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_银行论文

论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_银行论文

论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发展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贸易自由化及其伴随的各国放松管制,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较快发展,作为金融体系中主体的西方商业银行其业务也经历了种种变化,多数走上了业务综合合业化,资产证券化,创新多元化,工具电子化的进程,本文针对上述发展进程及趋势试作综合阐述和分析。

一、业务经营综合化

在30年代由金融危机引起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过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吸取教训,普遍推行了极其严格的金融管制政策,明确划定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规定只有商业银行可以为客户开立可以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账户,商业银行一般只能做1 年期以下的短期贷款。这种较为僵硬的管理制度一直持续了三四十年。但70年代以来,由于主要西方国家的金融业竞争激烈,金融工具不断创新,金融管理制度逐渐放宽,使商业银行逐渐突破了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分工的界限,走上了业务经营“全能化”的道路。目前,西方商业银行除发放短期贷款外,还经营其他多种金融服务,如中长期贷款、设备租赁贷款、不动产抵押贷款、消费贷款、农业贷款、私人住宅抵押贷款等等。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经营存款、汇款、信托咨询、证券买卖、外汇买卖、代理保险、保管箱、信用卡等业务。

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业务,从专业化逐步走向多样化、全能化,从分业走向合业,这是与西方经济、金融发展密切相关的。其主要原因如下:

1.近一二十年以来,西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逐步下降,定期储蓄存款的比重相应上升。这一结构性的变化为商业银行开拓中、长期信贷业务和投资业务,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

2.70年代以来,西方金融业竞争激烈,银行盈利水平普遍下降,迫使银行业开拓新的业务和品种。它们一直想方设法绕过法规的限制,致使有些法律条文形同虚设。金融管理当局顺应要求,取消了一些过时的法规,为商业银行开拓新业务提供了方便和支持。

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发展,为西方商业银行业务不断走向全能化、综合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推动作用。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从资产管理理论到负债管理理论再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演变过程。这些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最初强调资产管理,是因为当时商业银行资金来源比较狭窄,主要是活期存款,而工商业企业的资金需求也较简单,加之金融市场也不太发达等等因素。到了60年代,产生了负债管理理论,强调商业银行要通过负债管理保持银行的流动性,不能单纯依靠吸收存款这种被动负债方式,而要主动从市场、银行同业来调剂资金余缺。70年代末期出现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这一理论是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它对商业银行全能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我国金融业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商业银行尚缺乏业务全能化、综合化的条件。这主要因为: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尚在建立之中;证券市场和其他金融市场有待进一步成长发育;我国的货币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们可以看到,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交叉不断扩大,这在促进竞争、改善服务、促进金融机构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助长了证券市场上的投机活动,影响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例如在1993年和1994年,大量银行信贷资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渠道进入证券市场、信托机构和房地产市场,使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受到很大影响,大大损害了银行的信誉和金融秩序的稳定。为此,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取向出发,我国金融业现阶段必须实行分业管理,不能马上实行商业银行的全能化经营。这样做,可以加强对银行、证券及信托业的风险控制和监督,保证我国金融机构规范、稳健地经营、保证金融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保护存款人、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利环境。

二、银行资产证券化

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出现了证券化的趋势。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方式的证券化,即传统型的银行信贷越来越多地被各种各样的证券融资所取代,使得当年国际债券发行的总额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国际银行信贷的总额。第二,商业银行通过把资产(如偿还期较长的银团贷款、项目贷款、出口信贷等)转换为证券的方式,出售给投资者。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把某笔或某一组贷款汇集起来,以此作为抵押(underlying assets)发行证券, 使其在市场上流通转让。这样做的好处是,银行可以很快收回贷款资金,加快资金的周转,并且可以把收回的资金投入到新的业务中去,以达到资产结构调整的目的。

