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历史主体性思想探析--兼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恩格斯的误读_西方马克思主义论文

恩格斯历史主体性思想探析--兼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恩格斯的误读_西方马克思主义论文

恩格斯历史主体性思想探析——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恩格斯的误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恩格斯论文,主体性论文,探析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方马克思主义有人认为,恩格斯的历史观是“物质自然主义”、“非人哲学”,否定主体的作用,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其实,在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关于人的理论,既肯定主体的存在和发展要受客体的制约;又肯定主体具有巨大的认识和实践的能动性。

“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理论支撑点。恩格期同样是关注着“人”的问题而开始自己理论求索的,恩格斯思想演变过程经历了由信仰宗教到无神论,由唯心到唯物,由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但他无论是信仰宗教还是抛弃神,无论信仰唯心主义还是转向唯物主义,都与对人性、人的自我意识的寻觅和思考联系着,表现了对人类命运的热情关注。

当恩格斯还是有神论者时,就曾表示:“要是有人对实证的基督教采取傲慢态度,我就起来捍卫这个学说,因为它出自人的本性的最强烈的要求”。〔1〕当他转向无神论而批判神学时, 是从人的本质去揭示宗教的世俗基础以及社会本质。他在批判卡莱尔时明确指出,历史不是神的启示,而是人的启示,并且只能是人的启示。我们的任务就是把神学家从历史那里夺走交给了神的历史内容再“归还给人”。〔2〕

1838年,年仅18岁的恩格斯在他写的《贝都英人》的持中,以同情笔触表述了“沙漠之子”贝都英人的痛苦处境,为他们鸣不平,诗中闪烁着憧憬自由的主体性思想。在稍后发表的《鸟培河谷来信》中,通过对鸟培河谷下层民众特别是工厂工人的悲惨境遇和苦难生活的描述,揭露了残酷的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是怎样断送了人民在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发展,流露出对当时人的生存状况的忧虑和关切,表现出要求改善人类生活(尤其是劳动者生活)、促使社会进步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这时候,恩格斯的历史主体思想或人学思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现实性和人民性。

恩格斯和马克思都曾一度是黑格尔哲学的信仰者,属青年黑格尔派。当时恩格斯推崇人的自我意识和人的主体精神,把人对自然对象改造的成功视为主体能动性的胜利。他以浪漫主义色彩写道:“人类的自我意识也就是那只奇异的凤凰。它用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筑起自梵的柴堆。从化旧事物为灰烬的火焰中恢复了青春,重新冉冉升起”。〔3〕

1843年,恩格斯写了被马克思称为天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及《英国状况》等著作,他以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思想表达了新的理论意向,他不再用“自我意识”、“观念”这类黑格尔派的术语。象马克思一样,“人”成了他的理论支撑点。他的理论视角集中到“那种自古以来就有并和历史一同发展起来的巨大对立,即实体和主体、自然和精神、必然和自由的对立。”〔4〕值得重视的, 这种对立已不是抽象的自然和精神,而是作为生产要素的自然和人,即作为对象的客体和劳动的主体。精神,此时只不过是劳动主体和自然客体的中介环节,而不再是一种抽象的存在。恩格斯还强调,劳动是主体的本质,劳动是“人的自由活动”,是“一切财富的泉源”。〔5 〕人不仅一般地超越自然,而通过劳动改造了自然,主体本质即劳动已被视为社会本体意义上的存在。

但是,恩格斯认为,在当时剥削制度的现实中,主体的劳动本能被异化了,人丧失了自身的主体地位。他认为,“古代世界根本没有主体权利”,人尚未确立自身的主体性。资本主义表面上承认了人的理性本性,人是自由自觉的主体,但现实中,反人的非理性发展“变得更不合乎人性”了。〔6〕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遵循着利益统治人, 财产统治人,人作为主体反而成了“物”的奴隶。这个“物”不再是自然物,而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客观经济力量即“金钱——财产”。恩格斯的理论逻辑由此进入到人创造的不同于自然物的经济生活、经济关系。但主体却在自己创造的自在客观力量中更深地失去了本应具有的主体性。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恩格斯大声疾呼:把人的本质还给人,“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7〕唤起人的自觉, 了解人自身固有本质的伟大和高尚,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8〕这样, 就会解开历史之谜,消除人的异化,人重新获得人性,占有自己的本质。

我们从恩格斯早期思想发展轨迹中可以看出,他由对“人”的关注到用人本主义(而非实证主义)的尺度去透视历史,凸现了人的主体性。再从人性和人性异化透视历史,仍属于从先验的思辨的主体本质出发的人本主义范畴,虽然接触到劳动,从总体上看,还是非科学的。但是,其中有重要的理论质点,为而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他注意到工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 〔9〕他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看到了作为主体的人创造的经济发展总是偏离主体意向,“永无止境的摇摆不定”!这种源于主体又外在于主体的异化,“是纯自然的规律,而不是精神的规律”。〔10〕这样,他就十分接近历史唯物主义的大门槛了。

