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研究综述论文

生命教育的研究综述

张美玲

(青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0)

[摘 要] 生命既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又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生命教育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近几年来生命教育成为了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从生命教育的研究历程、内涵界定、内容、层次、目标以及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等方面展开研究,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生命;生命教育;研究综述

一、研究的历程概况

在中国知网中,笔者以“生命教育”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搜索,截止到2019年5月一共检索到13303篇文献,国内最早的论文是《职业教育机关惟一的生命是什么》(1930年)。其中期刊10537篇,博硕士论文2170篇,国内会议324篇,报纸914篇。“生命教育”的相关研究从2000年开始至2019年十九年间,文献数量总体呈现递增的趋势(如图1)。我们可以得出,“生命教育”的相关研究备受学术界的关注,并成为教育实践研究的热点话题,这体现了当代教育理论发展的价值追求。

图1 生命教育发文总体趋势

从世界范围来看,1968年,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首倡生命教育的思想;澳洲于1979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日本于1989年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目标;乌克兰2001年开始开设生命科学基础课;我国台湾地区把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生命教育开始发展。20世纪末香港地区出版了《香港的生命教育》专著,开办了“宗教与人生——优质生命教育的追寻”等网站,生命教育有了一定基础的发展。从我国来看,生命教育已经引起我国教育界的重视,辽宁省教育系统已于2004年开始在全省启动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并规定“生命教育”为中小学生必修的重要正规课程;上海市2004年出台《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这说明“生命教育”这一现代教育理念开始进入我国中小学校园。生命教育理念的出现说明了教育开始重视人的生命和生存意义等一系列问题,但同时又面临一些模糊不清的有待探索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现有的生命教育文献资料的梳理,说明现阶段的基本成果、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后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生命教育内涵研究

通过整理分析现阶段的文献资料,学者们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研究比较关注,但尚未达成一致的看法。纵观研究者们对生命教育所做的界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不同的观点:

1.侧重于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

很多研究者对“生命教育”进行内涵界定,侧重于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王学风认为,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传授,让他们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残疾人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文雪认为,生命教育就是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生命教育包括人与自己的教育、人与人的教育、人与环境的教育、人与自然的教育、人与宇宙的教育。程红艳认为,生命教育的定义是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关注学生生命,遵循生命发展原则,旨在形成学生健康的生命态度的教育。万玉认为,关注个体生命的教育必将从尊重生命开始,并不断追求对生命的完善与超越,同时还要特别重视一直被忽略的个体对生命的体验,即包括尊重生命、完善生命、超越生命、体验生命。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存、生活、生命以及生死的教育,包括有关生命的九大议题:认知生命、体验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悦纳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发展生命、不朽生命。所以,生命教育从正面上看,是为广大学生构建生命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从反面而言,可以减少学生自杀率、减少学生反生命行为。

从上述步骤可以看出,前移回归模型是一种参数化建模方法。一旦模型参数基于实验数据确定,则模型形式就固定下来。在长期预测中,如果自变量的趋势与建模初期的趋势不一致,预测精度将会下降。同时,如果作为优化温度输入的热关键点选择仍然具有共线性,建模的精度将会受到影响。因此,前移回归模型存在外推能力差和泛化能力低的不足。

2.侧重于建构生命教育的体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生命教育是指寻求生命本真和触及心灵深处的教育,在这种教育过程中,人不断地进行存在之交往,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生成。真正的生命教育应该是通过感知生命存在、唤醒生命意识以及尊重生命价值而体现,这样的生命教育才是充盈而轻快的教育。

锦紫苏生长状况的测定:N、P、K等元素含量检测均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按照国家标准检测。每月测量锦紫苏叶片数、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冠幅、节数等地上部分生物量。生长2个月时,测定其地上部分、地下部分鲜重和干重等生物量,方法参照霍庆霖等[14]的测量方法。

