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_汽车论文

外资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_汽车论文

外商投资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商投资论文,我国汽车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汽车工业是我国第一个实行产业政策的行业,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按照“九五”发展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的规定,汽车工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提醒人们,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一、外商对我国汽车工业投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市场经济机制作用的一个重要结果是需求决定生产。我国汽车市场的巨大的现实需求量和潜在的市场规模,为汽车工业的发展特别是轿车工业的大力发展,创造了广阔而诱人的前景。世界各国的汽车巨头纷纷挤入我国,投资建立合资、合作及独资企业。

1.外商在我国汽车行业投资的规模和结构

到1995年,先后已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我国汽车工业领域投资,建立各类汽车生产企业多达近300家。 其中整车生产企业(含改装车、专用车和大客车)50多家,零部件生产企业近200个, 摩托车生产企业近30家及其它生产企业20个。截至1995年中,我国汽车行业三资企业中外方总投资规模达到75.34亿美元, 外商对华汽车行业协议投资总金额为14.9亿美元。实际到位外商投资金额为11.34亿美元。 按协议规模计算,中外方总投资达到或超过3000万美元的大型项目137个, 占项目总数的12.44%,这137个项目涉及中外方总投资额57.25亿美元, 占汽车行业三资企业总投资的75.98%。总投资少于3000 万美元但大于1000万美元的项目有55个,占项目总数的18.52%,涉及中外方总投资12.15亿美元,占汽车工业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的16.12%。总投资等 于或少于1000万美元但大于100万美元的项目有204个,占汽车工业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68.91%,这204个项目涉及的投资总额为5.56亿美元,占汽车行业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的7.37%。总投资少于100 万美元的项目共有49个,涉及投资0.38亿美元,占汽车工业外商投资企业总投资的0.5%。

2.外商投资的主要来源及投入方式

按协议外商投资额,到1995年7月, 排在我国汽车工业投资前三位的依次是香港地区,3.8亿美元:德国,2.34亿美元;法国,1.91 亿美元。美国排在第四位,协议外资金额1.6亿美元;日本排在第五位, 为1.15亿美元;英国列第六位,为0.99亿美元。

按外商实际到位投资计算,香港地区和德国分别列在头两位,投资额分别是2.73和2.15亿美元,其次依次为美国、日本、英国和法国,他们的投资额分别为1.29亿美元、1.07亿美元、0.94亿美元和0.62亿美元。

在整车生产项目上,平均每个项目的外方出资情况是:德国0.7 亿美元,法国0.58亿美元,日本0.12亿美元,英国0.08 亿美元, 美国0.05亿美元,香港地区0.05亿美元。 香港地区在整车生产的投资项目有18个,美国有7个,德、法,日各3个,英国2个。

在零部件生产项目中,所有外商投资的平均规模都比较小,其中英国的平均投资额为650多万美元,其次为法国570多万美元,日本在零部件企业的平均投资规模在前6位中最少,只有220万美元。香港地区在零部件生产领域的投资项目多达90多个,美国有25个,日本有11个。在摩托车生产的外商投资中,英国的平均投资规模最大,达2450多万美元,日本为1080多万美元,香港为680多万美元,美国最小,只有100多万美元。香港地区在摩托车生产领域的投资项目为10个,日本有5个,英、美各2个。

在投资方式上,1992年以前, 日本主要是向合营企业投入设备; 1992年才开始有资金投入。日本企业在我国汽车行业投资比较多地使用团队作战的方式,投资整车生产的同时,往往会带动相当数量的零部件企业前来投资。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日本对华汽车行业的投资,无论就资金总量,还是单个项目的平均出资额,都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和德、法、美等国家。从投资的部门结构来看,德、法主要在整车生产方面开展合资合作,分别占其投资总额的90%和89%;美国在零部件方面的投资占其投资总额的79%;日本投资规模较小且投资相对比较分散,而且也没有确定重点合作领域。但是日本是我国最大的汽车贸易伙伴,直接贸易仍然是日本推销产品和占领我国汽车市场的主要手段。