1845~1846年间,恩格斯和马克思共同创立的以社会实践为理论框架建构的唯物史观形成了,他们断然抛弃了以人、人性异化论这种带有浓厚伦理色彩的人本主义唯心史观。在历史观的变革过程中,他们超越了费尔巴哈哲学人本主义的异化论。费尔巴哈虽然把“人”当作自己哲学的核心,但他的人是抽象的,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11〕他们对费尔巴哈的后继者“真正社会主义”关于抽象人性论和“爱”的空泛说教,痛加批判,指出那是一种“非历史主义的抽象”。〔12〕马克思恩格斯不是不谈“人”和“人的本质”,而是把“人”放到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从而深入到社会物质生产中去揭示“人的本质”。马克思由此作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科学论断。恩格斯坚持这一论断,后来,他把历史唯物主义称之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13〕事实证明,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都十分重视作为历史主体的现实的人,十分重视历史主体的创造性活动——实践的作用。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论断是众所周知的。没有以社会实践即反映主体能动性这一支点作为理论座标,没有对主体创造性的重视,要实现历史观的这次伟大变革,是根本不可能的。以主体能动的实践—生产劳动为出发点,以实践作为社会生活的本质,以人类解放和人类进入自由王国为归宿,这是贯穿唯物史观的一条基本线索。西方马克思主义说恩格斯的历史观是一个“人学空场”的“自然主义”,国内有人认为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见物不见人”,这是对恩格斯在实现这一伟大变革中的作用缺乏了解的缘故。

当然,在这里重要的是把握好实践功能的度,应当把旧唯物主义忽视了的,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了的主体能动性恰如其分地还给历史。既要反对历史领域的意识驱动论,主张人的社会实践(生产)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又要摈弃英雄史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和历史的创造者,实践使意识物化,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这些原则便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科学的客观性规定,同时也体现了主体的能动的实践创造活动的历史辩证法。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出于反对第二国际某些理论家将唯物史观庸俗化以及早年苏联哲学界对唯物史观的一些理论观点的教条主义解释,注意到当时存在着的实践性原则的弱化倾向,力图重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这本无可非议。但是,他们却没有沿着正确的理论思路前进,反倒“走火入魔”,陷入了否定历史辩证法的客观性的新的隐形唯心史观。他们还常常将传统哲学教科书中的教条主义倾向(这种倾向现在还存在)归咎于恩格斯的理论意向,并将恩格斯与所谓重视主体性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对立起来。在他们看来,是恩格斯漠视人的主体性,漠视人在创造历史、改造自然中的能动作用,说什么恩格斯仅仅关注那些外在于人的客观规律,即“自然本体辩证法”,忽视了马克思关注的历史主体性实践本质,即他们称之为“总体性原则”或“主客体运动的历史辩证法”。这并非历史的真实。同时,也使他们本来含有的合理性变成高层次的理论混乱。历史的事实是恩格斯和马克思无论在自然观还是在历史观上根本不存在什么“对立”,甚至也谈不上有什么原则的理论分歧。

恩格斯在同马克思合著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中写道:“历史什么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无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的,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的人,‘历史’并不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4〕这段写于1844年的话,生动地说明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及主体性怎样能动地创造历史。使社会历史拥有无穷无尽的丰富内容。如果说《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完成的。恩格斯担负的写作任务较少,从思想内容到写作风格都可看出他们二人的区别。而到了他们合写的第二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难以看出这种区别了,在关注历史主体问题上,他们是完全一致的。《形态》指出,社会的现实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人们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就间接地生产着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15〕书中一再强调社会和社会历史中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劳动创造。人们的生产活动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构成社会存在和社会结构的基础,这些已是大家熟知的唯物史观的基本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恩格斯的责难或误释,主要集中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两部著作中。匈牙利的卢卡奇认为,《反杜林论》中“根本没有提到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最重要的相互作用,更不用说给予它本应值得重视的地位了”。〔16〕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施米特说,恩格斯“有意撇开不谈‘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即在自然脉络关系中那种叫作社会劳动的特种形式的相互作用的现象”,是“倒退到素朴实在论”,“导致一个‘自然——主体’的泛神论”。〔17〕如果从字面上看,恩格斯的这两部著作似乎过于强调外部自然界自在规律的作用,很少谈论人,谈论历史主体的作用,但从实质上看,这两部著作蕴含着丰富的而且深刻的人学思想或历史主体思想。我们想指出以下主要几点:

