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手段现代化国际综述_教育信息化论文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手段现代化国际综述_教育信息化论文

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国际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信息化论文,手段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发展

本世纪60年代初,有关学者就预测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将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并产生所谓的“信息产业”和“信息社会”。60年代末期,日本学者在探讨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时,率先引入“信息社会”和“信息化”概念。其中,“信息社会”指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信息产业处于支配地位的社会;“信息化”则表征向信息社会发展的过程。

有关“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众说纷纭, 笔者认为, 教育信息化( educational informization)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现代信息技术(IT)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高效利用,以及在教育领域实现信息社会所特有的重要组织和管理方式的系列过程。

与教育信息化密切相关的是教育手段现代化,它是指技术变化过程,主要包括教学中技术发展、设备引入、手段更新的过程。教育手段现代化的主体就是信息技术(IT)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其中也包含着其它技术、手段——例如,机械技术、光学技术、工程技术等——在教学中的发展应用。

随着基于音频和视频技术的以广播电视为主体的远程教育形式的出现,电化教育手段进入学校,促使教学组织、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产生了某些变革。但这些变革只是局部的、小范围的。在这个发展阶段,实现的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基本上没有反映到教学当中,师生之间没有直接的交流。至本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于音、视频技术和电话网络技术相结合,教师和学生开始得以利用电话网络进行直接的交流,这为在地理上远离教育机构的学生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

90年代以来,新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带来了信息传播技术的革命,其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教育技术乃至教育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信息高速公路、卫星通信技术等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扩大了人们的认知空间——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身,实现了传播的一体化,开拓了主观对客观世界学习和认知的新兴方式。现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客观条件上带动了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的进程。特别是Internet业务的普及,已在技术上和经济上使构筑和运行高性能、低价格的远程教育系统成为可能。目前,一些国家已初步形成了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远程教育系统。

二、各国的相关举措

目前,世界各国对教育的发展均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都试图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让教育处于一个优势的位置,从而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列。为此,许多国家都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作为民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各国在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方面表现出下述特征。

1.国家重视、政府推动

美国克林顿政府1996 年提出了“教育技术规划(EducationalTechnology Initiative)”,规划纲领指出:到2000年, 全美国的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都将联上信息高速公路;建议国会通过立法措施使美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实现“人、机、路、网”成片连接;“鼓励、组织和支持使用新技术对学生进行革新教育的教师”;让每个孩子都能在“21世纪教师”网络得到教育服务。该教育技术规划将极大地改变美国基础教育领域内教与学的方式、手段和过程。克林顿政府的这一举措旨在为美国教育界抢占教育国际化新的制高点做准备。

1998年,英国以立法形式规定,将中小学原有的信息选修课改为必修课,并拟定中学信息技术课评价的九项标准。在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中,法定的6%必须作为学校专款专用的微机购置费,以保证英国20 %的中小学校能够连接INTERNET网。

法国教育部长阿莱格尔1998年初宣布,法国制定的三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方案,重点放在教育信息化大发展对相应信息教育师资的培训上,着力提高教师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和操作微机的水平,旨在发挥现有信息设备的使用效率,并在2000年使全法国初中学生达到16人一台微机、高中学生6人一台微机的标准。

在日本,文部省和通产省于1995年联合推进在基础教育领域有重大影响的“100所中小学联网”试验研究项目,共有遍布全日本的111所中小学参加试验,项目要求所有试验学校均利用计算机系统加入INTERNET。该项目的目标是要在传统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的框架之外,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并通过网络创造理想的交互式学习环境。1998年7 月29日,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发表了题为“关于教育课程基本走向”咨询报告书,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教育课程的运作细则:首先,在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所有学科都要使用微机进行教学;小学在“综合学习时间”课上要适当地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手段;初中要把现行的“信息基础”选修课改为必修课。

1995年,韩国公布了题为《建立主导世界化、信息化时代的新教育体制》的教育改革方案,认为,世界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世界已从产业文明时代进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在这个新时代,国民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是决定性因素,而开发这些能力的正是教育。韩国的教育改革方案要求“果断勇敢地剖析今天的教育,使我们的教育脱胎换骨”,甚至提出“建成名列世界中心国的新韩国,并将韩国建成世界上的技术输出国和文化输出国!”