4.侧重于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价值的追求

此外,也有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生命教育的内涵,高伟认为,生命教育的全部意义都在于它有助于提高生活智慧和生活能力,生命教育既不是提出一个远于生活的终极理想,也不是为了弥补仅仅关乎自然生命持存的缺憾,而必须是从生活出发并以生活为目的。生命不能没有生活,离开了生活的生命是空洞的;生活不能没有生命,没有生命的生活是机械的生活,从而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命题“有生命的生活”、“有生活的生命”以及“有生活的生命教育”。

3.亲职功能不彰:现代家庭渐由核心家庭取代昔日的大家庭地位,这也导致了家庭功能的离析,家庭教育、社会化等功能大为缩减,甚至于家庭最主要的功能——亲情滋润,已渐趋解体,严重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成长。

冯建军在此提出了“生命教育”与“生命化教育”。生命教育在教人珍爱生命、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方面,是有特定指向的。生命化教育不同于生命教育,其意义比较宽泛,它是在生命的视野中,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或者说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价值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核心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显生命价值。但在这较为一致的内涵中,还有不同的取向,反映了生命教育的不同侧重点,主要分为:身心健康取向的生命教育、生死取向的生命教育、伦理取向的生命教育、宗教取向的生命教育、社会取向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在“融于”生命、“成全”生命的教育。它以生命为基点,把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教育过程之中,使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生命化的教育是追问生命意义的教育。

有的研究者提出,生命教育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许世平认为,生命教育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三个层次:生存意识教育,实际上也就是珍惜生命的教育,这是生命教育的第一个层次,包括生命安全教育、生活态度教育、死亡体验教育;第二个层次是生存能力教育,这是个体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动手能力、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野外生存以及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的训练;第三个层次是生命价值升华教育,即生命质量提升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张振成则认为,生命教育的内容应该有三个层次:认知、实践、情意,其实施是通过“知、行、思”发展其效果。

刘慧在《生命教育内涵解析》中提出,生命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且是教育的核心理念:生命是教育的基点,教育要以生命为本,生命价值高于一切;又是一种教育原则,而且是教育的总原则:遵循生命之道,开发生命潜能,关爱生命。生命教育既是一种教育内容,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对生命、人之生命、人之个体生命的认知与理解,对个体生命生长与发展之生活过程的认知、理解与体验,对个体生命存在之状态、意义之追求、价值之实现的认识、理解与实践;又是一种教育方式,而且是有效的教育方式:生命影响生命、生命陶养生命。

王北生、赵云红从个体焦虑的消解和释放中探寻生命教育,什么是生命教育?他们认为,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活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活动。因此,生命教育重视人心灵的培植,重视人完整精神的构建,重视人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一种有着深厚哲学根基、蕴含人生大智慧的教育。刘慧认为,生命教育是指回到生命之中、遵循生命之道、关爱生命、生命有爱的教育,成为优质的自己是它的价值追求,关爱生命是它的主题,生命叙事是它的主要存在方式。冯建军认为,生命教育是生命整全的教育,因此,它必须超越生命与道德的对立和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割裂,以生命教育整合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之中,建构道德的生命教育。

人家时常举出这一端来说我太刻苦了,但他们不知道我会得从这里找出很大的乐趣来,即使偶尔有摩托车的轮溅满泥泞在我身上,我也并不会因此而改了我的习惯。说是习惯,有什么不妥呢,这样的已经有三四年了。有时也偶尔想着总得买一件雨衣来,于是可以在雨天坐车,或者即使步行,也可以免得被泥水溅着了上衣,但到如今这仍然留在心里做一种生活上的希望。

(二)对开展生命教育必要性的研究

生命教育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生命教育在消极的层面上是使人不自残生命,也不残害他人和其他动物;在积极的层面上是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与他人、天地间建立美好的共存共荣关系。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可以从当今社会所浮现的问题可以看出。