3.外商在我国汽车工业投资的发展趋势

自1983年我国汽车行业成立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起,到1990年,外商在我国汽车工业领域的投资总量增长比较缓慢,只有52家企业的合同生效。这个期间的中外投资总额为26.92亿美元。1991年以后, 外商在我国汽车工业领域的投资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1992年,外商在我国汽车行业投资的项目数和涉及的中外投资总额均超过了1983—1990年的总和。1992年当年生效的外商投资企业数为88个,中外投资额为27.31 亿美元,1993年以后,新合同生效的企业数和投资额呈现出下降趋势。然而从1996年初日、美、欧对我国汽车工业投资的最新动向看,新的投资项目和投资额均呈现出增长势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正在增加其对我国汽车业的投资,该公司人士宣布,将在2000年前在我国完成投资10亿美元的计划,以便使我国成为其重要的汽车配件生产地。日本对华汽车行业的投资出现新的势头,1996年初,日本企业在我国工业领域签定了最大的投资项目——在唐山齿轮厂投资1亿美元生产汽车变速箱。

受我国政策影响外商在汽车业投资的部门构成正在发生变化。

整车生产项目数呈下降势头。到1995年,外商投资在整车生产部门的企业数为51个,占企业总数的17.23%, 占汽车行业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的61.31%。其中轿车生产项目有5个,总投资规模为27.87 亿美元,占全行业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的36.99%; 投向轻型客车和货车生产的项目有18个,总投资为7.56亿美元。1983—1990年间,外商投资的整车生产项目发展较慢,每年新增整车生产项目均不超过2个。1991年后,整车生产项目开始增长,其中1992和1993年两年就增加了29 个 , 1994年略有减少,为9个,1995年为0个。

到1995年,零部件生产类的外商投资企业有197个, 占企业总数的66.55%,而投资只占汽车行业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的26.93%。其中投向关键零部件产品生产的项目约有60个,约占零部件项目数的30%。零部件项目的发展情况与整车项目相似,也出现了“马鞍形”,只是生产项目的增长和下降趋势要比整车项目更为缓和一点。统计数据显示,零部件项目在1990年开始出现大幅上升,到1992年达到高峰,随即出现下滑势头,到1995年又回落到1989年的水平。

外商投资方式在我国政府影响下,以合资合作为主,但外方要求控股和独资的比例趋增。

由于受我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和国家对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的制约,外商在我国汽车工业的投资主要以合资经营的方式进行。到1995年,汽车行业的296家外商投资企业中,中外(含港澳台)合资企业260家,占企业总数的87.84%,其中整车生产企业49个,零部件企业168个,摩托车和其它企业共43个。汽车行业中外合作生产企业28个,占全部外商投资企业的9.5%,其中整车生产企业2个,零部件生产企业23个,摩托车生产企业2个。外商独资企业8个,占企业总数的2.7%, 其中零部件生产企业6个,摩托车生产企业2个。

汽车工业296个外商投资企业的中外方股比情况是:有73 个项目的外方持股比例大于50%,其中整车项目7个,零部件项目56个, 摩托车项目9个,其它项目1个;有50个项目的外方持股比例等于50%,其中整车生产项目10个,零部件项目30个,摩托车和其它项目10个;有173 个项目的外方持股比例低于50%,其中整车生产项目34个, 零部件项目111个,摩托车和其它项目28个。

据我国汽车工业主管部门统计,在1992年以前,汽车行业外商投资企业中外方总的股比约为70:30,近三年来,汽车工业外商投资企业的 外方要求独资和控股的情况有明显的增长趋势,特别是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外方要求控股的案例比较多。

外商投资的地理分布仍以沿海开放地区为主。统计资料表明,汽车工业外商投资企业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其中在沿海地区的投资项目占50%以上。

二、外商投资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外商投资在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对9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可以说,我国轿车工业发展的历史,就是我国汽车工业吸收外商投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历史。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我国汽车工业的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也缩短了我国汽车工业与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1.汽车产量特别是轿车产量大幅增长

从1978年到1995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大力吸收外商投资,汽车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生产能力急剧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结构趋于合理,不但载货和摩托车产量大幅提高,而且轿车生产能力快速增强。

