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先进生产力的特点与发展要求_企业经济论文

当代先进生产力的特点与发展要求_企业经济论文

论当代先进生产力的特征及其发展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当代论文,特征论文,先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先进生产力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生产力是指人们为了从自然界获取其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品,满足其物质(经济)利益和精神(文化)利益,在生产活动中认识、利用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需要与可能的矛盾,求得其动态平衡的客观力量的总和。生产力是一个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这三个基本的实体性要素和科学、技术、信息、教育、管理等非实体性要素有序整合而成的复杂、多层次的社会经济活动系统。

先进生产力则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地域内,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结构中,凡是处于前沿、领先地位,性质上体现生产力发展方向、最有前途,水平上表现为力量最强、效率最高的生产力,就是相对其他生产力(后进、落后生产力)而言的先进生产力。有一地区范围内的先进生产力,有一国范围内的先进生产力,也有全球范围内的先进生产力。由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总是在不断地进步、发展,先进的必然要取代落后的,又会出现更先进的;过去属于先进的,现在往往不属于先进的,故一般所说的先进生产力都是指当代的先进生产力。

进入21世纪后,全球范围内的先进生产力,至少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高度社会化

人类的生产本质上是社会的生产,生产力不仅仅是个人的力量,而是在不同个人的相互联系中形成的社会力量。生产社会化就是由孤立、小规模的个体生产变为统一、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它是贯串人类社会始终的不可逆的生产力发展大趋势。随着各种生产越来越具有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社会性质,生产要素在社会范围内配置和流动,生产资料从单个人使用变为社会共同使用,生产过程从一系列个人行动变为一系列不同个人、不同群体的社会行动,产品从个人的直接生产物变为社会的共同生产物,不同生产单位、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不断扩大、加强,逐步形成不可分割的社会化整体。

这种生产社会化趋势在由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然经济和小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时已表现得十分明显,小生产变成了大生产,并开始出现了国际化。在当代,市场经济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经济体制、经济活动方式,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生产力系统所有各种要素的配置和流动都大大超越了民族、地区、国家的范围,走向国际化,从而取得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合理、高效、优化的效果。如跨国公司是面向国际市场,实行全球战略,并把分散经营的各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谋取最大战略利益的整体。放眼未来,经济全球化将把生产社会化推向顶点。

(二)高度知识化

科技的发展(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科技的发展。科技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精神生产力、间接的潜在的生产力,在现代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物质生产力的周期日益缩短,科技知识从生产力的一种非独立因素变成相对独立的因素,并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首要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对社会经济进步的贡献越来越大。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现代管理科学和系统工程等为代表的高新科学技术成为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各类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社会经济活动各个方面的科技知识含量不断提高,已达到相当高度,经济发展的知识取向日益明显。在“经济知识化”的同时,科技知识的经济功能迅速增大——“知识经济化”,“知识产业”正在成为现代产业结构中欣欣向荣的“第四产业”。知识与经济全面渗透、交融、复合化、一体化,这是当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显著趋势。

由于科技、知识都是以信息的形态存在的,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IT)为基础和直接动力的,信息在经济生活中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资源、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人们在大规模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物质产品的同时,也在大规模生产、传播、分配、使用信息,信息流成为反映和调控物流、商流的“神经系统”运动,故当代经济日益信息化、知识化也是一个鲜明特征。

(三)高度“自觉化”

生产力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人的能力的发展史。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能力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在历史发展的每一时期,先进生产力体现的都是相对最强的人的能力。

随着人类认识、利用客观规律的能力逐步提高,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总是不断地从比较盲目走向比较自觉,逐渐增大“自觉”成分对“盲目”成分的比例,使其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道路上,取得划时代的进步。在许多先进的企业那里,越来越多产品的生产已做到“精益化、准时化、柔性化、定制化”,根据消费者的个性需求“量体裁衣”,进行“一对一营销”;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地区,政府、行业的经济管理机构利用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和交通网络,以及企业文化协作网络体系,已能对大量的经济信息进行较及时、准确的收集、分析,对重要的经济活动进行较灵活、有效的调节、控制,使其从微观经济到宏观经济的不正常波动降到最低程度,避免大规模、长时间的经济失衡的发生,维持经济持续健康地运行和有序地发展。

