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会与教育--考试观念的更新与回归_社会观念论文

日本的社会和教育——考试观念的更新与回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观念论文,社会论文,考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与社会相互依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是日本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因此,许多教育观念都可以从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中找到其互补性和互映性的轨迹。本文拟通过笔者对日本宫城县教育委员会、泉松凌高中、东北学院附属高中、仙台市工业高中、升学预备校河合塾文理等的走访、调查,就日本教育选拔性存在的社会基础及更新与回归,进行初步探索,以求借鉴。

一、社会结构与社会观:学生发展程序化

明治维新及战后的日本社会改革,特别是在世界经济、政治所处地位和其地理环境,使日本形成了以下社会结构和观念特征:①金字塔型的人才市场结构,一些世界著名的大型企业和国家机关是金字塔的顶部,由于待遇丰厚、技术力量集中、竞争力强,所以成为青年人竞争的主要目标,其次是中等企业和地方机关,底部是广大的小企业和个体经营业;②典型的科层制社会结构,学历主义、资格制度、考试晋升、自由流动是日本社会流动的基本原则,在日本学历是人才流动的重要条件,各种岗位都有相应的资格限制,并有约600种资格考试,资格被称为“第二学历”,因此说,日本是一个典型的科层制社会;③“经济增长主义”和“高额利润第一主义”的发展国策,支配着日本社会、经济、文化乃至教育的发展,使日本一跃成为经济大国和教育大国;④平等主义和平等观念在日本十分强烈,据比较研究,家庭经济因素对人才发展影响,日本最小而英国最大①,考试是公平的选拔方法,在日本考试的功能最强;⑤能力主义和实力观,敬重和崇拜强者、能人,鄙视弱者、无能人是日本民族普遍的观念。

正因如此,通过教育和考试追逐高学历,以达到“立身处世”的目标是每个日本人的努力方向。考试与竞争成为生存和发达的基本手段。家长们也都希望能给子女一个“铁饭碗”——较高学历,因为有了高学历,即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会有个比较稳定的职业。在这种“未来投资观”的驱使下,家长们也卷入了竞争的旋涡。社会及教育界面对现实指出,考试对学生和教育发展虽然具有很大的负作用,但是,在现阶段为了保证社会流动的公平性,实施考试也是不得以而为之的办法②。在这种多重社会结构和观念背景下,日本的教育明显表现出选拔性、学校结构化、考试产业化、应试教育制度化的特征。

学生也必须按着社会已经划定了的固定的发展模式前进,从小学升初中,进“私塾”,经“中考”(日本称“高中入学考试”)分流,跨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中,接受升学与就业指导,通过“高考”(日本称“大学入学考试”)或升学或就业。其中,两次考试成为教育和学习的中心。任何人也摆脱不了“读书——考试——升大学”旋风的引力。

二、升学与教育:选拔性教育结构化、“课程分流”自选化

教育是同时代社会的反映,日本的教育更是“经济增长主义”的表现。日本在本世纪八十年代小学入学率及小学升初中的升学率就已达到99.9%,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为94%,高中升大学的升学率为35%③,可以说是世界一流水平了。从量的结构上看,可以实行美国式的无差别教育。但是,讲究“效率”和“速度”的日本却引入考试,实施竞争性强的选拔性教育和英才教育模式。这点,在初中后教育阶段中表现得较为明显。

日本高中结构按竞争率排列,其顺序为普通重点高中、普通私立高中、综合制高中、职业高中和定时制高中。各类学校比例,普通高中占51.2%,职业高中占18.2%,综合制高中占30.6%(1990年);普职高学生入学比例,普通高中是73.7%,职业高中是26.3%(1991年)④;公私立高中学生入学比例,国公立高中是95.1%,私立高中是3.9%,定时制高中是1%(1992年)⑤。这种学校结构每年都按固定的比例把学生分成不同类别,实际已决定了学生发展的方向,因为进入综合制高中的即便考入大学,不仅人数少,而且大都是非名牌大学或短期大学。应该说这种学校结构具有分流和选拔双重性质。因此,日本的“中考”社会关心度和改革力度都大大超过“高考”。