从1953年到1978年,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建设了一汽、二汽等汽车厂和一批零部件厂,从而形成了我国汽车工业基础。这个时期,国内实行计划经济,由于国家综合实力有限,汽车工业生产只能部分满足国内市场对载货车的需求,而作为汽车工业象征的轿车工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那时国产轿车只有数量有限的“上海”和“红旗”。《我国汽车工业年鉴》的统计资料表明,1960年我国轿车产量为98辆,1965年为133辆,1970年为196辆,1975年为1819辆,直到外商来华在汽车工业投资之前的1982年,我国轿车产量也才只有4030 辆。 而1983年以后,我国轿车的生产能力迅速增加, 1994 年轿车产量相当于1982年的62.12倍;同期汽车总产量增长了5.9倍。

“八五”是我国利用外资最为集中的时期,也是我国汽车工业生产增长最快的时期,5年中累计生产汽车587万辆,为“七五”的2.3倍, 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3.3%;小轿车产量达102万辆, 占建国以来轿车总产量的85.3%,年平均增速47.89%。

2.汽车工业产品结构趋于合理

从轿、客、货三类汽车产品结构来看,“八五”期间出现比较显著的变化,“缺重少轻,轿车近乎空白”的状况大为改观,三类产品比例分别由“七五”末期的8.33%、25.04%和66.63%调整为“八五”末期的20.69%、25.51%和53.79%。产品结构变化趋向合理。 “八五”时期我国汽车工业产品结构的合理变化,正是外商投资和引进技术的结果。

3.产品和技术的开发能力有所提高

通过合资合作生产,我国汽车工业引进了大量的技术设备,在不断消化和吸收中,产品开发技术和生产技能都得到一定提高。目前,一些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生产的产品国产化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八五”期间汽车工业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通过引进国外先进制造技术和管理办法,注重产品质量,使汽车行业整体管理水平和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汽车产品质量保证能力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八五”期间质量抽查平均综合得分为87.83分, 比“七五”提高 7.59分,实际提高了一个质量等级。 二是质量管理与国际惯例开始接轨。“八五”期间汽车行业宣传贯彻GB/T19000—ISO9000 质量管理和质量系列标准,1994年汽车行业有8个大、中型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 证。1995年又有上海大众、沈阳金杯和天津微汽等大企业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

为适应汽车市场多元化的需求,汽车行业各企业十分重视新产品的开发及增加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比重。全行业基本车型已发展有载货汽车、客车、轿车、越野汽车、自卸汽车、牵引汽车6大类120多种。“八五”期间,《汽车产品目录》内的车型已达13355种, 比“七五”时期增加了6851种,增长1.05倍。“八五”期间汽车行业各主要企业集团用于研究开发的投资为销售额的1%左右、有的企业达2%,已初步具备中型载货汽车的开发设计能力。在总成零部件开发方面,正在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逐步掌握产品开发技术。

4.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汽车行业的重要力量

“八五”期间,汽车行业的效益指标反映,建设、生产、销售及实现利税迅速增长。完成投资额、产品产量、汽车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及实现利税年平均增速分别为40.9%、23.3%、32.3%、36.6%及37.2%。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税收年均增幅45.3%,明显高于利润29%的增幅。全行业利润总额(含合资企业外方利润)432 亿元左右,交纳税金480亿元左右,高于全行业效益水平。

外商投资企业的各项经济效益综合指标普遍好于国内其他类型企业。1994年,全国汽车工业现有投产企业2442个, 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34个,占总数的5.5%;全国汽车工业总产值(现价)2183.1亿元, 其中外商投资企业产值447.7亿元,占总数的20.5%; 全国汽车工业销售收入1853.48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为385.05亿元, 占总额的20.77%;全国汽车工业实现增加值515.56亿元, 其中外商投资企业99.68亿元,占总数的19.33%; 全国汽车工业出口产品交货值为45.37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为13.18亿元,占29.05%;全国汽车工业实现利润总额97.06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39.17亿元,占40.36%; 外商投资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人均创增加值10.1万元,是全行业平均值的3.84倍,是国有汽车工业企业的4.53倍;在外商投资汽车工业企业就业的员工约达20万人,为我国汽车工业培养了大量人才。