二、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不仅自身有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对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有诸多客观要求,要求它们与先进生产力的性质、水平相适应,要求获得能保护、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社会条件。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对生产力本身的要求

1.对生产力系统的要求——所有经济体系的扩大开放

无论微观、中观还是宏观的经济体系,都不应是封闭系统,而应是开放系统,实行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通过与系统外部永不止歇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保持作为“耗散结构”的各系统的活力;不仅要彻底扫除本位主义、部门垄断和地方封锁,对国内完全开放,而且要不断扩大对国外的开放,真正与国际接轨,以优化自身经济结构,提升自身经济素质和经济实力。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外两种市场,满足国内、国外两种需求的经济开放战略,既为本国的发展,也为全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尽管当今世界各国都在扩大开放,各国都相互尊重各国独立的主权,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各地区、各民族、各经济单位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多样化的特点也将继续存在。正是如此,才使开放产生了以交流促互补、以流动增活力的必要性。因此,无论哪个企业都要从自身特点出发,尊重历史,尊重现实,脚踏实地,把经济全球化的思考同本土化、差别化的行动结合起来,有步骤地扩大开放,逐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对生产力布局的要求——经济活动布局适度分散

20世纪后期以来,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科技革命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使第三产业迅速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使高新技术产业领先于传统产业。从而推动产业布局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如新兴产业中许多行业不同于具有明显的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的重工业,小企业比大企业往往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强,成本低、效率高的明显的竞争优势和生命力,故小而强的企业“击败、吃掉”大而弱的企业事例层出不穷。由于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为了保护充分竞争而以法律手段反对、限制垄断,过度垄断的企业往往被强制解体,故大而强的企业也不可能把小而弱的企业统统消灭以实现独家垄断,它们往往通过与小企业建立长期共存的分工协作体系,将小企业纳入以其为核心的企业集团,成为其外围的契约层或关联公司或受控子公司的方式,获取较理想的经济利益,确保其“龙头”地位,而大量的小企业“背靠大树”求得自己较稳定的生存、发展条件。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培育、发展核心竞争力,仅保留自己的强项业务及其功能组织,而将非强项的业务“外包”给国内外相对条件好、能力强的其他企业(包括不发达国家、地区的小企业),既使本企业“瘦身”、降本、增效,也使其他企业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一些拥有品牌等知识产权优势的企业纷纷实施“特许经营”战略,同样从根本上改变了“贪大求全”的企业发展思路,在企业自身组织规模并不扩大甚至有所缩小的情况下,实现经营规模的低成本扩张及经营实力的不断增强,而且使越来越多的加盟连锁小企业遍布全球各个角落。另外,各类企业的营销战略普遍从集中在一地产销的“产地销”方式转变为分散在各地(包括国外)产销的“销地产”方式,即“在顾客自身边生产”,以均衡分布的营销网络为各方顾客提供“零距离”服务。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也积极推动、利用产业大转移,扶植自己的具有区位优势的特色产业,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这样,当代经济活动从空间布局看,在部分领域存在集中化趋势的同时,也有的出现了反集中化和适度分散化的趋势。过去发达和不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产业布局极不均衡,现在也发生了变化。如软件业在爱尔兰、印度崛起,家电、汽车等制造业在亚洲一些国家兴盛,旅游业在许多不发达地区发展,都显示了经济活动布局适度分散的趋向。