(一)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原因

第一是国际债务危机的影响。80年代爆发的拉美国家债务危机使不少西方银行蒙受了巨大损失。鉴于银行贷款市场狭窄、流动性差、风险集中的特点,商业银行对国际银行贷款失去了兴趣。与此相比,国际债券有比较广阔的市场,流动性好,债权人分散,风险评估比较容易、客观,所以商业银行对国际债券的兴趣逐渐增大。第二是一些资信较好的借款人更倾向于发债融资。国际上一些较大的跨国公司、主权政府和地方政府会发现通过国际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好处更多,这种方式手续简便,方式灵活,成本较低、债权人分散,期限可长可短。例如,大公司可以发行期限仅几个月的商业票据,也可以发行期限长达100 年的长期债券(如在1996年底,美国IBM公司成功发行了几亿美元期限为100年的债券),这对商业银行贷款融资来讲,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三是西方国家尤其是国际金融中心所在地金融管理当局放宽了对债券发行的限制,并在税收政策上给予支持。例如,不少国家对非居民购买债券不征收收益所得税或利息预扣税(有些国家甚至对居民也给予同样待遇),这为国际债券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第四是国际金融市场对债券融资比较有利。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保持中,低速发展势头,主要货币利率稳定在较低的水平上,这为债券发行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环境。

(二)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影响

金融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管理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从整体上讲,金融资产证券化使大量融资由银行贷款转为通过直接融资方式来实现,这对作为中介机构的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与此同时,金融资产证券化也为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与管理提供了新的空间。

1.金融资产证券化改变了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中与客户之间的固定的债权债务关系。以银行为中介机构的间接融资转变成在金融市场上的直接融资,这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着非中介化的考验。从资金需求者的角度出发,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发行有价证券、股票的方式,在证券市场上直接向公众筹资,其所付出的成本往往要比向银行借贷低一些。对证券投资者来讲,他们买进证券或股票以后,可以随时在二级市场上转让给其他投资者,收益性、流动性可能要比银行存款要好得多。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资产证券化的趋势是不可扭转的。面对这种形势、商业银行转变观念、由被动到主动,及时根据客户的需要、市场的变化以及自身经营的情况,充当证券代理人、发行人、认购人、包销人等角色,开辟新的业务领域和盈利渠道。

2.为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供了方便条件。西方商业银行为了实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其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做法是,压缩同业拆放和贷款在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例,相应增加证券所占的比例。这样做的依据是,由于证券市场的活跃和各种类别证券的存在,商业银行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经营目标来选择确定一个理想的证券组合。这个证券组合除了可以达到银行贷款的收益水平外,还具备灵活性和流动性,可随时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出售信贷资产,或以资产互换,或以贷款作抵押发行债券等方式来达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目的。但是,我们要看到,所有上述手段都是以金融市场的充分发展为前提的。

总之,金融资产证券化,改变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方式,使商业银行在日趋激烈的金融竞争环境中面临挑战和机遇,同时也加快了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进程。

三、金融创新及其影响

70年代, 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首先是在1974—1975年间西方经济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第一次出现了通货膨胀与经济萧条并存,即所谓“滞胀”现象。西方中央银行针对这种情况,对货币政策作了调整,即把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由利率转为货币供应量,致使美国短期利率在80年代初期达到20%以上。第二,1973年,西方国家正式放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关于固定汇率的安排,使货币自由浮动合法化。第三,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取消外汇管制,并逐步开始了银行自由化改革。在这种情况下,国际金融领域出现了一股金融创新浪潮,为国际银行业的经营与管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的创新。它是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我们从其发展历程中可以明确看出,商业银行一直是积极发起者、推动者和参与者。