芬兰政府1995年拟定信息社会发展战略,把“全体公民掌握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列为五大方针之一,旨在“使每一个芬兰国民掌握信息社会的基本技能”。教育当局规定,从1995年开始,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必须具备使用计算机和上网的技能。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一直把发展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作为一项政府行为予以规划和管理。1978年创办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到90年代初,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远距离学校。至1997年底,我国已经建立教育电视台、收转台940多座;卫星教育频道三个; 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6万多座,放像点6.6万多个。1995年,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开通,目前,已连接了400多所高校,每天有30 多万人上网工作。部分地区的中小学上网已成为热点。1998年,我国又批准了清华大学等四所普通高校采用数字压缩技术和ATM 技术开始进行远程教育试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也通过电话和CERNET反馈,实现了非实时交互式的远程教学,并开通了VBI信息中心。

1999年6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提出了更为明确的任务:①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②国家支持建设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④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⑤使教育科研网络进入全部高等学校和主要中等职业学校,并逐步进入中小学;⑥大力开发优秀教育教学软件;⑦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机会,为农村和边远地区提供适合当地需要的教育。所有这些措施都将对中国教育带来深刻影响。

2.重视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资源开发和创新

这方面德国和日本的表现颇为突出。德国的考夫曼模式和日本的松田模式呈现出当代信息资源开发的世界级水平。

德国的教育信息开发强调全方位的全民开发模式,不仅针对学校而且面向家庭和社会。德国6~17岁的学生家中均有电脑, 与美国水平相当,其中在家中上网的学生达到6%。德国的做法不仅使学生应用、 操作和收集教育信息的水平得到提高,而且把重点放在发展创新和预测教育信息的能力上,旨在培养对信息资源的主动创新和教学软件的开发能力,显示了德国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预测的日耳曼特色。

发展中国家的突尼斯则要求全国的科研单位、大中小学和图书馆一律上因特网,首先实现全国图书馆联网,做到教育信息资源的整体开发和盘活:成立全国儿童信息中心、各省分中心,统领全国小学生的教育信息资源开发。

目前,中国已经着手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国务院1999 年1月13日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有效地发展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教育的战略措施;要进一步扩大中国教育科研网的传输容量和联网规模,继续发挥卫星电视教育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作用,争取到2000年,使全国农村绝大多数中小学都能收看教育电视节目。重点满足边远、海岛、深山、林牧等地区的教育需求;开发高质量教育软件,重点建设全国远程教育资源库和若干个教育软件开发生产基地。

此外,马来西亚建立的“多媒体超级走廊”,澳大利亚把培养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开发能力作为十大教改目标之一的教改战略,都显示出各国重视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资源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国际化大趋势。

3.为教育信息化加强师资培训

新加坡1997~2002年的MIT总体教育信息化规划,要求到1999 年全国教师都要接受MIT应用能力培训, 并把它作为师资资格聘用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规定,在10%的小学课程和40%的中学课程中,教师必须用电脑授课,以激励教师自身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规划还要求,到2002年,全国各类学校30%的课程使用电脑授课,全部学校都要建立校园网。为此,新加坡教育当局拨出专款,为每位教师补贴购买家庭自用电脑20%的费用,保证每两位教师配备一台电脑,以此提高全员的信息化水平。与此同时,加大师范教育信息化课程力度和权重,使未来教师在校学习时就成为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楷模。

英国政府宣布1998年是英国的网络年,1998年10月实施全国上网学习计划,其重点放在“为全国教师提供机会,以更新他们的信息和通读技术能力。”为在4年内训练所有教师使用互联网, 英国首相布莱尔宣布拨款1.2亿至1.5亿英镑。

美国教育部1997年2月13 日发表了与总统克林顿教育行动纲领相呼应的举措说明,要求所有教师都能够掌握计算机。为实施美国教育行动计划,1998年美国投入510亿美元巨资, 旨在使每一位美国公民都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为此,美国的举措是先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培训开始。

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1997年1月19 日在国会的施政报告中指出:在国际化、信息化日益发达的当代,应把迄今重视平等、均一的学校教育,转向重视个性、个人、个体能力的开发,包括教师个体能力的开发;进一步加强对师范教育在校生和学校现任教师信息化培训及对学生指导能力的培养,并为此开设“教育信息化方法与技术”的教职课程;决定从2000年开始在教师培训阶段设立“信息设备操作”的实用课程,并把它列入培训学分制的计算机考核范畴。

三、结语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迅速发展源自改革开放后国情的实际需要,来自经济振兴、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总体来讲,信息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虽然部分地区和学校设备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极不均衡。这也是我国教育发展整体上的重要问题。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信息化必定要以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高科技和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方法、内容以及体制和模式,也拉大了东西部的教育差距。国家必须采取强有力的统筹举措,通过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入向中部、西部倾斜,对贫困地区的扶贫方式应转变为以智力扶持为主,重点支持提高师资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水平。新世纪的中国,在呼唤教育界为中国未来社会培养大批训练有素、国际化、信息化、个性化的专业人才的同时,也期待着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改变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千百万人民的命运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使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真正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一定要根据“科教兴国”的战略要求,积极借鉴国外信息化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发展的道路。

标签:;  ;  ;  ;  ;  ;  ;  ;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手段现代化国际综述_教育信息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