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协调_综合评价论文

中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协调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中国高等教育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565(2009)05-0082-04

一、引言

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短期增长和长期发展,同时又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如果高等教育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则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社会进步将失去人才资源这一根本基础;如果高等教育过多的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同样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带来高等教育质量下滑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因此,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应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这种相适应即本文所指的协调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伴随着中国经济共同走过了快速发展的30年。1978到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① 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等院校在校生由85.6万增加到1884.9万,毕业生由16.5万增加到447.8万,招生规模由40.2万增加到565.9万,分别增长了21倍、26倍和14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由1990年的3.4%上升为2007年23%,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地区利用优势,抓住了发展机遇,经济发展很快,具备了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的条件,但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相对滞后;有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在相对下降,发展高等教育的支撑能力在萎缩,高等教育发展有过度迹象。由于各地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受高等教育的历史布局和国家政策因素较多,因此对各地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分析二者之间的协调程度,可以为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的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二、方法

如何界定和度量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目前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方面的参考文献较少。谢维和等(2007)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高等教育结构问题。孙彩虹(2003)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01年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我国区域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联性不高。贾彦东、张红星(2006)通过1996-2003年分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东、中、西部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结果表明3个地区情况各有不同,差别较大。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31个省区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分别进行因子得分计算和排序,得到排序的等级差,观察其偏离程度并进行分析。如果经济发展水平排序远大于高等教育水平排序,则说明高等教育滞后于经济发展;如果经济发展水平排序落后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太多,则说明高等教育有超前或过度情况;如果二者排序大体相当,则说明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比较协调。具体的分析方法是:首先分别选取一个能够反映地区高等教育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因子分析分别确定发展水平因子,计算各地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因子得分及排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得分及排序,得到二者的等级差;再对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因子得分两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分析各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及其主要原因。

所用数据为2006年横截面数据,数据来源为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中国社会科技统计年鉴》。所用软件为马克威。

三、实证分析

(一)选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反映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

一个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可以通过若干指标来反映,综合这些指标的差异,可以对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进行比较。本文选取了11个反映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即:每万人本专科招生数、每万人本专科毕业生数、每万人硕士生在读数、每万人博士生在读数、每万人高校数、每个大学教师负担学生数、高等教育就业人口比重、生均高等教育经费、每十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平均每所大学在校学生数和国外主要机构收入论文数。

2.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

同样,选取10个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简称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城镇化率、消费率、各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比重和人均地区财政收入。

(二)确定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

1.确定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

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可以得到11个反映高等教育水平指标的特征根、方差贡献率以及累积贡献率(见表1)。

从表1可见,前3个主因子反映了94.14%的信息量。因此,选用3个因子作为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以3个因子的贡献率为权数,得到综合评价指标,即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公式:

高等教育得分=(64.05×F1+23.25×F2+6.84×F3)/94.14

2.确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

用上述同样的方法可以确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得到各个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见表2)。选取前4个因子可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92.93%的信息量,因此可对这4个因子进行加权,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得分公式:

经济发展得分=(59.15×F1+18.28×F2+9.29×F3+6.22×F4)/92.94

(三)计算综合评价指标值

根据上述两个得分公式,分别计算得到各地的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值,并分别进行排序,计算等级差(见表3)。

(四)相关性分析

把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两个变量分别进行斯皮尔曼相关分析和肯德尔相关分析,得到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为0.644,肯德尔相关系数为0.4946(均通过检验)。可见,作为反映匹配性的肯德尔相关系数和反映等级相关程度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都比较低。所以,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协调性较差,高等教育发展和当地经济发展存在脱节的问题。

四、结论和建议

(一)基本结论

从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在全国位次的等级差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省区有14个,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省区有15个,只有浙江和河南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在全国位次一致,等级差为0。

等级差在±2以内的省区有10个,分别是:北京、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山东、广东、广西、甘肃和新疆。可以认为这10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协调性较好。

等级差在±5以上,可以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匹配性较差。这样的省区有13个,分别是:河北、山西、内蒙、江西、海南、四川、陕西、青海、天津、福建、重庆、云南和宁夏。其中,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多的省区有(等级差在+10以上)河北、山西、内蒙、江西和海南;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领先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多的省区(等级差在-10以上)有:四川、陕西和青海。

如果等级差为0评价为好,等级差在±2以内评价为较好,±3-±5为一般,±6-±9为较差,±10以上为差,则全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好的地区有两个,较好的有10个,一般的有6个,较差的有5个,差的有8个。其中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的有5个地区,即河北、山西、内蒙、江西和海南;高等教育发展过度的地区有3个,即四川、陕西和青海(见表4)。

(二)个案分析

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的5个地区中,河北高等教育排序较后,列第29位,主要是F1因子得分低,原因是生均高等教育经费、国外机构收入论文数、高等教育就业人口比重和万人博士生在读数等指标偏低,说明河北高等教育的科研能力、教育投入以及全省高等教育的存量规模较低;山西除存在上述因素外,每所大学学生数和每个大学教师负担学生数两个指标也偏低,表明山西大学平均教师配置数量明显偏少;内蒙基本上所有反映高等教育的指标都较低,相对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上升较快,特别是近年来内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投资力度,经济发展速度连续多年名列前茅;江西情况和山西类似,F1得分更低;海南和山西有些类似,只是各项教育指标更低。

在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过度的3个地区中,四川高等教育水平排在第11位,属中上水平,但经济发展水平得分太低,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口规模大、农业人口多,造成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财政收入和城镇化率偏低,而这几个指标又是影响经济发展水平F1因子的权重指标;陕西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排在第8位,但经济发展水平仅排在第20名,主要原因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偏低,说明陕西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很大;青海高等教育位列第20名,但经济发展水平排在第30名,其大部分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都比较低。

(三)政策建议

总的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协调程度不高,特别是有些省份二者之间偏离程度很大,这对当地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都很不利。应该采取一些更加积极的政策措施,促使高等教育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更加相匹配。

第一,在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总体规划时,要充分考虑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地区结构,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如果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过快,而相应的地方经济能力难以保障经费支撑时,可以考虑适当控制当地办学规模,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同时增加在教育发达地区的异地培养规模。

第二,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的地区,一是要从政策上支持其发展高等教育,允许在条件保障到位的情况下适当扩大招生规模,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二是地方政府要积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为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创造更宽松的环境和氛围;三是要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高等教育领域。

第三,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的地区,要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教育转移支付,特别是对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

注释:

① 本文的高等教育主要指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本专科毕业生数、招生数、在校生数等也均为普通高校人数。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反映了包括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网络教育等其他形式在内的全部高等教育规模。

标签:;  ;  ;  ;  ;  ;  

高等教育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协调_综合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