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分析论文_许静

许 静

[摘 要]目的:探讨在护理管理质量提升中采取护士分层管理的作用与价值;方法:从我院各科室2012年3月至2014年1月在职护士中选取48名为观察对象,均进行护士分层管理,观察管理前护理情况,同时选取同期48例住院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观察管理前后该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护理分层级管理模式后,本组48名护士工作质量,病理及病情掌握度、临床操作掌握度明显及患者满意度同实施前比较明显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护士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护理 分层级管理 质量提升

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5.9.44

作者单位:843800,新疆巴楚,新疆巴楚县人民医院

作者简介:许静(1963—),女,大专,新疆巴楚县人民医院副主任护,研究方向为护理管理。

护理管理为医院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行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是一种符合目前护理现状的针对性管理模式[1]。经过护士分阶层管理方案,可满足现代护理中对护理治疗的需求,实现护理安全保障,提升医院的整体护理质量。在本组研究中,对我院护理人员开展分层级管理模式,具有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各科室2012年3月至2014年1月在职护士中选取48名为观察对象,男性1名,女性47名,年龄19-41岁,平均年龄(27.5±2.2)岁,工作年限1-23年,平均(5.1±1.6)年,职称:25名为护士,16名为护师,5名为主管护师,2名为副主任护师,学历:4名为本科,31名为大专,13名为中专。另选同期住院患者48例,男性31名,女性17名,年龄18-87岁,平均(49.6±4.2)岁。

1.2方法

1.2.1建立层级管理机制

以临床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的护士长为核心,建立起层级管理机制,制定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注意事项及内容等。采取分层级方式,针对不同层级护理人员,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及计划,根据相关管理内容,采取严格分级与考核,提升整体管理质量。

1.2.2设置人员层级模式

在能力优先的基础原则上,针对不同科室情况,合理设置护理岗位,采取阶梯式护理人才管理模式。根据工作经验、学历及专业技术、个人能力,分为不同层级,设置为1~4级护理人员,1级为导医护士,2级为轮岗护士,3级为全岗护士,4级为护士长[2]。

1.2.3不同层级人员分工

4级护士为护士长,主要负责科室护理管理的协调及管理、监督、质量控制等相关工作;3级全岗护士,主要是针对疑难病例进行处理,并指导轮岗护士进行护理操作,制定护理计划,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查,进行护理评估等;轮岗护士主要负责患者入院至出院的基础护理操作,以及常规病情观察,巡视等;1级导医护士主要是根据患者情况,为患者指导不同科室[3]。

1.2.4层级考核及培训

根据不同层级护理人员需要,根据科室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考核及培训内容,1~2级护理人员主要针对护理操作、沟通等方面培训,促使护理人员可以熟练护理操作的流程,熟练掌握操作技巧;3级护理人员主要是针对疑难病名、新技术、新理论等进行培训,不断接受新知识;护士长积极接受新的管理理念,普及新的护理知识及理论。可通过讲座、现场示范等方式进行培训。考核可采取模拟场景方式,对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操作能力进行考核。

1.3观察指标

观察本组护士分层级管理前后护理质量评分(病室管理、健康教育、基础护理及整体护理),病理知识,病情及临床操作掌握度,采用100分制,分数同护理质量呈正相性。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情况,作对比分析。患者满意度以我院自制调查问卷为依据,满分100分,≥70分为满意,50-70分为一般,<50分为不满意[4]。

1.4统计学分析

将本研究所得数据,在SPSS19.0软件中录入,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示为P<0.05。

2.结果

本组护士实施管理后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管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3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对比[n(%)]

3.讨论

传统护理管理未实施细化分工,导致护理人员工作内容较为混乱,在增加工作负荷及压力基础上,也未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对患者无法完成整体性护理。人员分配不均,导致一些护理人员工作负荷大,难以确保护理质量。采取分阶层管理模式,可以根据护理人员实际情况,分配至不同岗位,各层级人员各司其职,工作在条不紊下进行,既可以减轻工作压力及负荷,也可取得较为满意护理质量,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同时,每位护理人员都可以明确自身职责,采取多劳多得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整体凝聚力,工作更加规范化,有效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工作中,获得自豪感及成就感[5]。

分层级管理能够将措施用于患者,使患者受益。责任护士可无缝隙对患者实施护理,提供整体性护理,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采取不同方案的培训及考核制度,能促使护理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操作技巧、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经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管理后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知识掌握度情况均优于管理前(P<0.05),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6]。

综合上述,采取分阶层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促使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金磊,王世芬,张蕾等.产科病房整体护理结合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实施的探讨[J].中外健康文摘,2013,12(23):119-120.

[2]夏银兰.探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4,35(9):249-250.

[3]王金玉.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效果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2(10):2625-2627.

[4]杨西宁,赵自力,连初秋等.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在提高护理管理质量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8(22):106-106.

[5]张炜.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在产科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8):843.

[6]迮露.护士分层管理对消化内镜中心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23(10):2854-2856.

论文作者:许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年3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6/30

标签:;  ;  ;  ;  ;  ;  ;  ;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分析论文_许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