高中课程也按着“分流”和“选拔”的需要设置,分为不同的升学课程、就业课程等。东北学院高中是仙台市有名的私立高中,该高中一年级按自然班分班,二年级分文科课程和理科课程班,三年级再分国立大学文科课程、私立大学文科课程、国立大学理科课程和私立大学理科课程;宫城县仙台东华高中是所综合制高中,二年级分文科课程和理科课程班,三年级分文科课程、理科课程、职业课程和专修课程;宫城县泉松陵高中和仙台高中也是两所综合制高中,三年级分文科课程、理科课程和职业课程。另外,有的高中分文科课程、理科课程和文理科课程。此外,高中还设有多种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不同课程的设置实现了学生再分流和选拔。

“中考”是选拔和分流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也是升学体制的起点。其考试方法不完全一样,但是基本相同。以宫城县(日本的县相当于我国的省)为例,宫城县实行考试加学区的方法,考试考5科,有国语、理科、社会、数学和外语,全县统考,之后按学区依考分排队分配学籍,每人只允许报一个志愿。此外,还有一定比例推荐、保送(职高为多)等方法。日本称这种方法为“一个尺度”的选拔方法,社会评价其为“一考定终身”。日本初中每年约98%的毕业生希望升学,其中希望升入普通高中的占83.1%,希望升入私立高中的占15.5%,其它为1.4%⑥。庞大的升学率,加上“一个尺度”的选拔方法,无疑成为激烈竞争的发源地。这种竞争导致学生学习过度紧张,据统计初中生有76.8%的人每天没有课外活动,由于心理压力大,一些高中生中途辍学。其原因是有25.6%不能适应高中学习,6.9%讨厌学习生活,18.2%想改变当初的志愿⑦。

从另个角度看,日本高中的结构和课程设置方式发挥了义务教育后分流的功能。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激烈竞争的结局,致使教育向选拔性方向倾斜。这里除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人才市场结构等背景外,东方人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传统儒教文化圈内的民族,都把“考试”、“升学”视为“跳龙门”,当做“立身出世”的台阶。这点可从高中生的一些观念中窥视一斑。日本高中生80.9%希望能升学,7.5%有就业的打算;近半数学生视考为主要出路;升学目的多数是为了有个理想的职业;分数与公平的关系,41.7%认为正确,39.4%中立,与中国学生相同(见调查表)。一定的社会观念往往是一种社会制度改革的动力或阻力,日本社会的上述观念是教育竞争的重要基础。

中日学生考试观念及升学意识比较

注:该表是笔者1989年在广东、陕西、辽宁三省和1993年在日本宫城县仙台市对在校高中生所做抽样调查内容之一。

三、考试与应试:考试产业化、“私塾”教育社会化

选拔与考试的教育必然带来应试的体制。适应升学考试的需要,各种“私塾”、升学预备学校和考试公司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可以说达到了体制化、产业化、规模化和社会化。

某私立高中将应试教育作为学校主要工作,每天早晨第一节课是应试训练课,放学后加一节升学补习课,学生7点以后才能回家;每月模拟考试4次,并列入教学计划,考题使用考试公司制作的试题(收费);寒暑假举办高考训练班(收费)。升学率和入学竞争率是日本每所高中对外宣传的主要指标。

和西方国家一样,日本也有专业考试公司。考试公司拥有一支专家组成的试题制作和统计计算队伍,试题的难度、区分度比较稳定,并有各种常模,因此,有一定社会威信。针对“中考”,考试公司制有专门试题,公司出题,各中学组织实施,之后公司评分,发表用常模转换的标准分,公布难度等级(如特A:73分以上,特B:72-71分,1A:70-69分,1B:68-67分,2A:66-64分等)。并根据事先毕业生志愿动向摸底情况,预测本年度各高中录取分数段情况。私立高中以此为依据公布录取标准(如特B,1A,3B,2A等),公立高中以此为录取条件(也有录取分数段),初中以此为推荐依据,毕业生以此为报考依据。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也大都认可并利用考试公司提供的信息和参数。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初中经常使用考试公司提供的试题进行模拟考试,据统计,初三学生每人平均要参加5.9次模拟考试⑧。此外,考试公司还有针对“高考”制作的各种模拟考试试题,由于该种试题与高考试题的难度、区分度十分接近,因此也是高中和考生追逐的热点。这样,考试公司的考试形成了产业,产业化、经营性是其主要特征。

