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发展中的网络论文

如何对待发展中的网络

关注网络的时间越长,心理上对网络的感情越复杂,越希望能够好好理一理,认清网络时代的坐标,确定自己在网络地图上的方位。20多年间,网络不断发展,社会也在不断发展,网络和社会的关系也在不断发展。我们对待网络的态度其实也经历了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

早期时候,网络作为新生事物,需要为其鼓吹,诸多观察也是好话说尽。例如,网络对于谣言具有自清洁机制;网络对于信息传播具有“无影灯效应”;“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真理终将战胜谬误;甚至也一度坚信“围观改变中国”。作为社会变革力量,网络改变了中国既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尤其是大众传播资源的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的双重趋势交互作用,给予人们更多的期待。在这一阶段,轻装上阵的民众在互联网上如鱼得水,沟通愿望前所未有的强烈。相对于民众的轻装简行迅速步入网络时代,政府部门却有些焦头烂额,站在既有社会权力关系和网络时代的交界处,左顾右盼,瞻前顾后,迟迟下不了决心一脚跨过“数字鸿沟”,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作为机构而言,尾大难掉是自然的,历史包袱的惯性力量会成为一个大的阻力而存在。但是,很显然,如果不能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演进的节奏,作为社会管理部门的政府很容易演化为网络发展的阻碍性力量。这个时期值得称道的是《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连续推出的“善待网民”“善待网络”“善待网络舆论”的系列评论,高屋建瓴,为政府如何处理与网络的关系确立了基本的价值坐标。2014年8月18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颁布,进一步确立了网络对传媒业的引领作用;紧接着,关于是否需要媒介融合的问题被直接跳过,高层直接提出“移动传播优先”的发展战略,把网络技术与网络媒体的引领地位最终确立起来。网络一路走来,风光无限,这里离不开国家与社会对这一“幼稚行业”的鼓励和扶持。

一转眼,经过20多年的发展,网络已经先后超过报业和电视行业成为当下广告收入排名首位的媒体形态。但同时,人们对网络的态度却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一方面,网络继续高歌猛进,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日常;另一方面,对网络沟通满怀的希望似乎也落空了许多。原来设想,网络给了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沟通可能,为社会共识的达成提供了极大的可能,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基于社交媒体的群体分化和智能媒体的算法推送机制,人们只是进一步强化了各自的立场和观点!情感,而不是理性,主导了人们在网络时代的交往,人类变得不是更开朗、更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见,而是更加偏执地相信自己所见即世界的全部真相。伴随着这一趋势的愈演愈烈,人类社会在拥有前所未有的能够抵达新闻现场的网络技术后却坠入到了漫无边际的“后真相时代”,媒体为抵达真相而做的勘误和自我纠错仿佛成了网络时代的街头行为艺术,而共识和真相正日渐成为这个时代地球村最为稀缺的供应品。在这个时刻,我们看到,《人民日报》连续发表系列评论对智能算法主导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并由此引发了网络时代传播技术与传播伦理的反思与讨论,给风光无限的网络行业的发展泼了一瓢冷水,也提醒了智能媒体时代的社会责任所在。

网络的发展带来了人类之前无法想象和触及的空间,而越来越强势的网络也越来越深入地介入到时代发展的各个面向。所谓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这个时刻,面对网络这个庞然大物,需要的是建设性批评和善意的规劝,而不能再只是一味地鼓与吹。这或许是当下我们对待网络的有益态度吧。

朱春阳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化走出去提质增效研究”首席专家;兼任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委员会副会长等;先后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

(责任编辑/李坤 )

标签:;  

如何对待发展中的网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