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中心城区传统民居群活化利用研究论文_贾芳

梅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广东梅州 514021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张,来自市场经济的拓展要求和空间需求的压力正在对城市旧区造成影响,传统民居面临被强制性拆迁的压力。本文通过对梅州中心城区民居群现状研究,提出活化利用的策略,积极探索有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之路。

关键词:传统民居;活化利用;梅州

1.引言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生态文明”和“文化传承” 为重要原则,“让居民记住乡愁” 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传统民居是秉承生态文明理念,寄托乡愁的物质和文化载体。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张,来自市场经济的拓展要求和空间需求的压力正在对城市旧区造成影响,民居面临被强制性拆迁的压力。随着传统建筑保护理念从单纯的保护到活化利用,传统民居的活化利用是其保留文化价值,适应城市建设、提高土地效益需求、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要求。

梅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极具客家特色的客家民居,活化利用客家传统民居,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引,是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2.梅州中心城区传统民居群概况

2.1现状概况

梅州是经批准公布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众多。其中传统民居群分布相对广泛,留存规模较大,历史风貌集中地段共 17处。

现状建筑功能基本延续原有居住功能,少部分置换为文化展示功能。文保单位少量政府征收,作为博物展览、文化展示使用;多数采取一定保护措施,进行适当维修,延续原有功能,未有功能置换。其他历史建筑基本上延续其原有的居住功能(闲置除外),因产权关系相对复杂,一般作为居民自住或租赁给他人。建筑保护上基本保留传统风貌,部分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已被评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传统民居风貌较好,政府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也存在局部因乱搭建、保护不力等原因造成建筑风貌破坏。民居群建筑整体风貌较好,但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民居群内部街巷格局骨架较为完整,绝大多数街巷走向得以保留。

2.2价值特色

梅州城区客家民居建筑种类繁多,包括围龙屋、堂屋、走马楼、杠屋、中西合璧民居等,反映了客家人具有传奇色彩的迁徙历史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心城区民居群留存规模较大且整体风貌较好,留存有五十余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大量的传统风貌建筑,民居群内建筑格局比较完整,风水塘、风水林、禾坪等仍有大量的保存。民居群内街巷格局骨架较为完整,绝大多数街巷走向得以保留。集中反映了梅州明清及民国以来普通市民的生活环境与状况。部分传统街巷尺度与界面得到较好保存。

2.4存在问题

一是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建筑类产权复杂,多数为集体产权的建筑,业主意见不统一、维修和利用难,导致“活化”基础较差。二是修缮资金门槛高,工程量大,建筑修缮、维护,片区改造更新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三是保护和利用矛盾大,利用将不可避免地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易出现对建筑历史文化价值的破坏。四是修缮与现代的矛盾,道路交通结构不合理,内部大多路面较窄且属保护性街巷,改造难度较大,建筑使用上,传统建筑通风采光、消防等方面存在问题。

3.活化利用策略

3.1功能定位指引

传统民居再利用是对传统村落中具有保护价值的民居进行功能改造,使老建筑得以延续,并注入新的活力,发挥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更多价值。从目前的使用情况及其与当代的适应性角度分析,梅州部分民宅与祠堂仍承担居住与祭祀功能,部分的民居闲置、破坏而不宜居住。传统民居活化利用方式可大致划分为两类:生活性利用和功能置换利用。功能置换主要包括文化展演类、商业旅游服务类、创意办公类、社区公共服务类。

生活性利用一般针对历史价值不强但有一定历史意义的传统民居,保留其生活居住的功能,通过功能布局调整、基础设施的改造等措施,使其适应于现代化生活要求。文化展演类是将传统民居改造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民俗展览馆等建筑类型,功能主要以陈列传统村落家族族谱、展演传统工艺、宣扬传统文化为主,为非物质文化提供了空间载体,该类型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民居传统风貌。创意办公类将传统民居重新利用,改造为民俗手工设计坊、艺术家创作室等。公共服务类活化利用模式以实现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为市民提供公益性文化体育服务,如建成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社区图书馆等。

3.2整体优化策略

3.2.1交通优化策略

合理的交通规划是历史街区、风貌区具备活力的保证。在保护历史街区巷道肌理和历史风貌的前提下,适度解决内部交通需求与消防安全保障,合理规划内部交通的连接,并统筹规划静态交通的问题。对于交通系统,在保证历史环境的基础上确保交通的可达性,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严禁破坏历史风貌和历史遗存的拓路,合理优化路网结构,完善交通出行方式,在对有条件的街巷改造为城市支路,加大支路网的密度。

