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比较问答问题的探讨_高考改革论文

关于比较问答问题的探讨_高考改革论文

比较型问答题纵横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问答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比较型问答题(以下简称比较题),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类比或对比,归纳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异同点及其本质特征的问答题,它是历史高考问答题中出现较多的一种类型题。

从1978年至1998年21年间的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题(不包括1991年至1993年新科目组题)中,共出现问答题58道,总赋分值为704分; 其中,仅比较题就有11道,赋分149分,分别占总问答题数的约19%, 占总赋分值的约21%。出现比较题的高考年份是:1979年、1982年、1984年、1988年、1989年、1990年、1994年、1995年、1996年和1998年等十年。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演变特点是:1988年之前的高考比较题呈间断式,时有时无,11年间只出现过4道题;1989 年以后的高考比较题呈较强的连续性,出现频率趋于紧密,十年间有六年有它的“身影”,尤其是近五年中,有四年“抛头露面”、屡现峥嵘;1979年高考的赋分值最大,20分;1988年高考的赋分值最小,仅8分;1995 年高考出现的比较题最多,共两道。由上可见高考试题对比较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偏爱的动态走向。本文拟就比较题的命题发展趋势、题目类型和解题技巧等三个方面,试作肤浅探微。

一、比较题的命题发展趋势展望

趋势之一,命题界定渐趋隐晦模糊。早期高考中的比较题,一般有“比较……”、“与……比较”、“对比……”、“与……对比”等典型的提示语,题型显而易见,一目了然;但近年来高考的比较题中,如此典型露骨的提示语已很难寻觅,题目表述不再是直接了当,而是隐晦模糊、间接流露,考生只有通过审题,方能揭开面纱,使之“原形毕露”。如:

例1 分别指出30年代发生在中国、埃塞俄比亚、 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时间、主要特点和意义。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95年高考第43题)

例2 美国独立战争和拉美独立战争相继取得胜利后, 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成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西班牙属拉美殖民地却建立起一系列独立国家。试从两个独立战争的背景和进程说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1998年高考第49题)

以上两题初看起来像论证型问答题,因为其提示语分别是“分别指出”、“概述说明”和“说明”等字眼。但例1 实际上是比较三个国家局部战争的不同特点和未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共同原因;而例2则实际上是比较北美和拉美独立战争两种不同结局的深刻政治、 经济原因,故它们都是比较题。有此特征的还有1996年高考的第48题。

趋势之二,命题由单一型比较题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比较部分的分值减少。1990年高考之前的比较题,一般整个试题是单一形式的比较题,不与其他类型的题目“联姻”;而近年来高考的比较题,其中或多或少揉合了其他类型题目成分,除比较之外,又叠加了其他题型的问题,不再是纯粹单一形式的比较题了。如:

例3 简要说明18—19 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主要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分析1789年革命与1848年二月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1996年高考第48题)

此题的前一问是典型的论证题,而后一问又是典型的比较题。这一变化发展趋势从一个侧面表明,历史高考在考查学生思维全面性、变通性方面有了匠心独运的微妙变化;试题综合化,对考生思维的多面性、综合性提高了要求。此外,比较部分的分值也相应减少了。

趋势之三,命题考查能力呈现出立体化的特征。早期高考中的比较题,比较的内容浅显,课本“搬家”现象居多,绝少要求从历史理论的高度去分析阐释问题的。自1989年历史高考进入实质性改革以来,包括比较题在内的各种主观性试题皆加大了要求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立体地观察、分析、解答问题的份量。比较题亦不例外,如1998年高考第49题(即例2 )的评分说明中明确指出“本题的深层含义是说明生产力发展是决定性因素”。表明考生在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时,既要从现象和本质上观察和分析,更要站在历史理论的高度去解答。总之,比较题命题是立体化的,考生的思维和结论都应是立体化的。

二、比较题的题目类型分析

从历史高考问答题中所出现的比较题来看,着眼于不同的标准和尺度,可将它划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类型。

