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防治SARS的多项科研工作取得进展_非典型肺炎论文

海峡两岸防治SARS的多项科研工作取得进展_非典型肺炎论文

海峡两岸多项抗“非典”科研取得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峡两岸论文,多项论文,非典论文,进展论文,科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非典”(非典型肺炎)是一种新的传染病,开展科学研究是人类战胜“非典”的必要手段。目前,海峡两岸抗“非典”研究已在病原学、实验室诊断和临床治疗等方面取得相当进展,并在共同抗击“非典”疫情中加强了交流和合作。科学的分析和论证,使人们对依靠科学抗击“非典”增强了信心。

1.祖国大陆抗击“非典”科研取得可喜进展

祖国大陆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建立的国家实验室网络成员国之一,参与并确定了冠状病毒是“非典”的主要致病原以及基因序列的测定。

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学联合攻关课题组,对上海首例临床确诊为传染性“非典”患者的咽试子标本经多种细胞培养,终于分离出冠状病毒样颗粒,并经鉴定已排除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这表明SARS(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研究已迈出坚实一步,并取得重要成果。

同时,祖国大陆科学家研究确认,此次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元凶是一种人类尚未认识的新型冠状病毒,它与以往冠状病毒核酸64%相同,36%不相同。目前已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与牛、老鼠身上的冠状病毒很相似,而不像人身上的冠状病毒。此次冠状病毒样颗粒分离成功,将对病毒的变异、病毒的特性、在人群中的流行规律、早期诊断方法,以及防治药物的筛选、动物模型等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近宣布:SARS病毒溯源研究又获得重要进展。研究人员从6只果子狸标本中分离出3株SARS样病毒,进一步的基因分析证明,动物SARS样病毒是人类SARS病毒的前体。这项研究成果为进一步阐明SARS源头及传播链提供了线索,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也为彻底解决SARS的病源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在实验室检测方面,目前,已取得如下进展:

(1)科研人员已研制出SARS病毒全基因组芯片检测系统,从而为“降妖伏魔”进一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武器。全基因组芯片覆盖了病毒基因组的全部序列,可在检测病毒的同时监测病毒基因组的变化,为分析世界各地分离株之间的差异、病毒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异,以及追索病毒来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华南理工大学研制成功快速检测SARS病毒试条。该试条检测时不需要任何仪器配合使用,只需将被检测者的一滴血放在试条的一端,两分钟内即可判明是否已感染SARS病毒。这种新型检测试条,以其检测准确、快速的特点,可广泛适用于海关、机场、车站等人员聚集地的现场筛查,以及医疗条件较差的农村和中西部偏远地区的诊断。

(3)由国家质检总局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技术研究所自主设计开发并自行实验完成的,一种检测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中是否存在“非典”病毒的方法,已于5月8日在北京通过专家鉴定。研究人员利用病毒分离技术,将人为添加在食品样品中的“非典”病毒有效富集、分离,采用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快速检测食品中的“非典”病毒。为祖国大陆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安全监测与评估、预警和控制及标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这项技术作为国际首创,填补了国内外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非典”病毒检测领域的空白。

(4)成功研究出非典型肺炎病原学快速检测方法。快速检测SARS病毒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免疫荧光法,另一种是酶联检测法。目前,这两种快速诊断方法在一些大的医院都已开始使用。酶联的方法需要一个酶联检测仪,荧光的方法要有一个荧光显微镜,一般医院都具备这样两种设备。

(5)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完成了4株冠状病毒基因组测序,仅用4天就研制出可快速检测“非典”的酶联免疫试剂盒。这一成果,使祖国大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4株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测序的国家;也为寻找冠状病毒的来源,研制非典诊断试剂、疫苗和预防治疗药物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病原体确定之后,科学家又迅速投入临床诊断和早期检测试剂的研制,目前,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试用的特定酶联免疫诊断试剂,可在发病症状出现10天后做出诊断。同时,基因扩增(PCR)早期检测抗原试剂也在研究之中。

由于祖国大陆“非典”疫情爆发较早,病人多,在救治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现已总结出一系列临床救治指导性方案。这对于规范治疗、降低病死率将起积极作用。此外,针对冠状病毒的特性和主要传播方式,经过科学家筛选,目前已有两种干扰素喷雾剂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进行了易感人群保护作用的临床试验。一种是上海华新公司和万兴公司研制生产的用于预防非典型肺炎的新药——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用于一线医护人员等高危人群,这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启动防治非典“绿色通道”后批准的第一个可在高危人群中进行临床试验的药品;另一种是由青年专家陈微领衔研制的“基因工程人ε干扰素”,已正式通过了专家认证。4月30日,这种干扰素正式得到国家药品监督局批准进入临床实验,成为祖国大陆又一个防治非典的临床用药。