1.金融机构的创新。这除了泛指商业银行业务全能化外,还指随着金融工具创新而产生的大量新的金融机构。

我们在此举两个例子:(1)近20年来, 各种各样的投资基金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和发展起来。有的基金是由专业人士管理的、独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而另一些基金则是由商业银行控股的附属机构。这些基金,一般都在股票交易所上市,投资的方向多为债券、股票等。投资者购入一定股份时需向基金管理人交纳一定费用,赎回时即把股份卖给基金管理人便可。投资的风险由投资人承担。基金管理的主要优点是,小额投资者可以放手让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为自己理财,风险较为分散,交易成本较低等。而对基金管理人来讲,这是一个极有市场潜力的收费性业务。现在,基金管理是一个巨大而且发展迅速的行业。例如,世界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Fidelity,在全球管理的资产总额超过了6000亿美元(1997年9月底的数字)。截至1995年底, 作为世界第四大基金市场的卢森堡有1329个投资基金,资产达3587亿美元。在这些基金中,多数为商业银行设立和管理。德意志银行在卢森堡的附属行就管理着20多个基金。现在西方大银行无一例外地把基金管理、资产管理当作其主要业务之一。(2)大量的证券上市、交易, 会不可避免地提出清算的要求。顺应这种需要,一些以办理证券清算、保管等为主的金融机构应运而生。这以总部设在卢森堡的CEDEL和设在比利时的EUROCLEAR最为著名。以CEDEL为例,这家在1970年成立的证券清算机构(1995 年改为以银行注册),现在每天的证券清算量为350亿美元,还为全世界2900 家机构保管着价值达1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

2.金融市场的创新。从历史的发展来讲,60年代出现的欧洲美元市场是一个重要的金融创新。它标志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但欧洲美元市场的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与其并存的是西方各国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外汇管制和资本流动限制,因为当时西方各国国内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还相当松散。进入七八十年代以后,西方各国相继采取了一些自由化措施,使金融市场的创新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一方面允许外国资本、外国金融机构更自由地进入本国市场,同时也放宽本国金融机构进入外国市场的限制,从而加快了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进程。比如,美国于1974年取消了对资本流出的限制;1975年5 月率先分散对证券经纪费的限制,改以市场供求来决定费用高低;1981年允许国内商业银行开设离岸账户(IBFs)。免除这类账户的存款准备金要求,其目的在于把境外的欧洲美元吸引到境内;1984年取消了外国投资者购买美国政府债券的利息所得税,这等于向外国投资者开放了政府债券市场。再比如,日本于1984年4月允许居民自由发行欧洲日元债券,同年12 月又允许资信良好的外国公司在日本发行欧洲日元债券;1985年4月, 日本对非居民购买由国内居民发行的欧洲日元债券免收利息预扣税;同年6 月,允许外国银行进入欧洲日元债券市场;1987年11月,日本允许非居民购买欧洲日元商业票据,同时开放国内商业票据市场;1989年5月, 又解除了对居民提供欧洲日元贷款的限制。1986年12月,日本又设立了东京离岸金融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商业银行可以吸收非居民存款,并可以不交纳存款准备金。上述举措,推动了日元国际化以及日本国内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连接的进程。90年代,日本进一步放松国内居民海外投资以及购买海外金融资产的限制,目的在于把长期积累下来的顺差美元回流到国际市场中去。1998年4月1日,日本开始实施修改后的《外汇及贸易法》、《日本银行法》,使金融自由化,公正化,全球化的改革进一步深化。

3.金融工具的创新。这主要是指西方商业银行为了避免汇率、利率风险、降低成本、开拓新业务、追求新的获利机会而推出的各种新的业务品种,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作金融衍生产品。这些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大体上可分三种:(1)为套期保值以减少或转移利率、 汇率风险而设计的产品如浮动利率债券、浮动利率贷款、利率上下限保险、远期利率合约、金融期货、期权、利率调期等;(2 )为增加金融资产流动性而设计的衍生产品,如贷款权对换交易、股权贷款、资产转让合同等;(3 )为扩大投资和进行产业投资机会而设计的衍生产品,如可转换为公司股票的贷款、债券等。