1.根据题目对比较内容或项目的限定,可分为外显比较题和内隐比较题。

①外显比较题,即命题已经指定了比较的内容或项目,其特点就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指向性。如:

例4 司马光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又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与秦始皇的类似之处,比较秦皇、汉武的这些类似之处,说明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1995年高考第41题)

此题要求考生从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个方面比较秦始皇、汉武帝的类似和不同结果,属典型的外显比较题。又如例1、例2。

②内隐比较题,即命题对所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没有指定或限制内容和项目,由考生依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去组织答案。其特点是比较的范围无提示性、确定性和定向性,对考生的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如:

例5 对比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说明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1979年高考题)

此题没有指定比较内容或项目,考生只有独立分析题目之后,从背景、领导阶级及其属性、过程、斗争彻底与否和文化思想因素等方面去阐述,与例3一样都属内隐比较题。

2.根据题目所比较的内容或项目概括、归纳、演绎推理和阐释深浅层次的要求,可分为简单比较题和比较论证题。

①简单比较题,即命题只要求比较所要求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过程、结局和影响等浅层次内容的异同点,并不要求考生作更深入的辨析,进一步得出某种深刻的、规律性的结论来。如:

例6 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性质有何异同?(1984年高考题)

此题只要求考生比较一战和二战的原因和性质,比较的内容层次较浅。

②比较论证题,即命题不仅要求考生对所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现象和本质差异的比较,而且要求考生进一步运用历史理论深入剖析,论证这些差异的正确性,甚至得出某种理性的、规律性的结论来。如:

例7 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1994年高考第42题)

此题不仅要求考生指出中国维新变法和法国启蒙思想在促进社会变革方面的不同作用,还要分析出导致两种迥异结果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水平,体现了经济性质决定政治性质的规律。以上所出示的例1、例2、例3和例5也属于这一类型,其思维能力的考查水平远远高出了简单比较题,代表着今后高考比较题的发展方向。

3.根据比较内容或项目的方向差异,可分为类比题、异比题和异同题。

①类比题,即命题只比较所要求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其特点是只求同不求异。如:

例8 南宋和南朝时期,南方经济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共同原因是什么?它们各自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1989年高考第62题)

②异比题,即命题只比较所要求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不同之处,其特点是只求异而不求同。如:

例9 比较19世纪末20 世纪初法国和德国在政治制度和工业生产方面的不同点,并简释其形成原因。(1988年高考题)

③异同题,即命题要求指出所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相同(或相似)及不同两个方面,其特点是全面比较、深刻领悟。如:

例10 结合《天朝田亩制度》、旧三民主义和《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关于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主张,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说明为什么《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能够普遍实行。(1990年高考第49题)

例11 比较《辛丑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异同。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82年高考题)

4.根据所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时间位置、背景区间的差异,可分为横向比较题和纵向比较题。

①横向比较题,即命题所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时间位置、背景区间相同或基本相同,比较的内容或项目向横向空间发展。如上面所提及的例1、例2和例9。

②纵向比较题,即命题所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时空范围差异较大,呈前后相续的纵向关系。如上面提及的例3、例4、例5、例6、例7、例8、例10、例11等等。

