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状态与身体健康研究的新进展_社会支持论文

情绪状态与身体健康研究的新进展_社会支持论文

情绪状态与身体健康研究的新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身体健康论文,新进展论文,情绪论文,状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情绪状态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与之相应,医学心理学家关于情绪状态与身体健康关系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已使我们的认识从对其间显著相关的现象描述进一步深入到“生物—心理—社会”机制的综合分析。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情绪状态可以通过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种途径或方式与身体健康产生因果性的联系,并且可以通过改变信息到达大脑时的舒适感影响人们对身体症状的认知、对健康行为方式的选择、对所患疾病的适应。为了帮助读者通过他们的研究更好地认识情绪状态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价值,本文从五个方面概要地介绍近年来情绪状态与身体健康关系研究的新进展。

1.情绪状态与免疫系统

尽管医学心理学家早已提出,经常处于消极情绪状态的人更容易患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但是对其具体的致病机制的分析基本局限在现象描述和简单相关统计的水平上,缺乏实证性的机理验证。最近10年来,医学心理学研究在这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许多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情绪状态及其所伴随的生理反应直接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积极的情绪状态会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则减弱免疫系统的功能,进而为情绪状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提供了一种具体机制。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情绪状态与S-IgA水平

Stone等的实验发现,情绪状态与作为抵预一般感冒的第一道防线的抗体—A型免疫球蛋白(S-IgA)的分泌有直接关系,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增强S-IgA的分泌并提高免疫反应水平,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则减弱S-IgA的分泌并降低免疫反应水平(升降幅度在10-40IU/ml)。而且,Stone等的研究还发现,增加令人悦意(而非令人不快)事件的发生频率,可以使被试的免疫反应在随后的几天里保持较高水平;甚至在随后的几天里控制令人悦意事件的发生频率,仍然可以使被试的免疫反应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与之相对,增加令人不快事件的发生频率,则会导致相反的效果。同样,Evans和Edgerton等的研究也证实,降低令人悦意事件的发生频率与患呼吸疾病之间存在着滞后相关。此外,Stone及其合作者在实验中进一步发现,令人不快的事件之所以会降低S-IgA水平,主要是因为它增强了消极情绪状态;而令人悦意的事件之所以会提高S-IgA水平,主要是因为它减弱了消极情绪状态而非增强了积极情绪状态[1]。

1.2 诱发情绪状态与免疫系统功能

Labott等在实验研究中证实,人为地诱发情绪状态会对被试的免疫系统功能产生因果性的影响。例如,他们让女大学生观看了两段录象,一段是幽默的,另一段是悲哀的,结果发现:观看了幽默的录象后,被试的免疫系统活动得到增强(如S-IgA水平升高);而看了悲哀的录象后,被试的免疫系统活动受到抑制(如S-IgA水平下降)。另外,Labott等研究还发现,人们免疫系统功能的基线水平与其应对日常问题的情绪活动方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那些经常运用幽默作为应对机制的人,健康同题较少;而那些经常运用哭喊作为应对机制的被试,健康问题就较多(特别是年龄越大,健康问题越多)[2]。

1.3 情绪状态与疾病易感性

Cohen等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消极情绪状态会提高人们的疾病易感性。在一个实验范例中,他们将420名被试系统地安置于有5种呼吸病毒的情境中,并单独或成对地隔离七天。结果表明,病毒感染率及临床感冒率与消极情绪(包括消极情绪状态和消极情绪特质)指标的上升呈显著相关(分别为0.33和0.27),即使对之进行回归模型分析,这种关系也不发生变化。其中,所测量的25名被试的“上感症状”的总体评估,由实验前的0.63上升为实验后的19.09。这说明,那些处于消极情绪状态的被试比那些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被试更容易感染病毒,并得更严重的疾病[3]。这里容易造成误解的是:人们可能会认为,既然消极的情绪状态与较低的免疫系统活动和较高的疾病易感性有关,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通过尽可能的减弱或压抑他们的消极情绪状态而获益。事实上,Gross等的研究表明,尽管压抑一个人的消极情绪状态可能有些即刻的免疫获益,但消极情绪状态的压抑或抑制会导致比这一短期获益更严重的、相反的生理和健康后果;而且,主动地压抑消极情绪状态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的交感激活水平的提高,增加患冠心病的可能性[4]。