3.对生产力要素的要求——加速科技、知识创新和人才开发

由于科技、知识的可继承性和积累性,生产力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指数式”增长,社会经济的变化不断加速;同时由于信息的可传播性和共享性,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和全面开放环境中,科技、知识的扩散、普及越来越快。于是,各种科技、知识也在加速老化,更新周期日益缩短,对创新的客观要求日益迫切。另外,由于当代作为科技、智力的物化的各种机器设施不但可以基本代替人的体力,而且可以部份代替人的脑力,按程序进行复制和模仿变得轻而易举,全面的自动化已能把人从大量机械式、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因而体现人类本质特征、能力的创造、创造的重要性和关键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突出。今后人类能把作为一切生产过程主体、主导的地位继续保持下去,就是靠人所独有的、任何高级机器都不可能代替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按照人的需要的愿望进行不断的创新。

创新是人们以获取新成果为目标进行的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是运用已知知识,突破常规,发现或发明、产生某种有价值的新事物或新思想的活动,是一种最复杂的、不可重复的劳动。创新是科技的灵魂,是知识价值的核心,是生产力成为“最活跃、最革命”力量的不竭源泉。现代财富、价值的创造主要靠创新。创新能力越强、创新速度越快,生产力水平就越高。先进生产力就是最善于创新的生产力。

“创新问题,说到底还是人才的问题。”(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人是生产力中唯一的创造性要素,是生产资料和科技知识、管理方式的创造者。知识经济的显著特征是以人力资源为本,尤以具有较多知识、较强能力和专长的优秀人物——人才为第一宝贵财富。人才的重要性远远超过钱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生产力发展速度、质量的决定因素。哪里建立起人才“高地”,哪里就能形成先进的生产力。因此当代全球竞争的焦点在争夺各种人才。任何一个国家、地区、企业要发展生产力、发有“贝”之“财”,首先要发无“贝”之“才”——开发人才资源。要舍得花最大的代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保护人才,下最大的力气寻求人才、识别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要形成“猎头”与招聘并举,重视“伯乐相马”,但更要重视“公开赛马”,“由多数人来选、从多数人里选”的现代选才机制,形成合理流动与长期任用相结合的现代用人机制;要积极推行突出创造力和综合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建构不断求知、自觉更新知识的“学习型组织”,以造就人才辈出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当代的人才包括知识分子,也包括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各部门的科技工作者、经营管理工作者、业务与服务工作者。他们是现代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者大军中知识层次最高的人群,是运用“最高能”生产力——知识力进行创造性、高增值性生产的现代“生产者”,是现代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改革、建设事业的先锋、骨干、中坚力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当代任何国家、任何单位发展、进步的首要前提。

4.对生产力运行的要求——自觉利用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保证经济有序化

当代生产力基本上都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内运行的生产力。随着商品经济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市场的运行、发展规律有了越来越全面、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对市场的各种变化不但能做出灵敏的反应,而且能做出相当准确的预测,从而越来越得心应手地驾驭市场,利用客观的市场机制达到主观的预期目的,也就是能够将市场置于人们的自觉控制下,使之有序地运行、发展,尽可能避免资源浪费,创造最佳效益。当代高度社会化的先进生产力对实行这种市场经济形成了日益强烈、迫切的要求,而当代高度知识化、信息化的先进生产力则为其实现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技术、人才条件。因而当代拥有先进生产力的发达国家,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是内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即计划机制是运用“计划任务、指标”来调控经济主体行为,而市场机制则是运用“市场参数、信号”,来调控经济主体行为,但两者都要在遵循市场规律基础上进行。

5.对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善待自然,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生产力本是自然要素和人类社会要素的统一。生产力发挥作用的直接生产过程,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投入一定的劳动力、劳动资料,采用一定的技术、管理方法,对劳动对象施加作用,使其完成某种变换,产出人们预期的一定产品的过程;该过程中必然产生或多或少的逸漏物、排泄物、废弃物,有的被人们再用于其他生产过程,有的则回归自然环境。然而传统的生产发展走的是一条不顾生产活动的环境背景和环境后果,片面强调发挥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以大量消耗甚至浪费自然资源、污染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换得短期内产品产出量迅速增长的道路。这是一条给人类带来越来越难以承受的大自然的报复的野蛮道路,在当代世界上遭到了强烈批判。