首先,恩格斯在谈到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时,充分地阐述了主体的作用和主体性思想。他多次批评旧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片面性,明确指出人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18〕动物通过它们的活动也改变外部自然界,影响其周围的环境,但这是无意识地发生的,而且对于动物本身来说是偶然的事情;而人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日益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恩格斯还举例说明,动物在消灭某一地方的植物时,并不明白它们是在干什么。人消灭植物,是为了在这块腾出来的土地上播种五谷,或者种植树木和葡萄,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可以得到多倍的收获。进一步说,恩格斯并不否认动物具有从事有计划的行动的能力,但是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打上它们的意志的印记,只有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其次,恩格斯在谈到人的活动和思维发展的关系时,深刻地阐发了主体的作用和主体性思想。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话:“自然科学和哲学一样,直到今天还完全忽视了人的活动对他的思维的影响;它们一个只知道自然界,另一个又只知道思想。但是,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因此,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是片面的。它认为只有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在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19〕在这里,恩格斯不仅坚持了他历来主张的人和自然界是思维、意识的真实基础,而且深刻指出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是“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人的智力是随着“改变自然界”即生产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第三,恩格斯重申了马克思早年就提出的“人化自然”的思想,由此也阐发了主体性思想。他说,日耳曼民族移入时期的德意志“自然界”,现在只剩下很少很少了,地球的表面、气候、植物界、动物界以及人类本身都不断地变化,而且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的活动。这一思想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化的自然”的论述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在表述上更为通俗和生动具体罢了。恩格斯同马克思一样,承认“自然界”的先在地位,承认有自在自然。但他们更强调“人化自然”或者“人的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的重要地位。马克思说:“被抽象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20〕恩格斯则说,原初的德意志“自然界”所剩极少,而且德意志自然界在千百年来没有人的干预而发生的变化只能是微乎其微。马克思认为,人的丰富的感觉能力、认识能力是由于在改变自然界的过程中,由于人化自然的形成而产生出来的;恩格斯则指出人化自然(“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是“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这些论述都阐扬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能动性。

第四,恩格斯对历史主体和主体性还坚持作历史的具体的动态分析,不作抽象的肯定和议论。这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有突出的表现。他一直批判杜林抽象地谈人和人性的种种谬论,而主张考察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例如在论述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时就体现了这一点。他提出:“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质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21〕文化上的进步则是由人支配自然力的情况亦即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包括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所决定的。早期人类学会摩擦生火,也就是发现了从机械运动到热的转化,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人向自由迈出了一大步,这也可以说是主体性的一次历史性昂扬。近代人类发明了蒸汽机,也就是发现了从热到机械运动的转化,在社会领域中引起了巨大的解放性变革,人向自由迈出了一大步。由此可见,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的主体性也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同自由受着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利用的程度的制约一样,主体性弘扬的程度也受制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五,恩格斯关于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论述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主体和主体性思想。首先,他指出整个人类历史还非常年轻,人类迄今尚处在必然王国之中,还谈不到真正的人的自由。在一定意义上还没有真正确立人的主体地位。人类在改造自然、支配自然力方面虽然争得了一次次的胜利,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因为对于每一次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至于在社会领域,人在一定意义上还没有最终地脱离动物界。因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中,人们并没有“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22〕人们自己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如同异已的、统治着人们的自然规律一样还在与人们相对立。因此人们不能满足现状、固步自封,而是要变革社会。改造自然,使人类既成为自然界的真正的主人,又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其次,他告诫人们,要真正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和体现主体的作用,必须以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为前提。他要求我们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23〕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为此,恩格斯强调要抛弃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要认识到人自身与自然界的一致性。我们要做自然界的自觉的真正的主人,就应当学会而且事实上在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或估计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同样,我们要做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也应当正确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人们的社会行动的规律,并且熟练地运用这些规律。不过,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恩格斯说:“如果我们需要经过几千年的劳动才稍微学会估计我们生产行动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那末我们想学会预见这些行动的比较远的社会影响就困难得多了。”〔24〕它需要经过长期的常常是痛苦的经验,经过对历史材料的比较和分析,才能渐渐学会。再次,他进一步指出人类要进入自由王国,要实现真正人的自由,要使人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结合的真正主人,单是依靠认识(即使是正确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恩格斯在这里所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者),以及和这种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25〕在恩格斯看来,只有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度发展了,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之后,人才能支配和控制原来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才能过上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相协调的生活,才能熟练地运用社会行动的规律,才能控制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已的力量。“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26〕这些精彩的论述,既体现历史的唯物论,又体现历史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体思想的要义所在。

西方马克思主义把恩格斯的唯物史观称之为“消极自然主义”,不重视历史上体的社会作用,这是误释或曲解。传统哲学(包括现行的一些哲学教科书)也没能深刻把握恩格斯历史观的深层逻辑意向,把它视为类乎无主体的。事情恰恰相反,恩格斯既重视历史的客观进程,又科学地估量人的主体作用;既承认人类主体在特定历史条件的畸变,又展望未来社会中人类自由发展创造前景。恩格斯这方面的珍贵思想遗产,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注释: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第504、268页。

〔2〕〔4〕〔5〕〔6〕〔7〕〔8〕〔9〕〔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50、658、611、611、650、651、674、614页。

〔11〕〔12〕〔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8、606、24—25页。

〔13〕〔18〕〔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7、517、551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119页。

〔16〕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4 页。

〔17〕施米特《马克思的自然观》。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78页。

〔21〕〔22〕〔23〕〔24〕〔25〕〔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54、323、518、518、519、323页。

标签:;  ;  ;  ;  ;  ;  ;  ;  ;  ;  

恩格斯历史主体性思想探析--兼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恩格斯的误读_西方马克思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