2.情绪状态与求医行为

2.1 情绪状态与健康评价

身体症状的出现并不是促使个体注意自身健康或寻求治疗的唯一因素。由于情绪可以改变信息到达大脑时的舒适感,因此人们对自己身体症状或健康状况的评价和判断常常受到自身情绪状态的左右。Salovy等的实验研究发现,那些感觉到悲伤的被试比那些感觉到快乐的被试报告了更多的身体症状,并且更多地将身体的不舒服归于他们的症状。例如,在实验前先将66名被试随机置于愉快、中性和悲伤三种情绪状态下,实验后让被试对头痛、身体疼痛等身体不适水平进行28等级的评估,结果显示,处于愉快情绪状态的被试平均等级为7.32,处于悲伤情绪状态的被试平均等级为15.52,而处于中性情绪状态的被试平均等级为10.67,彼此间差异显著。另外,Salovy等还发现,那些具有消极情绪特质的人,或具有体验特定消极情绪状态的心理倾向的人,对自己的身体症状常常会作出与疾病严重性无关的判断和报告[5]。

2.2 情绪状态与求医决定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情绪状态能够系统地改变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的知觉、信念和求医决定。Schwarz和Clore的研究认为,不同情绪状态在舒适体验上的差异,本身就为人们提供了关于自己所处环境是否适宜的信息。积极的情绪状态说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是适宜的,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则表明一个人所处环境的有些方面必须要加以改善和修正。因此,当人们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中时,不太可能意识到身体不适的迹象,即使意识到了也不太可能将之与寻求医药治疗相联系;而当人们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时,则会对自己身体的任何不适迹象产生高度的警惕和顾虑,并将之与寻求医药治疗相联系。此外,Salovey等的研究发现,情绪状态可以影响人们对自己是否能从事有益于健康行为的能力的信念。与那些悲伤的个体相比,快乐的人觉得自己更能够从事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而且更自信这样的行为能保持他们的健康或解除他们的疾病。这样,那些得了病且体验到悲伤情绪的个体就处于一种困境之中,一方面,他们看起来更频繁、更剧烈、更不舒适地体验了他们的病症,另一方面,他们自认为不能采取任何实际行动以使他们感觉更舒适些[6]。不过,也有研究发现,尽管消极的情绪状态能增强人们对身体状况的关心,甚至可能会使得人们在事实上不需要医药治疗的情况下寻求医疗帮助,但是,消极的情绪状态并不总是利于寻求医疗帮助。当摸棱两可的身体症状和应激性的生活事件一起发生时,消极的情绪状态往往会使人们将注意力离开外部现实环境而转向他们自身,进而将身体症状看作是对生活应激事件的情绪反应的一部分,以致难以判别使身体症状恶化的真实原因,更难以作出寻求医疗帮助的决定。

3.情绪状态与心理适应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情绪状态的主要作用,是使得人们更容易地获得进行革新性和创造性地思维和行动的心理能量,因此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促使人们去设想和计划将来,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使人们忙于应付最近的、即刻的事件[8]。医学心理学家据此进一步研究了情绪状态对患者心理适应能力的影响,并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发现。

3.1 情绪乐观与患者行为

Taylor等的研究发现,情绪乐观的患者,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将来的结果,因而能够更好地正视自己的病患并积极接受医疗。例如,在一项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男性样本研究中发现,那些情绪乐观的患者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于手术后目标,因而治愈率也更高;而且,在手术后的5年里,乐观者报告了更健康的行为习惯,如有规律的服用维他命,吃含少量脂肪的午餐,参加心血管系统恢复计划等。这个研究显示,着眼与将来并相信会有好的结果所带来的心理能量,能够导致明显的健康益处。

