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三个着力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着力点论文,管理体制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深化认识,形成共识
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一系列相关问题的内在要求。如何更好地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具体利益,如何有效整合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各种社会力量健康成长,如何清楚地认识和正确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如何建立健全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条件,如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社团和行业组织以及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等等,都与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息息相关。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深入研究,推动创新
现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思路已经提出来了,但如何落实,实践中如何协调好彼此间的关系,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需要很好地研究并加以落实;要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在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排忧解难中的作用机制、运行机制的研究,真正在基层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体系;要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主要是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在怎样切实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方面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要加强对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调整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要加强对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内涵、外延、特点和规律的研究;要加强对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的研究,构建社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的制度条件,这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一项最为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最为重要的任务;要加强社会管理与其它管理、社会管理体制与其它管理体制的关系研究,找准自己的位置,努力做到不“越位”,更不“缺位”;等等。
对上述问题能否展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能否在理论上进行突破,直接关系到社会管理体制在实践中改革创新的成败,关系到能否建立起合乎中国国情的社会建设理论和社会管理体系。
三、理清思路,有序推进
一是要有较为充分的理论准备。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什么是社会管理,什么是社会管理体制,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制,什么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管理体制,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关系到社会管理与其它管理的关系问题;要搞清楚社会管理到底“管”什么,谁来管、怎样管?这关系到社会管理的目标和定位问题;要搞清楚我们以往在社会建设与管理、社会管理体制上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这关系到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有没有针对性的问题;要搞清楚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社会管理体制建设中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有哪些教训可以吸取,这关系到我们能否少走弯路,发挥好后发优势,以较快的速度和有效的方式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制;要搞清楚政府、企业、社会之间的关系,明确自己的定位和方向;要搞清楚社会管理的特点和规律,而且要把这一特点和规律有机结合到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中去把握。
二是要理清思路。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种能够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拓宽服务领域;需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加强和改革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等等。这些都是理清思路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是要明确重点。现阶段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关键和重点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点是要依据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搞好制度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的政策法规,建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一句话,重点是搞好体制机制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就是要在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社会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上下大功夫。
四是要突出社会性。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心在社会、在基层,要充分发挥好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人民团体、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的职能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要充分运用好社会协调机制、社会自治功能和社会调节的力量,要使植根于民间的民间社会组织真正起到沟通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这一切又都离不开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摘自《理论前沿》(京),2005.1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