(二)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首先,金融创新使国际金融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为商业银行在全球范围内经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其次,金融创新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大量的金融工具和市场,使它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第三,金融创新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许多新的业务领域和盈利渠道,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向客户出售衍生产品或者通过市场交易活动而赚取利润。现在西方商业银行尤其是大银行、叙做金融衍生产品的数量呈急剧上升的势头。据统计,现在衍生产品的日交易量,如按票面价值(Notional value)来计算,已达1万亿美元以上。

金融衍生产品像一把“双刃剑”,商业银行既可以把它当作风险管理工具,把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汇率等风险通过市场转移出去,也可以把它作为冒险的筹码,寄希望于赚取巨额利润。这方面既有成功的事例,又有失败的惨痛教训。以后者为例,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1995年2月, 该银行一位年轻的交易员因过分投机日本股票期货,造成14亿美元的损失,致使这家历史悠久的英国百年老店倒闭破产。

我们从金融创新的发展历程来看,这是伴随金融自由化、科技化的一场变革。它不是人为制造的一场运动,而是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这场变革商业银行无法回避它,更不能把它作为一种冒险工具来使用,正确的态度应是,认真研究它,了解它、掌握它,使它能够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发展服务。

四、银行电子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银行之间的激烈竞争,商业银行对电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对电脑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正因为电脑在各行业的日益普及,以及国际银行网络的发展,银行电脑化便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而银行要实现电脑化,其前提是银行业务的规范化。商业银行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大大推动了银行业务自动化、综合管理信息化和客户服务全面化,打破了过去传统的概念和运作方式,提高和推动了银行高层人员的宏观管理水平,从而大大增强了银行的竞争能力。

(一)业务处理自动化

业务处理自动化主要指银行业务处理手段的自动化,以电脑取代人手和减少分行数目。

电脑可以充当经办角色,办理银行业务。业务入机操作后,电脑即开始准确地记载着每一笔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原始记录,提供每一笔业务的原始凭证和派生处理凭证,电脑提供了所有业务从产生到消亡全部周期的处理流程。

电脑加强了复核功能,能够通过授权等方式保证业务数据的真实性。

电脑更新了业务合法性的检验手段,能够针对客户印鉴、金融客户密押、资金转账授权、操作者操作业务的权限等项审核。

电脑自动进行银行内部核算,即传统的总账、分户账、应收、应付信息、损益等核算。

电脑实现了银行业务的延伸,如ATM机(自动提款机)、POS机(销售终端机)、电话银行、家庭电脑等,可以及时准确地处理业务。

电脑更新了传统资金流通的处理方式。在客户与银行之间、银行与银行之间,电子货币和电子转账皆以数据形式,从一台计算机转向另一台计算机,自动转账,形成电子货币的流通。它缩短了转账周期,减少了在途资金。电脑同样以数据和计算机网络方式代替了银行之间的资金调拨、资金结算以及各种货币的清算。

电脑的磁卡或光卡实行了无现金交易和流通,业务交易和账户管理的数据存贮在介质上,如ATM卡、信用卡,等等。

电脑代替了手工的文书、文档管理,进行办公室自动化处理和邮寄,不仅可以贮存,还可以通过多媒体传输到另一个网络的远程工作站上。

电脑激光贮存代替了凭证、票据、报表、文件、印鉴、图像等传统的或胶片微缩保存方式,这种一次性光盘所复原的一切凭证具有法律效力,同时还节省了空间、时间和人力,以及方便查找。

总之,自动化使银行业务传统运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降低了成本,增加了盈利,节省了人力、物力,同时为开拓新业务创造了条件。

(二)综合管理信息化

银行电脑化能提供和促进综合管理信息化。银行高层管理人员为了提高和加强自身的管理水平,必须通过电脑拥有和运用大量信息。在大量信息的基础上,首先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发布、反馈、控制,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数学模型等先进手段,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预测,建立专家软件系统和决策软件系统。

