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新探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新探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新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路论文,中国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世纪之交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作了新的探索。这些探索的科学性,在于坚持了以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和基本方针为主要内容的“总的思想”,在于抓住了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关键”。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为《建议》),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当今世界格局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分析,对这一重要时期的一系列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探索。这些探索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确立“总的思想”,形成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思路

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中谈到,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处理好若干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而“正确处理这些重大关系要贯彻一个总的思想,就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涉及全局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明确我们应当坚持的原则。”这里所说的“总的思想”,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和基本方针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建议》对世纪之交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探索的科学性,就在于正确地坚持和贯彻了这一“总的思想”。

首先,《建议》以基本理论,即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形成世纪之交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同时,又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对这一理论作了新的阐述。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分“三步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思想的基本内容。在这一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我们经过80年代以来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努力,原定到2000年实现的“第二步”发展战略中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指标,在1995年已提前达到。但是,达到这一指标,还不是“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这就需要我们在实现“第二步”发展战略的最后五年间,亦即在“九五”期间,提出更为具体的奋斗目标。

《建议》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明确提出了“九五”期间全面完成“第二步”发展战略的三项指标:一是到2000年,在我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 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二是基本消灭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三是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为了使“第三步”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更坚实的物质技术和经济体制的基础,在“九五”期间,还要加大改革力度,理顺经济关系,增强发展后劲。展望21世纪,《建议》还提出了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开头十年的主要奋斗目标,这就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次,《建议》坚持以基本路线,即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明确了世纪之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中心任务和根本方向。

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事业的正确道路。要实现这一宏伟事业,就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建议》包括的40条内容,坚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对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为强国之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立国之本的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例如,在阐述如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问题时,《建议》既强调了提高经济效益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提出了如何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思路和改革措施。《建议》关于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一重要思想,就是对怎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问题的极为深刻的论述。

《建议》强调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根本方向,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原则,也对怎样在改革和发展中更有成效地坚持这些原则作了深刻的论述。这就如江泽民同志在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一方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都要坚持这条原则。只有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任何动摇、放弃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作法,都会脱离社会主义的方向。”另一方面,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公有制经济也必须深化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更应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积极推进改革,“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

再次,《建议》总结了基本经验,即改革开放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的实践中的基本经验,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更为清晰的思路。

《建议》十分重视总结近年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同时也不回避这一过程中存在的、并且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和花大力气解决的一些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例如,国民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上,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第一,国民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国家所得比重过低,特别是近年来,“两个比重”(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在国民收入分配所得中,国有企业的所得没有得到与其重要地位相适应的增长,甚至出现了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现象;第三,社会成员之间出现了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的状况,尽管这是局部的现象,但却已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显然,对这些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没有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就可能对世纪之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江泽民同志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要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正确处理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恰恰就是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

总结已有的经验和教训,并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调整现存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第一,在经济发展中,必须逐步提高“两个比重”。这样做,不只是为了解决国家目前的财政困难,更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发展的需要。第二,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其中特别要搞好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和监督,加快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队伍的建设,形成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殖的机制和制度。第三,必须处理好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实施和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在处理这一关系时,一方面,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另一方面,要把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防止两极分化“作为全局性的大事”的深刻内涵,这就是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只要我们能正确运用已经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 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发挥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改革和发展,这些前进中的问题是能够得到切实解决的。

最后,《建议》还贯彻了基本方针,即贯彻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这一基本方针的主体内容,就是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这一关系之所以成为“基本方针”,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是因为“实践表明,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而这三者关系的实质就是:“要把加快改革和发展的紧迫感同科学求实的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可能出现的困难,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基于这些基本认识,《建议》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基本涵义,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的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也对今后如何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作了部署。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发展需要改革,发展和改革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办不成;政治和社会长期稳定又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和不断发展来实现。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在当代中国,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使这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能保证我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顺畅、健康地发展,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

二、抓住“关键”,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建议》认为,要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总结十四大以来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建议》对如何实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特别是如何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而在201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应该看到,在实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仍然存在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原来我们在对市场经济问题认识上的理论“误区”主要有两个:一是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误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搞市场经济就是走了资本主义道路;二是把市场经济等同于那种由市场机制决定一切的、自由放任的经济体制,误认为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加强宏观调控是相互对立的。三年多来,这两种理论“误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澄清了。但是,我们发现,这两种理论“误区”有时也会以变化了的形式重新出现。例如,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同市场经济体制是对立的,甚至认为国有经济只有“私有化”才能“市场化”。再如,认为加强宏观调控就会扼制市场机制的作用等等。这些实际上就是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自由放任的经济体制的理论“误区”的复归。从深层次上看,这些所涉及的是如何正确地理解市场经济的体制性和制度性的关系,如何分析市场经济历史发展等基本理论问题。

要实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就必须搞清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为此,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对其中的有些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述:其一,针对那种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观点,他强调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我们既要搞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特征,也要讲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性质。其二,针对那种把加强宏观调控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误解,他强调指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单纯强调这一面、轻视或者忽视另一面,都不利于改革和发展大业。”反思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出的基本经验就是:一方面,“要使我国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所积累的重要经验。”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有其“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因此,国家必须对市场活动加以正确的指导和调控,“经验证明,微观经济越放开,市场化的进程越快,要求宏观调控越有力和灵活有效。”总结这两个方面的经验,并在今后的实践中得到正确运用,是顺利地实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重要前提。

为了实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建议》还提出了“九五”期间改革的主要任务,其中包括:第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总结三年多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际,我们现在更为清楚地认识到,在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把国有企业的改革真正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舍此是不可能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的。第二,积极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第三,转变政府职能,形成以间接方式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第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对外经济体制。第五,加强经济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与新体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

《建议》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经济体制的转变相并列,作为今后15年我国经济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提出来,是有十分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的。今后一个时期,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实行经济体制的转变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我们不仅要提高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大意义的认识,搞清两个转变之间的关系,而且更要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加快建立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运行机制。

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实行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世界上较为成功地走上经济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国家的基本经验之一,也是近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和必然选择。反思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经验,我们不难看到,增长和发展的最大困难,就在于怎样把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投入、高增长和低产出、低效益并存这一经济增长的“怪圈”,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证明,这一困难之所以难以克服,其症结就在于:在经济增长中,更多偏重的是数量和产值的扩张,单纯地追求速度的增长,忽视了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毫无疑问,靠这种资源高消耗型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不可能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的。在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展示今后经济发展新路子时,江泽民同志认为,“关键在于要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也就是说,必须正确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而实现这种转变的基本要求就在于,“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当前,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重要的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上新项目和利用现有的生产力基础的关系;要十分重视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要以现有企业为依托,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扩建提高其生产能力;新建企业必须以高技术为起点,形成具有较高水平的规模经济,真正使企业从外延的扩大再生产的增长路子转向内涵的扩大再生产的增长路子。其次,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从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来看,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切实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发展,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大力振兴支柱产业,培育高技术产业,重点加强能源、交通、通讯等产业的发展。再次,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布局。在今后的一个时期中,应该加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合和合作,特别要注意加大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引导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最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归根到底要靠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说,要靠科技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认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又是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此外,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还要进一步从法制建设、政策实施、规划制定等多方面采取相关的综合配套措施。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 110 ~111页。

标签:;  ;  ;  ;  ;  ;  ;  ;  ;  ;  ;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新探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