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的有效手段——“微专题”论文_徐伟东

摘要:笔者刚完成浙江省新课改第一轮的教学,顺利带新课改后第一批学生毕业。对于高三的复习教学,迎考教学,笔者谈谈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高三;数学教学;“微专题”

高三复习往往要经过三轮复习:一轮复习知识;二轮接轨高考;三轮突破难题。一轮复习偏重于知识点的复习、回顾。时间大概三个月。通过三个月的时间,复习高中全部内容,对于中下等层次的学生有一定难度。然后接轨高考,从一轮复习到二轮复习,难度提升很大,对于学生而言,难度很大。往往上课能听懂,自己做却无从下手。

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引进了一种新的复习方式——“微专题”复习,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成绩进步显著,取得了优异的高考成绩。

一、“微专题”的内涵

1.范围小、针对性强。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及时开展,能提高知识信息搜索速度,更要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复习的兴趣和动力。

2.要能瞄准学生复习的“病灶”,为了帮助和引导学生专门解决某个(或某类)具体的问题,因此在选题时忌大而笼统、虚而不实。

3.让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的角度去审视问题,从横向、纵向联系前后知识,形成小的知识网络,只有把整理加工过的知识依附在思想的线索上,方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微专题”主题的选择、内容的选取以及教学环节的设置都与促进认知策略发展的条件相对应,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教会学生学习认知策略,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策略的发展。

二、“微专题”的功用

众所周知,当今传统的高三复习课一般都是按照“章节—专题—模拟”的三轮教学进行,即一轮复习按照章节顺序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建立高中数学内容的框架;二轮复习以专题复习,习题讲评的形式出现,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建构知识网络;三轮复习重在模拟、训练以求快速正确的解题。而实际复习教学时,一轮复习中,高考命题的深化加大了教材上内容与高考命题之间的距离,使一轮复习显得泛化;而短短三个月的二轮复习,常常是专题设计口径过大,不能与高考命题设计的口径有效对接,导致讲解肤浅,不能使知识有效集群,要建构高考需要的能力,显得力不从心;三轮复习基本以“做试卷,评试题,论热点,谈规范”收场,由于一、二轮复习的一知半解,导致最后半个月学生的状态处于混沌状态。

由于高三“高大全”的复习现状,导致复习的低效,笔者认为,有机地在传统二轮复习模式中穿插“微专题”,可丰富课堂形式,取得更好的复习效果。

三、“微专题”的案列

这样,当学生遇到用常规思路解决问题思维受阻时,就会尝试从结论出发或其他不同渠道解决。通过这样的“微专题”教学,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以及应变能力。

总之,由于“微专题”的“切口小、主题强、形式多、角度新”等特点,决定了它在高三复习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微专题”帮助学生有效把握复习重点,避免讲、练、评模式的单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活化知识的运用,从根本上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微专题”是对传统高三数学复习模式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去研究、思考、总结,这也是促进教师更快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

四、“微专题”的反思

“微专题”的实施,不是标新立异,更不是对传统经典专题的否定和颠覆,而是有机穿插、“以小见大”,旨在一改以往复习课的沉闷、枯燥和低效,力求把学生带进复习的“场”中,促其主动学、有效学。在复习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微专题”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这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探究知识规律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问题串”的拓展,使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落到实处。同时,“微专题”复习实现了数学知识的有效整合,注重了数学思想的学习体悟。在设计上,寻找和挖掘题目的内涵是关键,注重方法串联的题组学习,强调数学思想的主体突出,注意学生认知策略获得和迁移的思维;在实施上,准确把握知识的内容主线,做到选题和讲题合理、时间安排合理,教学方式合理,要正确处理讲与练的关系,重视当堂反馈与评价,重视课堂互动,通过小组轮流展示、其他组点评、教师“关键处”讲解等方式加强师生、生生交流,从而真正通过“微专题”复习提升高三数学复习的效率。

(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县第二中学 315700)

论文作者:徐伟东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6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6

标签:;  ;  ;  ;  ;  ;  ;  ;  

高三复习的有效手段——“微专题”论文_徐伟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