5.根据命题设计的选材不同,可分为平铺直叙的普通比较题和由原始材料构成的材料式比较题(如例4)。

此外,根据所比较的对象在性质和空间上的差异,又可派生出人物比较题(如例4)、事件比较题(如例1、例2等)、中外比较题(如例7)等,此处不再赘述。

三、比较题的解题技巧述略

比较题的解题宜从审题和答题两个方面入手。

1.审题。正确审题是答好比较题的前提。审题包括以下步骤:第一,审题目类型。根据以上我们对比较题类型的划分,“按图索骥”,确认题目类型;在此基础上,把握住这一类型的个性特点,明确答题的方向。第二,审比较对象。比较对象即命题要求所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迄今为止,高考比较题的比较对象以二个居多,最多的为三个(如例1、例10);应注意比较对象的共同属性及其特殊性, 其时空位置是纵向关系还是横向关系,作好破题准备。第三,审比较项。如果是外显比较题,应按其设定的项目逐一展开比较,注意设定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是内隐比较题,则需根据题意、比较对象作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从历史事件发展的整体倾向考虑,可以从背景、原因、性质、经过、结果和影响着手;从比较对象的类别属性考虑,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着手;从比较对象因果关系考虑,又可以从主观和客观、历史和现实、直接和间接等方面深入。以例3为例, 题目要求根据法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去比较不同,从经济的变化,可确定革命的任务、对象两个比较项;从阶级关系的变化,则又可以确立革命的群众组成、发展趋向、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表现等比较项,至此,比较项顺理成章地全面确立。第四,审限制条件。限制条件一般有时间限定、角度限定、频率限定等,这些对于考生组织答案、确定比较内容要点的取舍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它是考生答题的航标,审题时要一一标出,分别注意。第五,审与课本知识的关系。高考问答题考查的绝大多数都是课本的主体内容,因此,课本上有关的“蛛丝马迹”往往会是解题的重要依托;考生应尽可能把题目与课本对照,诱发联想,启迪思维,考虑答题的选点和突破口。至此,审题方告结束。

2.答题。答题的第一步是草拟提纲。就是把答题的要点、顺序简明扼要列出,根据题问的范围和时限按部就班作答。草拟提纲的好处很多,切不可省略。它可以使答题条理清楚,要点突出,完整全面,且省时省力,还可以整洁卷面,给阅卷者以良好的印象分。第二步是组织答案。依据提纲,以历史基本理论为统率,以史实为论据,史论结合,如此答题方显水准和实力,才能取得高分。答题中还要处理好以下细节问题:其一要简明扼要,言简意赅,详略得当;主答部分应详,兼答部分应略。其二是全面准确,不能顾此失彼。其三要适时检查,注意审题是否有偏差,答案是否有遗漏,史论结合是否确切,有无语病和错字等。

掌握解题技巧的目的在于全面准确答题,答题的熟练与否在于平时训练的数量和质量,但解题能力的高低最终取决于考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高的历史理论素养。所以考生在重视解题技巧训练的同时,更要在基础知识和历史理论素养方面全面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百战而不殆。

练习题设计与精选

1.比较老子和庄子的主张,并指出他们的主张形成的不同社会根源。这反映了唯物论中的哪一基本原理?

2.唐代诗人杜牧在《乌江亭》一诗中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北宋诗人张耒在《项羽》一诗中写道:“沛公百战保咸阳,自古柔仁伏暴强。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据上引诗句比较两位诗人对项羽及其失败的评价有何异同?结合史实论证两位诗人的观点。

3.王莽占田令和北魏孝文帝均田令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试比较这些相似之处,并分析前者失败而后者成功的原因。对此你有哪些认识?

4.黄宗羲与卢梭两人的思想有何相同之处?根源何在?两人的思想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有何不同?原因又何在?

5.试从产生背景、方式和影响等方面比较秦朝的“焚书坑儒”与清朝前期的“文字狱”,并对这两项措施进行评价。

6.抗日战争与近代其他反侵略战争相比有哪些特点?简要分析其取得胜利的原因。

7.比较辛亥革命失败与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内外因素的异同,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8.结合史实比较近代以来两次中日战争中日本侵华的目的和手段,并从背景方面比较中国在两次战争中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9.比较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对华侵略与19世纪中期的不同点,并结合史实分析造成这些不同点的原因。

10.试从背景、内容、历史意义几个方面概述比较1960—1962 年中共纠正“左”倾错误和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并比较这两次纠正错误的主要不同之处。

11.列宁说:巴黎公社之后到1905 年俄国革命之前的这一时期“带有和平性质而没有发生过革命”。试以史实说明这一时期工人运动的特点。它与19世纪前半期工人运动相比有何不同?比较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说明结束这一“和平”局面的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俄国?