3.2 情绪乐观与开放态度

Aspinwall和Brunhart的研究进一步发现,情绪乐观的人们,能够对不喜欢的信息持开放的态度,而且其考虑将来生活事件的有益倾向也使他们更加关注潜在的健康后果。例如,情绪乐观的患者阅读关于健康危险的信息比阅读更喜欢的关于健康护理的信息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因而能更好地记住这些信息。而且,当信息与个人有关甚至具有较大的威胁时,情绪乐观与信息搜寻间的联系就更加的紧密。另外,在一项女大学生吸烟与癌病的相关调查中,Irving等报告,情绪乐观的女大学生能更积极地了解吸烟对健康的不利影响,并更愿意去医院进行身体检查[10]。

3.3 向下比较与积极情绪

还有众多研究发现,即使对于那些身患重病而情绪消沉的人,如果用某种有针对性的方法引发他们的积极情绪,同样可以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并为他们带来健康上的获益。例如,引导那些身患重病的人进行向下的社会比较(将自己与那些比他们患病更严重的人进行比较),通常会产生比较积极的情绪体验,而这种积极情绪体验所产生的心理能量能提高患者应对疾病的信心和能力。而且,有研究表明,这种向下的社会比较不仅能带来短期的益处,而且有利于长期的应对。此外,许多相关研究都强调,医护人员在与患者交往时的乐观态度和重塑希望,是所有治愈努力中的一种有效力量,其所引发的积极情绪体验,对患者持别是对那些长期忍受病痛的患者,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健康益处[11]。

4.情绪状态与不健康行为

几乎所有的健康行为理论都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是否符合健康的标准,是决定身体健康的一个基本因素,而且改变人们的那些不健康的行为方式可能是减少疾病发生率和避免英年早逝的最有效的方法。这个道理一般人也大都知道,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自觉地选择健康的行为方式,有许多人只有到身患重病时才改变某种不健康的行为方式(如吸烟)。这是为什么?近年来,医学心理学家对此进行的研究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即人们选择采取或保持某一不健康行为方式的动机基础,与其当时的情绪状态及其调节策略密切相关。例如,人们会通过吃东西、吸烟来应对令人消沉的事件;人们饮用或滥用酒精是期望它能影响自己的情绪状态,或是期望借助饮酒逃避或调节消极情绪,或是期望借助饮酒增强或激发积极情绪[12]。

4.1 消极情绪状态与吸烟

Brandon等的大量研究表明,消极情绪状态是吸烟的一个重要前提。其一,人为操纵情绪状态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不管与控制组,还是与积极情绪状态组相比,消极情绪状态组的被试报告了更大的对香烟的需求,并吸烟更多,而且,事后被试报告说,对恢复和改善他们心境的渴求是他们吸烟的一个基本原因;其二,对戒烟的研究发现,在试图戒烟期间,最有可能使旧病复发的情境,通常包含了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其二,在那些临床诊断为抑郁的人当中,吸烟的比率相当的高[13]。

4.2 不健康行为的情绪激发

进一步研究发现,虽然人们的不健康行为可以因逃避或改善情绪状态的渴望而得到激发,但是情绪状态因此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往往并不清晰,以致行为者事后常常产生新的或所欲逃避的消极情绪。例如,一项关于巧克力上瘾的研究发现,当所谓的上瘾者处于抑郁的情绪状态时,他们倾向于吃更多的巧克力,但是,消极的情绪状态往往并不因吃巧克力而得到改善,以致巧克力上瘾者常常体验到不断增加的内疚感。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使人消沉的情境还会激发这样的不健康行为呢?Leith和Baumeister对此的研究认为,相当数量的不健康行为,包括饮酒和暴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逃避自我的机会;而且,当人们从事这样的行为时,注意常常直接集中于行为本身,很少注意行为的动机和后果问题。因此,一个人在逃避自我时,也会在事后体验到情绪挫折,包括所欲逃避的消极情绪[14]。

