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与方法论文_张映梅

身份证号码:44062219730912xxxx 528500

摘要: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是土地整理理论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个方面构建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整理项目效益评价进行研究,科学的评价土地整理效益,实现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关键词: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评价原则

1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现状分析

土地整理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对土地利用和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利益进行调节,进而达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偏向于提升经济效益,更多关注项目财务收益和经济评价,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导致土地整理效益的整体性失衡。有些地方的土地整理项目,虽然提供了详细的经济评价方案,但是却只考虑耕地面积的扩大,数据分析不全面,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土地整理效益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只有充分考虑到各方利益,本着土地整体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使土地整理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统一。

2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由于土地整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如果直接进行效益评价是非常困难的。这时需要借助合适的指标体系来反映效益的大小,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代表性原则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多目标评价,是以土地整理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达到最优为目标。选取评价指标时,应挑选能体现主要问题、易于量化,可以很好地反映研究对象某方面的特性的指标,能够反映综合效益的相关因子。在评价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应涵盖评价目的的基本内容,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度量土地整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状况,覆盖性高。所建立的评价体系应当涵盖多方面的需求,同时对于相关因子要全面衡量考虑。

2.2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进行效益评价时,采用的方法应科学合理,应从众多的指标中依其重要程度,在尽量简单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处理方法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对所收集到的数据的处理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评价等级的确定等方面。一切都以客观事实为准,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的过程、结果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

2.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指标体系的选取可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进行。在设置指标时,应充分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和适用性,尽可能避免评价指标相互重叠。如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部分指标可能比较难用定量手段来进行衡量,但为了全面反映土地整理情况,选取指标时应将这部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从而反映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

2.4普遍性和差异性原则。

目前,我国的土地整理对象差异很大,在进行效益评价时,特别是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条件、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的特征,决定着土地整理的方向和特征的不同。在设置评价指标时,既要选择普遍适用的,也要选择反映地域特色的。在具体针对某一地区时,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区域性指标。

3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图 1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土地整理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涉及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经济效益是对土地进行资金、劳动、技术等的投入所获得的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后产量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等;社会效益指对社会环境系统的影响和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即土地整理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等所作贡献与影响的程度;生态效益是土地整理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生物等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要求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开发整理,以避免造成新的生态破坏。根据以上所述的指标选取原则,建立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10个指标。第一层是目标层,即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反映了土地整理效益的总体水平;第二层为准则层,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出发评价出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第三层为指标层,是对准则层的划分,共 10个指标。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如图 1 所示。

3.1 评价指标说明

(1)经济效益指标

农业总产值增加率:(整理后的农业总产值-整理前的农业总产值)/整理前农业总产值×100%。单位面积投资:总投资/项目建设规模。投入产出比:项目年投入总成本/项目年总产值×100% 。

(2)社会效益指标

群众满意度:定性描述,满意度越高,社会效益越好。也可通过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使定性指标转变为定量指标,从而得出定量数据。新增耕地率:新增耕地面积/项目建设规模×100% 。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定性描述,完善度越高,社会效益越好。道路密度增加率:(整理后道路密度-整理前道路密度)/整理前道路密度×100% 。

(3)生态效益指标

洪涝灾害抵御能力:定性描述。洪涝灾害抵御能力越强,生态效益越好。绿色植被覆盖率:(整理后农作物、林地、草地总面积-整理前农作物、林地、草地总面积)/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00% 。

灌溉利用系数增加值:(整理后灌溉利用系数-整理前灌溉利用系数)×100% 。

3.2 确定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权重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先咨询有代表性的专家,对所列指标两两比较重要程度而逐层进行判断评分,构造判断矩阵。然后利用方根法求得最大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得到单项指标对总目标的重要性权值,并检验是否具有一致性。

3.3 量化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

合理的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量化是成果准确而科学的关键。从各评价指标的数量和质量考虑,结合专家打分法和数学方法,采用各指标独立评分,使原始有量纲的数据转化为可进行运算的分值。取区域各指标的平均值为基数,项目区的指标值高于区域平均值40%为最优,定为10分;高于区域平均值30%为优,定为90~99分;高于区域平均值20%为良好,定为80~ 89分;高于区域平均值10 %为一般,定为70 ~ 79分;位于区域平均值或上下浮动10%为合格,定为60~6分;指标值再低时,定为 0~60分。

3.4评价土地整理综合效益

确定了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及分值后,计算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的模型为:

(i= 1,2,3,…,n)(1)

式中 p—— 综合效益评价值;Ci—— 第 i个指标的分

值;Wi —— 权重值;n—— 评价指标的个数。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依据实际情况,结合专家打分法和数学方法,采用各指标独立评分,使原始量纲不同的数据转化为可进行比较和运算的分值。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使评价结果更趋于合理。

4 结束语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和生态效益指标。对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可以有效地衡量土地整理的效果,提高土地整理的数量和质量,有利于土地整理效益的协调发。

参考文献:

[1] 高云龙.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J].民营科技. 2016(05)

[2] 宋晗.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6(04)

[3] 周雅珺.国外土地整理实施经验对河南省土地整理的启示[J]. 资源导刊.2016(05)

论文作者:张映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8

标签:;  ;  ;  ;  ;  ;  ;  ;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与方法论文_张映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