1.青少年问题严重:学习压力引起的焦虑型抑郁症,现代教育较少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因而使许多青年出现失落、迷茫、悲观、抑郁、消沉、绝望等心态,使他们缺乏生活目标和方向,感觉不到幸福,不知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出现了焦虑性病症。自杀现象,相关资料显示,自杀已经在我国青少年的死亡中排第一位。校园暴力事件,施暴年龄层越来越低,手段越来越残忍。

2.教育功利主义化:日本学者池田大作认为,“现代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这是可悲的事情。这种风气带来了两个弊病,一是学问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失掉了本身应该具有的主动性,因而也失去了尊严性;另一个是认为惟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这种学问的人都成为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人类尊严的丧失。”研究者冯建军在《教育即生命》这篇文章中指出,“这种功利主义表现为教育教人去追逐、适应、改造外部世界,教人掌握何以为生的知识与本领,但它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教育神圣的生命价值,在今天的工具性教育中已经荡然无存。”① 冯建军.教育即生命[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1).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钢筋、混凝土是最主要、常见的施工材料。由其浇筑而成的梁板柱质量如何,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需对其进行检测,确保在建筑工程使用性能上达到质量标准要求。在建设工程中主体结构是其重中之重的部分,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安危。目前,在工程建设中常见的主体结构检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相关监督行政部门要求的工程质量检测;②对施工质量有疑虑的,需要进行实体结构检测;③试件、试块及相关材料送检数量不足或不送检的结构构件,需要进行实体结构检测;④主要结构受火灾、化学侵蚀、冻融等灾害影响,需要进行实体结构检测;⑤结构用途变更、改建扩建等,需要进行实体结构检测。

(三)对生命教育的内容、层次、目标的研究

1.生命教育内容的研究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研究者几乎一致认为,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内容应有所不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生命教育要形成各学段有机衔接、循序递进和全面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小学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初中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高中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观念,培养对婚姻、家庭的责任意识,学会用法律和其他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尊重他人、理解生命、热爱生命,提高保持健康、丰富精神生活的能力,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对于大学阶段,研究者认为应该让学生“既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助;既了解人类生命的价值,又了解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意义,教育大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以敬畏的心情善待一切生命,以负责的态度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生命教育层次的研究

张美云探究了一种新的生命教育理论,她认为,生命教育不是一项教育内容,也不是一种教育模式;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其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基本上由“生命”决定,所以应该从生命的特征(亲在性、有限性、意义性和更新性)以及生命存在的领域(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和精神领域)探讨生命教育的内涵。彭爱波认为,我国台湾教育理论界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价值性活动,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最明确的内涵。生命教育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生命的真正价值,认识真、善、美,净化心灵,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3.生命教育目标的研究

3.侧重于体现生命教育的目的

本试验主要考虑不同的有机试剂及用量、KOH甲醇溶液质量浓度及用量、提取温度和时间以及抗氧剂BHT用量对稻谷中叶黄素提取量的影响,用叶黄素提取量评价试验效果。

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使人活得“有意义”、“有尊严”、“有价值”。另外,还有研究者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具体目标,台湾学者确定了生命教育的三大目标:第一,正面积极的人生观———肯定、欣赏、尊重、关怀与服务生命;第二,安身立命的价值观——良知、真善美、道德价值、终极信仰的建立;第三,调和个体的知情意行——人格统整、情绪管理、自我实现与超越。