12.分析19世纪前半期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经济结构、 阶级关系的变化,并据此说明亚洲革命风暴与亚洲觉醒的不同点。

13.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有何异同点? 从中可得出怎样的基本道理?

14.试结合具体史实比较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走的道路有何不同?并简要说明其原因。对此你有何认识?

15.分析比较三次科技革命的异同点。 从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基本理论认识?

【参考答案】

1.答:①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无为”,希望社会倒退回“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状态,是一种消极的思想;相传他著的《道德经》包含着辩证的思想。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他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正的社会现象;他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有用”还不如“无用”的好。②老子处于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时期,他的“无为”学说表明他维护奴隶制度和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反映了一部分没落奴隶主贵族不甘心衰落,企图挽救自己衰亡命运的思想和要求。庄子处于战国封建社会逐渐形成时期,他的“无用”等主张,表明他对新兴地主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和政权日益巩固的不满,也反映了没落贵族在奴隶制度彻底瓦解和封建制度基本确立的情况下,对自身前途完全绝望的悲观情绪。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答:①同:都认为项羽是英雄豪杰。异:杜牧认为项羽英勇刚强,他虽然失利,但如果不畏惧失败而忍辱负重,或许还能东山再起,所以他对项羽败亡持惋惜的态度。张耒认为刘邦“柔仁”,深得民心,项羽残暴,过于崇尚武力,失去人民的支持,必然失败灭亡。②杜牧的观点是不全面的,因为项羽早在垓下之战前,不仅失去民心,众叛亲离,而且在战略上也处于绝对劣势。垓下之战后,其精锐和主力无疑已被消灭,败亡的命运已无法避免。由于杜牧过分强调项羽失败的偶然性,因而没能得出项羽败亡必然性的结论。张耒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刘邦获胜和项羽败亡的原因,指出项羽失败是由于人心向背因素决定的,从而获得了正确的必然性的认识。

3.答:原因:①背景不同。王莽改制实施占田令是在西汉末年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政局动荡的情况下进行的;孝文帝均田令是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出现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和民族大融合趋势的条件下实行的。②改革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基础不同。王莽改制是在西汉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后实行的,而外戚是统治阶级中最腐朽的势力之一,他的改革得不到地主阶级的支持,也得不到下层群众的支持;孝文帝则是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其改革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基础。③前提不同。王莽占田令是在土地兼并非常严重、王莽宣布土地国有后进行的,违背了封建社会土地私有这一规律;孝文帝均田令是在黄河流域经过长期战乱、土地荒芜、在不改变土地私有的前提下,把政府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④同时期的其他改革措施的影响不同。王莽改制的其他措施如币制改革是对人民的严重掠夺,势必导致人心背离;孝文帝改革的其他措施则有利于加强统治,安定社会。

认识:①改革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顺应历史潮流。②改革需要安定的政治环境和广泛的社会基础。③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要防止因小失误而影响大局。

4.答:①两人在思想上都是反封建的,具有民主主义色彩。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对于剥削压迫人民的君主,人民理所当然要仇视;卢梭也反对君权神授,否定专制王权,他认为统治者如果违反民意,撕毁大家遵守的社会契约,剥削压迫人民,人民就有权推翻他。②他们的思想都是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产物。③黄宗羲的思想对中国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卢梭的思想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最充分的思想动员,其影响超过黄宗羲。④原因: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经济基础不同:前者自然经济占主导而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后者资本主义工业已比较发达。阶级力量不同:前者未产生严格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黄宗羲仍属具有民主思想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后者资产阶级力量已经强大,卢梭是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启蒙思想家。两个思想的成熟性不同:黄宗羲的思想只不过是一种民主思想的萌芽;而以卢梭所代表的法国启蒙思想,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已形成完整体系,因此对封建制度的冲击更为有力。