在基础医学和应用开发研究方面,祖国大陆科学家研究了SARS的病原学特性、发病机制等,尤其是在传播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以及超级传播者发病机理,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果。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围绕早期诊断和特异性预防,开发疫苗和特效药物进行研究。

河南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继研制出非典型肺炎(SARS)病毒基因PCR试剂之后,又研制两种快速、特异、灵敏的SARS基因检测试剂各1.5万人份,准备在经临床考核和批准后使用。国家非典防治协作会议诊断专家小组已将该中心定为非典病毒基因PCR诊断试剂的国家供应基地。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从4个方面启动了防治“非典”攻关项目,包括生物信息学研究,反义核酸研究和RNA干扰研究、免疫学治疗和免疫学诊断、药物筛选等等。据介绍,这批项目的完成,有助于从基础理论角度搞清非典型肺炎的发病机理和病毒的变异情况,有利于了解人体感染病毒后的免疫过程,找到好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在防治对策研究方面,当前最紧要的是研究控制疾病流行规律和防治策略,如揭示“非典”在人群中传播的规律,研究阻断传播的具体措施,以及控制措施的效果评价等。

在治疗方面,中国疾控中心及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专家通过实践总结出,血清疗法,这一疗法从理论上来看,对“非典”患者应该是有效的。但在具体使用时,它还是有一定的风险性。目前,血清治疗主要应用于病情发展较快、有生命危险的病人,以及有基础病(例如糖尿病等)的老年病人以及患病孕妇等。

与此同时,祖国大陆中医参与“非典”治疗的研究工作已经启动。目前中医专家已进入“非典”病房,进行病例收集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北京佑安医院在采用中西医治疗“非典”过程中,总结出1、2、3号药方:1号药方治疗普通型,以清肺泄热为主;2号药方治疗重型,以加强利湿抗渗、分清化浊为主;3号药方用于恢复期的患者,以抑气养阴为主。目前,此项工作已经得到专家认可,并纳入国家"863"科技攻关项目。

此外,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临床实践表明,对“非典”病人采用中医药治疗,可调整机体自身免疫、增强抗病能力、抑制感染、加快退热和肺部炎症吸收,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和二附院治疗“非典”的经验也说明了这一点。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对广州抗击“非典”中采用中医药治疗给予了高度评价。

目前,科学家们认为,中医药抗“非典”主要任务是:分析和总结“非典”的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和辨证治疗规律,提供总体治疗方案和随症加减方法;筛选抗“非典”的有效药物;针对“非典”临床治疗的关键和疑难问题,组织协作,联合攻关,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为北京抗“非典”一线医院及全国和世界抗“非典”一线医院,提供免费中医辩证施治咨询、用药及远程服务等。

在药物研究方面,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建立了药物筛选的细胞模型和分子模型,构建了SARS病毒重要蛋白,有关工作正在申请专利。此外,并对300多个候选化合物进行了分子水平的筛选,发现了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活性化合物。

用于治疗非典型肺炎引起的急性肺损伤的“西维来司钠”(Sivelestat Sodium)药品,目前,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研究阶段。这也是国家启动快速审批通道后批准的第一个用于治疗“非典”的新药进行临床试验研究。

与此同时,四川也研制出了可抑制非典病毒的中药。四川省中药研究所从中药材中提取成分研制出的“XYW”抗病毒注射液,近日经军事医学科学院流行病研究所某实验室测试,认定“XYW”抗病毒注射液对“非典”病毒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目前,祖国大陆防治药物的筛选工作进展得比较顺利。上海雷允上制药公司研制生产的“扶正祛邪颗粒”,已完成临床观察用样品1200人份的制备,完成了急性毒性试验,并制订了相应的临床试验方案;上海杏灵科技公司研制生产的“荆银颗粒”,已用于高热病人的临床试验;由上海复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研制的猪肺活性物质提取物和肺泰胶囊两种药物,已进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绿色通道审批,将用于呼吸窘迫症的治疗。

最近,武汉大学在药物研究方面又有了新的进展。5月27日武汉大学宣布,武大现代病毒学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经过联合攻关,完成了抗SARS病毒侵入细胞的多肽药物的抑制实验,这标志着多肽药物已在实验室研制成功。通过药检、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后,即可投入生产。这是世界上首次研究出抗SARS多肽药物,它可以阻断SARS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具有预防和治疗两种功效。

在疫苗研制方面,祖国大陆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科技攻关组,已于4月底组织国内一些科研和生产单位正式启动了“非典”疫苗的研制工作,集中力量研制“灭活疫苗”。

