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合川区供电分公司 重庆 401520
摘要: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供电系统也从人工管理逐渐向智能化方向转变,直接促进了我国电力企业快速稳定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配电网系统的智能化建设作出全面的分析研究,希望能够给予同行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配电网;自动化;智能化;分析
1.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软件功能创设
1.1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调度体系整体创设
配电网自动化调度管控体系利用快速以太网技术来建设总体调度控制室中的电脑应用系统的网络,其他配套的电脑应用系统的各子系统利用快速以太网科技,以TCP/IP技术为核心,并启用最为先进的IPV6。该系统在设计阶段依照安全防护分区的设计,布置正反向隔离设施,将“生产管控区域”与“管控讯息区域”相分隔,在调度数据网的端口位置设立纵向加密认证设备,达成纵向信息的有效传递。
1.2关键功能创设
配调控制室在电力企业和其内部职能机构中设立。为保障电力体系的高效、稳定运转,达成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生态保护,依照法律在电网运转阶段行使调度权,在地级调度的直接引导下,对辖区电网的运转实施组织、指挥、引导与调度,并逐渐形成自动化与通信等专业的运检管控制度,根据我国相关的调度规章、准则为电力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2.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调度系统硬件设计
配电网自动化调度管控体系是以当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电网远程监控与调度体系,核心包括信息采集与指令执行、信息传递、信息整合以及控制等。配电网是电力系统中的核心体系,其智能化、自动化控制是电网远程管控的先决条件。配电网自动化调度体系采用分布式理念,通过安装在电气器械上的终端设备和通信设施,分层控制配电网。遵循《典设》A类主站体系的设计标准,系统通过冗余的高速局域网构成功能稳定的系统构造,并应用主次二级交换式网络,遵循应用软件功能的使用来装设硬件设备。系统主干网络运用冗余的双1000M交换局域网构成重要硬件设备的互相连接。在应用SCADA/数据库伺服器的前提下,配备两部4核的PC伺服器,结合实时参数库与传统参数库来完成对电网的控制,发挥主站体系调度SCADA以及集控的功能【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智能化体系建设的主要故障控制基础及方式
集中智能控制系统和自动化开关系统在处理发生故障的线路过程中,都需要对发生故障的点位和线路进行定位,这就需要以故障系统作为运行基础进行故障处理。在配电此线路出现故障后能在指示器上显示出相关的信息,运维人员根据显示的信息并结合人工收集的信息,对发生故障的区域进行确定。
目前,我国配电网中通常情况下采用的是消弧线圈和中性点不接地的接线方式。线路中出现故障的情况大多数都为接地故障,因此对小电流接地故障进行定位的技术就是在配电网中最经常采用的故障定位技术。通过小电流技术定位故障区域的方式主要是暂态法、注入信号法和稳态零序电流法这三种。操作较为简便的方法就是零序电流法,不特殊要求CPU的处理能力和采样信号的装置。但稳态零序电流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而发生故障的区域通常都是间歇性接地和弧光接地等较为动荡的故障点,稳态电流会受到这些故障点的影响,导致检测的准确性降低。注入信号法相对于稳态零序电流,其可靠性和稳定性更高,但也存在一些弊端,譬如需要将专门的信号在变电站中进入装置,使用专用的探头在自动化终端中对注入信号进行采集,在较大的程度上将投资的成本进行了提高。暂态法将前两种方法具备的优点进行了综合,并且不需要对注入和采集信号的装置进行额外的安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成本较低,但是其安全性和稳定性相较于注入信号法仍有一定的差距。上述的三种对故障进行定位的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点和特点,在实际的具体应用中,通常会根据实际的成本投入情况和实际需求对定位方法进行选择。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就是对线路中的故障进行发现并处理,同时还要对正常线路的供电情况进行恢复。相较于传统那种重合闸方式,应符合更能够实行宽松的控制原则,使用更加灵活可靠的处理方式,能够根据相关的参数和配电网的结构分析和处理线路中发生的故障。通常情况下,故障的类型有永久故障、单线路的频发故障和瞬时故障等,对发生故障的地区进行隔离、对故障位置进行定位、对正常线路部分的供电进行恢复或者重新构建网络功能,这些对于配电网供电的可靠性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若配电网中出现了永久性的故障,则需要对相关的开关进行操作,将故障区域与正常区域进行分隔。待消除故障之后,还要对相关的故障信息进行收集【2】。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供电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建设上还应以基础建设为主,将智能化建设建立在基础研究上,只有这样才能够对自动化系统建设的稳定性保驾护航,从而提高用电水平,提高供电质量。
参考文献:
[1]秦楠.智能配电网综合数据平台的设计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02):158-160.
[2]杨丽君,王硕,卢志刚.配电网智能化规划评价指标[J].电网技术,2012,36(12):83-87.
作者简介:汪涛,男,1979年2月出生,重庆合川人(籍贯)
论文作者:汪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故障论文; 配电网论文; 体系论文; 线路论文; 电流论文; 系统论文; 电网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