(6)在数组W=[we,r]w×r中,改变调度过程中工序在机床上的加工顺序,以生成工序在机床上的加工顺序相邻解。

(四)对生命教育实施途径的研究

1.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生命教育的途径

冯建军在《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中提出,生命贯穿全人生,以生活为载体,所以生命教育是全人生的终身教育,是蔓延于生活全方位的教育,生命教育的实施必须是学校、家庭、社会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学校中推行生命教育必须从课程、教学方式、教师素质、学生等方面着力。冯建军认为,以思想教育课为主体,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实施分享与体验的教学,使生命教育触及灵魂;启发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实施生命化的教育;遵循儿童的天性,关注儿童的生活。同时,冯建军在《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中提出了学校教育中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第一,转变教育观念,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生命是第一位的。生命教育必须确立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理念,以生命为原点,尊重生命的特性,促进生命自由的成长,一切不尊重生命,扼杀和摧残生命的理念,都必须予以彻底的转变。第二,通过有形课程实施生命教育:一是进行学科教育内容的渗透,二是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节日与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第三,通过无形的课程实施生命教育,生命关怀应该成为一种教育哲学或教育指导思想,通过生命化的课堂生活、学校文化、班级管理等方面,使其弥漫在学校生活之中,使学生浸润在生命的阳光之中。

我起身后,若无其事地拍了拍身上的雪,到一边看爸爸妈妈的表演。爸爸不愧是家里的“滑雪高手”,只见他熟练地驾驭着脚下的滑雪板,边滑边不时地向我潇洒地挥手。爸爸一路顺利地俯冲下来,突然,在他面前出现了一个胖叔叔,狭窄的转弯道让爸爸没办法及时“刹车”,只能和那个叔叔来了个亲密接触,爸爸摔了个大马趴。

此外,也有研究者关注农村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邓玉堂认为生命教育的途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第一,举办德育活动。农村寄宿制小学应当加强对于德育活动的重视,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实践性质的德育活动,并将生命教育的内涵融入到德育活动中,从而确保学生在参与德育活动之后能够有所收获,并将对生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第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在教授学生文化课的过程中融入适当的生命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能让学生切实领悟到生命的真谛。第三,举办生命专题活动。实践证明,具有目的性的专题活动对于学生有着较强的教学效果,而生命专题活动无疑会改变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第四,加强对于学生的心理辅导。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做心理辅导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同样,杨晓霞从农村留守儿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第一,学校应该开展各种各样的生命教育活动,第二,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与能力。

部分研究者比较分析国外中小学校生命教育实施的途径,王荣认为,英国生命教育在实施途径与方式上,基本上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学科渗透方式,使生命教育在不同课程中体现,做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亲身体验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

2.从可操作的方法提出了生命教育的途径

钱永镇提出了四种教学方法:知、情、意、行,即思考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反省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张振成认为生命教育的实施上要注意以下各项:第一,教材与教法宜生活、活泼与有趣的,这样才不会使学生觉得生命是沉重的负担的。第二,注重生活体验,拜访孤儿院,参观法院、监狱这些都是都行的生命教育的途径。第三,营造温馨、有个性的教育环境,人文主义教育认为,唯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创造接纳、尊重、温暖与关怀的环境,使学生能感受到温馨与有人性,学生才有生长与成长的可能性。第四,重视全体参与,生命教育是生活化与终身化的历程,而非孤立与只有学生才要学习的课题,生命教育有必要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分享与共同体验。张锐、高琪认为,生命教育的途径有以下八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会自我保护,使学生安全地、健康的生活;尊重教育规律,使学生自然地、自发地生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文明地生活;借助于认识定位,引导学生快乐地生活;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负责任地生活;从尊重教育开始,引导学生有尊严地生活;强化学生的内在体验,引导学生富有爱心地生活;挖掘青少年的潜在能力,引导学生富有创意地生活。

近几年我国农业部、卫生部统计,每年发生农药中毒人数超过十万人,大多数是因蔬菜残留农药引起的食物中毒。为了保证消费者健康,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生产过程要积极采取系统科学方法,生产无公害蔬菜是当前农业生产必由之路。

三、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教育应该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并引导生命从生存走向存在。因此,研究生命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这影响了生命教育的下一步研究趋势。

(一)明确生命教育的概念

从研究内容来说,研究主要集中于生命教育的兴起背景、生命教育的内涵、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等方面。其中,研究者们对生命教育的内涵界定做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探讨,但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得到普遍认可的定义。“生命教育”与“生命化教育”是彼此联系又相互独立的概念,我们对“生命教育”与“生命化教育”的认识不同,将直接决定了生命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及实践取向。