当代先进生产力体现了人类对自身能力、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生态环境演化规律的最新科学认识:人类的能力与大自然相比是十分有限的;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不是至高无上的主宰,而和其他生物一样只是普通一员;人类同自然的关系不是单向的“征服、掠夺”关系,而是双向互动关系。人类必须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为友、和谐共处,才能得到大自然的美好回报。因此,人类从事经济活动不仅要讲求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生态环境效益。一方面应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使经济不断增长、效益不断提高,使人们的需要得到更普遍、更大的满足;另一方面应合理节省资源,保护稀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防止其过度、过快耗费以及浪费、破坏,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清洁生产、文明生产,营造、维持能为生产过程中不间断地提供投入品和吸收产品及排泄物的环境,使经济增长与资源补给、再生和生态环境变化相适应,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走这样一条“生产发展、生产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一条“绿色”道路,是保证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二)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要求

1.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在竞争中加强合作

市场经济始终离不开竞争,充分的市场竞争是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然而竞争既有排他性,又有共存共处性——如果完全排除、消灭了竞争对手则不再存在竞争。另外,在多个经济主体相互竞争的格局中,部分主体为了更有力地开展更大范围内的竞争,往往需要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故竞争与合作本来就不是绝对互斥的。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当代的竞争已不同于过去的竞争,在全面、激烈竞争的同时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广泛合作化倾向。

体现先进生产力的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竞争,应当是能促进全社会生产力健康发展的理性、文明、规范、有序、有效的竞争。竞争理念和准则不应是将市场比作你死我活的“战场”,将对手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而应是将市场比作“赛场”,将对手视为共同开发市场的“竞争伙伴”,比谁能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赢得更多顾客的竞赛伙伴,以及分享资源、环境的“协同优势”和“外部经济”利益的合作伙伴,通过开展各种不同领域、地域、途径、形式的合作以及“合作型竞争”,互学、互帮,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实现共存共荣、共同发展。

2.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社会多元共有

按照生产社会化的要求,生产资料应为社会共同占有、支配、使用,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生产资料占有主体——“社会”的范围也应扩大。这种“社会共有制”,是指有别于单一经济主体(一元)对生产资料的独占制的不同经济主体(多元)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制,包括不同个人、不同组织、不同国家的共有制(注:李世嘉:“公有制再认识”,《生产力研究》1998年第6期。)。生产力对不同技术条件下的生产经营活动有不同的适度规模要求,也有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适当占有性质和占有范围的要求。在当代那些需要很大经营规模的行业中,为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实行大范围的社会共有制,而对那些不需要很大经营规模的诸如咨询业、软件业、网络服务业、导游业、餐饮业等行业中,小范围的社会共有制甚至个人占有制,也是社会所需要的。

现代社会共有制越来越强调生产资料的共同使用权而不是共同所有权,因为在产权交易、流动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日益普遍、经常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使用权比所有权更实用,可以“不求所有、只求所用”,即只要能运用好经济资源,给自己带来理想的经济效益就行,至于资源属于谁所有并不十分重要。当代社会尽管存在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公有化”与“非公有化”都在发展的现象,但并没有否定各种生产资料在越来越大的社会范围内被共同使用这一总体、根本趋势。

在生产资料社会共有过程中,规范的股份制是最典型的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产权组织形式。它既含有多元化的经济主体,各自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地位平等,能保持、发扬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活力,又以一定范围的社会共同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把各主体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协调、统一的生产经营活动。它还可以通过不同经济实体之间的控股行为,影响、支配更大范围的经济活动。逐步使全社会结成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产品,平等地进行生产。