3.2.2景观绿化提升策略

控制历史文化保护区存在的生态自然环境,维护民居群周边面状绿色基质,充分维护历史文化保护区周边田园、山林、河涌的生态环境。采用分散、小型为主的绿化设计,整治零星闲置用地,设置街头绿地。延续传统空间格局和特色,恢复和整治原有的街巷、院落绿化体系——保护山水景观格局,形成前塘(风水塘)、中屋(围龙屋)、后山(风水林)的典型客家围屋景观格局。

3.2.3市政配套完善策略

由于内部街巷空间尺度的保护,,管道敷设经常会遇到难以满足管线净距离,管线布设空间狭小等问题。

完善市政配套应以保护历史风貌格局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为目标,统筹协调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和改善居住条件的关系,满足各项工程设施的现代化功能与历史城区风貌特色维护尽可能统一。提升技术设备和管理机制,制定适合历史街区特殊条件与需求的措施原则,结合实际整顿改善老街区的管线铺设。

3.2.4公共服务配套完善策略

加强完善居住小区级及以下的公共服务配套,加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文化站及居民健身场地、公厕等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满足历史城区居民的生活需求。

3.3建筑与空间更新策略

各民居群内建筑质量、建筑风貌参差不齐,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使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根据建筑的现状及保护等级,需要对民居群建筑风貌分类更新。依据民居群建筑风貌分三类,进行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更新[1]。

4. 桂芳楼传统民居群活化利用规划

4.1项目概况

基地内部有9座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民居,建于清代和民国的客家特色民居,建筑形式包括围龙屋、杠式屋、堂横屋为主,且雕梁画栋,各具风采。

4. 2功能定位

将桂芳楼民居群片区打造成为集客家文化展示推广、客家建筑活化示范、创意办公、培训研究、休闲商业于一体的客文化综合体。

(1)客家文化展示推广——展示客家建筑文化,适当设置展览空间,可展示客家传统建筑文化。(2)客家建筑活化示范——通过基地内现有民居的外观修复和功能再造,使客家传统建筑适应现代生活需要,成为客家民居改造的样板和典范。(3)创意办公与培训研究——基地汇集一批致力于客家文化研究推广的队伍,进行客家建筑、影视动漫、摄影书画、生活物品等方面进行创意研发。(4)休闲商业——适当设置休闲特色商业,平衡基地的开发投入,提供服务配套。

4. 3方案设计

4.3.1总平面设计

总体布局上,根据功能指引对基地进行总平面布局设计。

4.3.2功能结构

一心——以桂芳楼、有捷居、文光第、绍基庐及木麟庐五栋古民居形成主要景观中心。

两轴——景观主轴:以规划西北边城市公园穿地块中间风水塘,连接古民居之间的花海;发展轴:从地块西边客家风情商业街连接客家文化创意园。

三片区——城市公园:延续江南新城中心绿轴,于路边形成城市公园,美化客都大道城市景观;客家文化创意区:以桂芳楼、笃诒庐、绍基庐等7栋古民居为基础,结合周边环境,保留客家古民居的布局风格,形成客家文化创意区;客家风情商业区:结合保留的古民居,新建客家风格新建筑,形成商业街区。

4.3.4交通系统

在项目北侧设置一人行主要出入口,客家风情商业区人行主入口位于地块西侧,各区之间通过主要人行道路结合街区景观相互贯通。设置三个车行出入口,分别位于项目西和北侧,车道宽7m,车行道设置在各区外围,相互贯通,满足项目交通需求及消防要求。

4.3.5停车设施规划

在地块北部车行出入口处设置一大型停车场地,场内设置小车及大巴车位;在商业区与文化创意园交界区,沿路边设置小车停车场,满足内部零散停车需求。

客家风情商业区可设置大型地下车库,以满足商业高密度的停车需求。于地块北侧设置一港湾式公交车站。

5.结语

本文通过对梅州中心城区民居群现状研究,提出活化利用的策略,并以桂芳楼民居群为规划对象进行活化利用规划设计尝试。传统民居的活化利用应围绕聚落、单体的特点,保护与延续传统文化脉络,,在整体的设计引导下,实施对该建筑的再利用改造设计实践,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之路,尽快使其进入良性发展的新时期。

参考文献:

[1]唐琳. 梅州客家民居历史建筑的再利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论文作者:贾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8

标签:;  ;  ;  ;  ;  ;  ;  ;  

梅州中心城区传统民居群活化利用研究论文_贾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