“灭活的非典型肺炎冠状病毒分子”是开始研制疫苗的重要一步。目前,科学家们已成功过滤出“灭活的非典型肺炎冠状病毒分子”,并将以此作为疫苗试剂,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如果在免疫病理研究等方面不出意外的话,国家有望于今年10月底前批准“灭活疫苗”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此外,一种专门针对“非典”的特异性疫苗由第二军医大学遗传教研室和上海医大免疫学教研室联合研制。这种克制“非典”的核酸疫苗一个月后可望研制成功。市民注射这种疫苗后,机体会主动产生全面免疫力,阻挡“非典”侵入。作为第三代疫苗,核酸疫苗是国际上近10年来的研究热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十分出色。

另外,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经过联合攻关,分别在SARS病毒基因克隆、蛋白质显示与结构分析及药物设计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已成功克隆SARS病毒的6个主要蛋白基因,并成功完成SARS病毒中3种主要蛋白的显示。这是继SARS病毒分离成功和病毒全基因组测序成功之后,科学家对SARS病毒研究取得的又一具有重要意义的进展。

截至4月底,国内有关抗“非典”药品和器械的专利申请已达10件,其中发明7件,实用新型3件。在这期间,对有关抗“非典”的药品和器械的专利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局做到及时受理、快速审查、尽早授权进行有效的保护。

用于人血清或血浆中冠状病毒(变异株)IgG、IgM抗体的定性检测和试用于冠状病毒(变异株)感染的辅助诊断的酶联免疫法试剂盒,已由北京华大吉比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而间接免疫荧光法试剂盒则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生产。与此同时,由解放军防化研究院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制的防“非典”病毒专用“正压呼吸防护系统”,5月15日已通过了专家的技术鉴定。这种系统过滤效率达到99.995%,可有效防止“非典”病毒对人体的侵害,特别适合医务人员在给“非典”病人做手术、插管、切气管以及进行尸体解剖时使用。

当前“非典控制与预警地理信息系统”已实现了传染源的时空统计分析和预测,红外快速体温检测仪、医疗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了新的产业。同时,防治“非典”的急需物品:生物防护服、生物防护口罩、正压医用安全头罩、传染病人运送隔离舱和传染病人负压救护车等一批“非典”防护装备的研究也已完成第一期开发任务,并开始投入生产。

至此,祖国大陆科学家完成了一系列的科研突破,在识别“非典”病原体、测定病毒基因组序列、建立流行病学模型以及药物和疫苗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令世界科学界瞩目的成果。

2.台湾抗击“非典”科研进展情况

在抗击“非典”科研攻关工作中,台湾研究人员从生物信息学、快速检测、诊断治疗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开发,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经验。

首先,在实验室诊断方面,台湾大学医学院和台湾大学医院于5月6日,已联合公布台湾发现的第一只非典型肺炎病毒的基因序列,发表了SARS病毒的解码成果。在研究过程中,台湾卫生研究院分子与基因医学研究人员先将病毒的DNA分成25段,经大量放大后,逐一定序再整合,他们先后对近3万个遗传密码进行解码,完成了定序的台湾“非典”病毒。这株经命名为“台湾株1号”的病毒株,与全球已知的SARS病毒差异约在万分之一至万分之四之间。

由于SARS病毒解码可以进行药物的研发,目前台湾研究人员在SARS病毒中已经发现有4个结构蛋白E1、E2、M、N存在大量的表现活动。研究人员在锁定对4个蛋白进行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持续培养病毒进行基因序列分析,以确定基因差异所呈现的生物学意义是否会影响症状、病情、或传染方式,并据此研发治疗药物和疫苗,以阻止病毒的发展。

同时,台湾大学研究人员还在研发成功“免疫荧光SARS检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酵素免疫分析法”。酵素免疫分析法可以在病人感染SARS后3~4天,尚未出现病状前即可检测出来,大幅缩短了现行“免疫荧光法”必须发病后才能检测出来的时间,并有效防止病毒扩散。

在实验室诊断方面,病原体确定之后,台湾已研发出SARS鉴定晶片,只要4~6小时就可判定有无感染症状。同时,台湾研究人员通过对“非典”病人的治疗,发现SARS病人从病发到康复大约需要二至三星期,病人一旦恢复就不会再传染。最近,台湾医学专家研发成功快速检验SARS试剂,这是世界上第一个SARS快速检验试剂。该试剂整个测试流程仅需15分钟,比起目前最快速的检测方式(2~3小时)还要缩短很多;而且,血液样本系采全血检测,不须血清分离,血量也仅须15微毫升。反应结束后更无须任何生化检验仪器,只要用肉眼即可判读其检测结果。开发生产此产品的台欣生物科技公司称,该试剂可以应用在医学中心,或地方医院,对大量的SARS疑似病历进行初步筛检。

