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环地质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策略分析论文_张稳超1,孙晓飞2

水工环地质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策略分析论文_张稳超1,孙晓飞2

陕西地矿区研院有限公司 陕西咸阳 712000

摘要:地质灾害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构成的威胁性相对较大,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同时将造成巨大财产的损失,因此,做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十分有必要。矿山地质工程技术在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地质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水工环地质;地质灾害;治理;应用策略

一、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别以及特征分析

对于目前地质灾害的防控工作开展而言,在前期整体防控工作的筹划阶段为了深入的探究具体的地质灾害问题,就需要清楚的认知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主要特征。就现阶段而言,地质灾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此种类型的地质灾害所发生的核心因素为相关环境的整体地质结构的演变对于本地区地质应力分布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通过结合大量此类事件的发生背景来解析,相关工程施工的不规范以及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是造成此类问题发生的主要人为因素。

2、地震。地震灾害是对于周边环境以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影响极大的地质灾害。地震灾害产生的核心因素是周边地区的地壳发生了不规则的剧烈运动。地震灾害往往会表现出极强的破坏性和突然性,地震灾难防控的最大阻力便是提前的预知较为困难。

3、地面塌陷。地面塌陷问题所造成的破坏力也是极为强大的,造成此类现象产生的核心因素是工程的开展不科学,所以往往对于相关区域的地质架构产生了极大的损坏。正因为工程开展的操作不得当以及不科学的规划最终导致了周边环境的土壤状况发生了恶化,特别是在岩溶地带,此类现象发生频率相对较高。

4、地裂缝。地裂缝也是地质灾害中最常见的状况,其核心展现为地区性的断裂问题,较为严重的情况下极有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破坏性影响。往往相关区域的地下水的利用没有开展科学的规划,过度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地下水资源,大概率会造成此区域的地质结构稳定性进一步削弱,从而极易发生区域性的地裂缝灾害。

二、地质灾害防治中水工环地质的应用策略

1、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人为的矿山地质工程引起的诱发地质变化,往往造成严重的灾害。工程地质在建设场地安全性评价,包括发矿层断裂,地质场地破坏效应等,其次通过地质灾害小范围区域划,对场地进行适应性分区和危险地段、不利地段的确定以及地基处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在崩塌、滑坡防治中的应用。崩塌、滑坡等灾害给地质环境和矿山工程带来巨大的破坏和经济损失。对发生的崩滑流及其地质灾害隐患点通过遥感解译为先导,地质环境调查为核心和灾害点测绘为主要手段,并辅以必要的物探、钻探和山地工程验证为补充,查明工作区的崩滑流和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发育特征,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依据。例如,利用瞬变电磁法可以判断围岩的性质,根据剖面测量结果可推断出不良地质体赋存位置及规模等。

3、在地面塌陷治理中的应用。地面沉降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指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质变化及地质层上升、欠固结土层自然固结等。人为因素主要是大量抽取地下流体、开采固体矿产等。目前,国内外防治地面沉降的主要技术措施是建立和完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加强对地下水动态和地面沉降的监测。开发新的替代水源,推广节水技术;调整地下水开发布局,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回灌区人工回灌;控制地下水开采总量,实行有计划的开采和目标管理。

4、在矿层裂缝治理中的应用。矿层裂缝治理中,应科学合理的规划地下水的开发,避免出现过度矿产资源开采的现象,同时也为了避免矿层裂缝的发生或降低地面裂缝发生的强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矿山工程规划中尽量避免出现矿层裂缝,在容易出现矿层裂缝的地区进行施工时,进行详细的地质环境调查,以确定矿层裂缝的准确位置和矿层裂缝的发展趋势。

三、水工环地质工作发展重点

1、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落实中央财经委第三次会议要求,切实提高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灾害地质调查评价程度和精度,加强重大工程区和大江大河沿岸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和评估,对威胁生命安全和可能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分类处置的对策措施,提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具体建议;加快建立互联互通、高度共享的全国地质信息系统平台;大力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技创新,采用新机制调动企业积极性,推动监测预警仪器设备研发,切实提高地质灾害技防能力和水平。

2、强力推进深部地热能调查评价和勘查开发示范。按照“推进能源产业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的要求,以打好蓝天保卫战。建立深部地热梯级高效利用示范工程。将干热岩勘查开发作为重大战略科技问题,按照近期(3年)地面发电、中期(5~8年)规模化开发、远期(10~15年)产业化开发的三步走目标,以我为主,广泛合作,实现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等的自主创新和重大突破,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快速发展。

3、积极探索水资源调查的技术方法。在加强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监测的同时,积极探索水资源基础调查(支撑自然资源基础调查)和不同级别流域尺度的水资源专项调查技术方法。强化综合运用遥感、物探、地面调查、监测等技术手段,对水资源数量、质量、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进行调查,充分考虑水循环特征和“三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降水)转化关系,以及水资源与生态、土地利用等相互关系,分析水资源平衡及其影响因素,为水资源确权登记和科学管理提供支撑,为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依据。

4、大力拓展和加强生态地质调查。以支撑服务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为目标,大力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突出生态问题区的生态地质调查,重点包括服务耕地资源三位一体保护的生态地质调查(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服务森林、草原、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整体保护的生态地质调查(林草湿生态地质调查),服务石漠化、沙漠化、盐渍化综合治理的生态地质调查(荒漠化生态地质调查),服务矿山地质环境系统修复治理的生态地质调查等。

5、构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支撑体系。发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能源、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海洋、土地、水资源、森林、草原、湿地等多方面资源环境数据优势,根据不同层级、不同类型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聚焦主体功能区定位及其空间格局优化、三条红线划定、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整治修复等需求,探索构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建立协同高效的多业务领域技术支撑团队。

6、积极探索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在多门类自然资源综合调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评价与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地质调查与国土调查融合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尽快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在现阶段极为的多元化,诸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以及地裂缝等,都是发生频率相对较高的地质灾害,特别需要对发生的地质灾害开展有针对性的整治管控。因此必须充分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的调查和勘测,并深入应用所得成果,以查明与各类地质灾害形成有关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因素,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的防控水准。

参考文献

[1]李阳清.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金属通报,2018(29):143-144.

[2]刘旭荣.水工环地质灾害的问题与防治对策[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9(21):323-325.

论文作者:张稳超1,孙晓飞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7

标签:;  ;  ;  ;  ;  ;  ;  ;  

水工环地质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策略分析论文_张稳超1,孙晓飞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