日本私塾的数量令世人注目,可谓“第二学校制度”。私塾的类型有文化塾:专门学习音乐、美术、外语等;补习塾:课外文化课补习;应试塾:通过做大量的模拟试题,准备升学,也叫升学预备学校。私塾的规模小至家庭的一间屋,每天有几个小孩在此学习;中至有几间教室和几位教师,针对某一阶段学生的私塾;大至一所学校的规模,有专职教师、专用教室和现代教学手段,1994年起一些私塾开发并利用卫星电视进行规模化、集团化教学。私塾的分段有小学、初中、高中和高中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分别进入不同的私塾。学生上私塾很普遍,小学低年级有16.8%,小学中年级有22.7%,小学高年级有35.6%,中学生有55.7%到私塾学习⑨。据笔者对仙台市东北学习塾和河合塾文理的问卷结果,学生的学习目的,67.3%是为了上大学做准备,22.2%是为了补习课程,0.6%是为了学习专长;入塾提议者,个人意见的占64.9%,父母意见的占29.9%,朋友意见的占3.8%。1985年日本文部省推定全国有私塾3.6万所,在学中小学生450万人⑩。对于这种规模化、制度化、社会化的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双重结构的问题,社会舆论极不统一,一种意见认为,私塾教育无疑加重了儿童负担,加大了家庭支出,破坏了儿童正常学习生活规律,是应试教育;另一种意见认为,私塾教育以儿童兴趣为中心,采取个别指导、讲授与强化结合的方式,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师和霭,是对统一、僵硬、“新干线式”的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偿。一位校长指出:“这么多儿童上私塾,说明学校教育没有充分注意儿童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这实际是儿童和家长的无声抗议”(11)。

四、改革与发展:产业教育向职业教育过渡

日本始终坚持教育改革优先的政策,积极推进改革。近期改革的方向是适应社会变革,发挥个人特长,尊重个性。改革的中心是培养目标由“企业”向“个人”转变,即不再仅仅培养有集团精神、听话、通才的人,要培养有特长、有个性、专才的人,后者是当今社会和企业最需要的。这种从培养优秀的企业人才向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的过渡,被称之为产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变革(12)。考试和选拔教育也以此为契机开始改革。

考试观的争论是焦点。它涉及三个理论,反映三种意见。一是,公平与质量的关系,社会政治家认为公平是社会正义的象征,考试可以抑制家庭门弟的特权,分数是“唯一的公平尺度”,取消考试升学将会改变一个社会的公正、美好的形象;学校教育家认为学校是育人的机构,教育有自己的宗旨和原则,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人类的目标,单一分数标准是片面的,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脱离“考育”的体系。二是,平等与效率的关系,日本教育界普遍认为,如果只追求形式上的公平,日本可以实行类似美国的无差别入学方法,但是,它却会带来效率的低下,这点已被事实证明了,要提高效率就必须引入考试竞争,“我们必须承认,为了提高教育效率而带来的不平等也是不得已的”(13),但它是实质上的公平;另种意见认为,维系平等和效率的平衡是改革的方向。三是,一元评价与多元评价的观念,认为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的争论,现实的问题是评价观的取向,东方人竞争心理是竞争原点越少越好,同一路线、同一价值观、同一标准的竞争才公平;而欧美人是以与他人不同的存在进行竞争为特点,其竞争心理是竞争原点越多越好,价值的多样化也是公平,它有利于不同人才脱颖而出。在第三点上,基本取得共识。

