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及磁共振成像诊断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特征及诊断意义论文_张玲娜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湖南郴州 423000

【摘 要】目的:就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磁共振成像在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诊断上的特征以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120例于2012年1月~2016年1月至本院诊治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者,分析并比较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以及磁共振成像这三种诊断方法的阳性率及特征。结果:出现Epsilon波的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Epsilon波的患者发生晕厥、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以及累及左心室的例数低于未出现Epsilon波的患者,但二者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心电异常阳性率为100%、磁共振成像检出结果阳性率为75%,明显高于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的阳性率28.3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与磁共振成像两种检测方式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超声心动图,因此单纯应用超声心动图对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诊断符合率较低,临床上应结合心电图进行检查。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磁共振成像;心电图

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但与家族遗传史有一定的相关性。由于ARVC的疾病进程是逐渐发展的,因此在疾病早期往往会出现误诊、漏诊等问题,进而会耽误后续治疗效果。本文选取了120例至本院诊治的ARVC患者,分别给予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磁共振成像检查,分析并比较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检查阳性率,探究不同检测手段在ARVC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120例于2012年1月~2016年1月至本院诊治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120例研究对象中,男性88例,女性32例;临床症状:118(98.33%)例出现心悸,26(21.67%)例发生晕厥,9(7.50%)例有ARVC家族史。

1.2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心电图、超声心动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及磁共振成像检查,部分患者还进一步接受了心导管心室造影、核素心肌显像以及心内电生理检查,以此为ARVC的最终确诊提供明确的依据。

1.3诊断指标

本次研究中的主要诊断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项目:心肌整体和(或)局部运动障碍和结构改变、心律失常、复极障碍、除极/传导异常以及家族史。

将上述5个诊断指标分为次要和若干主要标准,最终诊断为ARVC需具备两项主要条件或一项主要条件加两项次要条件。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数据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9.0进行分析与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的方式表示计量资料,行t值检验;采用率表示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当P<0.05时视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心电表现

纳入本次研究的120例ARVC患者均发生心电异常,98(81.67%)例记录到室性心动过速,71(59.17%)例为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47(39.17%)例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4(3.33%)例为心室颤动。

120例患者在窦性心律时心电图特征主要有如下表现:

(1)69(57.50%)例患者发生主要在右胸导联的T波倒置(V1、V2、V3);

(2)34(28.33%)例患者的心电图上可见Epsilon波;

(3)43(35.83%)例患者的右胸V1~3导联QRS平均时程大于左胸导联;

(4)41(34.17%)例患者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

2.2特征性Epsilon波出现情况比较

出现特征性Epsilon波的性别、临床症状的情况比较如表1所示。从表中数据来看,出现Epsilon波的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Epsilon波的患者发生晕厥、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以及累及左心室的例数低于未出现Epsilon波的患者,但二者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

表1 特征性Epsilon波出现情况比较

2.3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比较

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共有34例患者为累及右心室的心肌病;经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共有90例患者检查结果为阳性。8例患者累及左心室,这些患者心电图检查均出现V1~3导联T波倒置及室性心动过速,其中2例患者出现前胸V1~4导联T波倒置。

心电异常阳性率为100%(120/120)、磁共振成像检出结果阳性率为75%(90/120),明显高于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的阳性率28.33%(34/12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临床诊断ARVC中,心电图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Epsilon波是ARVC的一个较为特异的心电图指标,本组实验共有34例患者出现Epsilon波,检出率为28.33%,与国外相关报道中的30%相似。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出现Epsilon波的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Epsilon波的患者发生晕厥、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以及累及左心室的例数低于未出现Epsilon波的患者,但二者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心电异常阳性率为100%、磁共振成像检出结果阳性率为75%,明显高于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的阳性率28.3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超声心动图在评价右心室结构和功能异常的评价中价值很高,且该检测手段较为方便、经济,但对于ARVC的早期病变阶段较易出现漏诊的情况,因此临床上多与心电图结果结合起来进行诊断,以此来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磁共振成像可发现轻微和局部灶性的病变,但诊断费用较高,因此实际应用并不广泛。在本次研究中,共有90咯患者经磁共振成像检查后结果呈阳性,其中8例患者显示累及左心室,而这些左心室受累的患者心电图也均出现了V1~3导联以及室性心动过速。在以往的ARVC诊断标准中,对疾病严重期和晚期阶段的典型临床表现和心脏猝死的临床经验,因此病情发展早期患者不易被发现。虽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心电图异常率高于超声心动图,但由于这种检查方式无特异性是无法最终确诊的,需结合磁共振成像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来提高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于玮,陈东,方微,商建峰,武迎,韩丽媛,崔亚艳,付稳,滕飞.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13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7,36(12):974-978.

[2]刘群英,陈炎,姚任雯,樊梁军.评估心电图诊断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病变程度的临床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16,28(12):1577-1579.

[3]魏孟严,郑明奇.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临床表现与诊断[J].临床荟萃,2017,32(07):565-570.

[4]刘彤,刘小慧,康俊萍,冯莉.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研究进展[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5,34(04):329-332.

[5]杨达峰,谢启应,方晗,杨天伦.刻不容缓: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的早期诊断与治疗[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33(02):221-226.

论文作者:张玲娜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0

标签:;  ;  ;  ;  ;  ;  ;  ;  

比较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及磁共振成像诊断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特征及诊断意义论文_张玲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