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论文_王敏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湖南长沙 410013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来分析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获取临床研究前瞻性数据。方法:从我院2010年5月至2015年7月间产生的冠心病诊断报告中随机选择116份进行研究和分析,将诊断报告中采取常规心电图检查的7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另外采取动态心电图检查的43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回顾比较两种心电图的具体诊断结果,并对二者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研究组诊断阳性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检查诊断出的房性早搏早发率、室性早搏早发率、房室传导阻滞率、房性和室性早搏二三联律率以及房性、室性早搏成对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建立长时间和持续性的动态心电图监测,能够准确反映出患者心律失常的发作持续时间、频度、规律和具体类型,动态心电图对心脏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较高。

关键词:冠心病;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诊断;比较

冠心病是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中的一种缺血性心脏病,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冠心病在我国呈现出高发的态势[1]。如何准确快速地检查此类患者心律失常状况,成为临床诊断治疗医师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从我院2010年5月至2015年7月间产生的冠心病诊断报告中随机选择116份进行研究,通过比较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诊断中的结果,来分析这两种检查诊断方式的价值。现将具体分析结果陈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0年5月至2015年7月间产生的冠心病诊断报告中随机选择116份进行研究,诊断报告中的全部患者均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将其中采取常规心电图检查的7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另外采取动态心电图检查的43例患者设为研究组。研究组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为(56.72±3.10)岁,病程5个月~7年,平均病程为(3.3±0.2)年;对照组男性37例,女性25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为(57.83±2.55)岁,病程8个月~6年,平均病程为(3.0±0.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病程情况和年龄方面的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检查诊断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心电图进行检查,具体方法如下:在患者处于安静状态时,实施检查。患者取平卧位,采用12导联心电图作监测,纸速设置为25mm/s,保证所记录基线平稳,观察图像效果,使之保持清晰。

研究组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方法:当患者处于安静状态时,采取三导联心电图对患者作24h持续性监测,调整并检测V1、Ⅱ、V6参数,将所监测的心电信号详细记录下来[2]。

观察两组患者心肌缺血的发作持续时间、起止特征以及心率和节律;观察两组患者诊断的阳性结果;并记录两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具体检测情况。

1.3 观察标准

(1)常规心电图:监测到T波小于导联R波的10%,并且ST段水平下移超过0.05mV,可判断为缺血性ST-T改变[3]。(2)动态心电图:以J点后80ms的ST段为测量基准,当ST段水平下移或者下斜距离超过0.1mV,且持续时间超过(含)1min,或者患者再次心肌缺血发作间隔时长超过(含)1min,可判断为诊断阳性[4]。根据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时的起止特点、心率、节律、主要伴随症状和发作持续时间等,结合患者心电图的检查结果,通过分析明确诊断心律失常。另外对心律失常发作中的激动起源部位、节点、频率、途径及传导时间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针对上述基础数据,采用SPSS21.0版统计软件。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student-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将两组患者的诊断阳性率结果作比较,详细情况如下:研究组54例中诊断阳性39例,阳性率达到了72.2%,对照组62例患者中诊断阳性37例,阳性率为59.7%,研究组诊断阳性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具体检测情况如下:研究组检查诊断出的房性早搏早发率、室性早搏早发率、房室传导阻滞率、房性和室性早搏二三联律率以及房性、室性早搏成对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详情见下表1。

3 讨论

冠心病病理是指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引起循环功能下降,进而导致动脉流出血液、氧气血液减少,最终致使心脏供血和供氧量下降[5]。血流受阻是引起心脏缺血的重要原因,血流受阻情况严重者可能会产生心肌梗死等严重病症,心律失常是心脏缺血的主要表现之一。随着城市居民生活的改善,人们在日常饮食中摄入了更多的高脂肪和高热量食物,引起高血压及高血脂等疾病高发,导致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呈现出攀升态势。

本次临床诊断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诊断阳性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均是临床检查冠心病心律失常状况的常用方法,二者的差别是动态心电图能够通过持续全天候的监测,对患者的发作持续时间、频度以及发作规律作出直观地反映,并与患者正常状态下的心率、节律情况进行对照;常规心电图只是对患者某一时间的心律失常现象进行分析,其在收集病情信息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对比结果表明研究组检查诊断出的房性早搏早发率、室性早搏早发率、房室传导阻滞率、房性和室性早搏二三联律率以及房性、室性早搏成对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了对患者建立起了持续、长时间的心电图检测以外,还能精确检测出患者中存在的快速性与缓慢性心率失常、隐匿性心率失常等情况;此外,其在反映各种类型的传导阻滞、异位节律情况方面作用十分突出[6]。通过动态心电图,能够对患者的心律失常具体表现进行动态观察和监测,因此其在评价心律失常治疗药物疗效方面有着一定作用,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必要的指导,有利于对患者开展安全、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臧莉.两种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10(25):88.

[2]杨梅.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J].中外医疗,2014,03(06):168+170.

[3]陈擘红.常规与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价值[J].基层医学论坛,2014,12(23):3061-3062.

[4]彭莉.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5,07(16):80-81.

[5]郑易,岑镇波,胡海雷.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比较[J].现代实用医学,2011,22(06):639-640.

[6]闵仲文.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中的诊断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2015,06(14):14-15.

论文作者:王敏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9

标签:;  ;  ;  ;  ;  ;  ;  ;  

两种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论文_王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