5.答:背景:前者在封建社会刚刚确立、统一局面刚刚形成之时,当时新旧势力的斗争非常激烈,该措施具有维护新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意图;后者在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时期,民主思想开始出现,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其具有压制新思想维护满族贵族统治的意图。

方式:都是专制主义高压政策,采用了极端残酷的手段进行,主要针对知识分子。

影响:两种文化专制主义政策,都摧残了知识分子,对文化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

评价:两者都是封建专制主义在文化领域的反映,都体现了封建制度的极端残酷性;前者由于处于新旧制度激烈斗争之时,带有维护新制度的积极因素,但不是主要方面。

6.答:特点:①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如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八年间未间断的抗日活动。②与世界人民连成一体,如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③是中国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如在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层各阶级一致参加。④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自卫战争,抗日战争彻底地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迫使其无条件投降。

原因:①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不屈不挠,艰苦卓绝地抗战。②抗战得到海外华侨和世界人民的援助。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行,为中国抗战的胜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7.答:相同点:①辛亥革命和1927年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在客观上都有帝国主义的干涉,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英美帝国主义国家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中外反动势力互相勾结。②主观上都由于革命领导的软弱、妥协,致使革命失败。辛亥革命中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妥协,不敢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把权力交给了封建军阀;1927年大革命中,陈独秀也犯了右倾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对蒋介石反革命行为姑息迁就,并压制工农运动,妥协退让。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辛亥革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4—1927年革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②领导阶级不同。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1924—1927年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下进行的。③革命成果不同。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1924—1927年革命打垮了北洋军阀。④群众基础不同。辛亥革命只依靠革命党人的力量。1924—1927年革命中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

启示:要想革命成功,必须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建立人民武装力量与反动势力斗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

8.答:目的:都是为变中国为日本的殖民地。但甲午战争目的是“征韩侵华”,全面侵华战争目的是独霸中国和东亚。

手段:都采取了制造事端,突然袭击的方式,在战争中都采用了惨无人道的野蛮手段。如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等。

结局: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抗日战争中国取胜。

背景原因比较:①领导因素。领导甲午战争的是腐朽的清王朝,面对侵略者,统治者不顾国家民族安危,只想避战求和;领导抗日战争的是实现了第二次合作的国共两党,全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共同抗敌。②民众因素。腐朽的清政府极端害怕民众,更不懂也不敢发动民众抗敌;本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已经觉醒,而且有了代表民族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抗击日寇侵略已成了全民族的共同要求和行动。③国际因素。甲午战争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纷纷抢夺殖民地,国际政治无公理可言,中国处在任列强宰割、孤立无援的境地;本世纪30年代,国际无产阶级的力量已经壮大,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正在聚集,英美与日本的矛盾也在加深,后来还形成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广泛同情和支持。

影响:①两次战争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历史灾难。②《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③甲午战败强烈地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悟,加速了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④抗日战争壮大了中共领导下的人民力量,从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答:经济侵略方面:①前者以商品输出为主要形式,后者以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积累了大量剩余资本,并且有技术优势,因而对外以资本输出为主。另外,《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各国在华投资合法化,也为其投资扫清了障碍。

政治侵略方面:①19世纪中期迫使清政府屈服;后者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完全控制了清政府并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已将世界领土瓜分殆尽,进而企图瓜分中国,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使其无法进行直接殖民统治和单独控制中国。

军事侵略方面:①后者更为猛烈,如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②是当时的世界形势和帝国主义特点决定的。

10.答:背景:①1960年, 由于党在经济建设上和政治上都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加上三年自然灾害,苏联撕毁中苏经济技术合作协议,造成国民经济1959年至1961年严重困难。②文革结束后,思想界经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内容:①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1962年初,党在七千人大会上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经验教训,会议前后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人平反。②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全会还决定拨乱反正、审查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功过是非问题。

意义:①1960—1962年党中央的措施鼓舞了全党全国人民,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②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主要不同:①前者党中央纠正错误主要是具体措施和政策调整,党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没有改变,因而“左”的错误后来继续发展。②后者则从根本指导思想到路线方针都实现了根本转折,因而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崭新局面。