3.社会财富分配结构——在保证经济效率的基础上体现社会公平

高效率的先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在短期内必然拉大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乃至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这种差距如同能生产电流、水流的电位差、水位差一样,是激励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高经济效率的必要条件。但是这些差距只有在人们普遍感到既合理、公平、公正(与实际能力、社会贡献的差距相称),又有经济和心理承受力的情况下,才会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刺激力量;否则,过于悬殊的差距往往会造成社会心理严重失衡,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阻力、破坏力。社会公平一直是人类追求的一种价值、理想和目标。人和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不仅是起点平等、机会均等,结果也不应过分悬殊。

因此,代表当代先进生产力的经济体应充分发挥先进生产力的示范、吸引、带头、扩散作用,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能力、贡献差距逐步缩小,从而收入、财富差距也逐步缩小,为生产力的持续进步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政府应在追求并保证经济高效率的基础上坚持社会公平原则,反对一切不公平分配,坚决取缔非法收入,适当调节过高收入,切实保障最低收入,消除、防止贫富两极分化。使社会上拥有财富最多的人和最少的人在社会总人数中均占极少数,而处于中间的则占极大多数,也就是大致呈“正态分布”。此橄榄型结构比社会底层的贫困者占大多数的金字塔型结构稳定,因为“在任何社会中,中间阶层都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在政治上,中间阶层起到中和社会矛盾的作用;在思想上,它维护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或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在经济上,它是最主要的消费群体。”(注:李强:“市场转型与中国中间阶层代际更替”,《管理世界》1999期第3期。)凡是以代表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为宗旨的当代进步政治力量都应为这种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巩固而努力。

4.经济、社会管理机制——网络化、民主化

当代信息经济的最突出特征是网络经济。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使人类活动方式在很短时间内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无所不至且不停运行的网络向每个使用者提供了向全球延伸信息交流的平台,一方面人人都能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共享全球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人人都可以成为发布信息和主动传递信息的主体,从而使信息传播以极低的成本也能达到空前广泛的规模。同时,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不仅大大扩大了范围、增加了数量、提高了频率、改善了质量,而且使每个人、每个单位作为该网络的一个个节点,都拥有平等的知情权和发言权。

与这种新型沟通结构相适应,企业、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应实行革命性变革:从传统的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小的“高耸式”组织结构改变为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的“扁平式”组织结构,从自上而下的专制型、个人决策为主的领导方式转变为上下结合的民主型、集体决策为主的领导方式,从命令、指挥、直接控制为主的“任务管理”转变为协商、指导、间接控制为主的“目标管理”,以充分发挥全体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整个组织的应变力和活力。

政府管理体制也应实行根本性转变。应破除靠“文山会海”、“暗箱操作”一统天下的作风,在不泄露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不侵犯个人隐私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政府网站、政府公报、公开栏、公众信箱、热线电话、新闻媒体等大众化沟通工具,为广大群众提供直接全面了解情况、发表各种意见、参与社会监督管理的可能性。在运用刚性手段“依法治国”的同时,还应运用柔性手段“以德治国”,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向广大民众潜移默化地灌输人类进步的伦理、价值观念,倡导社会公德、商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形成多数人能自省、自警、自律的社会秩序,从而保证大多数民众享受合理、充分的自由和权利。

5.精神文化——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时共时

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对经济、物质生产力有巨大的作用。先进的生产力必然要求先进的文化为其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求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协调共进。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然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当代先进文化是能适应、保护、促进高度社会化、知识化的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各种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

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的物质文化面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要求社会的精神文化必须以变应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文化创新不仅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还包括观念创新和理论创新。适应知识经济新时代的要求,经济科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都应“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不能拿本本去框实践,而是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如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货币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分配理论等,应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出发重新审视。使理论更贴近现实,能更有说服力地解释现实,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注:

③江泽民:《论“三个代表”》。

标签:;  ;  ;  ;  ;  ;  ;  

当代先进生产力的特点与发展要求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