4.3 不健康行为改变的特殊困难

还有研究表明,尽管为了渴望去避免或减弱消极的情绪状态,人们会被许多健康行为方式所吸引,但是不健康行为方式的消除和健康行为方式的保持常常很困难。其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某些不健康行为方式仍然会因为它们实际上诱发了积极情绪而更吸引人。例如,Kelly和Kalichman的一项研究报告,即使在以科学事实宣传有保护措施的性交方式的安全性,并对人们的态度和意图产生明显影响之后,有些人仍然会因与无保护性措施和性交相伴随的愉悦体验所吸引而继续从事无保护措施的性交行为[15]。二是健康行为方式的初始实践常常会导致消极情绪体验而使人难于坚持甚至放弃。例如,Gauvin等的研究报告,许多好不容易下决心要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的人,在实践的初始阶段,常常会因为原有行为和生活习惯模式的改变或破坏而加速情绪状态的失调[16]。

5.情绪状态与社会支持

探讨社会支持对人们情绪状态的影响以及情绪状态对社会支持可获得性的反作用,是近年来医学心理学家研究情绪状态对身体健康影响的一条新途径。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5.1 社会支持与身体健康

众多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身体健康有着明显的积极影响,如增强对流行性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加快的心脏病和心脏手术的康复等。例如,一项对2320名男性心肌梗塞病人的长期研究表明,病人在发病后6周内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少,其在36个月的观察期内幸存的可能性就越小,而高社会支持的病人幸存的可能性则比其高出一倍。再如,对56名已婚心脏搭桥手术病人的跟踪研究表明,尽管这些病人在手术前的身体状态几乎处于同一水平,但是手术后那些获得高社会支持的病人比获得低社会支持的病人体验的痛苦少,恢复的速度快。另外,在将已婚和未婚心脏搭桥手术病人的比较研究种发现,尽管未婚病人比那些获得高社会支持的已婚病人恢复慢,但是比那些获得低社会支持的已婚病人恢复快。这些都说明,低社会支持对身体健康和恢复具有负面影响[17]。

5.2 社会支持影响身体健康的途径

Stroebe等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影响身体健康。其一,当人们经历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时,或面对一个挑战性的情境时,社会支持可以使人们感到有所依靠,进而通过改变人们的情绪状态而缓解个体的应激水平。其二,经常而稳定的社会支持可以使人们具有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不仅能帮助人们摆脱或消除直接影响身体健康的消极情绪(如孤独、抑郁和忧伤等),而且能提高人们对疾病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因此,那些缺乏社会支持的个体与拥有大量社会支持的个体相比,不仅免疫反应弱,而且当遇到应激事件时更易于得病且情绪失调。例如,Baton等的研究发现,那些体验到严重(剧烈)社会应激事件的个体,如果获得较高的社会支持,免疫力就会大大增强[17]。

5.3 情绪体验和社会支持之间的互惠关系

Cohen等研究明,不仅社会支持的提供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状态,而且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社会支持提供的可能性。社会支持所提供的支撑性、可预测性和控制性,引导人们对自身及其所处环境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反过来,这些积极的情绪体验又会促使人们更积极地与他人交往,更好的适应环境与应对应激事件。这些因素的结合不仅促进了持续的身心健康,而且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个人的社会交际网。因此,那些快乐的人比那些郁郁寡欢的人更容易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更容易得到社会支持带来的健康获益[18]。

5.4 社会支持与情绪宣泄

当人们遭遇应激性或外伤生的生活事件时,生活支持所提供的一项重要帮助,是使人们有可信赖的对象宣泄自己心中的烦恼和感伤。kelly等以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研究发现,有机会倾吐自己的痛苦并得到他人的劝慰能极大的改善健康功能,包括更少地使用键康服务和更多地增强免疫系统活动;尽管患者在表述和谈论他们所受的痛苦是会体验到相当多的消极情绪,但是在宣泄的三个月后,患者不仅报告了更好的身体功能改善,而且改善的幅度与宣泄过程所引起的消极情绪的程度呈正相关[19]。

标签:;  ;  ;  ;  

情绪状态与身体健康研究的新进展_社会支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