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制管理模式在护理实习生管理中应用的价值分析论文_杨丽

杨丽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护理部 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 目的:探讨班级制管理模式在护理实习生管理中应用的价值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毕业实习的60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名。其中对照组实习护生进行非班级制传统管理模式,观察组实习护生进行班级制管理模式。观察两组实习护生的临床能力综合技能考核评分以及压力源得分情况对比。结果:观察组护生综合技能考核成绩平均总得分为(92.34±4.35)分,对照组护生综合技能考核成绩平均总得分为(83.17±3.19)分,观察组护生的总得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护生在各项压力源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班级制管理模式在护理实习生管理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班级制管理模式;护理实习生管理;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0-0338-02

护理实习作为学生到护士的第一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护生未来的职业技能基础以及临床能力。因为护理实习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其所受到的文化素养以及教育理念也都不一样,会造成护生之间以及护生与医生之间的隔阂。在学校以及部分院校的学习之中,护生的学习大多倾向于形式而未被用于实践,不仅阻碍了学生与老师、医师之间的交流,也导致护生的有些问题不能被及时的发现和解决,带给护生在实习过程中各方面的压力,从而导致护生的综合考核成绩不理想,打击自信心[1]。所以一套完整优秀的管理制度对于护理实习生的管理来说十分重要。本研究选取60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以观察班级制管理模式在护理实习生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实习的60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名。其中观察组护生女生27名,男生3名,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20.1±2.5)岁,本科学历3名,大专学历18名,中专学历6名,独生子女7名,非独生子女20名,城市居民8名,农村居民19名;对照组护生女生28名,男生2名,年龄17~22岁,平均年龄(19.8±2.1)岁,本科学历2名,大专学历17名,中专学历8名,独生子女10名,非独生子女17名,城市居民12名,农村居民15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学历等临床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护生进行非班级制管理。①护理管理负责人员制定护生的临床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中的监督以及教学质量的评估;②临床护士长对护生的学习计划制定具体的措施以及在过程中对其生活情况进行了解;③临床带教老师将具体的计划任务落到实处,并将所有护生的信息情况及时准确地进行反馈。

观察组护生进行班级制管理。①建立优秀的班级管理组织。首先将来自不同院校的实习护生组长建立多角色班委队伍,让更多的实习护生参与到实习教学的管理中来,然后邀请护理部教学总带教以及临床优秀的带教老师担任班主任,建立优秀的班级管理组织。②制定完善的管理工作职责。在以《实习生守则》为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班级管理工作职责,其中包括检查了解护生实习情况,检查护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思想以及学习问题等,并将此类问题及时向班主任和老师反馈。③将护理实习过程分为2各层次和3个阶段,并将老师分层次地带教相应层次的护生。第一阶段为护士助理阶段,第二阶段为一线护士阶段,第三阶段是护理组长阶段。在其过程中,所有护生分别完成护理助理的工作、在一线护士指导下独立完成以及掌握夜班工作程序及技能和在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所管患者的个性化护理服务等任务。④制定有计划的相应任务。班主任根据每个护生的不同实际情况,帮其制定相应的实习计划以及任务。同时将老师分层次地帮助护生首先完成基础护理操作以及沟通能力的加强,随后培养护生技术性操作、专科操作、写护理记录以及工作条例能力,最后对护生自身的综合能力进行加强,提高其在完成护理任务过程中的整体能力和独立能力。

1.3 观察目标

观察两组实习护生的临床能力综合技能考核评分以及压力源得分情况对比[2]。

护生的临床能力综合考核评分满分为100分,护理病历10分,护理诊断30分,操作技能50分,素质修养10分。通过此4个方面对护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临床综合能力进行考核。护生的压力源得分则通过对护生发送调查问卷的形式,来了解护生在患者方面、沟通方面、知识方面以及职业认知方面的压力分数,将其进行整合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对研究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总有效率用%表示,以χ2检验,综合技能考核评分以及压力源得分等计量资料均用x-±s表示,以t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护生综合技能考核评分对比

经过对两组护生进行综合技能各项考核得知,在护理程序综合技能考核成绩满分为100分的基础上,观察组护生的平均总得分为(92.34±4.35)分,对照组护生的平均总得分为(83.17±3.19)分,观察组护生的平均总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生的平均总得分。

2.2 两组护生压力源得分对比

经过对两组护生通过调查问卷进行了解得知,观察组护生在患者方面、沟通方面、知识方面以及职业认知方面压力得分均小于对照组护生(P<0.05)。(见表)

表 两组护生压力源得分情况(x-±s,分)

3.讨论

护理实习这一阶段对于每一个护生来说,都极为重要。而传统的护理实习生管理模式不能充分地发挥护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在实习中更是形式多于实践,不仅较少了护生与医生以及带教之间的交流,也不能帮助带教及时地发现和解决护生的问题[3]。而班级制管理模式不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各院校的实习护生和医院的带教能够进行多方面的频繁交流,是师生关系融洽,而且也充分加强了实习护生的自主能力和综合能力。本研究表明,班级自管理模式相比非班级制管理模式而言,护生在实习期间各方面的压力较小,且综合技能各项考核评分较高,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可以很好地运用于实习护生的管理中去,从而帮助护生在实习过程中综合能力得到有效加强。同时,班级制管理模式也为合理化临床教学模式以及人性化管理措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条件[4]。

综上所述,班级制管理模式在护理实习生管理中,不仅能够缓解实习生在此过程中所受到的压力,而且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实习生在护理实习的过程中自身自主能力以及各项综合能力及技能水平,在实习生在这一阶段的成长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叶郁,曾素珍,叶笑静.班级制管理模式对护理实习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4):98-99+103.

[2]李美钦.影响护理实习生管理的问题分析与应对措施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31(02):369-370.

[3]杨霞,胡德英,胡敏.双因素理论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实习生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39(31):3943-3944.

[4]梁伟珍,应莉,李卫琴.护理实习生参与固定小组制护理模式的效果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05):405-406.

论文作者:杨丽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7

标签:;  ;  ;  ;  ;  ;  ;  ;  

班级制管理模式在护理实习生管理中应用的价值分析论文_杨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