博物馆中一个显眼的位置,悬挂着鲁迅说过的一句话:“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这很容易让人想起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可你知道吗?臧克家这首诗,就是为鲁迅而作。1949年11月,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臧克家创作了这首《有的人》,并盛赞鲁迅,“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因此,我们需要理解“教育视域里的生命教育”这一个问题,深化生命教育的内涵定义,实现对生命教育的正确理解。邓涛认为,教育视域里的生命教育应该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的生活。生命教育的内涵界定研究应成为下研究的重点。在新时代新教育视野的背景下,我们提出“新生命教育”,这不仅是区别于传统生命教育的内涵,更是为了追求可能生活的幸福教育。

(二)构建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

从生命教育的内容、层次、目标来说,研究者们还需要从理论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探索。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起步晚、发展慢,其理论研究主要是从生命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角度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基础。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还不够坚实,需要通过古今轴线的纵横分析和中西轴线的比较研究,进一步开拓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雷静认为,生命、生命教育使历久弥新的教育,可以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丰富的资源,为生命教育的研究提供前提和基础,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的生命教育积累了一些经验,研究和借鉴他们的生命教育研究的相关成果,对于我国构建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丰富生命教育的途径方法

从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来说,目前研究集中于从学校教学的角度出发。对于农村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的研究这不够深入系统,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农村兴国家兴,我们也应该把研究目光投放在农村学校的青少年学生身上。此外,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在实施的途径上,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包括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以及其他渗透式课程,还包括以校园文化环境、校风等为主要内容的隐蔽性课程。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开放的、多元的。生命教育源于实践,用于实践,是实践性极强的教育活动。因此,生命教育的实施还应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和校园活动以及社区活动等来进行。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有待继续研究,在具体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希望通过探索,推动生命教育的改革实践,推进我国生命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风.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J].教育评论,2001,(6).

[2]文雪.生命教育论[J].山东教育科研,2002,(9).

[3]程红艳.生命与教育——呼唤教育的生命意识[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

[4]万玉.关注生命[D].开封:河南大学,2003.

[5]郑晓江.生命困顿与生命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2012,(2).

[6]王北生,赵云红.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2).

[7]刘慧.生命道德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8]冯建军.走向道德的生命教育[J].教育研究,2014,(6).

[9]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

[10]冯建军.论生命化教育的要义[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5).

[11]高伟.从生命理解到生命教育——种走向生活的生命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5).

[12]张美云.生命教育[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13]彭爱波.台湾地区学校的生命教育及对我们的启示[J].中小学管理,2003,(7).

[14]刘慧.生命教育内涵解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3,(9).

[15]池田大作,汤因比.展望二十一世纪[M].荀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16]冯建军.教育即生命[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1).

[17]吴增强,高国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8]陈晶.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的新探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4,(12).

[19]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4).

[20]张振成.生命教育的本质与实施[J].上海教育科研,2002,(10).

[21]冯建军.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J].思想·理论·教育2003,(6).

[22]邓玉堂.关于农村小学如何进行生命教育的思考[J].教学反思,2019,(5).

[23]杨晓霞.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生命教育途径探索[J].教学研究,2019,(5).

[24]王荣.英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及其启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

[25]钱永镇.英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及其启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

[26]张锐,高琪.生命教育之我见[J].安徽教育,2003,(19).

[27]邓涛.教育视域里的生命教育[J].教书育人,2002,(8),

[28]雷静,谢光勇.近十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研究概述[J].教育探索,2005,(5).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539-(2019)05-0056-05

[收稿日期] 2019-05

[作者简介] 张美玲(1994—),女,汉族,青海西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教育哲学。

责任编辑:刘海燕

文字校对:李 华

标签:;  ;  ;  ;  

生命教育的研究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