在庞大的信息网里,有相对稳定的静态信息,也有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动态信息。各家银行的总行可通过信息网络把新制定的方针政策及时传达到分行,分行可把本行的最新实况及时传送总行,总行在获取和汇总最新实况之后再反馈给分行,以便进行控制和管理。

总之,信息化使银行减少经营风险,提高了管理水平,加强了竞争力。利用电脑迅速准确地搜集,贮存各类信息和各种业务数据,成为银行不可缺少、一时也离不开的工作手段。银行业务部门,特别是决策层,通过各种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和监控,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

(三)客户服务全面化

无论银行经营什么业务,它都离不开客户。要建立自己的客户群,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它,除了增加和开拓业务品种、降低收费、提高存款利率外,最主要的还是提高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银行电脑化的重要内容就是把客户服务全面化落在实处。主要表现在:客户随时可获得和查询银行发布和贮存的各种信息,如外汇行情、存放款利率、证券行情等等;客户可查询交易情况,如各种信用卡的余额、ATM卡的余额、明细账情况,另外, 还可通过账页的打印和传真获取信息;客户不出门便可办理业务,如通过电话或电脑进行转账、存取、外汇、证券等项业务交易;客户可通过各种类型的磁卡进行各种支付活动,如电话、煤气、水电、购物等,有些发达国家居民拥有20种以上的各种磁卡。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以及社会上逐渐普及ATM机、POS机以及多媒体的出现,银行之间、银行与居民之间、企业之间、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各种交易和支付、转账更为准确、快捷。银行通过电脑化实现了为客户服务的全面化。

从银行业发展来看,今后地理位置的优越将不是银行业务兴衰的必要条件,资产、资本的多少也不一定是衡量银行的最主要的指标,分支机构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看银行电子化程度和拥有的信息量,特别是如何运用这些信息量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五、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从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每一家银行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能否在这些挑战中争取主动,取得竞争优势,是关系到所有银行兴衰存亡的一件大事。

(一)满足客户需求的挑战

对商业银行来讲,客户就是上帝。随着社会的发展、财富的积累、金融知识的普及、同业竞争的加剧,人们对银行的要求更高,选择的余地更大。由于银行业务发展离不开新业务、新市场的开拓,并且随着市场的发展,客户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银行要紧紧跟随市场形势和客户要求的变化而变化,不断适应,不断创新,使服务紧紧跟上。

(二)评估和控制风险的挑战

如何评估和控制新的经营方式、业务品种、交易方法、地域市场、融资行业所产生的风险,对世界银行业来说是一场真正的挑战。银行业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风险就是损失的可能性,由于银行不能失去客户,但又要考虑到必要的、合理的效益,因此要正确判断和评估风险,把它控制在最小的或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为此,不但要作静态分析,还要有动态分析乃至国别风险分析。加强风险管理,这是确保业务稳健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人力资源的挑战

银行电子化、专业化、金融创新以及客户要求和竞争风险的增加等等,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挑战。电脑设备代替了原来的手工操作,减少了办事人员的需求量,因而在银行人员结构中,中、高级职员的比例相对增加了。为此,应创造和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各种培训工作借以提高原有职工的素质,被认为是最佳途径。这样做,不但能较好维持该银行的传统作风,而且能保持和原来客户的关系,达到鼓舞士气的效果,因此,搞好各种类型的教育培训,在智力投资上下力气花本钱,提高职工业务素质的整体水平,是应付挑战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发展战略的挑战

制定一个富有远见卓识、适应潮流又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是当今银行决策的首要任务。70年代以来,西方银行大都实行全面铺开的发展战略,经过多年实践受挫后,许多银行进行了重新评价,银行向超级综合体发展虽然能适应和抵御激烈的竞争,但就大多数的银行来说,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这才是制定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因此,每家银行应在客户、业务、区域、市场等方面有所侧重,突出自己的专长,重视电子化建设和发展,积聚力量开拓新的领域,汇集尽可能多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标签:;  ;  ;  ;  ;  ;  ;  ;  ;  ;  ;  

论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