在1994年全国汽车行业生产产量、销售收入额等项指标的排行中,外商投资企业占据重要地位。1994年全国轿车生产企业的产销量前50家排行榜中,上海大众排在榜首,四家外商投资企业的产销总量占全部产销量的比重分别达57.02%和56.65%。在1994年我国汽车工业产品产值最大的50家企业当中,有15家为外商投资企业。这些外商投资企业产值占50家大企业的28.74%。在销售收入居前50前的企业中,15家外商投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占50家大企业销售收入的30.13%。

三、我国汽车工业利用外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汽车工业利用外资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汽车工业达到的水平,和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的法国、德国、意大利以及亚洲的日本以及其它一些发达国家的汽车工业1960到1965年的水平相当。世界范围的汽车工业革命,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同国际汽车工业发展水平的距离,我国汽车工业由满足替代进口到走向世界还要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

1.外商投资企业急需加大技术开发力度

我国汽车工业经进外商投资,虽然促进了汽车工业基础的形成,但是由于外商投资的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一些在国际市场上比较先进的技术也因企业投产后技术开发力度不够而落伍,导致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只能满足于实现替代进口,而无进入国际市场的可能。如外商现在我国投资生产的桑塔纳、奥迪,基本上是发达国家80年代前5年的产品, 而到目前为止这些产品在国内仍然保持领先地位,但在国际上已经开始被淘汰,整车不可能出口到国际市场,其它产品也程度不同地存在这一问题。日本投资企业的产品几乎没有出口。一个令人费解的例子是,较有名气的北京吉普车有限公司出口的主要产品,不是合资企业的新产品“切诺基”,而是老产品“212 吉普”和它的系列产品。而且从全国汽车出口情况看,能够出口的整车基本上是没有合资的原国产汽车产品。尽管外商投资企业研究与开发力度不够,但国内轿车生产技术对外商投资依赖仍然较大,统计数据表明,国内市场上所谓的国产名牌汽车,基本上是被并不先进的合资企业产品所占有。

2.规模经济难以实现

当前我国汽车工业(包括外商投资经济在内)过于分散,汽车生产厂家多而很少形成规模,资金投入不足,是我国汽车工业继续发展的羁绊。在外商投资企业中,一些类别的企业投资规模过小,例如日本投资的3个整车生产项目涉及的中外方投资总额只有9468万美元, 单项外方出资仅有1186万美元。例如18个轻型汽车项目的中外方总投资共有7.57亿美元,单个项目投资规模平均只有4425万美元。

3.企业立项和管理欠佳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的合资合作越来越多,国内出现了一股合资热。为了合资,有些中方企业甚至达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一些项目对市场需求分析不够,导致生产能力达不到设计能力,企业亏损严重。 90年代以后一些大的合资企业几乎都不赚钱。从1990年到1993年,一汽 大众不赚钱,东风公司神龙不赚钱,沈阳金杯和金通1995年一年亏损1 亿元。像这样一些比较有实力的大集团、大企业都不赚钱,而一些根本没有资金投入,又没有技术实力的企业还要搞整车合资,其状况可想而知。

四、我国汽车行业利用外资的前景

尽管我国汽车工业在“八五”时期得到较快发展,但是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进口汽车成为重要的货源。

1990年我国进口轿车整车1.6万辆。1994 年全国汽车工业进口总额(海关总署统计)为17.14亿美元;进口整车28.41万辆(其中散件14.5万辆),其中进口载货汽车6.83万辆;自卸车0.2万辆;客车3.67 万辆;轿车1.73万辆;专用车0.28万辆;汽车、零部件及车身进口总额6.15亿美元。1995年我国海关统计进口各类汽车15.8万辆,用汇25亿美元,其中轿车12.9万辆,其它车2.9万辆。1995 年当年国内轿车市场容量约达30万辆。

为了把我国汽车工业尽快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改变目前投资分散、生产规模过小、产品落后的状况,增强企业开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产业组织的合理化,实现规模经济,国家计委于1994年2月19日颁发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 并在产业政策中对利用外资做了相应规定。上述种种迹象表明,外商在我国汽车行业的投资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是由于诸多问题的存在,如何使外商投资更多地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的积极推动力量,趋利避害,仍然是中外双方共同关心的重大的现实问题。

标签:;  ;  ;  ;  ;  

外资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_汽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