和转类的描述问题[①②]。

比如,我们需要怎样描述“门”的意义信息,才能解释“漆门、擦门,开门、关门,进门、出门”等典型组合中反映出的不同角度呢?首先,门是人造物件整体;其次,门有其特有的内部组成部分(可移动部分和固定部分等);再次,在更大的整体概念中来看,门是部分或全部封闭空间的出入口。此外,在我们的一般认识中,上述第二项不是必有的。我们把“门”单纯描述为门扇等部分或封闭空间的出入口等,只谈了概念的外延层次,并不能解释典型词义角度的典型组合条件,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概念角度和具体条件下词表达的概念角度和词的组合条件表达出来。比如:“房门”的组合讲门的总体概念及与其相联系的概念,“进门、出门”表示进出一个封闭的空间,“开门、关门”是试图使封闭的空间可进可出。在自身概念的内部,门作为物体具有物体普遍具有的和自己特殊的概念角色,“一扇门”在谈整体中的部分,“漆门”等涉及的是物体的表面等。我们用abcd表示概念角色,xyz表示诸如施事等语义角色变项,R1、R2…Rn表示关系,示意性描述如下:

门:

1.整体概念:人造具形物(a),封闭体(房间、汽车、院子……)(b)

2.组成部分:通口(c),可移动部分(d)……

3.典型关系:进(出):R1(X,C)且(R1(X,C)=R1(X,b))

开(关):R2(X,d)且(R2(X,d)=R2(X,b))

漆(敲)……:R3(X,a)……

整体概念描写词义的概念类属或词义概念作为部分与上位概念的关系,组成部分描写此概念所指对象的组成要素,典型关系描写词概念角色典型的组合关系。

上例列出“漆”等项典型关系是冗余的,旨在说明问题。因这种活动非“门”所专有,只需按类描述,如三维物体占空间位置,有表面,有重量等等,概念类属关系一经声明,类属信息即可继承。此外,需要强调的是,这仅是一种典型化的描述,既可省简,也可增繁。比如,我们还可以增加“开、关”等与“通口”的逻辑关系等。如果用于语义计算机处理,要视系统的任务而定繁简程度。即使一般的语义描写,也无必要且不可能做到巨细无遗,体词的意义还可以在相应的谓词中来限定,两者相互补足。

又以“自行车”为例,我们可以尝试性描述为:

自行车:

1.整体概念:车辆(a)

2.组成部分:车轮(b),车架(c),车把(d),脚踏(e)……

3.典型关系:骑:R1(X,a)且((R1(X,a)∈R(X,a))

[假定在整体概念“车辆”的界定中,典型关系为驾驶:R(X,a)]

在解释“张三学自行车”或“张三练自行车”时,我们可以通过“自行车”的概念角色的典型关系来将这些句子看作“张三学骑自行车”或“张三练骑自行车”。

与此类似,由于“动物”在整体概念中可界定为“动物的肉”,而“容器”也可以相应地转类为“内容”。在此描述的基础上,“张三吃鸡”即可解释为“张三吃鸡肉”,“银行决定降低存款利率”也可以解释为“支配银行的决策人员决定降低存款利率”。名词表达的概念角色的内部约定支配着这些语义读入。有些角色在整体概念层次,有的在概念所指物的组成部分层次,但都要落实到上述“典型关系”这个词义层次上,以达到解释句法结构所表达的隐性意义这个目的。

上文对词义角度与转类的归纳只是初步的尝试,我们认为这样的描述不但可行而且必要。随着计算机语义解释与生成处理的需要,这个问题的研究显得更加迫切。有必要说明的是,人脑奇特地存储、记忆、联想词汇并组合意义的方式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我们只能观察具体的语言结构,从典型性或者策略性的角度来归类、描述。

注释:

① 概念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s)是杰肯道夫(R.Jackendoff)的术语。杰肯道夫用语义函数(semantic function)来描述概念及概念的组合,以此描述句义。详见杰肯道夫著SemanticStructures,Cambridge,MA:MIT Press,1990,简介见徐烈炯《语义学》(语文出版社,第205—208页,1991年),又见拙文《论句法语义一体化分析中词义的地位》,刊《语文研究》,1996年第4期,第32—39页。

② 简要地说,我们所讲的词义不是传统词义学所谓的概念义及附加义这两项,而是从策略上可以放入词库中的词的语义及句法诸方面信息。详见附注①文。

③ ⑤ 参见附注①拙文。

④ 详见杰肯道夫的普及性读物Patterns of Mind:Language and HumanNature,1993年,Simon &.Schuster International

Group: HarvesterWheat heaf第二部分,第83—100页及第四部分第159—183页。

⑥ 如在通常操作系统状态下,电脑显示器屏幕的背景为黑色,前景为浅白色。这只是显示器屏幕的缺省颜色,必要时这些颜色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设定。

⑦ 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1980年,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

⑧ 见拙文《人体器官名词普遍性的意义变化及相关问题》,刊《语文研究》1994年第4期,第42—48页。

⑨ 这里所说的“系统知识”包括技巧等,但不一定是学校的课程。

⑩ 外文例引自Taylor,J.R.的专著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1989年,Clarendon Press:Oxford,第126页。

(11) 这个概括仅涉及典型情况。伍铁平教授从类型学角度对此问题作过深入研究。他认为“此事很复杂。英语在借入法语以前,同现代法语一样,用‘牛’、‘羊’兼指其肉名”。斯为反例。

(12) 下边的描述借鉴了美国词库理论研究者普斯特约夫斯基(Pustejovsky)的生成词库(generative lexicon)理论。详见Lexical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刊Artificial Intelligence,1993年,总第63卷,第193—223页。

标签:;  ;  

意义的角度及其转换_部分与整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