改革“中考”,向多样化、多元化、目标化方向发展。具体方法:①目标评价法,设置课程目标,统一并平衡长期未能解决的教学目标和考试目标间的矛盾。②差别条件推荐法,宫城县1994年规定推荐比例为:普通高中招生数的30%,职业高中招生数的40%,专业高中招生数的60%,推荐条件由各招生学校自己决定。③加权法,为使各高中办出特色,宫城县允许各高中实施加权法招生办法,即对某一、二科考分加权后计入总分的办法。④综合录取法,对总分为后50%的学生,将其“中考”成绩和平时成绩相加排队录取的方法。⑤大小学区录取法,为增加考生应试的机会,允许第一次在小区内没录取满额的高中,第二次可以在大区内继续录取。

加强升学与就业的指导。中学设立升学与就业指导教师,升学与就业指导工作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内,印发《升学与就业指导手册》,组织升学与就业指导活动,主要内容有:测量,进行适应性测验、职业兴趣测验;介绍,介绍大学考试及录取标准、方法、条件、竞争率,专业情况、毕业去向、收费情况等,介绍职业选择方法、方式、要求、手续和考试形式等;咨询与指导,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咨询与指导;讲座,举行教师、企业人员、大学教师及毕业生讲座会和座谈会,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道德观和勤劳观;升学与就业设计,教师和学生、家长共同进行设计。有计划的指导减少学生升学与就业的盲目性,实现有导向的分流。

为了减少对中学教学的干扰,日本文部省要求学校不准使用考试公司的试题,更不允许在上课时间使用考试公司试题。对此,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反应不一,持反对意见者不在少数。

我国和日本的教育有许多共同面临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从日本的教改得到一些经验和教训。

首先,能够实现分流目标的日本高中结构、各种类型学校的比例及课程设置方式,虽然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它完成了义务教育后分流、向社会输送不同规格人才以及缓解高考压力的任务。然而,这种结构化的学制和过早的分流方式,从另个方面又加剧学生间的竞争,是使学生一入小学就被卷入激烈的升学考试竞争旋涡的根源之一。因此,只从比例公式出发调整学制,不注意学生的发展,是不可取的。

其次,多样化的评价观和方法是考试改革的方向,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且还可以解决类似“独木桥”的竞争问题。但是,在日本高考等考试中仍然是“一个尺度”考试,这说明传统的考试观仍然是根深蒂固,改变传统的考试观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再次,世界各国中学都设有升学与就业指导体制,开展升学与就业指导活动,日本也是比较成功的国家,这也反应出西方国家在处理“商品经济与教育的关系”方面更为成熟。我国应该尽快建立相应的指导体制填补这一教育空白。但是,教育的商品化,特别是课程的商品化倾向应引以为戒。

注释:

①(日)安田三部朗著《社会移动的研究》第290页,东京大学出版会1971年。

②(日)文部省《学校制度和终身教育——第14期中央教育审议会审议经过报告》第11页,1990年12月。

③(日)《学校要览》。

④(日)《日本教育年鉴》1992年,第17、41页。

⑤(日)《我国文教施策》1992年,文部省。

⑥(日)《文教行政总览》1988年,第656页,文部省编,行政图书出版社1988年版。

⑦(日)《文教行政总览》1988年,第675页,文部省编,行政图书出版社1988年版。

⑧(日)《内外教育》1993年1月29日。

⑨(日)拙文《日中学校教育比较》,《事实与创造》1987年第2期第15页。

⑩(日)新井郁男著《学校和塾、社区之间》,第34页,行政出版社1990年版。

(11)(日)《乱塾时代》第157页,花园出版社1977年版。

(12)《世界教育信息》1994年第7期,第20页,中国国际资料服务中心。

(13)(日)文部省《学校制度和终身教育——第14期中央教育审议会审议经过报告》第12页,1990年12月。

标签:;  ;  ;  ;  ;  ;  ;  

日本社会与教育--考试观念的更新与回归_社会观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