11.答:特点:①以合法斗争为主。 如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参加国会选举活动等。②以经济斗争为主。如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而罢工。

不同之处:前者以政治斗争、暴力斗争为特点。如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六月起义等。

出现原因:①19世纪前半期,即工场手工业时期以及工业革命刚刚兴起的一段时间内,资产阶级一般以剥削绝对剩余价值为主,采取各种残暴手段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工人生活困苦,反抗情绪激烈,工人运动因此带有政治斗争、暴力斗争的特点。②巴黎公社之后到1905年俄国革命之间这一时期,因工业革命扩展及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使资产阶级逐渐转向以剥削相对剩余价值为主,更重视用改进设备等手段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结果在资本家所获得利润增加的同时,工人生活明显改善,阶级矛盾缓和下来,各国工人基本上又有选举、集会、结社等权利,这一时期工人运动因此以合法斗争、经济斗争为主要特点。

发生在俄国的原因:①沙皇专制使俄国无产阶级没有进行合法斗争的条件。②俄国于1903年产生了列宁主义和布尔什维克党。

12.答:变化:①经济结构。19世纪前半期, 西方殖民者入侵导致亚洲国家传统经济结构开始逐步解体;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加深,尤其是资本输出,导致东方国家传统经济结构进一步解体,产生了本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②阶级结构。前者在亚洲传统经济结构之下,决定了传统的阶级结构依然存在,并且旧的经济秩序的变化也都加重了其灾难;后者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产生了产业民族资产阶级和产业无产阶级,但旧的阶级结构的存在使这一结构复杂化。

不同:①领导阶级不同。前者的实施背景是农民阶级或封建王公,后者的实施背景是民族资产阶级。②革命道路和纲领不同。前者是旧式革命,依靠宗教或其他旧式的革命理论发动,而后者则是资产阶级革命,以资产阶级革命理论为主进行发动。

13.答: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前者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严重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后者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政府推行的自由放任原则所造成的恶果,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②措施不同。前者是恢复发展农业,部分地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自由贸易;后者是缩减农业,部分控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整顿金融。③手段不同。前者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后者是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④特点不同。前者是在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强调市场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后者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计划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相同点:结果相同,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道理:①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制定调整经济改革,都必须立足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符合本国生产力发展水平。②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某种社会形态的专有物。它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并应为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互相配合。

14.答:不同及原因:①俄国十月革命是采取城市武装起义, 首先占领首都彼得格勒,然后扩展到其他城市和广大农村,到1918年初,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建立。俄国是一个帝国主义大国,近代工业和交通比较发达。城市控制着农村,反动势力能及时到达各地,没有在农村建立根据地的条件,而城市集中了广大的最先进的工人阶级,无产阶级起义首先占领中心城市,就能够控制和影响全国形势。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获得全国胜利的道路。中国是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一个半殖民地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集中在大城市,农村是反动势力统治薄弱的地方,广大农村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可自给自足而不依赖于城市,广大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认识:在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只有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才能夺取革命的完全胜利。

15.答:相同点:①都受到本国政府的重视。 如各国政府保护和鼓励科技发明,激发了发明者研究创造的积极性。②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第一次科技革命使得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第二科技革命导致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以及人类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变革。③都对世界格局产生巨大影响。第一次,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最终形成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第三次,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日益密切。④从经济上看,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不同点:①第一、二次都有一个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第三次开始于二战期间,延续到今天。②从发明者看,第一次是劳动者,凭借经验或技能为先导,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三次,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③从发源地看,第一次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展开;第二、三次同时开始于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④从突破看,第一次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以重工业为突破口;第三次以军备工业为突破口(二战军备需要和战后军事对抗、军备竞赛需要)。

认识:三次科技革命的后果表明,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③应树立教育为本、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标签:;  ;  ;  ;  ;  ;  ;  ;  

关于比较问答问题的探讨_高考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