在SARS免疫学研究上,台湾研究人员发现,如何调整SARS患者免疫力,是今后患者接受治疗的重要指标。感染者发病初期7天内应以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后期7天则要适时抑制人体免疫力,降低病毒、免疫力交战对人体肺部的伤害。同时,台湾研究人员已在血清治疗方面完成研发,以病愈者的血液,制成带有抗体的治疗用血清,以帮助“非典”病人恢复健康。

5月30日,台湾大学公布全球首创抗SARS有机化合物,据称,是一种八氢氧机辛烷酸,可溶于水中,成为无色、无臭、无味的药剂,可百分之百去除SARS病毒致毒性。此一有机化合物在湿气极重的状况下仍有很强的作用,因此,应用在防护产品时,即使口沫黏膜沾染后也不会降低防护效果。

此项计划由台湾大学、台大医院、工研院、“国科会”等单位共同合作进行,目前,该“研究团队”已申请专利,部分厂商也已在加紧安排批量生产。

此外,针对SARS疫情的持续蔓延,台湾当局已正式启动“中医药防治SARS决策小组”,并要求加强中医师对于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专业培训,并以中医药的理论和其药理作用,提高和调节免疫功能,开发防治SARS的中药,发挥中医药专业特色,积极防治SARS疾病。

对于SARS冠状新病毒的侵袭,台湾亚太生技最近完成以合成胜为主的SARS疫苗设计,5月初已和医药品查验中心进行试验用药申请咨询会议,近期内将在岛内医院进行临床试验,以开发抗病毒的新药和疫苗。

台湾“立法院”5月2日通过了“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防治及纾困暂行条例”,给予有关方面设立500亿元新台币防疫经费。“条例”规定,被隔离者在隔离期间,其任职的公私立机关应给予“公假”;接受强制隔离者,经诊断证实未感染SARS,有关方面得给予合理补偿;在强制隔离治疗导致影响其家庭生活的,有关方面得给予帮助。

3.两岸专家和衷共济抗“非典”

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同时危害了海峡两岸的同胞。两岸的医学专家们在防治一线与“非典”搏斗的同时,怀着同胞之情,期望加强两岸医学界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SARS疫情的蔓延,两岸医学界的交流和合作也进一步加强。4月23日“海峡两岸预防控制非典型肺炎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祖国大陆及台港澳地区的传染病学、病毒学、呼吸医学、感染医学专家60余人出席了会议。两岸专家在相互通报各自疫情和诊治经验的基础上,共同探索了防治“非典”的有效途径等。专家们呼吁,两岸应尽快合作研发新的预防方法与疫苗。5月9日,在北京、广州和台北医学专家通过视讯系统联合召开了“海峡两岸防治非典(SARS)研讨会”。5月21日至27日,两岸防治“非典”研讨会通过电视电话连线的形式又先后举行了3次,两岸专家就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非典”病人的临床诊断标准、流行病特征、药物治疗方法、控制措施及潜在传染期等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专家们认为,在这一疫情突发的特殊时期,定期召开地区间的“非典”会议,很有必要。

在5月25日两岸中医防治SARS研讨会上祖国大陆公开了八味药方,除介绍了其具体疗效和使用的方法外,并立即传真到台北。岛内专家高兴地表示,处方很具体,很实用。会上公开的八味药方是:清开灵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板兰根冲剂、新雪颗粒、金莲清热颗粒、灯盏细辛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香丹注射液。

祖国大陆医学专家在发言中指出,八味药中清开灵和鱼腥草注射液及板兰根冲剂,主要针对肺部急性炎症,对肺指数、炎性因子、炎性渗透有明显改善作用。新雪颗粒、金莲清热颗粒主要针对高烧症状,退烧作用时间长、见效快、降温幅度大于35%。清开灵和灯盏细辛注射液主要针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清开灵、复方苦参以及香丹注射液,主要针对多脏器官损伤,对内毒素引起的多脏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台湾中医学专家也介绍了岛内中医在预防SARS方面所采取的一些措施、经验及设想。

在多次的交流中,两岸专家从电话联系到面对面的交流,再到方便快捷的远距离视讯会议;从早期的互通疫情,到建立交流与合作机制的呼吁;再到共同寻找病源、研制防非典疫苗的具体建议,显示出两岸专家共同抗击“非典”交流合作的一步步深入,也体现着他们为尽快保护同胞生命安全的不懈追求。

两岸专家认为,两岸医学界应当在“非典”的防治中加强合作。建立两岸关联病历的通报和追踪交流等机制,共同寻找病源,探讨预防控制措施,为两岸在医疗卫生方面的长期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标签:;  ;  ;  ;  ;  ;  

海峡两岸防治SARS的多项科研工作取得进展_非典型肺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