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思考论文_胡延俊

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思考论文_胡延俊

胡延俊

南开大学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应用心理学已深入社会的每个角落,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应用心理学的影响。应用心理学的发展在当下社会发展的历程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社会当中各个行业以及领域都有这大量的运用,例如:教育、工业、医疗、环境等各个行业都有着应用心理学的声音。想要加强应用心理学的发展,除了不断的将应用心理学深入的运用于社会的日常当中之外,不断的加强高校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重中之重。为了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以及社会所需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高校应该不断完善应用心理学的专业规格,建立完善且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不断的提高课程的创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思考

引言:目前,应用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应用非常的广泛,从个人生活领域到社会各种领域都能见到应用心理学的身影。应用心理学主要是使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以及方法对于人们的心理状态以及心理行为进行影响或者干预,从而改变人们的心理活动,提高生活质量或者工作质量。这一新兴的学科在当下社会非常重要,但是我国各高校并没有一套较为成熟的培养方案。本文主要结合现如今各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初步的梳理,提出有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以及措施,同时对高效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当下,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越来越受到社会所重视,社会用人单位大多要求毕业生必须具有相关的岗位工作经验以及与岗位相关的工作技能,从而缩短工作岗位的适应时间以及周期。应用心理学更是如此,又由于应用心理学有着非常多的分支,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现如今的需求。因此,高校应当及时调整应用心理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要重视应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加强应用心理学的职业技能培养,从而提升应用心理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如今社会的需求。当下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如下: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单一

目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多数设立在师范类院校当中,仅有少部分的非师范类高校开设有心理学专业。长期以来,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计划是将学生培养成“中等专业学校的心理老师”,剩余的非师范类高校的心理专业,目标也仅仅是定位在“心理学工作人员”。由于近年来应用心理学在社会上的应用越来越多,促使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在应用心理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上有了一定的变化以及调整,但是心理老师依旧是应用心理学的主流目标[1]。

应用心理学的实用性广泛,适用于各个领域以及行业,因此应用心理学单一的培养目标已经不适应当下社会。单一的培养目标容易引起专业设置具体化,导致学生在择业就业上有着非常大的限制,即使走上了工作岗位,也难以跳脱单一化,难以适应各种新的变化。

(二)专业课程体系不合理

由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主要人才培养目标为心理学老师,因此,应用心理学的课程体系主要是围绕这一目标来设计课程体系以及实践环节。导致了当下的课程体系的核心重点为知识理论,重视全面的课程体系。对于应用心理学的各个领域虽然有所涉猎,但是不够深入,只针对心理学培养心理学的讲授工作,在实践环节,仅仅只有教育实习,此外对于其他专业技能实践以及训练少之又少,无法满足当下社会对于应用心理学的需求。

咨询、测量、辅导等心理学的应用技能的课程和实践均没有具体的课程设计,由于专业技能的缺乏,应用心理学毕业生对于教育以外的专业技能非常不熟练。因此,在毕业后用人单位一旦需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心理测量等其他工作,由于专业技能的缺乏会使应用心理专业人才显得力不从心。

(三)教学内容落后

长期以来,应用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培养老师,课程内容较为单一,因此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要求也较为单一。导致各大高校无论是教材或者课程内容都缺乏动力去更新、扩充。虽然现今各高校的应用心理学课程较多,但是大多数的课程内容都非常落后,甚至某些课程内容还会出现重复的现象,导致学生对于应用心理学这一学科缺乏足够的了解,无法及时了解当下社会应用心理学的发展情况,因此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当中都表现出脱节的情况。

二、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思考

当下,大多数的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只针对心理学的一般理论知识,缺乏实践和应用教学,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去,无法适应当下社会对于应用心理学人才的需求。因此,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改革刻不容缓,必须创立新的应用心理学人才的培养模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注重知识结构的搭配

应用心理学是建立在完善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体系上的,但是当下的应用心理专业人才与以往不同,心理学的方方面面均有涉猎但是都不深入,这样的知识结构是无法满足现如今社会对于应用心理学人才的要求。新型的应用心理学人才的知识结构一定要分清层次,主要有水平高低的配合,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底层框架,某一领域的深入了解作为最高层次的知识。知识结构当中不仅有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适当的了解其他领域底层的基本现象。

应用心理学虽然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以及应用的学科,但是并不代表可以忽略其理论基础。恰恰相反,想要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时代的应用心理学人才,理论知识确实重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以及应用当中得心应手。新型的应用心理学人才必须要注重知识结构的搭配,优化其课程结构,突出某一主干课程的教学,以其他分支作为知识结构的框架,这样的课程教学才能让学生形成合理的学科知识框架。

(二)突出应用心理学专业技能

在社会的发展当中,应用心理学将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应用心理学人才必须摒弃传统的只以理论知识为主课程的框架。专业技能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因此,应用心理学的人才必须要消除当前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之间的落差。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以专业技能作为课程支柱。只有掌握各个应用领域的专业技能才能让学生在当下社会具有核心竞争力。通过不断分析当下各领域对于心理学技能的需求,围绕这些技能设计以及调整课程,改变课程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在毕业前就掌握相关领域的应用技能,毕业之后能够快速的适应社会,进行相对应领域的工作,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应用心理学人才。

(三)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培养顺应时代的应用心理学人才,必须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当中最为重要的则是实践能力。良好的理论基础、技能以及实践能力不能单纯只要求老师传授以及课堂演示,需要在一定的实际环境亦或者职业环境当中才能获取。所以,应用心理学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环节,离不开实际应用心理学的各个领域的支持。在设置相关实践环节时,要针对性的对专业技能进行实践训练,还应该将实践内容与现实职业环境联系起来,在不同的领域对于专业技能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三、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措施

构建新型的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一定要将传统“理论型”的培养模式转变成“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可以参考以下措施:

(一)针对性的课程开发策略

高校应根据就业领域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调查就业岗位-了解岗位工作内容-研究能力要求-确定以及分化培养方向-设计教学内容-制定评价体系[2]。

根据上述步骤针对性去设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的课程体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根据不同的主干知识结构设计不同的课程模块,增加专业技能以及实践能力的课程,以应用能力为主导,实现教学的多元化。

(二)加强和提高师资团队能力

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教师团队的素质以及理念乃是重中之重。高校在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建立一支强而有力的师资队伍,摒弃以前理论为主的教师考核资格,要形成以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考核方式。不断的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技能。融合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引导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

(三)建立实践基地

实践能力是要落实在实践环节当中去锻炼,高校应结合相关领域,建立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测量以及心理辅导等专业技能的实践场所。通过搭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类似职业环境的辅导以及训练。

结语:应用心理学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学科,同样也是为我国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学科。高校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一定要积极运用当下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的理念,不断的深化改革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从而为我国的应用心理学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源源不断的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谢倩,辛勇. 构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4).

[2]崔景贵,黄亮. 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建构[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5(7).

论文作者:胡延俊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版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9

标签:;  ;  ;  ;  ;  ;  ;  ;  

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思考论文_胡延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